闡釋《心經》中所表達的空性

薩迦法王

首先,歡迎大家蒞臨今晚的佛學講座。雖然我的佛學知識有限,但今晚,我會將自己所知的,如何保持內心快樂的方法跟佛友們分享。

 

  不論此生或來生,一切的幸福和利益都來自佛陀的教導。正如我昨晚所說,在一生之中,我們需要很多的東西,諸如食物和房子等等,但在我們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瞭解一切現象的真正意義及它們的實相。在佛陀的眾多教導中,萬事萬物都帶著無常的特質,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我們的生命,當中往往發生著不同的事情或障礙,這些都能縮短我們的壽命。我們在此生不論獲得什麼成就,財富亦然,好的名譽亦然,它們都只能夠存在於這一生內。這一生,其實是一段非

 

  常有限的時間。印度智稱大師曾說,如果我們在這生,有機會去瞭解萬事萬物的實相,卻未能好好把握,要再遇到另一次機會是非常困難的,我們未必有著同樣那麼充裕的時間。因此,若我們已經具備了種種條件,並且遠離一切逆緣,我們必須設

 

  法找到這一生中最有意義和重要的事情。

 

  如何才能找到並瞭解一切現象的實相?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在生活上所遇到的種種經歷,我們所聽到的,以及所看到的,這些我們一直認為“就是這樣的”事情未必就是實相。很多時候,我們所想像或認為的都存在著矛盾。我們所見到和所認為的“現實”,實際上卻完全是另一回事。例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認識許多人,我們認為這個人的人品很好,這一刻真的很喜歡他/她。接著,發生了一些事情,令這個人轉變了,某天當你再遇見這個曾經認為是非常好的人,在你現在來看,他/她已經變得非常壞。好的概念,跟不好的概念,不能同時存在,它不是好的就是壞的。大部分的時間,我們的感覺及思維方式都是錯誤的。這是由於在今天我們認為是正確的想法,在明天它可能是錯誤的。對於同一件事,在明天或未來我們總會有著另一個感覺和想法,事情總是不停地變化著。這些都證明,對於“什麼才是真實的?”“什麼才是真正的意義?”和“種種現象的真實性質究竟是怎樣的?”,對此我們都未能一一看清。

 

  單憑我們往常的認知,不足以厘清實相,因此,我們必須依靠佛陀及佛陀的教導,他是無謬且可靠的導師。佛陀有著無盡的智慧、慈悲和力量,留下無數不同的教導和開示,以適合不同性情和根器的眾生。後人把佛陀的眾多法教分成不同的類別,其中的一種分類方式,是把佛陀的法教依時間上來區分為三個主要部分,這被稱為三轉法輪,它們分別為初轉法輪、二轉法輪和三轉法輪。

 

  初轉法輪主要開示四聖諦的義理。在佛法義理上,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可詮釋的意義(俗世諦)和究竟上的意義(勝義諦)。雖然,在初轉法輪的開示中,有包含究竟上的甚深義理,但其主要的教導著重於可詮釋的俗世義理。這是由於大多數人都未有直接領悟究竟實相的能力,因此,佛陀以言語能解釋的方法,善巧地引導這些眾生,隨順世俗而說生滅等有之諦理。二轉法輪,則著重於闡述究竟上的意義;在此,佛陀開示了般若空性智慧,內容結集成《般若經》。《般若經》囊括許多不同的卷函,但其精髓則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三轉法輪,進一步涵蓋了可詮釋和究竟上的意義這兩者。在這三次轉法輪中,二轉法輪所開示的般若智慧,闡述空性或一切現象的究竟實相,最為重要。

 

  雖然佛陀為徒眾們講述了許多不同法門的教授,但對於《般若經》的解釋,佛陀預言在他涅槃後,將會有一位名叫龍樹的學者出現,只有他才能夠解釋《般若經》的真正涵義。不同的教派和其它的宗教,也同樣試圖尋找隱藏在我們所見、所聞和所行中,生命的意義和真理,一切現象的真實性質究竟是什麼?不同教派在嘗試觀察現象時,都有不同的結論。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佛教內,也會存在著許多不同見地的派系。

 

  例如,當他們試圖找出什麼是生命的起源,他們得到不同的結論。有些人說這是上帝創造的,而另一些人則說生命是由不同的元素組合而成。在佛教內,不同派系有不同的看法。又例如,原子是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單位,原子是存在的,但就整個個體的角度而言,它又不存在。在解釋實相上,就有著許多不同說法的教派,如一切現象都是唯心所造等等。在其它派系,在得到結論時,都會對究竟實相作一總結,不是這個結論就是那個結論,但是,龍樹大師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提出了中觀的理論。

 

