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法尊法師

 朵哈八藏大手印明顯口授 

 薩羅哈造 

法尊法師譯

敬禮聖金剛空行母!

 

敬禮大樂俱生智!

 

《根——明如何住》

 

有行無行無非動  有事無事及顯空  此一切法一切時  非能暫離虛空性

雖喚虛空名虛空  非虛空體全非有  此超有無及俱非  亦超其餘一切境

如是虛空心法性  三事全無少分異  所有異名唯假立  僅是無義虛言詞

一切諸法即自心  離心別無塵許法  若達本來心非有  便得三世佛密意

名為正法大寶篋  然此亦非餘外法  即是本來俱生性  此性實不能顯示

由無說故亦無聞  若先有主方有財  原本無主財何有  若先有心乃有法

心既非有誰知法  所顯一切心與法  尋之無得無尋者  三世不生亦不滅

此惟終無少變異  即是大樂真本性  故凡所顯皆法身  一切眾生即佛陀

一切行業即法界 一切假法為兔角

 

《根——明有情不達此性故顛倒》

 

無雲日光遍照處  然無目者常覺暗  俱生智遍一切法  愚凡終距真性遠

眾生不知本無心  由妄執心縛心性  如魔加持瘋狂人  招無義苦不自主

由被實執大魔縛  眾生專造無義苦  有被內心差別迷  置主于家向外覓

有執影像為實境  棄舍根本尋枝末  如是所作終不悟

 

《根——住山者應如何通達》

 

凡夫雖未見本性  我知本性未常離  由我了知我始終  因我見我餘一我

觀其性時亦無見  離能所見不可說  即不可說誰能解  于此本性善修持

爾時我所通達也  即便住入汝心中  獅乳不宜注劣器  猶如獅子林中吼

百獸聞之皆震恐  獅兒聽之增歡喜  說此大樂本無生  邪執愚夫皆震恐

有善根者發歡喜

 

《道——見……辨見》

 

莫以散心觀自心  若能自知自本性  諸相自脫大樂中  散心亦皆成大印

猶如夢中受苦樂  醒後自性悉非有  若捨欲得恐失心  誰復更起破立念

生死涅槃一切法  由見真實無性故  得失心念皆銷盡  復有何事可取捨

見聞如幻及陽焰  亦如影像無事相  見幻心性猶如空  無中無邊無知者

如恒河等各種水  流入大海同一味  應知各種心心所  於法界中同一味

 

《道——見……明瞭達之相》

 

如人尋求虛空界  無中無邊亦無見  如是尋求心與法  亦不得極微塵許

尋求心亦不可得  如是無見即是見

 

《道——見……明無改變》

 

如海船上放鴿飛  遍繞諸方仍落船  如是以心觀分別  終歸最初本心性

眾緣莫動絕希求  亦無恐懼金剛心

 

《道——修……明大手印無可修》

 

斷根心性如虛空  此無所修勿作意  平常心原住本體  莫以假緣而相染

本清淨心勿造作  勿取勿捨住本然  未通達者無可修  達者亦無能所修

虛空不能見虛空  空性亦不修空性  無二之心如水乳  一味大樂無間斷

 

《道——修……明不離無修之義即最勝修》

 

若於三世不作意  離邊安住本性中  護此即名善修習  不須持息勿系意

心無造作如孩童  倘起覺念即觀彼  如水與波無差異

 

《道——修……明解三輪之識其本性即大印道》

 

不可作意大印中  無少可修故無修  不離無修即勝修  無二俱生大樂味

如水注水無二味  如是實性如是住  緣執等心皆寂滅

 

《道——行……明大手印行無定方》

 

于二本性瑜伽中  全無可取可捨事  吾于諸法無取捨  不能教汝有所作

如摩尼寶全無事  諸瑜伽師亦無事  種種造作及言說  然瑜伽心無有二

一性一亦不可得  種種行相無根本  猶如瘋狂無定事  無作之行如孩童

 

《道——行……明如是行不被緣染》

 

心如蓮花從泥生  而無垢穢所能染

受用飲食及欲樂  或使身心極熱惱

如是種種諸行相  亦本無染無縛脫

 

《道——行……明由離著悲心而利益他》

 

