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彌陀佛
|
| | |
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5
寶靜法師講述
學人逸山、性明記錄
(戊)四北方
《經》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焰肩佛如前解。又焰是暖義,謂佛以二肩權實二智之火,暖眾生三世善根,令生道芽也。最勝音佛者,佛音最勝,超過六凡三乘。具四辨八音,微妙難思也。難沮佛者,沮謂沮壞。佛證法身,已得金剛不壞體,更無餘惑。雖違逆叢集,惡境橫流,不能沖壞於佛德也。又沮者,止隔義。謂佛德普被,非六凡三乘權位菩薩所能止隔,令不顯現也。日生佛者,日為星月之王,能生長萬物。喻佛為法中之王,令眾生開發智慧。又佛未出世,十方暗冥。佛出世間,十方洞朗。又眾生本覺覆在無明,如長夜中,不見日光。惑破智顯,始覺朗然。如日東生,大地普照。有四教日生,四土日生,六即日生。網明佛者,眾寶珠網,光明徹照,相映無礙。又如來教法,如網目之多,能破眾生黑暗。梵網經雲,十方世界猶如網孔,我之教門亦複如是。然眾生煩惱惑業,纏縛自性,亦稱為網,即苦集二諦。如來教法能撈摝眾生,亦名為網,即道滅二諦。有生滅四諦網明,乃至無作四諦網明。乃至四土六即網明。
(戊)五下方
《經》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師子佛者,師子有二特勝,一者為獸中之王,遊行無畏。喻佛乃凡聖中獨尊,出入三界,自在無礙。二者師子一吼,百獸隱匿。如佛說法,天魔外道悉皆信伏。又無五種怖,具四無畏,故以師子為佛之德號。名聞佛者,名稱音聞,具四教六即可知。名光佛,從法身之光,建立名字故。有生滅名光,乃至無作名光。達磨佛者,此雲法,即執持義。以法執持己德,成就法身。執持他身,令諸眾生皆證法身。有四諦法,因緣法,六度法。乃至四教四土達磨,六即達磨。法幢佛者,佛法高顯,猶如寶幢。人天崇仰,邪外潛伏也。持法佛者,執持佛法,流通三世,使不斷絕。又善持中道妙法,不墮二邊也。
《解》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複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無盡也。達磨,此雲法。
世界,乃眾生業緣所感,組織地水火風空五大而成。地上依正萬物依地輪而住。地輪依水輪而有。水輪依金輪而成。金輪依風輪而住。風輪依空輪而得安立。此是世界組織之相。空輪之下,複有世界。人天六道依正萬物俱同。乃至下而又下,重重無盡也。
(戊)六上方
《經》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梵音佛者,佛音清淨,無雜染也。三乘說法,雜於煩惱染,不得清淨。唯佛以一乘法,化導群生。所謂純一無雜也。有生滅梵音,無生梵音,能淨界內六凡五濁。無量無作二梵音,能淨界外三乘五濁。宿王佛者,月為星宿中王,故曰宿王。所謂萬點星光,不如孤月。喻佛乃眾生之王,超乎九界也。香上佛者,此佛為聖中之聖。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香,為香中之香,最上無比也。香光佛者,如來身光,皆出妙香。又戒香清淨,即發慧光,喻智斷二德也。大焰肩佛者,以權實二智之焰,荷負眾生也。雜色寶華嚴身佛者,以萬行因華,嚴一乘果德,如寶華燦爛之色也。娑羅樹王佛者,梵語娑羅,此雲堅固。此樹歲寒不凋,斧斤不損,有堅固義。喻佛證法身之本,惑不能損,境不能動也。亦雲最勝,為九界中最殊勝故。不被物轉,三界獨尊,喻樹王也。寶華德佛者,天上寶華,具四種德,(一)寶華無凋落,喻佛常德。(二)寶華悅人意,喻佛樂德。(三)寶華髮妙香,喻佛我德。(四)寶華瑩潔之體,喻佛淨德。富有萬德,道尊九界,故喻寶華。見一切義佛者,五眼圓明,世出世間諸法之義,佛無不見。所謂真諦義,俗諦義,中諦義。如悉達太子名一切義成是也。如須彌山佛者,須彌為眾山之王,極高極勝。喻如佛德超絕廣大,聖中之聖。須彌四寶所成,喻佛四德。須彌居大海而不動,喻佛居薩婆若海而不動。須彌為人天所居,喻佛為凡聖所歸也。上來諸佛德號,皆具四教六即義例知。
疏中三(初)略明上界
《解》此界非非想天之上,複有上界,風輪,金輪,及三界等,重重無盡也。
娑婆世界,非非想天之上,複有世界。其中安立層次,均與現世界同。如近今所發明天文學,測知此地球之外,尚有甚多行星和地球。但科學之推想,是比量境。安得及我佛現量智所知之現量境可同日而語哉。
二問答破疑二。(初)偏贊西方疑。
《解》問,諸方必有淨土,何偏贊西方。答,此亦非善問。假使贊阿 佛國,汝又疑偏東方。輾轉戲論。
疑者,謂十方既有諸佛,必有淨土。何以獨贊西方。答中初句斥非正問,假使下釋意。此問與壇經意相仿。六祖雲,東方人造惡,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惡,念佛求生何國。又雲愚人願東願西。意謂東方琉璃世界,及娑婆兜率內院,俱是淨土,何不可生。而獨贊西方偏生極樂耶。蓮池大師釋此有四意,(一)為門庭不同。六祖所說,是以理奪事。若人心清淨,無土不淨,不必獨願西方。若以事奪理,則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安得無淨土。又晉宋而下,競以禪觀太高。直指單傳之意,幾於晦塞。至梁代達磨東渡,初來提倡,祖胤相承,惟欲大明禪道。示人舉心即錯,動念即乖。生佛雙泯心境俱寂,從空門入道。而淨土法門,正教人起心念佛,趣向佛果,以佛國為所緣境,從有門入道。門庭施設,方便不同。為抑淨揚禪,故斥西方。(二)似毀實贊。六祖東西之說,只勸人實心為善,空願無益。未曾說無西方。如人以中國淆亂,欲往英美。倘英美淆亂、複往何國。不求自救,依人何益。