  在龍樹大師非常嚴謹的推論下,當他試圖觀察一切現象時,發現根本沒有一個特定常存的結論可得。沒有一件事情,我們可以說它一定是這樣或一定是那樣。一切現象的真實情況/實相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由於沒有一個特定的名字可以精確地描述或表達出這種狀態,很多時候它被稱為空性。這並不意味著一切事物都是空無、什麼都沒有。

 

  拿我們日常生活的事物來舉例,我們看到一隻空杯,杯內是空著,並沒有盛著水或任何東西。杯子本身就是如此地存在著,由於杯內什麼都沒有,它同時處於空著的狀態。當我們說空時,這並不意味著任何事物都處於虛無主義中。換句話說,空性的含義並不意味著一切都是不存在的,空性的真正意義是,所有的現象,無論是我們看到、聽到或嘗到的,都是一環扣一環相互依賴而存在。沒有事物能不依賴因緣條件而獨立存在,事物都必須完全地依賴因緣條件才得以存在。如果事物本身是真實地存在,那麼它必須不用依靠任何因緣條件亦能存在。如果一件事情必須依賴種種因緣而存在,那麼正由於它有著這樣的原因,才得到這樣的結果。

 

  由於萬事萬物都必須依因緣而產生,這足以證明一切現象都是空性的表現。正因如此,空性即相互依存,而相互依存即空性。瞭解緣起性空相當重要,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通過主因和種種助緣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事物是依因緣而存在,它並非獨立存在。在相對的層面,事物的顯現是由於因緣和合;在絕對和究竟的層面,它並不能用言語或文字來描述。這意味著,沒有任何一種結論可陳述實相。這就是為什麼《心經》說“色即是空”。這裡的“色”,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種種事物,這些形相,比如杯子和山林等。“色即是空”是因為萬事萬物的形相是永不會離於空性的特質。當我們說杯子是空的,杯子的形相存在,但杯內卻是空著,沒有盛水。不過,對於空性的理解,並非僅如此。形相/名色本身是有著空性的本質,“色即是空”;空性本身在另一個層面是形相/名色的表現,所以“空即是色”,而形相/名色不異於空性的本質,空性亦不異於形相/名色。

 

  通過原因和條件的相互依存而產生事物的顯現,在一般的常理認知上,我們認為事物的發生和消失,跟空性這概念存在著矛盾,在這裡其實並無任何矛盾之處。在相對的層面,事物通過因緣和合而顯現;在絕對和究竟的層面,正由於所有的現象都是依緣起所生,一切都是空性本身的呈現。因此,事物的生滅和本有空性這兩個概念,在我們一般共許的看法上,是矛盾的,但實際上,它們之間並沒有存在矛盾。

 

  我們可以試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彩虹。你可以清楚看到彩虹的顏色和形狀,但它卻是無自性的,它不像那些我們可見到並且觸摸得到的實體,你可以看到彩虹,卻無法觸摸它。一切現象就如做夢般,不論是美夢、哀傷的夢、還是惡夢,在夢中總是幾可亂真,恍如現實生活中。當你在做夢的時候,會感到愉快、幸福或哀傷,所有種種不同的感受,就如真實生活那麼逼真,但是,當你醒過來,對於夢中所經歷過的,有時候就連一點印象都沒有留下。同樣,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事物或現象,就如夢境或彩虹。

 

  很多事情,從常理的角度看來,是存在著矛盾,但它們實際上是沒有矛盾的。以我們的常識來看,一樣巨大的東西和一粒細小的米粒,大跟小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一個巨大的東西,它可以被反映在一個非常細小的空間內。舉例來說,鏡子是非常小的,一面小鏡子卻能反映出整個國家,或倒過來說,整個山谷可以被反映到一面小鏡子內。

 

  一切我們所經歷的現象,色聲香味等等,都是由種種原因和條件的聚合而產生。

 

  因為這樣的原因,得出這樣的結果,所以,在這個層面上,相互依存的緣起法則從來沒有失誤過。實相即完完全全的空性,這意味著我們不能說這是存在或不存在,亦存在亦不存在,非存在非不存在,實相離於一切形式的描述。以常理來看,由種種原因和條件聚合而成的現象,跟離於一切言語能描述的空性,這兩者似乎存在著矛盾。只要我們仍然覺得這兩者存在著矛盾,我們還未能見到般若智慧的真正涵義。通過分析、靜慮和褝修,當我們能達至兩者完全相融,由種種原因和條件聚合而成的現象不離亦不異於不能言詮的空性,空性即緣起現象的本質,而現象亦即空性的顯現,空性即現象,兩者並無矛盾,完全的離於二元概念,就在這個時候,我們體認到真正的般若智慧。

 

