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願王
妙境法師
86/3/18~19 講於信願念佛會
今天我們要講的“十大願王”,是〈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特別讚歎的修行法門: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種修行法門對於我們可以說是非常適合的。
一、禮敬諸佛
簡單地說,禮敬諸佛是我們禮佛的時候,心裡特別的恭敬尊重,然後五體投地的拜下去,這是就我們初發心的人說。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用功修行呢?因為我們學習了佛法,目的是要轉凡成聖,以解脫一切老病死的苦惱,為了解脫一切苦惱,必定要能與諸法實相相應。但是諸法實相的道理,即使是從文字上去瞭解都不容易,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就是要禮敬諸佛,明白點說,我們未得無生法忍的人要怎麼修行呢?就是多磕頭,多向諸佛禮拜。
禮佛之前,先把我們的佛堂清理得很清淨。禮拜的時候,要把心靜下來,不管我們禮拜那一位佛或菩薩,一定先觀想,是真實有佛菩薩在這裡放大光明,然後稱名,而後拜下去。如果是多人一起拜佛,一定要打楗槌,稱念聖號一字一句清清楚楚,也是一樣的觀想而後禮拜。
初發心修行的人,拜佛可以消除業障,怎麼說呢?譬如我們學習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的《金剛般若論》,還有中國歷代大德的注解,經過這些參考書的開導,雖然你明白了“若見諸相非相”的道理,但是,靜坐時你要修止觀卻修不來。《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禪,裡面有止有觀,是很完整的一個修行法門,但是,不能依之修習止觀,什麼原因?就是業障--別人想用功修行,我障礙他、破壞他,因此造成了自己修行有困難,怎麼辦呢?拜佛!
佛經上有一個釋提桓因的故事。釋提桓因是一個天王,他的福報很大,性格很和平,也很有愛心。生為天人,不老不病,但是要死。天上的人因為有神通,能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要死,死後要生到那裡去。釋提桓因死前知道自己將到人間來作驢,非常苦惱,到人間作人他都不歡喜,何況作驢?!這時候有善知識告訴他,人間有釋迦牟尼佛出現,你可以向佛祈求解除這個苦惱。
於是他來到了人間拜佛,當他禮拜下去時,像作夢一樣,他投入驢胎中,那頭驢在陶作坊各處跑,把放在那裡曬太陽的鍋碗盆子全踩壞了,那個陶師憤怒起來一棒就把驢胎打傷了。這時候釋提桓因磕完頭起來,佛告訴他:“你作驢的事解決了。”於是他繼續在三十三天作天王。就是那一拜佛,把罪過消除了。
佛教徒為了消除業障要多拜佛,為了修學聖道要多拜佛。拜佛拜得多了,就像修禪定,初開始感覺身體有一百公斤那麼重,拜下去又起來很辛苦,但是久了,身體如雲似影,會有輕安樂。
另外,拜佛的時候,可以作這樣的觀想:
一、觀察能拜的身體是空無所有的;所拜的佛也是空無所有,能禮、所禮性空寂。
二、觀想你自己有無量無邊的身體,在無量無邊的佛前禮拜。
這樣的觀想禮拜,時間久了,可以得聖道的。
二、稱讚如來
就是讚歎佛的功德,這可以和禮敬諸佛同時學習。
你站在佛像前,閉上眼睛,觀想佛在這裡,然後用詩偈讚歎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這樣念好了,拜下去。另外有一個偈:
稽首歸依正等覺,能度無邊大苦海,恒以甘露潤群生,令得涅槃我頂禮。
如果喉嚨好、氣力也強的話,把這四句偈合韻而歌,心情快樂,然後再禮拜。
《華嚴經》上說,大菩薩、天女等來到法會裡面讚歎佛,我們業障深重,沒看見那種境界,但是要能聽到人世間喉嚨好的人讚歎佛的殊勝,可推想那是更殊勝了。
讚歎佛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在經論上看到,因為讚歎佛、讚歎三寶的功德,將來能得好音聲。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波斯匿王和他的夫人末利夫人帶著軍隊經過祇樹給孤獨園,忽然他們的座騎大象不走了,因為從祇樹給孤獨園中傳出極微妙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應是天上才有,人間那裡聽得到?所以大象歡喜聽,波斯匿王歡喜聽,夫人也歡喜聽。波斯匿王仔細聽,這人是比丘,佛法中的偈頌或一段文,他一入韻而唱,就能夠這麼樣殊勝。波斯匿王立刻發歡喜心說要當面供養這位比丘十萬兩金。末利夫人說:“不可以,你先拿出供養,然後再拜見這位比丘!”
