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貴證嚴上人
|
| | |
日期:2012/08/01 NPO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27 七月 2012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大愛電視長情劇展將在7月30日起,連續一個月播出《慈悲的滋味》,陳述慈濟中區人醫三位醫師--紀邦杰、張東祥、陳文德的故事。(劇照提供: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因為不習慣大醫院的制度,為了達到自己對醫療的理想,紀邦杰決定自行開業;張東祥在北部是相當知名的骨科醫師,卻放棄一切搬到苗栗頭份開業;陳文德因為要照顧阿媽,放棄臺北擔任主治醫師的大好前途,而返鄉照顧窮人……他們三人的際遇又將如何轉變?
大愛電視長情劇展將在7月30日起,連續一個月播出《慈悲的滋味》--慈濟中區人醫會三位醫師的故事,三種人生際遇,他們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們三人將會有什麼樣的交集?彼此的相遇,會提煉出什麼值得細細品嘗的滋味呢?
芬芳慈悲的人醫
紀邦杰醫師出身在行善積德的家庭,父母親都會施米救貧,所以讓他想成為可以幫助人的醫師。當紀邦杰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卻因為大醫院制度的限制,決定返鄉開診所行醫。
飾演紀邦杰的演員吳鈴山表示,他對父親有分缺憾藏在心中;「我父親在前年過世,這是我人生不足的部分;所以,紀邦杰醫師對父母事必躬親的孝順,讓我印象深刻。因為看到紀醫師對父母親的順從,讓我想到自己的不順從。當我在飾演紀醫師的角色,就會想到過世的父親,產生一種同理的情感。」
飾演紀邦杰(左)的演員吳鈴山(右)表示,「因為看到紀醫師對父母親的順從,讓我想到自己的不順從。當我在飾演紀醫師的角色,就會想到過世的父親,產生一種同理的情感。」(攝影者:鄒忠宏)
「飾演真實人物不能天馬行空,比起虛構的角色可說是更大的挑戰!不過,我就是秉持善的念頭去詮釋。因為外型的關係,我多半飾演文人或醫師;紀醫師獨特的部分就是大愛,他會深入偏遠地區義診、沒有任何酬勞,數十年如一日。」吳鈴山說。
由於當年「紀外科」開在較為偏僻的地方,診所剛啟業時,真正會去診所看病的人比較少,紀邦杰的心情不禁也開始煩悶焦躁。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之下,過去在大醫院接觸的職場文化──抽菸喝酒的習慣成為紓壓的管道;習性復萌,讓家人和父親都非常擔憂。
儘管如此,紀醫師卻因緣際會到仁愛之家駐診,對老人家的細心看病,延續了紀家一向慈悲行善的家風,也讓紀邦杰得以轉換心情。每個月他都會固定去幫老人看病;久而久之,許多老人都依賴也掛念著他。這讓紀邦杰甘願將每月的報酬捐給老人們買營養品。
紀邦杰的父親一手拉拔他長大,卻意外因蜂窩性組織炎而往生。紀邦杰面對如此巨大的打擊,他決心要戒掉成癮的菸酒,還發誓一定要做個懸壺濟世的醫師,才不會辜負父親的期望和身教。於是,一頭栽進義診的山巔之行,走入深山救助貧病人家。
在吳鈴山眼中,紀邦杰醫師是位和藹可親的人;「紀醫師的謙虛讓我也很深刻。他會拉著我的手說『辛苦了!』、『好不好啊?』『吃過了嗎?』這樣話家常的態度讓人感到非常和藹可親;他還常常對我說:『不好意思,讓你演得太好了!』」
醫病、醫人,也醫心
在人醫會當中,志工扮演著穿針引線的重要角色。因為有志工進入山區訪視,才能發現當地醫療的缺乏,將需求告知人醫會,再彼此支援進行義診。(劇照提供: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慈濟人醫會」是由一群醫護人員和志工共同組成,定期、定點巡迴偏遠山區或者離島沒有醫師駐診的地方,為醫療資源不足地區舉辦健檢、義診以及衛教,將病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膚慰病患的身心靈。
「《慈悲的滋味》這齣戲主要是以紀邦杰、張東祥、陳文德三位醫師為主角。他們已經有自己的專業領域,為什麼還要投入義診呢?為什麼還要想辦法關心病患、在他們的人生歷程裡走入慈濟呢?這是我們希望讓觀眾體會與探索的:他們如何將慈悲的滋味提煉出來,把愛和希望送進有需要的角落。」編劇簡嘉伶表示。
張東祥醫師在臺北服務的時候是位骨科名醫。在一次機緣裡,讓他遇到中區人醫會義診;具有研究精神的他,興起想要瞭解「這群人的動力何在」的念頭。然而,他一看到人醫會這樣的行醫模式,竟然兩、三個醫謢人員服務一位病患,個性直率的他便批判人醫會實在沒效率,還振筆擬寫「義診資源檢討改善」的企畫書。
「張醫師的眼神很犀利,他進入人醫會時往往有話直說,像行俠仗義的俠客一樣;可是,當他焦慮的時候,打坐時就會心煩、呼吸加快,這是我對張醫師的觀察。」第一次飾演醫師、也第一次學打坐的張書偉這麼說。
直到張東祥看到一位阿婆上山摘採野菜想分送給醫護人員,因為阿婆覺得人醫會是風神送來的希望天使,這讓張東祥內心深受感動,深深領悟:原來,有這麼多人力投入義診,不只是要醫病、更是要醫心。於是,張東祥檢討自己:原本只是個有醫術的醫師,現在不就正好可以學習如何做個「醫心」的醫師?這不正是多年來希望下鄉服務、苦苦尋覓的答案和願望嗎?