故六祖之說,唯在鼓勵眾生,急須自修自悟,便可即穢邦而成淨土,轉娑婆而為極樂,非撥棄西方也。(三)不為初機。六祖自雲,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設示之初機,投於非器,便落狂魔。淨土法門,乃三根普被。猶仗願力往生,不可與禪觀相例也。(四)記錄有誤。壇經又雲,去此十萬八千里。是誤以五天竺國為極樂。天竺震旦,同為娑婆穢土,何須分別願東願西。然極樂世界,自去此十萬億刹之遙。則十萬八千,恐是學者記錄之誤也。又智者大師雲,求生兜率,一日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較,大有優劣。且論二種,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彌勒上生經雲,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以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眾生,無不攝取。又釋迦世尊說,彌陀九品度生。方便接引,殷勤勸發,生彼淨土。但眾生能念彌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能慕人,及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水鳥樹林風聲樂響,使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增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皆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純一大乘清淨之域。為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較,優劣顯然。
二遍緣法界疑二。(初)問。
《解》問,何不遍緣法界。
緣為攀緣。遍緣者,謂緣念東方,又緣念南方。乃至緣念下方,上方,到處攀緣。蓋不了現前一念,乃法界之綱宗也。
二答二。(初)約事答。
《解》答,有三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阿彌本願勝故,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尊隆於教乘,舉揚於海會。沁入于苦海,慈契於寂光。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
初文標三義。蓋佛度下,明三義因緣所以。令初機易標心者,初機修行,貴乎一心專注無量光壽之境,易得標明橫遍豎窮之心性也。阿彌本願勝者,佛為法藏比丘時,所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也。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者,眾生易感,彌陀易應也。蓋佛度眾生,由眾生與佛有緣,方能受化。故教化之難易,得益之淺深,總在前生有緣無緣。前緣若淺,則生難受化,佛亦難度。前緣若深,則生易受化,佛亦易度。如佛世城東老母,與佛緣薄,佛難化度。與羅侯羅緣深,羅侯羅為現通說法,便受化成阿羅漢是也。佛度生,生受化等總在於緣者,緣謂前世與眾生所結之緣也。今阿彌陀佛,無人不知,無人不念。或以喜事快樂,偶念一句兩句彌陀。或以苦逼憂愁不覺歎氣,念出一二句彌陀。即顯彌陀與娑婆眾生,比較其他諸佛偏有緣也。緣之所在恩德弘深者,欲與眾生有緣,須惠恩施德于眾生。前世所惠恩德深,則緣重。恩德淺,則緣淺。今世若能佈施結緣,未來世決定與眾生有緣。今世不肯佈施結緣,未來世決定不能教化眾生,以無緣故也。現見彌陀,化度之廣,攝受之易,豈非四十八願之恩德勝過諸佛耶。以發大願,即冥薰法界,與眾生結緣。願愈深廣,與眾生緣愈深。以其恩重緣深,故釋迦說出淨土三經,種種念佛法門,以啟發眾生。能令眾生聞之,歡喜信受得歡喜益者有之。或聞之觸動宿世善根,得生善益者有之。或聞之魔障消除,得破惡益者有之。或聞之自性開發,得入理益者有之。總之十方諸佛,原從法身理本,垂于應化之跡。必然廣結良緣,法種遠播,能令世出世間一切眾生齊臻佛果。用世界悉檀於娑婆,施以至尊嚴隆重之教乘,詮揚極樂依正之妙用。以為人對治二悉檀,啟大悲救苦之心,沁深入於生死苦海。行第一義悉檀,發大慈與樂之心,接引眾生於蓮邦,契證無量光壽者,其唯阿彌陀佛而已。所以十方諸佛,欽承讚歎於上。無量輔處群靈,圍繞親近於下。如眾星之拱北極,似萬派之朝東海。豈非三義特勝,故得諸佛偏贊,眾生偏念也。
(二)約理答。
《解》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
當知者,誡勸吾人應當知之,不可忽略也。所知者何,謂上來正宗文中,勸眾生以信願行,偏緣西方,偏念彌陀。其實全體即是遍緣法界,遍念法界也。佛種從緣起者,成佛之道種即佛性,是一真法界理體。隨緣了二因而開發,故曰緣起。緣即法界者,佛性為法界理體,緣因為法界性用,了因為法界德相。三一不二,故即法界也。一念一切念者,彌陀乃法界藏身,一身即具諸身。故念彌陀一佛,即念一切諸佛也。一生一切生者,極樂即法界藏土,融攝一切佛土。故生極樂一土,即生一切佛土也。一香一華等者,舉一瓣香,即法界藏香。故一人一處拈香,供養彌陀。即一切處拈香,供養諸佛也。奉獻一華即中道妙華,故以一華供養彌陀,即奉一切華,供養諸佛也。能以一妙音,讚歎一佛。即以一切音聲,讚歎諸佛。乃至行人稟法受教,向彌陀懺悔己之業障,即是向一切諸佛懺悔一切眾生業障。彌陀垂手與我摩頂授記,即是一切諸佛垂手,與一切眾生摩頂授記。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眾生,一切依正,一切六塵,莫不遍攝遍融。是為增上緣因。行人念佛時,念念與此理相應,即名法界緣起三因圓融。此即所謂遍緣法界也。若偏贊西方,不能融通余方。偏念彌陀,不能融通諸佛。豈得謂為至圓至頓至妙至勝之法門耶。