原來這位善和比丘雖然聲音非常美妙,但是相貌不莊嚴,後來波斯匿王終究還是供養了,但是心裡不歡喜。
其他的比丘問佛,善和比丘為什麼有這樣的果報?佛說,這位善和比丘在拘留孫佛在世時是一名工人,當拘留孫佛般涅槃後,當時的國王得到一些舍利,要建造一座巍峨的寶塔來供養。有一個工人就對同伴說:“僅僅幾粒舍利,國王為什麼要建築這麼大的寶塔來供奉?既浪費金錢,又浪費人力。”當塔建好以後,這工人見到七層寶塔的莊嚴,懺悔前罪,辦齋供眾,並且在塔尖上行大佈施,懸掛一個金鈴。佛說:“弟子們,當時起輕慢心的就是現在的善和比丘,由於他的輕慢佛塔,所以有醜陋之身的果報;後來他能夠悔改,並奉獻金鈴,所以今生他有和雅的聲音。”
從這個地方看出,人的功德不容易圓滿具足,唯有佛是圓滿的。但是我們相信佛法,明白佛法的道理,一切功德都是自己創造的,自己要努力,就有辦法創造。
我們稱讚如來,一方面自己可以消業障,又由於讚歎三寶的功德,還能夠引發不知道三寶功德的人對三寶的恭敬心。
三、廣修供養
我們對於佛要供養,因為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大慈大悲宣揚佛法廣度眾生,是我們的良福田。能以香、花、生果供佛,也是功德無量,但是,供養時要注意清洗乾淨,供佛時,還應該觀想佛在這裡應供,然後禮拜。還應該注意花與生果不要擺太久,否則放著任其枯萎、爛壞,就沒有恭敬心了。
印度佛教的大護法阿育王,很喜歡畫,他造了一座廣大的樓閣,請來全國的畫家來樓中作畫。最後,有一位從遙遠地方來的畫家來到了這座樓中時,其它地方都已經被人畫滿了,唯獨門後還有一些空處,於是他就在那裡畫了一條河流,河裡面長滿蓮花,河邊上則站著一個女人。
阿育王一看到這幅畫非常歡喜,把畫家找來,問他真的有畫中那麼美的女人嗎?畫家說有,那個女人確實是那麼美,我一點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阿育王問清楚了這蓮花池的所在,立即派人去找這名女子。果然問到了女子的家中,但是他已經出嫁了。阿育王的使臣又找到女子的夫家去,這女人的丈夫左思右想,自己是個老百姓,而阿育王是個不得了的大國王,只好勉強地讓王使臣把他的太太帶走了。阿育王一看,果然與畫中的女子一樣美。
有一天,阿育王看到這女人哭,問他:“你已經作了國王的夫人了,為什麼哭?”他說:“我想起我以前的丈夫。”阿育王訶斥她:“為什麼你頭一天不哭,今天反倒哭了?”她說:“今天有人送蓮花來,我聞到蓮花的清香,想起我的丈夫,因為我丈夫也有蓮花這樣的清香,我忍不住就哭了。”阿育王很生氣:“我要把你丈夫抓來,如果他確實那麼香,我就原諒你,否則,我就要處罰你。”
王使臣找到這女子的丈夫時,她的丈夫已經出家,而且證了阿羅漢了,他在定中知道了阿育王的目的,於是隨使臣到阿育王處。
阿育王一看到這個出家人,心中便不敢輕視,與他談話時,確實聞到蓮花香飄過來。阿育王說:“你從遙遠的地方來,先請你去沐浴吧!”他沐浴後,香味更濃烈;拿杯水讓他漱漱口,看他是不是含著東西,也沒有。阿育王於是問他:“為什麼你有這樣特別的香味呢?”
