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貴益西彭措堪布
|
| | |
有漏安樂利益微小 過患巨大
《四法印講記·有漏皆苦(一)》 益西彭措堪布
人們認為追求安樂天經地義,人活一世,就要享受環境、身體、受用等的安樂,誰會追求痛苦呢?
當然,避苦趨樂是每個眾生的基本願望,沒有什麼不對。但安樂有有漏、無漏之分,需要辨別取捨。一般人誤認為有漏樂是真實安樂,由此生起顛倒樂執。佛法看來,這種樂利益微小,過患巨大。
我們做任何事,都希望它能有利益。如果知道某種事利益小、過患大,就會放棄不做,就像商人知道某項投資只會大虧血本之後,就不再耽著一樣。
很多人沒有觀察過有漏樂的利益、過患,並不瞭解有漏樂的危害。反而以非理作意誇大這種享樂,對其巨大的過患卻一無所知,這是眾生的一大錯亂。這種錯亂不由觀察破除,就會留存在心,每當見到有漏樂時,像看到好朋友一樣,立即就耽著求取。
總之,沒有明確地認識到有漏樂的體性、作用,就很難止息對有漏樂的貪求。因此要具體地觀察有漏樂的利害。
1 觀察有漏安樂利益微小
有漏樂的享受都有盡頭,等到受用窮盡,就變得一無所有。比如,受用飲食,過喉就沒有滋味。而且,有漏樂不能帶到後世,不能作長久的利益。
從細無常上觀察,五欲的享樂只是一刹那的顯現,它不住第二刹那就壞滅了。受用五欲樂不能引生任何未來的安樂。所以,它不會引發後有安樂,利益只是一刹那的樂受。
《資糧論》雲:“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遭欲貪熾燃,內心而燒煮,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享受五欲的天人並沒有真正的安樂,他們享受欲樂,使內心遭受貪欲熾燃的煎煮,心散亂在五欲當中,怎麼有真正的安樂呢?
2 觀察有漏安樂過患巨大
2.1 依靠貪著五欲享樂將造成難忍、無量的惡趣等苦
(“等”字包括人間、天界種種痛苦,及生死流轉之苦。惡趣苦,指惡趣中被割肉、剔骨、剝皮、分裂等等。)
2.1.1 貪著現世五欲享樂→造非福業→感召三惡趣種種難忍、無量的痛苦
觀察貪著五欲引生種種煩惱:得到了,還想更多、更好——由貪引貪;沒有得到就發嗔恚——由貪引嗔;為了獲得五欲享樂,與人競爭——由貪引爭;得到五欲享樂,自詡高人一等——由貪引慢;不能容忍他人圓滿——由貪引嫉;享受五欲,內心散亂——由貪引散亂。《瑜伽師地論》說:“此中諸受欲者,所有欲樂,是隨順喜處,貪愛所隨故。是隨順憂處,瞋恚所隨故。是隨順舍處,無簡擇舍之所隨故。”(欲樂是隨順喜處,其後跟隨貪愛的緣故。欲樂是隨順憂處,其後跟隨嗔恚的緣故。欲樂是隨順舍處,其後跟隨無簡擇舍的緣故。)
觀察貪著現世五欲享樂,造集種種非福業,感召無量惡趣痛苦。比如,貪著口味而殺生命,需要墮入地獄多劫受苦。從地獄脫生做人,還要償還五百次生命;貪著女色,造邪淫業,在地獄鐵柱山被鐵樹的尖刺刺穿,被飛鳥啄掉眼睛。貪著財產,造欺詐業,墮於餓鬼界受苦,作牛作馬還債。像這樣觀察由貪著五欲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造成無量難忍的惡趣痛苦。
法王教言:“夏季鮮花以及富人之財富,現時看似美妙然其難穩固,若於無有實義此物太執著,難忍惡趣險路豈能不須行。”
2.1.2 貪著來世五欲享樂→造福業→感召後世生死等苦
觀察:今生為了追求來世的快樂而修福、持戒,在來世享福時就會又造業,到第三生就墮落惡趣,長時受苦。這種未來墮惡趣的苦難,也來自貪著五欲。
2.1.3 增長無量生死
依照十二緣起的一段,觀察貪著五欲享樂是增長生死的因緣。
十二緣起一段:
受→愛→取→有→生、老死
