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
尊貴益西彭措堪布

思惟十二緣起:三士道的所依基礎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噶當派的大善知識樸窮瓦,一生專門思惟“十二緣起”這個內容,按照道次第思惟如何遮止和進入。這是修行的關鍵。

  比如,如果希求後世增上生的安樂,就應思惟如何遮止增上生的違品、趨入增上生的正道;如果希求解脫生死,就應思惟如何遮止隨順生死的集、進入解脫道;如果希求佛果的安樂,就應思惟如何遮止下劣作意和法我執、趨入大乘方便和智慧的道。因此,若始終在緣起上思惟遮止與進入,則能讓自心轉入三士道。

  以下具體宣說思惟十二緣起能成為三士道的所依基礎:


  此複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下士類。

  進一步說明“依道次第思惟流轉還滅”之理。何種思惟是屬於下士道的法類呢?思惟惡趣十二有支的流轉與還滅,是下士道的法類。

  “惡趣十二有支的流轉”即前文所說:“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于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

  追溯惡趣生死的源頭就是業果愚,由於不認識以黑業感生不悅意果的道理,身口意隨無明力不自在地緣黑業而轉,再以愛取滋潤,就會現前惡趣的根身器界。相反,知道惡趣的根源是業果愚之後,破除業果愚,自然就會關閉惡趣之門。因此,下士道的核心就是思惟業果,如果不對業果生起勝解信,就無法遮止心緣黑業而轉的勢力。相反,如果相信業果,內心畏懼,連小惡也不敢造作。總之,從惡趣還滅的道理,即:業果愚滅,非福業滅;非福業滅,引惡趣習氣滅;引惡趣習氣滅,惡趣名色等滅,如此從惡趣流轉中還滅。


  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

  “次進”以動機而言,不僅要超出惡趣,還要出離生死;以內涵而言,不僅要思惟惡趣的流轉還滅,還要進而思惟兩種善趣中以十二有支流轉與還滅的道理,這是中士道的法類。

  為何要思惟流轉與還滅?其作用是認識了流轉善趣的因緣,就能針對引、生的因緣遮止,而且抉擇了從善趣還滅的因緣,就能如理趣入解脫道。

  流轉善趣的因緣有能引和能生二支:能引是真實義愚——對人無我愚蒙,以它造福業和不動業,導致在心中熏業習氣;能生就是愛取有三支。

  凡夫的特點是以受緣生愛,這個愛是導致流轉的關鍵。前文世親菩薩具體列出了引生二種善趣後有的方式:緣來世五欲樂受耽著,增長福業,就轉生欲界人天;緣定生樂受耽著,增長不動業,就轉生色界一至三禪;緣定生舍受耽著,增長不動業,就轉生四禪天與無色界。

  如何才能遮止流轉呢?只要能滅流轉的關鍵——愛,就能遮止流轉。滅愛的方便有兩個,一是要認識“受即是苦”,不論是五欲之樂、定生樂受、定生舍受都是行苦的本質,這樣生起厭離,才能遮止緣受生愛。二是要思惟、觀修“人無我”,眾生都是由我執增上貪嗔,集有漏業而受生,它的能斷唯一是對內外法的五蘊等了知無我。也就是在因位並沒有集業的作者我,只是以煩惱與業集業,在異熟果位也沒有受者我,僅僅是苦而已。若能了達無我,破除我執,貪愛自然會止息,由此遮止能引與能生。因此,以出離心與無我智慧攝持,才是真正趣入了解脫道,從此能漸漸遠離生死、趣入涅槃。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

  這一句道出了思惟十二緣起成為上士道所依的道理。其實大乘菩提心七支因果的修法,都含攝在十二緣起中。

  自己對苦有了切身的體會後,應將心比心,觀察他相續,就能體會三界有情的苦,推想曾經是自己母親的有情都是由十二有支的流轉門,相續不斷地漂流生死。透過思惟諸母有情生死之苦,一定會在相續中真正生起大慈大悲。有了慈悲心,不忍捨棄諸母有情,就會發心救度他們出離無邊的苦海,而要達成這一目的,就必須成佛具足圓滿的智悲力。因此以大悲為因,就會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願菩提心。以願心攝持修行六度四攝,就是修學行菩提心。以上是屬於上士道的法類。

  思惟苦諦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引生大悲的因,若對苦諦認識不夠,認為苦諦只是苦受,不知樂受是壞苦,就更難認識行苦的微細行相。試想:若自己還不能體會諸受是苦,仍然耽著其中,又怎麼可能普緣三界有情平等生起悲心呢?《大乘莊嚴經論》中說,真正的大悲要具有平等的體相,如果只緣具有苦受的有情生起悲憫,而對具有樂受或舍受的有情生不起悲憫,這不是平等大悲。菩薩應觀見有情不論感受苦樂舍何種受都沒有超出三苦,從而悲憫有頂有情如同無間地獄眾生,這才是平等大悲。

  我們思惟十二緣起,如果能對苦諦產生真切的認識,再緣其他有情觀察,就會明白三界有情都是以十二緣起不自在漂流生死的苦相,這樣將心比心,就會生起慈悲。比如,自己患有關節炎,感受過關節炎發作的痛苦,再看其他關節炎患者,就能體會他的苦處,願意幫助他。如果自己對這種痛苦毫無感受,就很難生起由衷的憐憫。所以,首先要在自身上認識凡夫是如何受緣起鏈的支配,從無始苦到今生,還要苦到未來,如此才能悲憫周遍虛空的三有有情。

  有了慈悲心之後,就不忍眾生一直漂流在茫茫苦海之中,想度他們出離生死,發起如《金剛經》中所說的大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但是有情種類繁多,根機與意樂也各不相同,單憑願力而沒有能力也無法實現大業,所以為了利益眾生就要發心求證佛道,由這股動力推動,精進修學六度四攝,這時就成為上士道的法類。

 





主持人
益西彭措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