這位比丘是阿羅漢,已有宿命通,他告訴阿育王:“我前生是讀書人,在一個地方遇見有個大法會,有個大法師在那兒講經,因為感覺法師講得好,不只是音聲好,道理也非常微妙,因此生歡喜心,於是買了一點香供養,並作幾首詩偈讚歎法師的功德殊勝,因此我今生得到這樣的果報。”
這位阿羅漢不是供佛,只是供養一個法師,也能得到這樣的果報,可見佛法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
《大智度論》上說一個譬喻:有一個人的房子裡藏有很多的財富,可是他的房子失火了,他一直用水救火,不但沒能救房子,連裡面的財富都燒光了。他於是變成了一個窮人。
這個譬喻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像房子一樣,應該趁著最初起火的時候,趕快把屋裡的財富搬出來,趕快利用它作功德,來世還可以用,不要等火燒光了。
我們說供養佛,父母也要供養,供養自己的父母功德也很大,比供養一般人功德大。別的年紀大的人,也就是我的父母,也應該照顧,你的功德更大。因為心量大,功德就大。所以經論上說供養諸佛,也包括要愛護一切眾生,慈悲心廣大起來,就會得到很多功德。
四、懺悔業障
業障是什麼呢?就是自己做了錯誤的事,雖然還沒得果報,但是對於要修學聖道有影響。譬如和人交朋友,你說謊話欺騙對方,使對方受了傷害,你做了那樣的罪,心安不安?同樣的,偷盜別人的財物、殺害人的性命,這都是有罪過的,那樣的罪業雖然沒有成熟,但是它會來擾亂你。
所以我們不要等著業障得果報,你要先下手為強,先懺悔。或者有人說:“我今生沒有造罪。”你今生雖然沒造罪,你不能說你前生沒造罪,怎麼知道呢?你今生有沒有貪心?嗔心?有貪嗔心就可能會造罪。人不是無故造罪的,若是你想把他殺死了可以拿到一千萬元美鈔,於是貪心來了就要殺人;我有一千萬元,你要搶?不可以,於是起了嗔心就殺死你。人在利害衝突時,不是貪就是嗔,這就是造罪的原因。你今生有貪嗔癡的煩惱,過去當然也有。我們做很多事不如意,就是無智慧有業障,所以我們要多懺悔。拜大悲懺、梁皇懺、千佛懺、萬佛懺、淨土懺、法華三昧懺都好。
從佛法上說,每一個人都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不會說是別人造惡我得惡報,沒有這回事。或者有人說:這個父親眼睛有毛病,兒子眼睛也有毛病,去看了醫生,醫生說這是遺傳。從佛法上說,就是他們父子有共業,夫妻子女兄弟姊妹都是有共業,最初做功德的時候大家一起做,得果報的時候也是一起得;若是大家一起做罪過的事情,將來也是一起受苦。我認為佛法在這個道理上要比遺傳學說得圓滿。
《瑜伽師地論》上對於偷盜講得很詳細,我們可能用很多方式偷取別人的財富,不一定用搶的。譬如打出一個名義去籌錢,但是心中另有所企圖,這就是盜。就是我們出家人向人化緣,所說的話和內心希望、實際上的用途不一致,都是盜。所以經上說,嚴重的偷盜要到三惡道去受苦,三惡道果報受盡了,來到人間還有餘報,就是那個地方天旱不下雨,沒有水用,生活困難。
懺悔對我們初發心學佛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雖然相信了佛法,但是我們內心裡面的煩惱沒能調伏,現在隨時就會有過失,過去生中更是難免,所以我們要懺悔,殺盜淫妄各式各樣的罪過都應該懺悔,常常懺悔,誠心懺悔。
懺悔二字是華梵並舉,梵語叫作懺磨,翻中國話是悔過的意思,我悔恨以前作錯了事,從今以後再不做了。這裡面有兩個層次:一、要向佛菩薩髮露;二、要發願再也不重蹈覆轍。
我舉一個例子。佛在世的時候,摩伽陀國的阿闍世王子拿到軍權,就聯絡大臣,把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監禁起來,不給飯吃,終於把他父親餓死了。可是後來他又後悔了,心裡很不安。他同父異母的兄弟耆婆勸他到佛那兒去髮露懺悔。從經上看,還有文殊師利菩薩教導他作無生懺:觀察色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我也空,一切法也空,造罪者與所造之罪不可得。
經這樣深入地觀察罪性空,阿闍世王死掉了以後,墮到拍球地獄。像是小孩子拿球在地上用手拍,球一落地上就蹦起來。阿闍世王墮到地獄,一墮落就出來了,受苦的時間很短。若是不懺悔的話,殺害父親是逆罪,那要在無間地獄至少要一劫的。可見懺悔是有作用的。
現在流行的懺悔法門,是取相懺;若是無生懺,則要深入學習佛法,通達一切法空,才能作如是觀。因為不能作如實觀,只好作取相懺,就是誠懇地髮露,發願以後再不敢做惡,並且誠懇地磕頭,有一天你得了瑞相,見光、見大蓮花等等,就表示你的罪滅了。