(三)誡勸後賢。
《解》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別求華藏。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全墮眾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
淺位人,即六凡眾生,未證聖果者。以雖屬凡夫,本不出法界體外,便可決定志願,專求極樂。所謂下下根亦能臻其域是也。深位人,即出世三乘,及登地菩薩。圓根眾生,了悟西方,不離華藏。故不必舍西方而別求華藏。但得生西方,何愁不入華藏世界耶。所謂上上根,不能越其閫是也。若華嚴合論中,判華藏是實,西方是權。華藏是大,西方是小。斯乃李長者之錯誤,積迷之習氣未去故也。全墮眾生遍計執情者,約三性判其所執之非。一遍計執性,謂愚夫愚婦周遍計度所執我法,以為實有。即我法二執也。二依他起性者。依他眾緣和合而有,如幻如化,非有似有,有即非有。此即權實大小之幻相也。三圓成實性者,圓滿成實之法性,亦即一體無性之實性也。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者,不了權亦法界,實亦法界,權實無非法界。故西方橫具四土,同居即是常寂光也。大小無性者,華藏雖大,亦無自體。眾世界和合而有,故大無性。西方雖小,橫具四土,故無小性。李長者不達西方橫具四土,故計以為小。又不了權實大小皆依他起,皆如幻化,無有實體,唯一圓成實性。但順情妄執,故稱之謂遍計執性也。經文初略引標題竟。
(丁)二征釋經題
《經》舍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于汝意雲何,是佛征問舍利弗,以測其解悟如何。何故名為下,是自征經題。蓋既有能詮之名,必有所詮之義。須彰其義,方克奉行。舍利弗下,自釋其義。意顯上來十方諸佛,皆勸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經上半卷明信願持名聞思修三慧功德殊勝,固已知之。但雲何名為諸佛所護所念,猶未明瞭。故釋迦說出聞經受持及聞佛名之勝利,而得為諸佛所護所念,而得不退轉位。眾生聞之,固當信受是說也。
疏中分三(初)釋護念二。釋果覺三。結勸信。(初)又二(初)正釋。
《解》此經獨詮無上心要。諸佛名字,並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又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
此文初略標經所詮,有三義,一無上心要,二諸佛名字,三無上萬德。無上心要者,能念之心性,起信願行三資糧也。諸佛名字者,所念之彌陀名號也。彌陀名號,體即法界,能攝一切名號,故為諸佛名字也。無上萬德者,能念心性本具萬德。所念諸佛,智德圓滿,斷德究竟,法身體顯,澈證萬德。以我心具萬德,念佛無上萬德。以佛無上萬德,明我心具萬德。能所不二,故稱無上。詮者,顯也。此經文字為能詮顯,無上心要等為所詮顯。所詮既以萬德為體,能詮亦當以萬德為體。故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經。即是得聞無上心要,萬德洪名。故為諸佛于常寂光中,護之念之。又聞已由聞慧而進入思修,能受持斯經,執持名號。即是思惟無上心要,思惟萬德洪名。亦即是受持無上心要,受持萬德洪名。故亦為諸佛護之念之。又彌陀名號,即諸佛名號。彌陀萬德,即諸佛萬德。眾生心要,即諸佛彌陀心要。諸佛彌陀心要,即眾生心要。俱以三德秘藏為體,乃諸佛共證。故眾生聞經持名蒙諸佛共所守護愛念也。
二料簡二(初)問。
《解》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
或問,此經既闡無上心要,佛名又詮無上萬德。故聞此經,能為諸佛護念。假使有人,但聞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既無閒暇,又不識字,而未能持念阿彌陀經。亦得蒙佛護念,得不退轉耶。
(二)答又二(初)明通局二義(二)明自他二力(初)又二(初)明局義(二)明通義(初)又二(初)明他經
《解》答,此義有局有通。占察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根,不得廣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
答中初句,略標二義。局者限局,拘隔不通。唯限於一心不亂,方能感佛護念。約豎論也。通者,融通。不論散心一心,垢心淨心。但聞佛名者,皆得蒙佛護念。約橫論也。占察下,先明局義。占察,即占察善惡業報經也。引彼經以明諸佛護念,唯局相似分證,不通初心也。雜亂垢心者,見思垢心之所雜亂,惡念思惟之所紛攬。雖然口中喃喃稱誦彌陀,而心中雜念紛紛,顛倒妄想。聖賢其口,而虺蠍其心。如是念佛,雖念無益。古人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舌頭念破也徒然。以口是心非,雖念等於不念。故雲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決定信解者,既心不歸一,則定水不清。既無禪定,則慧月不朗。既無慧解,則不能生真實信。既無深信,則無願行。然則散心念佛,豈非徒勞無益乎。曰否。亦可得人天善報,增長福業。不過但獲世間有漏,不能出生死,登極樂,悟無生忍,得不退地之深妙廣大利益耳。若到一行三昧,即一心不亂境界。便能悟無生忍,登不退地也。則成廣大微妙行心者,明第一義悉檀入理益也。廣謂性具,大謂性量,深妙謂性體也。若見思惑空,六根清淨,入相似位,名相似無生法忍。無生法忍者,中道理性,二邊不生,對待不生。此中道不生滅法忍可於心,故名無生法忍。言相似者,粗惑雖除,無明未破。見而非真,故稱相似。即相似無生法忍,相似性體性量性具,相似第一義諦也。依占察經,須到六根清淨相似位,方可名為聞十方佛名也。