住于自行無定中  若見愚癡苦眾生  由哀憫力而哀泣  修自他換行利他

觀其實義離三緣  如夢如幻非真實  歡樂無厭離礙著  猶如幻師變幻事

 

《果——明大印決定無果可得》

 

本淨虛空體性中  都無少法可斷得  無可作意大手印  有何果報可希求

希求之心本不生  何有可斷可得法  若有實法可得者  四種法印復何為

 

《果——明無得欲得即是顛倒》

 

如鹿被熱所逼惱  奔趨馳逐陽焰水  愚夫被欲所逼惱  盡力追求果返還

 

《果——都無所得乃名得金剛持》

 

清淨體性本不生  此中亦無少差異  分別意於法界淨  假名說為金剛持

如曠野中起陽焰  現似有水實無水  本來清淨無分別  此中不可說斷常

如摩尼珠如意樹  隨所發願即能滿  是亦世間世俗言  於勝義諦皆非有

薩羅哈大師
 
薩羅哈大師是釋迦牟尼佛所傳密教一派非常直近的三傳弟子,釋迦佛所傳之法,一派經由迦葉、達摩傳到中國成為禪宗,一派即經由羅喉羅、Sri Kirti(薩.克提)、薩羅哈而傳至西藏的密宗。奧修說如果用雙手的手指去數十位對人類最有益的人,薩羅哈要當居其一,而如果只用一個手的手指去數,也不能把他去掉。

  薩羅哈大師原是一位當時知名婆羅門的兒子,因他的學識名滿天下,而被國王看做是駙馬的首選。但他卻放棄了名利和婆羅門的地位,拜佛教大師薩.克提為師。薩.克提讓他放下所有的吠陀經典和學識,進行靜心。不久他的靜心則如同一片新生的樹葉,一滴早晨的露珠一樣新鮮晶瑩,他又因成功的靜心名聞天下。一天在定境中,他看到薩.克提並不是他最終的師父,只能教導他的前一半,而他真正的師父是一位住在市井中的女人,他則向薩.克提辭行,帶著薩.克提對他的祝福,在市井中真的見到了那位地位低下的女鑄箭師。

  毫無知識的女鑄箭師告訴薩羅哈,雖然薩.克提讓他放下了所有的經典,但薩.克提卻並未讓他真正放下所有的知識,薩.克提雖然是反哲學的,但他的反哲學仍是一種哲學。薩羅哈只不過是從對印度教的信仰轉為對佛陀的信仰,但他的本身並沒有真正改變。而佛陀真正的教導是放下所有的知識,直覺比知識有益,從"行"而不是從"言"才能達道。

  女鑄箭師Sukhnatha實際是一個佛化身,她告訴薩羅哈要全然的行動才能從半心半意的妄想中解脫出來。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要往後看,也不要渴望將來,沒有什麽要被完成,只有當下全然的行動。則可超越一件件未完成的虛幻假像,烏雲消散了,真實現前。

  女鑄箭師帶領深受折服的薩羅哈來到了火葬場,成了在墳地修行方式的創始者。他們相愛地生活在一起。但這種愛是並不只是普通男女的凡俗之愛,更有著師父與弟子之間親密的愛。女鑄箭師成了薩羅哈的譚崔師父,靈修夥伴。薩羅哈在最後連靜心也放棄了,在火葬場唱歌、跳舞,像一只瘋狗。不久他放棄靜心和著名佛教行者的事情傳到了宮庭,國王感到非常挽惜,並仍希望他能回來。就派出了一夥人去勸說,這時薩羅哈唱了一篇160首詩組成的人們之歌,所來的人們被他打動,沒有回去,成為了他的弟子。國王見沒有人回來,又派了王後前去,薩羅哈對王後唱了80首詩的王後之歌,王後後來也皈依了他沒有回去。國王自己前去了,薩羅哈對國王唱了此40首詩的國王之歌,也是三首裏最高的一首。國王心悅誠服地皈依了薩羅哈。譚崔信任存在,如果你的存在(內在)改變了,行為就改變了。天堂就會降臨於你。

《譚崔的地圖》 摘自(印度)奧修《密宗的觀點》





主持人
法尊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