由受而增長愛,由愛而發起求取。“愛、取”二支是感生死的主因,有愛、取的滋潤,就必定感召生死中的果報。貪著五欲享樂,念念增長貪愛,因此增長無量生死。
《心性休息大車疏》說:“由於貪執五欲使煩惱增強,從而感受痛苦……煩惱從五種欲妙中產生,以此漂泊於無邊無際的輪回中,這五欲比劇毒更可怕。”
《菩提道次第廣論》說:“然三有樂任受幾多,非但無飽,後後轉複增長貪愛,由此長夜馳騁生死,經無量劫,受諸至極難忍大苦,然其安樂不及一分。”(三有的樂,不論享受多少,不僅不會得到滿足,而且將在後時輾轉增長貪愛,由於貪愛增長,致使長劫在生死中流轉,經歷了無量劫,感受極其難忍的大苦,然而所得的安樂卻不及苦的一分。)
《華嚴經》說:“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未能承事恒沙佛,未從佛聞如是語。”(你應當憶念過去世為了求取五欲,徒耗了從此身往前數至受生之初的一切身體,沒有能承事恒河沙數的諸佛,沒有從佛前聽聞如是的教言。)我們曾經得到的三有圓滿都是欺誑不實的,只讓我們領受了無數無意義的大苦。要記得,以前為此已經浪費了無數色身,今後若再不鞭策自己精進修行,仍會如此徒勞無義地生死。思維這個道理,令心發起厭離心。
2.2 混雜著能障礙趣入解脫道等的過失垢染
2.2.1 失壞出離心
耽著五欲享樂和出離心相違。出離心,是見到輪回的一切圓滿純是苦性,毫無實義,而生起希求出離的意樂。貪著五欲是把欲樂看成安樂,如飛蛾撲火一樣,耽著在上面,所以和希求出離的心態相違。而且,越貪著五欲,越深陷其中,根本不求出離。
以前印度的無著菩薩、世親菩薩、師子覺菩薩,共同求生兜率天,約定誰先見彌勒菩薩,就回來相報。
後來,師子覺首先往生,多年杳無音訊。之後,世親菩薩往生,過了三年,才回來轉告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問:“怎麼耽擱這麼久才回來?”
世親菩薩說:“我到了兜率天,聽完彌勒菩薩說一座法後,就立即回來,因為天上時間長,所以地上已經過了三年。”
無著菩薩又問:“師子覺現在在哪裡?”
世親菩薩說:“他生在兜率外院,那裡太享樂,他以五欲自娛自樂。他升天後,沒見過彌勒菩薩。”(《西國傳》)
這是在天界享受欲樂失壞出離心的例子。
2.2.2 貪著五欲障礙持戒
持戒是往內調伏自己的身口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正知、正念、不放逸,是守護戒律的基本條件。貪著五欲享樂,使人放逸散亂,失壞正知正念,嚴重障礙持戒。為此,佛陀要求修行人少欲知足。
佛在《遺教經》上教誡比丘:“在已經能安住戒律之後,應當守護五根,不令放逸,入於五欲。就像放牛人應當手持木杖看住牛,不讓它放逸損壞莊稼。”這是講修行人要守護好持戒的正念,看住五根,不讓它在五欲中放逸,損壞禪定、智慧等的善法。佛又說:“如果放縱五根,不但五欲增長貪心,而且過患無有邊際,不可治伏。就像野馬不以轡頭控制,則會把人拋入深淵。”所以放縱五根失壞戒律,不但不能成就善法,還會墮入惡趣,過患無窮。又如,為盜賊所劫,僅一生受苦,被五根賊損害,則生生世世受苦。
2.2.3 貪著五欲障礙禪定、神通
貪著五欲享樂障礙禪定。禪定是系心一緣(心系於所緣境不動),它的違品是散亂。在貪著享樂時,心識攀緣欲塵,刹那刹那掉動,因此障礙成就禪定,已成就的禪定也會因此而退失。
比如郁頭藍弗,以世俗智慧壓伏了下地煩惱,修得非想非非想定,具足五神通。
當時,國王很尊重他,迎請他入宮供養。每一次,郁頭藍弗都是以神通力往返山林、王宮。
有一天,國王出外巡訪,委託女兒依慣例供養仙人。
王女很虔誠,恭恭敬敬地行接足禮。郁頭藍弗接觸到王女的身體和手部,就生起貪心,頓時失去了神通。
用餐完畢,郁頭藍弗假裝說:平時我是以神力往返于深山王宮,轉瞬即到。國人雖然崇拜我,即沒有機會見我。今天我想在應供結束時步行回山,也能讓國人見上一面。