二明此經
《解》此亦應爾。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
此字指本經局義,亦應與占察義同,故曰應爾。若聞此經已信受持名,至事一心不亂,破我執,斷見思,脫凡情,能與一切智相應,一切智即應身佛名也。則蒙應身佛護念。若念到理一心不亂,破法執,空無明。亡聖解,能與一切種智相應,一切種智即法身佛名也。則蒙法身佛所護念矣。
二明通義
《解》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恒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
諸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從性海流出。任運被機,不謀而應。故不可思議。諸佛名號功德,全性成修,全修顯性。從性立號,以德彰名。故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但得聞佛名,無一不成佛也。有心,即定心念佛者。無心,即散心念佛者。若信,即信心念佛者。若否,即聞佛名不信而謗佛者。不分定心散心信者謗者,但能得聞佛名,便成未來得度之緣,成佛之種。故華嚴偈雲,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願生天中,而不聞佛名。即此意也。諸佛以平等大慧,度生化物,故不簡怨親。精進不息,故恒無疲倦。苟有福德善根,得聞佛名,豈疑諸佛而不護念耶。地藏經中,塵滴善根尚護念成就。今聞此難信之妙法,萬德之洪名。必蒙諸佛護念,更無疑矣。
(二)明自他二力又二(初)明自力之難
《解》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
金剛三論,乃釋金剛般若經注解,為無著天親二大士造也。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觀智與佛同,證理與佛同,稱為同生性。地前三賢,住前五品六根。觀智與佛異,中理未親證,稱為異生性。入同生性,親證法身,故蒙諸佛護念也。
(二)明他力之易
《解》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
上文約自力念自佛,須到分證位,入同生性,方得任運護念。今仗他力,念他佛,到相似位,得事一心不亂,見思已空,生方便土者,即蒙佛護念。若初念佛人,不須到相似位。即以前名字觀行,但能生信發願,亦有通途蒙佛護念。似位以還,即觀行位。一聞佛名,即名字位也。同體法性,有資發力者,佛及眾生,法性體同,故曰同體。正當聞佛名時,即是由法性力,資養八識中過去了因種子,發成聞名善根之現行也。雖不得當時破惑證真,得其近果。亦得遠在未來,為成佛之因,證不退位也。
(二)釋果覺
《解》阿耨多羅,此雲無上。三藐三菩提,此雲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也。
佛為九界之尊,究竟極果。對下而言,名之無上。正觀諦理,對邪而言,名之曰正。真俗融通,對偏而言,名之曰等。覺者,五住究盡,二死永亡,朗然大悟,名之為覺。一切六道凡夫,雖有佛性,名為菩提但為無明所覆,遂成迷妄,是為邪覺,不名為正。聲聞緣覺,止破見思。雖得菩提,未見中道。是為偏覺,不名為等。一切菩薩,已斷塵沙,未窮無明。雖得正等菩薩,佛地猶遠,不名無上。唯佛一人,妄盡覺滿。如十五夜月,無能過者。故名無上正等正覺也。大乘果地者,乃摩訶衍乘之極果也。藏通果覺,有位無人。別教妙覺,是圓二行菩薩。故前三教佛果,但有名字。唯圓教妙覺,方為究竟果覺也。
(三)結勸信
《解》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故勸身子等,皆當信受。聞名功德如此。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初勸信流通竟。
圓三不退,即是初地初住分證佛。故雲,乃一生成佛之異名。此經即為一生成佛之妙典。故佛勸勉囑咐舍利弗,汝等菩薩二乘,天龍八部,聞此經者,皆當信解受持。既以聞名,將來決得一生成佛,登三不退。其功德有如此大。何況更能受持讀誦,其功德勝利,當更不可涯量。斯語皆為釋迦,及十方諸佛,金口誠言。我等聞之,豈可不真實起信心乎。
(丙)二勸願流通
《經》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已願今願當願,過現未三時也。上來六方諸佛,皆是勸信流通。此乃釋迦勸願流通也。
疏中分三(初)正釋(二)破疑(三)結贊(初)又二(初)明三勸之意
《解》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信亦不生。故雲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又願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
已願已生等者,願若發在過去時,則於過去生中,已生極樂。願發于現在世時,則於現生中,定生極樂。願發于未來世時,則于未來生中,當生極樂。