  這樣的體認,並不能單單透過聞思就能成就,還必須廣集福德資糧,這一點相當重要。如果沒有積聚足夠的福德資糧,是沒可能完全了悟空性。最有效積聚福德資糧的方法,就是透過菩提心的生起。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我們作種種善行,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在積聚福德資糧的同時,我們聽聞和思維佛法,特別是作禪定的修持。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以空性為褝修主題實非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必須先把心收攝,在平靜心的這基礎上,繼而將心專注于一點和修止。

 

  禪修空性可以有以下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層層推論式的禪修。這種禪修的方法是運用中觀非常敏銳細緻的推論方式來觀察所見所聞之事。一切事物都是種種因緣條件相互依存而產生,正因為如此,一切都是空性等等,透過這樣的觀察、一層一層的推論而進入禪定空性的狀態。另一種方法則是直接將心念專注於止定,安住在這個狀態中,然後在這時直接檢視心的本性。這就好像當你把一瓶混濁的泥水靜止下來,淤泥沉澱使清澈的水浮現出來。同樣地,當一切平庸的念頭止息,清澈的心將能浮現出來,這是一顆非常平靜的心,在這基礎上,清澈平靜的心跟空性完完全全的相融一起,變得不可分割,就如火跟熱一般,你不能把這兩者分開。 同樣地,當清澈平靜的心跟空性完全相融,也是不可分割的,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禪修。

 

  對於想要明白空性而產生的疑問實在是太多了。實際上,修行者必須通過實修才能獲得真正內在的了悟。藉由積聚功德並把障礙消除,與此同時,本有的智慧將如光芒般散發出來,那麼,當行者了悟實相時,將自然地從一切不同形式的痛苦中解放出來。我的意思是,只說“一切皆空”而缺乏對實相的內在了悟是不夠的。儘管我們說一切現象都是空的,但我們仍然會感到痛苦,我們仍感到饑餓、乾渴和種種不同的痛苦。直至我們對實相已生起內在的體悟,我們還須盡力積聚種種善行,嚴格遵循因果業力法則,避免種種惡行相當重要。如果對實相並無任何內在的體悟,而又認為一切現象皆空,在這樣的情況下莫視因果業力法則,那將會十分危險。

 

  這就是為什麼菩薩聖眾們,在還未開示前行,是不會隨便宣說空性的內容,在瞭解前行的基礎上,去接受空性這概念就變得非常有力了。無論我們作怎樣的善行,若有著空性的概念,都能有著天壤之別。以佈施為例,如果我們有著空性的概念,便會清楚了知在究竟實相中並沒有施者、受者和佈施這行動的存在,這三者都只是如夢如幻的呈現在相對的層面,實際上,實相是離於這三者的顯現。隨著我們對空性的瞭解,一切現象當然會變得天差地別,所以,在空性這圓滿的概念下,一切所作的善行將變得非常強而有力。

 

  在佛陀的時代,有一個國王曾犯下無數非常嚴重的惡行。在他臨終的時候,由於對自己往昔所作的惡行感到懊悔,故他在佛陀前誠心懺悔。佛陀對他說,由於你之前作了無數的惡業,即使數以千計的佛在你面前同時出現,也不能把你的罪業淨化。國王聽到後非常震驚,因而陷入昏迷狀態。在這個時候文殊菩薩出現,他令國王從昏迷中蘇醒過來,然後詢問剛才發生了什麼事,其它人便告訴文殊菩薩剛才佛陀和國王之間的對話內容。文殊菩薩對國王說,你並沒有明白佛陀那番說話的意思,佛陀說,即使有千佛同時出現也不能淨化你所作的罪孽和惡業,這是由於惡業在實相中從未有存在過,實相是完全超出我們平常對種種現象的認知,在這境界中,它從未存在或發生過,故並無什麼需要去清淨。文殊菩薩以這種方式為國王開示空性,國王如是禪修空性,最後亦由於了悟空性,故無須面對過往所做種種惡業的嚴重後果。

 

  就如我們走路的時候,我們需要眼睛和雙腳並用。若沒有眼睛,你不能走路,若沒有雙腳,也不能走路,所以,走路時我們需要眼睛還有雙腳。同樣地,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兩者都是同等重要。智慧就如眼睛一樣,我們以智慧去看清實相;福德就如雙腳一樣,我們需要它才能到達看清實相。因此,只有眼睛和雙腳並用,我們才可以一步一步達至目的地。同樣道理,只有同樣重視福德和智慧二資糧,兩者並用,我們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地。

 

  在此,我結束今晚的開示。我衷心希望,在你們所有人的心中,都已種下智慧種子,這顆種子將能喚起我們內在的佛性,並將能利益許多有情。願三寶的加持與你們同在。 

 





主持人
薩迦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