另外,譬如作夢穿新衣,或者靜坐時感覺身體非常輕鬆,有若無,也是滅罪相,表示不至於墮落三惡道受苦了。
這樣說,造罪好像很容易,滅罪卻很難,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最初造罪的時候,內心的煩惱非常勇猛有力,所造的罪也就非常大;而我們學習聖道,作功德的心情往往比較軟弱之故。
五、隨喜功德
隨是隨順、不反對、贊成的意思。喜是歡喜。你做了這麼大的功德,有這麼好的成就,我贊成、歡喜,不嫉妒、不障礙。
我們人多數有這個問題,與生俱來就會嫉妒。在學校中他考第一名,我是第二十九名,看見他我就不舒服;他人的本領高,我心裡也不舒服;他人的財富多、功德大……,我也不歡喜。如果只是嫉妒心、嗔恨心,未有任何行動,還算輕微,如果是做出破壞的計畫,罪過就很大了。
為了對治我們的這種缺失,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要隨喜別人的功德。
經論上解釋“嫉妒”兩字:不耐他榮。對於別人的榮譽,我心裡不能忍耐。
前面說過善和比丘的故事,其他的比丘就問佛:一為什麼善和比丘的容貌醜陋?二為什麼他的音聲特別美好?三為什麼他能速證阿羅漢果?佛說:他原先批評國王為拘留孫佛造舍利塔,可是造好之後,所有來拜塔的人都讚歎,他原來也是參與造塔的,所以生起了歡喜心,拿出錢供養大眾僧,又造一個鈴掛在塔的最尖端。他最初反對造塔,所以相貌醜陋,但是因為他造了一個金鈴,發出的聲音,令大家歡喜,所以他的聲音非常美妙;由於他金鈴的音聲美妙,引起很多人的歡喜,而來禮拜佛的舍利,因此栽培了許多轉凡成聖的善根,所以這一世善和比丘很快得了阿羅漢果。
他原先反對造塔,就是障礙功德;後來發出歡喜心,就是隨喜。障礙有罪過,隨喜就有功德了。
那麼,隨喜究竟隨喜什麼呢?
一、隨喜佛的功德:佛最初在因地遇見善知識,能相信佛法、學習佛法,修行佈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逐漸地轉凡成聖,發無上菩提心,由初地、二地,至第十地,仍以六波羅蜜廣度眾生,乃至得無上菩提,為一切眾生開示種種的佛法,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佛滅度以後,遺留舍利在世間,又能夠利益一切眾生。佛由初發心至成佛,到入涅槃留下舍利,都是饒益眾生,都是有大功德的事,對此,我們都發歡喜心。修這樣的隨喜功德,可以作為我們的一種功課。
二、隨喜一切眾生的功德:眾生裡面一個人有好心腸,做種種利益人的事情,你也發歡喜心。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他們發心修行,由因而果,我們也隨喜他們的功德。
隨喜功德既可以破除自己的嫉妒,又能消除障礙別人作功德的罪過,所以我們應該這樣學習。
六、請轉*輪
請轉*輪是請佛說法的意思。
佛出家後,起初是親近兩個仙人學習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得定以後,悉達多太子認為這也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去修苦行。但是修了六年的苦行後,認為苦行也不能得道,所以放棄了苦行,並接受牧牛女供養的乳糜。逐漸恢復健康後,坐在菩提樹下,入於色界四禪,觀諸法緣起,得了無上菩提。佛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並沒有去為眾生說法。佛常入定,入定七天,然後去乞食,乞食完了又入定。這時候梵天王及釋提桓因就來到佛這裡請佛轉*輪。
為什麼要請佛轉*輪?從佛本身來說,佛是有大悲心的,自然是願意廣度眾生,若不勸請,佛不說法嗎?不是的。在《法華經》〈方便品〉中說:“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眾生樂著五欲樂,很難覺悟佛法的真理,所以佛有入涅槃的意思。於是梵天王、釋提桓因等諸天恭敬合掌,禮請佛轉*輪。佛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而思:“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佛於是同意了,先到鹿野苑說法,之後又到各地方度化很多眾生。
請轉*輪這件事,可以分兩方面說,從請佛轉*輪這一方面說,當然應該請;從眾生這一方面說,我們也應該請佛說法。怎麼說呢?因為我們可能往昔作過魔王,曾經障礙佛說法,經上說魔王請佛入涅槃,是說雅致的話,用凡夫的話說,就是:“你趕快死吧!不要在這裡度化眾生了。”若是我們曾向佛說這種話,罪過不罪過呢?所以我們要發心請佛轉*輪,以贖前愆。