正顯願無虛發,誓不落空。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也。然今之念佛發願甚多,而往生者寥寥何耶。良由人多浮泛之願。不注重於念念切實之願。以致一旦疾病臨身,心神俱亂。棄極樂而不憶,戀娑婆而不舍。仍被業緣所牽,致隨六道輪回耳。果能在疾病時,臨終時,心心極樂,念念彌陀,願生彼國。如憶慈母,似戀家鄉。豈有不生者乎。又若疑人人念佛,都生極樂,則彼國有人滿之患。曰否。念佛往生,如滄溟納百川而不溢,明鏡含萬象而有餘。即心是土,即土是心。以心歸心,如水含水,有何不能容納耶。非信下,明信願互助。以名字信願,助成觀行信願。若無名字願行觀行願行,亦不能生。故雲若有信者,應當發願也。又願者下,明三資糧中以願為要務。券者,文約也。樞者,門樞也。喻顯信有願,則文約在手,永無改悔。行有願,則行有所歸,決定無倒。故為要務。若有願,必具行信。所以信行但勸勉一次,願則殷勤三勸,良有以也。
(二)明願依四弘
《解》複次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
菩薩四弘誓願,依四諦境而發。依苦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乃至依滅諦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今念佛求生淨土,所發弘誓願,亦總攝四弘。謂心心厭離娑婆煩惱生死苦,則與依苦集二諦,二種弘誓相攝。念念欣求西方無量光壽,清淨自在之樂,則與道滅二諦,二種弘誓相攝。既與四弘菩提心相應,故能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大菩提,即無上菩提也。
(二)破疑
《解》問,今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義。一、約一期名今,現生發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二、約刹那名今,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秤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台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
疑者問,今時發願,只可雲于當來時,生於極樂。何以上文雲,今發願若今生耶。答謂今字義甚寬,姑以二義釋之。一、約個人從生至死一期果報名今。即是今生平時發願,至臨命終時,往生極樂也。二、約現前刹那一念之心性為今。一念相應一念生者,吾人正當信願念佛時,西方七寶池中,已生蓮華一朵,標其姓名。若其念佛精進勇猛,則蓮萼日見光榮。若其念佛懈怠退悔,則西方蓮華日漸憔悴。一念既爾,念念皆然。此土念佛為妙因,彼土標名為妙果。雖彼此遠隔十萬億刹,而要不出當人現前一念心性之顯現。即念念佛,即心已生彼國。不待臨命終時,才往生於蓮池也。稱理,則萬年一念,何過未而非今。一念萬年,何念起而不攝過未耶。故念念遊行極樂國,時時禮覲阿彌陀。稱事,則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彌陀金台接引,於刹那頃離五濁,於彈指間到蓮池。此乃即理之事也。古今念佛人,神游極樂,親睹蓮華標名者,應驗非一。如往生傳,茲不詳錄。
(三)結贊
《解》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
吾人此土念佛,彼土蓮華標名。同在一念,不前不後。娑婆極樂,不離一心。唯此圓頓難思之旨非如舍利弗大智慧,不能直下承當諦信無疑也。
(丙)三勸行流通二(丁)初諸佛轉贊
《經》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初三句,結釋迦贊諸佛功德。彼諸佛等下,明諸佛轉贊釋迦功德。而在此五濁世中,猶能說此難信之法,誠為稀有也。
疏中分三(初)明諸佛轉贊
《解》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
此文以兩土施化比較難易,顯出釋迦勇猛,故得諸佛轉贊也。初三句,明諸佛自證功德智慧,佛佛道同,普皆平等,無分優劣。唯化他則有隨機淨穢難易異也。淨土成菩提易,濁世成菩提難者,其原因略有十種,一、淨土常常見佛故易,濁世不常見佛故難。二、淨土常聞彌陀聖眾華鳥樹林說法故易,濁世不常聞法故難。三、淨土一生補處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易,濁世惡友牽纏故難。四、淨土無有魔事故易,濁世群魔外道惱亂故難。五、既生淨土即不受六道輪回故易,濁世六道輪回永無休息故難。六、極樂無三惡道故易,濁世惡趣易墮故難。七、淨土壽命無量故易,濁世壽命短促故難。八、淨土緣勝,助道多故易。濁世緣惡,障道多故難。九、淨土圓證三不退故易,濁世修行多退化故難。十、淨土一生成佛故易,濁世歷劫難成故難也。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難者,淨土根利,濁世根鈍故。漸法即前三教所說之法,乃隨他意語故易。頓法為圓教法,是隨自意語故難。余頓法者,謂於圓教所闡法門中,仗他力念他佛,橫超帶業往生以外,其餘一切持咒看經坐禪觀心,念自佛,仗自力之法門。為利根人說之,尤易悟易受,容易證入。唯淨土念他佛法門,不俟斷惑帶業往生,說之猶非易易也。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者,淨土法門,即佛即心,故曰頓修。即心即佛,故曰頓證。能念之心,即一心三觀。所念之佛,即一境三諦也。諦觀同在一心,故曰妙觀。非九界三乘智力所能說,故雲尤難也。一句彌陀,提起容易。不勞三祇百劫,修福修慧。唯仗六字洪名,畢生即可直登不退地。故雲無藉劬勞修證也。用力微得效速,下手易成功高,故奇特勝妙。非權乘菩薩聲聞緣覺六道凡夫智力,所可心思言議,故曰超出思議。仗自力斷惑淨盡,方成佛道,是第二方便。仗他力帶業往生,即生成佛,是第一方便。釋迦如來。于濁世成道說法度生,已甚為難。而又於濁世,說此至圓至頓至巧妙至方便之持名念佛淨土法門,故更為難中之難也。然能於五濁惡世,難成者能成,難說者能說,難度者能度,難行者能行。故十方諸佛,無不稱讚釋迦為大勇猛也。