王女信以為真,將他送至門外。郁頭藍弗步行回山,他失去了神通,悵然若失,灰心喪氣。(《宗鏡錄》)
這說明暫時獲得禪定、神通,接觸五欲生起貪心,就會前功盡棄。
2.2.4 貪著五欲障礙生起智慧
例如,白天處理事情,猶豫不定。睡過一覺早起,身心清淨,白天事情的是非可否,忽然心裡明白,做錯的地方也都在心中顯現。可見,不能明見心性,是由忙亂遮蔽了本體。古人說:“靜見真如性。”又說:“性水澄清,心珠自現。”(《竹窗隨筆》)
當貪著五欲時,內心攀緣欲塵,散亂、動盪,不能深觀體察萬法的真理,不能生起深遠的智慧。此時,內心處在強烈的執著分別中,障蔽了本有的智慧。
《四十二章經》說:人心有愛欲而不見道,就像清水以手攪動,便不能照見眾人的影子。同樣,因為內心的愛欲此起彼伏,心地染汙,才不見道。
又如,欲界天的天人在五欲中散亂,使得他們大多數不得聖道。除了少數天人由於過去世的修道習氣深厚能見真諦之外,天人被放逸散亂障礙,不能生起聖道智慧。
《八大人覺經》雲:“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又雲:“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多欲障礙智慧。少欲知足,智慧清明。
2.2.5 貪著五欲障礙往生
古德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平時有娑婆的一愛不淡、不輕,臨終時就會被這個愛牽引而不得往生,何況有多種愛?
愛的種類很多。從愛的對象上分析,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貴、權力地位、衣服飲食、小車洋房、種種電器、種種娛樂,大者重於泰山、小者輕於鴻毛,只要有一樣不忘懷,便是愛;只要有一念去不掉,就是愛。有一愛放在心上,心念就不專一;有一念不專一,就不得往生。
可見,貪著五欲和往生淨土相違。往生淨土要具信願行三資糧,願是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從內心的取向上觀察,娑婆是應舍的法,極樂是應取的法。貪著五欲享樂,不感覺這個世界很苦,就不會有強烈的出離娑婆的心。不願出離娑婆,怎麼會念念求生極樂?因此,貪著五欲必定障礙往生。
業識化蟲的公案:
佛世時有一位居士,平時虔誠供養三寶。在他臨命終時,妻子悲傷痛哭。居士心生依戀。不久他斷氣了,神識沒有走遠,在他妻子的鼻孔裡化作一條小蟲。
這時候來了一位道人,見女人悲哀哭泣,就好言安慰她。女人涕淚交流,蟲子掉落在地上。女人心裡慚愧,就用腳去踩蟲子。
道人忙說:“停!停!這是你丈夫,不要殺它!”
女人說:“我丈夫生前念經持戒,非常精進,怎麼會這樣?”
道人說:“因你恩愛,臨終哭泣,讓他動情了,才墮落為蟲。”道人為蟲說法。小蟲聽後懺悔,命終生天。
臨終是最關鍵的時刻,臨終一念有差錯,就會導致前功盡棄。我們由十二緣起知道“愛、取、有”是取後有的因。臨終哪種業重,就會隨此業受生。如果貪執娑婆世界的享樂,耽戀不舍,一定以此貪愛墮入生死,不能往生西方。
總之,有漏樂利小害大,如同刀頭上的蜜,吃了它,沒有一口享受,卻帶來割舌之患。
這樣觀察之後,就像《七童女因緣論》所說:“見住世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嗔蛇,盤身舉頭影。”世間的器情現象,如同被風吹動的水月,刹那不住、壞滅無常。我們要觀五欲就像兇殘的毒蛇,正當它顯現時,就有巨大的後患,要這樣對治貪欲。
|
主持人 |
益西彭措堪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