我們怎麼請轉*輪呢?就是有因緣的時候,辦一個法會,對於學習佛法的人或是講經的法師都能有幫助,教學相長。所以發動一個法會功德很大。佛法若沒有人弘揚就會滅亡,怎麼樣才能不滅亡呢?就是儘量製造因緣栽培善根,佛法就可以久住,若不做這件事,則佛法很難住世的。
七、請佛住世
《阿含經》裡面記載:佛入涅槃之前對阿難尊者說:得了四禪、四空定的人若想住世一劫,是可以辦到的。根據《瑜伽師地論》說,一增劫一減劫合成一個中劫,在世界成住壞空的住劫中,有二十個中劫名為一劫。得了四禪八定的人,有能力住世一劫。佛這樣說了三次,但是阿難尊者被魔王蒙蔽了,不發一言,沒有請佛住世。所以佛滅度以後,迦葉尊者結集經典時,判了阿難尊者六個突吉羅罪,沒有請佛住世是其中一個。
佛應該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但佛到八十歲的時候就入涅槃了,等於棄舍了四十年壽命。佛舍壽時,大地震動,阿難尊者才醒悟過來。
現在〈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慈悲告訴我們不只要請佛住世,不要入涅槃,也要請菩薩、阿羅漢、辟支佛住世,能夠發心請這麼多有道德的人住世弘揚佛法,是有功德的。
八、常隨佛學
佛最初發菩提心,乃至成佛、轉*輪度化眾生。佛對一切眾生都救護,乃至為一切有病苦的眾生作醫生。我們學佛就是要隨佛學習怎樣救護眾生、怎麼樣利益眾生。
從《華嚴經》、《大般若經》、《寶積經》上看佛在因地的時候,舍頭目腦髓去利益一切眾生、不惜生命的持戒……,我們發願常隨佛學,就是要發慈悲心,愛護蚊蟲、螞蟻都好,最低限度要能愛護人。
所以我們上早殿的時候,隨著維那念:“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八者常隨佛學;……”一定要發誠心地念,這樣,當煩惱來了,你那誠懇發的願就會有作用出來。
九、恒順眾生
從〈普賢行願品〉的字面上看,“恒順眾生”是長時期不間斷地隨順眾生的意願而利益之。
我們一般人的心情總覺得能令我滿意的事,就是利益我;不令我滿意的,就不利益我。但是佛菩薩的想法不是這樣的。譬如我現在生活困難,失業了,要找工作,我念觀世音菩薩,希望能被錄取,但是失敗了,於是就認為觀世音菩薩不靈。其實,觀世音菩薩是靈的,他的大悲心、大智慧的光明會整體的觀照那件事,評估對你是不是有利益,然後再處理這件事。我們一般的心情是:我病了,幫我找個好醫生;我的正知見失掉了,你能開導我,不要讓我在煩惱中受苦;或者讓我生活富裕一點……。但是佛菩薩的智慧對我們的觀察不只是現在,還有未來。
我們要恒順眾生當然要學習佛菩薩那樣,但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所以應該好好的努力學習佛法,早成聖道,要得了無生法忍,才能有智慧的去恒順眾生。
但是,我們現在要“常隨佛學”,也應該“恒順眾生”,那麼就是盡己之所能,加上學習佛法所得來的正知正見,用這樣的正知正見去恒順眾生才可以。
有的經論上說,凡夫做不來聖人的事,所以凡夫的菩薩就從正知正見來做功德,這範圍內的功德你能做得好,已經不容易了,所以不應該說大話的。
十、普皆回向
回向是轉變我們的意願。我們的意願通常是希望一切都滿意、希望能得榮華富貴、壽命長一點,智慧高一點。但是我們應該明白,現在的因緣是過去的業力所創造出來的果報,不可能作根本上的改變了,所以我們應該重新創造更好的生命,要如何努力呢?
第一種回向:學習佛法,從受三皈五戒、十善,修學六波羅蜜,創造更好的果報。這裡我有一點想法,我認為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智慧,如果你能用深入諸法實相的智慧去念陀羅尼、去修止觀,而不再用求榮華富貴的心去念咒,不再用求身體健康的心去打禪七,也就是把我們的心由狹小回向為廣大──廣大的智慧,就是無上菩提。
第二種回向:因為我感到一切眾生都是很苦惱、顛倒迷惑的,我希望所做的功德能有力量使令一切眾生都能覺悟,使他們離苦得樂。
第三種回向:觀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的,凡我做的功德乃至一切眾生都是空無所有,心無所得,這種回向有轉凡成聖的力量。
我們初學佛法的人,能把貪著五欲的心拿出多少來,轉為求學聖道就很不錯了,所以回向可以作如上的解釋,慢慢慢慢地進步,也就成功了。
|
主持人 |
妙境法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