(二)明能為稀有之事。分四(初)明妙行能轉
《解》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
劫濁者,劫謂劫波,此雲時分。以人壽八萬四千歲,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中劫,四中劫為大劫。濁者,眾濁交湊,昏亂駁雜也。此土人壽減至二萬歲,即入劫濁矣。事五濁在同居,理五濁通四土。濁法聚會者,五濁最重減劫末法之時,苟非一句彌陀,帶業橫超,必不能度此劫濁也。
《解》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謂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及諸邪見。昏昧汨沒,故名為濁。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見濁者,見煩惱也。五利使為體。五利使者,利謂快利,使謂驅使。言眾生以此五種妄惑,驅使流轉於五道生死,日以增長熾盛也。一身見,謂執我我所,而起我身之見,妄認四大為自體也。二邊見,謂執斷執常,失乎中道,名斷常二邊也。三邪見,謂撥無因果,墮豁達空而起斷常邪外不正之見也。四見取,謂執粗為勝,擔麻棄金,自以所見為是,非果計果也。五戒取,謂非因計因。修諸無益苦行,而起我能持戒之見也。種種見惑,如雲翳蔽暗昧。如流水汨沒淪溺。惑亂真性,故名為濁。念佛是真實行易修易證,不假方便助道,名不假方便之行。蓋諸見稠林,邊邪網蜜,非仗念佛不能度此。
《解》煩惱濁者,五鈍使煩惑增盛。謂貪嗔癡慢疑,煩動惱亂,故名為濁。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煩惱濁者,五鈍使,思煩惱也。鈍謂遲鈍,對上利使而言,故名為鈍。一貪使,謂順情境上,起於愛著。引取無厭,不能舍離也。二嗔使,謂於違情境上,起於恚恨。嗔怒忿發,不能容忍也。三癡使,謂非違非順境上,起於愚暗。癡迷不了,不能覺察也。四慢使,謂于一切眾生起憍傲心,自恃輕他,不能恭遜也。五疑使,謂于師于法於己,起猜忌心,猶豫不能決定也。念佛法門,即凡念成佛念,無取無舍。非此行不能度煩惱濁也。
《解》眾生濁者,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為濁。眾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
眾生濁者,即以見煩惱濁為因,造有漏業為緣。以此因緣,招感粗陋弊惡五陰。命暖識三和合,假名為六道眾生相。色陋劣是色陰,心陋劣是受想行識四陰。皆系無常無我苦不淨,故曰陋劣。念佛要心心厭離娑婆陋劣,念念欣求極樂清淨。非此不能度眾生濁也。
《解》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為濁。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命濁者,以外色內心,互相連屬。息暖識三,相持不散為命根。佛世人壽百歲。今時將三千年,減三十歲,僅七十歲。而此石火電光,風中燈燭。刹那不住,尤為短促,故雲濁也。見濁,煩惱濁,為因劣。眾生濁,為果劣。十念念佛,能生極樂,故不費時劫。但持六字洪名,故不勞勤苦。非此不能度娑婆短促壽命,而得西方無量壽也。
(二)明妙行能得
《解》複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
此明一句彌陀,能信願具足,老實念去,即是不思議妙行。能圓轉五濁圓成五清。信願莊嚴者,定為信、為福德莊嚴,願為智德莊嚴。彌陀法性為所莊嚴。言一聲者,若隨智論,六根六塵,皆豎窮橫遍,皆為能莊嚴之信願,及所莊嚴之彌陀。今隨此方機,且以耳根圓通易明豎窮橫遍之義。故一聲彌陀,句句從口出,聲聲從耳入。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即是念念圓轉五濁,而成五清也。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者,劫濁為濁法聚會,今生淨土,成淨法聚會。觀行轉成同居海會,相似轉成方便海會,分證轉成實報海會,究竟轉成寂光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者,見惑迷暗,性具智德光明。今生淨土,則轉成大智慧光明義。有同居智德無量光,乃至寂光智德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煩惱是思惑,今生淨土轉成斷德。有相似斷德常寂光,乃至究竟斷德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者,或同居化生乃至寂光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者,或同居無量壽,乃至寂光無量壽也。
(三)明釋迦所得
《解》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故字,承上文一句彌陀妙行,能圓轉圓證,而起當文。是承上起下之辭。本師釋迦牟尼佛,因地能持行一句彌陀之如來行,所以能於五濁惡世轉濁為清,澈證本源自性,即證一聲彌陀之全體三德秘藏。所以果地能成無上菩提,從體起用說此淨土法門也。
(四)明釋迦所說