個性有如行俠仗義俠客的張東祥醫師,現在工作之餘,全心投入南庄山區義診。(攝影者:鄒忠宏)
執導《慈悲的滋味》的導演傅國樑,看到人醫會的醫師面對病人時那般無怨無悔的態度,他認為根本不像只是看病的醫師而已;最重要的是,他們還照顧生病的「人」和「心」,「拍片的時候,我有暴瘦、手腳痠麻等不舒服的症狀,三大醫師就開始討論我的問題,紀邦杰醫師還帶我去診間檢驗抽血,才發現我真的是糖尿病,事後還會打電話追蹤我的情況。」傅國樑說,他也因此對人醫會醫師的愛心與耐心深有體會。
守護南庄原民健康
在南庄地區的訪視關懷,經常可以看到黃玉嬌和廖菊珍等志工的身影。他們常常開著車在山區關心弱勢的人;也因為這樣深入山區,才發現許多原住民缺少足夠的醫療。紀邦杰醫師得知以後,便決定進入南庄進行義診。
「在人醫會當中,志工其實扮演著穿針引線的重要角色。因為有志工進入山區訪視,才能發現當地醫療的缺乏,將需求告知人醫會,再彼此支援進行義診。在劇中廖菊珍和黃玉嬌兩位既可愛又善良的慈濟志工,從她們身上可以看見許多訪視工作的困難,但她們並不被困難擊倒。這群苗栗在地志工的長期在地耕耘,也是讓中區人醫會推展順利的主要原因。」編審顧文珊說。
慈濟訪視志工廖菊珍和黃玉嬌兩人,整天就在山裡奔波往返,巴不得有醫護人員可以幫助這片土地上貧弱病苦的鄉民。「黃玉嬌都會和廖菊珍相約去看山區居民,由廖菊珍開車;她們對於山路都非常瞭解,還稱自己是山大王。我問過黃玉嬌,為什麼都是廖菊珍開車?她回答:『因為我不會開車啊!』」飾演黃玉嬌的林小樓想起這一段對話,還是會莞爾一笑。
今年七十多歲出身烏日佃農之家的陳文德醫師,至今依舊為在地鄉親服務看診。(攝影者:鄒忠宏)
除此之外,讓林小樓特別深刻的是,為了追求真實,拍戲還以義診現場作為場景;所以,林小樓也看到許多人醫和志工的付出。在義診現場,她在旁聽到陳文德醫師勸患者戒菸,和一位阿媽的對話:「醫生要阿媽『不要抽』了,阿媽就說『我沒抽,是他們會抽,我講哪有用。』醫生回說『那您就講一百次,他們就會聽到一次了!』這樣的對話讓我覺得有趣。原來,醫師也得用方法和智慧與病人溝通。」演出當時的每一幕,林小樓至今還記憶猶新。
林小樓提到義診行列中也有年輕醫師利用休息時間一起投入,讓她覺得相當可貴,「有時候,山路是車子沒辦法進入的地方,人醫會的志工就用走的,這是讓我想像不到的。所以,能夠演出這樣的角色、做有意義的事情、遇見可愛的原住民、認識一群有善心的人,這是我拍這齣戲相當開心的地方。」
謙卑的態度發自內心
中區人醫會進駐南庄後,臺中烏日老醫師陳文德雖然年事已高,卻全心投入人醫會義診的行列,還帶領女婿和姪子一同加入,為人醫會注入新血。
陳文德個性純樸,出身烏日佃農家庭,從小家境清寒。小時候阿媽病重命危,卻因家裡窮困、無法就醫;多虧遇到一位仁慈的老醫生,阿媽才能挽回一命。這樣的經歷,影響了年紀還小的陳文德,暗自期許自己長大後做一個有愛心的醫生。即使無法升學、必須在家種田,他還是不放棄讀書的願望,在農務之餘做工賺錢存學費。
紀邦杰(右)、陳文德(中)、張東祥(左)醫師,他們視病如親的故事即將搬上電視螢光幕,為社會注入一股清流。(攝影者:鄒忠宏)
陳文德的角色是由個性憨厚的王中平飾演。劇中的陳文德醫師念到初中之後就開始半工半讀,這樣的經歷也發生在王中平身上,「我也是念到國中畢業,因為家境問題沒有辦法繼續升學,我就到工廠工作;做板金工作一年之後,媽媽讓我繼續念書。失學過後又有機會念書的經驗,讓我很能體會陳醫師的心情。」
王中平用「足感心」來形容人醫會的醫師,他說:「一般醫生通常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可是,當你看到一個醫生願意蹲在地上看患者的腳,這種疼惜病人的心是讓我最為感動的。而且,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去義診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但這些醫師態度卻一點都不傲慢,非常謙卑,還要帶給病人快樂,我看到紀邦杰醫師還吹氣球給小朋友。這樣的態度真的是發自內心的表現,看了讓我好感動。」王中平說。
王中平也曾經到陳文德醫師的診所,從旁觀察揣摩陳文德的角色,「有一次我到陳文德醫師的診間觀摩,就看到他幫一位病患出掛號費。一般人可能對窮人避之唯恐不及;可是,陳文德醫師這樣的善舉,讓我親眼看到平凡中的不平凡。」王中平有感而發的說。
慈濟中區人醫會因為有紀邦杰醫師的引領,逐一啟發醫護人員的慈悲心,發揮自我價值;在當下獲得的喜悅和成長,正是慈悲所提煉出來的滋味!他們的人生故事,值得你我細細品味。
(文: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報導2012/07/27)
|
主持人 |
陳俊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