《解》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上文明釋迦於五濁中,能得菩提。此科明能為濁惡眾生,說此難信之法。聖人說與為授。故釋迦從初說華嚴,終演涅槃,無非授與眾生淨土法門。不過或顯或密不同耳。一句彌陀,即一念心性。唯佛與佛,證窮此心性。故唯佛能究盡,非九界智力所能信解。須要佛力加被,方堪納受也。
(三)明眾生世間
《解》諸眾生,別指五濁惡人。一切世間,通指四土器世間,九界有情世間也。
經文中,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者,為諸眾生,別指同居土,有情世間中,六凡眾生,故雲五濁惡人。一切世間四字,通指娑婆世界,凡聖四土,及九法界中,器世間有情世間也。言難信之處,蓮池大師略舉十種。一今居穢土,習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二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三縱信極樂鬚生,又疑娑婆去極樂十萬億刹,雲何極遠而得生彼。四縱信不遠,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雲何遽得往生彼國。五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雲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六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必須多歷年劫,乃能成就。雲何七日一日,便得生彼。七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雲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八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雲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九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眾生。上根利智,不必生彼。十縱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不但凡夫難信。而二乘聖果,權教菩薩,或有疑之也。
(丁)二教主結歎。
《解》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此本師付囑。囑語略別從通,但雲一切世間。猶前諸佛所雲,汝等眾生。當知文殊迦葉等,皆在所囑也。
此明科意。本科文是釋迦總結歎淨土法門,難說難信。故名教主結歎。又名付囑流通。前文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各本土一切世間。此文是釋迦付囑娑婆,一切世間。囑語略別從通者,上文有別指通指二義。今文不雲為諸眾生,但雲為一切世間者,乃略其別義,從其通義,以通收別故也。如前文勸信流通中,諸佛如囑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其義相同。當知文殊等者,既雲一切世間,則文殊彌勒迦葉,皆付囑在內也。
《經》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難事有二,一者自利,謂於五濁世得菩提難。二者利他,謂於五濁世說此難信之法,是為更難。古人設四喻,以顯其難。一如人。身入大海,複乘破舟,又起逆風巨浪。傾覆堪慮,危在頃刻。而能安隱免難,是之為難。不但自救,而能令全體脫險,是謂甚難。自救喻自度,救人喻利他也。二如人。身罹重病,而又風霜曝露,無衣無食。加之亂投藥石,死在旦夕。然能調理安痊,是為難。非唯自愈,凡同病者,悉能治差,是為甚難。三如人在獄。既受楚撻。又染疾病,行將槍決。而能於中忽然解脫,是為難。不但自免,並諸同罪,悉得赦免,是為甚難。四如人墮井,毒蛇荊棘同處。又值惡人拋擲土石,必死無疑。能於中騰躍而出,是為難。且能與同墮者,俱時出之,是為甚難。大海,重病,監獄,阱陷。皆喻娑婆三界。風浪,霜露藥石,楚撻,染疾,毒蛇,荊棘,惡人。皆喻此土魔障惡緣。自免喻自行得菩提。救人脫險,喻以念佛法門,度人生極樂。法喻昭然,吾人聞之,能不速念彌陀,以報佛恩乎。
疏中分四(初)法門難遇
《解》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
念佛妙行,唯在信願持名,圓轉五濁。無設壇具儀破障除惑等事,故雲不涉施為。念佛成佛,故非九界思議所行境界。假設非本師釋迦,示跡五濁惡世成菩提道,悲智雙運,見此念佛,行此念佛,說此念佛法門。然則我等何由稟受此念佛,而得往生也哉。
(二)明五決定
《解》然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逼。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邪師所惑。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惡業所螫。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
此五段文,應與上五必不能度文、合參。蓋處於娑婆五濁中。若非帶業橫超之行,決定難逃劫濁。若非不假方便之行,決定難逃見濁。若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決定難逃煩惱濁。若非欣厭之行,決定難逃眾生濁。若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決定難逃命濁。以吾人處於濁法聚會之時,必為時所囿。囿謂苑囿,如囚在獄,決定難逃下四濁之苦所逼也。處見濁中,自己正眼未開,定被邪智所纏。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豈能逃乎。在煩惱濁中,決被淫欲坑所陷,惡業五毒所螫也。在眾生濁中,決定以色身眾穢革囊,為安樂,不能洞然覺悟其不淨苦空。甘自陋劣卑弱,不能奮發上升。亦決不肯承當自性,本來是佛。在命濁中,必為無常生滅,身心遷變生如石火電光,瞬息即為死魔所吞啖。故吾人在此末法五濁最重之時,若非念佛法門。欲才發心修行便措手莫及矣,注意毋忽。
(三)無知之錯
《解》若不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烽勃宅裡,戲論紛然。
五濁甚難出,念佛必能度。若不深知其意,心中將謂別有玄妙之法,可超出五濁。且在娑婆,邪智邪解邪師愚弄。臭煙烽勃,大火宅中,貪著嬉戲。邪見戲論,紛然雜陳,可不懼哉。
(四)知難之是
《解》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初普勸竟。
吾人修行,唯有深知念佛,必能度脫甚難出之五濁。方才肯死盡偷心,將一句洪名,珍若至寶。此釋迦所以極言五濁難出,念佛難信。意欲吾人,既能遇此法門,不可當面錯過。須信願念佛,以出此難出之五濁。囑我等應深知之。大科初普勸竟。
(乙)二結勸
《經》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舍利弗,是當機眾。諸比丘,即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世間,該括正覺有情國土三世間也。天者,六欲四禪四空諸天也。人者,四大部洲之人類也。阿修羅等者,統攝八部眾也。如來難信之法說畢。聞法大眾,皆身心歡喜,信解受持。最後禮佛謝法竟,各還本處。故曰作禮而去也。
解分二初總標四益
《解》法門不可思議,難信難知,無一人能發問者。佛智鑒機,知眾生成佛緣熟,無問自說,令得四益。如時雨化,故歡喜信受也。
橫超帶業之淨土法門。全事顯理,全理成事。事理俱融,絕言絕思。非偏空三乘信力所及,為之難信。非六凡陋劣智力所知,為之難知。佛意高深九界莫測,故無一人能問。如來以三輪不思議力,大圓鏡智鑒機。無謀而應,照見眾生善根已熟。憶佛念佛之法,正合其機。故為不請之師,不待人問,自動宣說,令眾生得四悉檀利益。受其化者,如大旱之甘霖,適時契機。故聞說大法,歡喜無量,頂戴信受也。
(二)別點四益
《解》身心怡悅名歡喜。毫無疑惑名信。領納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歸命,名作禮。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身心怡悅名歡喜,乃世界悉檀歡喜益。無疑名信,不忘名受,乃為人悉檀生善益。感大恩德者,指示淨土法門為大恩,教令念佛為大德。聞至教,身心頂受曰歸命。歸命佛界,便破九界之惡,乃對治悉檀破惡益。遵佛所囑,依教奉行,一往直前,徑登不退,名而去。乃第一義悉檀入理益。但能往生淨土,便登圓三不退。非藏通別思議法門可比也。經文流通竟。
三跋語
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舍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後因大病,發意西歸。複研妙宗圓中二鈔,及雲棲疏鈔等書。始知念佛三昧,實為無上寶王。方肯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吾友去病,久事淨業。欲令此經大旨,辭不繁而炳著,請餘為述要解。餘欲普與法界有情,同生極樂,理不可卻。舉筆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脫稿於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所願一句一字,鹹作資糧。一見一聞,同階不退。信疑皆植道種,贊謗等歸解脫。仰唯諸佛菩薩攝受證明,同學友人隨喜加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閣筆故跋。時年四十有九。
跋語分為四節。初經雲至其何能淑,敘淨土法門,正為末法修行得度之要道,應時應機之寶筏也。釋迦佛法住世,正法千年,人根銳利,各種法門修之,皆能得道證果。像法千年,人根稍鈍,得道證果亦減。末法萬年,人根轉鈍,障緣轉強。倘但依仗自力法門,億億萬人修行,多被魔障阻退,得道證果甚少。罕者,鮮少也。唯有仗彌陀願力,持名念佛,方能濟度生死耳。慨今正是末法念佛得度之時也。若舍此不思議念佛法門,別尋玄妙。不過空過一生,複何更有善巧之道,而能救出生死輪回耶。淑者,善也,清淨也。二從旭出家時,至理不可卻,敘述要解緣起。旭祖初出家時,以宗乘參禪自負,輕忽經教。妄謂念佛是中下根所修。後以大病嬰身,參究毫不得受用。乃改途易轍,發意念佛,專志西方。又複研讀觀經妙宗鈔,幽溪圓中鈔。及蓮池彌陀疏鈔。暨各種闡揚淨土諸書。始知持名一法,為末世出生死之無上至寶。方肯放下萬緣,死心踏地而執持名號。萬牛莫挽者,言其信願堅固,不為環境所退化也。去病,別號也。古吳,蘇州古稱。法名正知。事淨業功深。為利他故,請旭祖述為要解。被時機所逼,又為普利眾生,義不容辭,不獲已而述此書。故雲理不可卻。三舉筆下,至凡九日告成。乃述作年月也。四所願下,乃發願回向。一句一字鹹作資糧,世界意。一見一聞同階不退,破惡意。信疑皆植道種,為人意。贊謗等歸解脫,入理意也。佛聖證明,上求也。同學加被,謙虛也。西有道人,旭祖別號也。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終
|
主持人 |
寶靜法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