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不想解脫

雪歌仁波切

(我們真的希望解脫成佛嗎?如果解脫是指煩惱永斷、無人我執及法我執,您可曾想過﹕沒有煩惱的日子是不是很無聊?沒有我執的話,我怎麼辦?如果成佛是無條件、無止盡地幫助別人,我不是虧死了嗎?不要以為這些想法很幼稚無知沒水準,原來初地菩薩也有這些懷疑,而這些懷疑正是他要解決的主要功課---斷薩伽耶見。本文取自雪歌仁波切於526對入中論的復習。仁波切在在強調了空性的重要,並勉勵大家﹕初地菩薩以強烈的歡喜心來輔助自己達到目標,我們雖然程度不夠,仍可效法這個方法,以歡喜心學習佛法。)

當一位已經生起勝義菩提心的菩薩,他已經進入決定成佛的種姓了。這時候,這樣的一位初地菩薩要斷的所斷主要有三個:一個是壞聚見;第二個是戒禁取見;第三個是疑,或是說猶豫。所以,初地的菩薩會斷這三個所斷,而且在他的心續當中會生起極大的歡喜。初地菩薩的所斷,就是壞聚見、戒禁取見,還有疑,這三個一般稱為三結。為什麼稱為結呢?因為像打結一樣,它們可以把有情綁在三有當中,讓他們沒辦法離開三有。也就是說,沒辦法讓有情離開三有,證得解脫或者成佛。就像世親菩薩在《俱舍論》的根本頌裏提到的,「壞聚見會讓有情不想前往解脫道,或者前往成佛。」在《俱舍論》的根本頌裏面常提到「不欲行」,不想走,這「不欲行」就是指壞聚見。《俱舍論》裏的第二句提到「錯誤道」,「錯誤道」主要是指戒禁取見。就是說,一位行者當他已經沒有壞聚見了,已經想要前往解脫道了,但是他卻選擇了錯誤的道路去走,這個指的就是戒禁取見。之後,即使行者他已經不會不想前往解脫,也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去走,可是走在道上的時候,內心深處還一再的懷疑「我這樣做會不會有結果?」,他沒辦法把心全心全意的投入修行。這個在《俱舍論》的表達就是「於道起猶豫」,對於道產生懷疑,對於道起猶豫。「不欲行」、「錯誤道」、「於道起猶豫」,這三個分別對應三結:壞聚見、戒進取見、起猶豫。這三者就是讓我們沒辦法脫離三有、脫離輪回而到達解脫的三個障礙。例如說,以我們為例,其實我們內心的猶豫對於我們學法,或者修行的過程,造成很大的障礙。這其實從我們本身而言,應該就可以體會出來。例如說,我們在行善的時候,我們都會懷疑說,「唉!這樣做到底會不會真的有好的結果?要是這樣去行善,將來沒有得到好的結果是不是吃虧了!」在這個猶疑的當下,行善的力量就不強了。假設沒有猶豫的話,我們就會非常歡喜的去行善,那時就會把力量完全的投入。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懷疑,所以即使在行善行的時候,也沒辦法全心投入。又如有些人可能會一直想要修忍辱,一直想要對別人修悲心,而別人也就一直欺負你,那這樣子是不是太吃虧了?到後來,就覺得這樣做到底為的是什麼?這樣做到底有沒有好的結果?就在修悲心,在修這個忍辱的時候,那個力量就一直在懷疑這邊,力量也就被抵消了。事實上,因為懷疑的關係,對於修忍辱、修悲心到底有沒有好的結果完全沒有信心,因此就沒辦法用很歡喜的心去修忍辱、修悲心。然而還是會做,因為可能別人知道自己在學佛,所以不得不這樣做。表面上雖然現出自己在修忍辱,很慈悲的樣子,其實內心是很生氣的。這意思是說,猶豫會讓我們的行善沒有力量,行善沒有力量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內心當中有猶豫。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壞聚見會讓我們「不欲行」,不想去證得解脫、成佛?這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談:一般沒有想得很深入的人他們會說,「解脫很快樂,會得到很快樂的結果!」,可是他不知道是要從什麼解脫出來。他可能會講﹕「解脫就是解脫輪回。」但是解脫輪回是怎麼一回事?他可能也不清楚,只是覺得解脫應該是件很快樂的事情。這是一類,這不是真正解脫的想法。那另外一類呢,他真的想過解脫是什麼,也知道解脫是什麼了,但是,他會產生害怕,因為他知道,解脫輪回其實就是解脫帶有因的這個輪回,而且他知道這個因是什麼。輪回的主因就是「我執」,或者說「壞聚見」。因為輪回的因是我執的原故,要達到解脫就要把這個我執斷除,或者說,把這個我執捨棄掉,要把這個從無始以來一直照顧著自己的我執斷除。想到這裏就會感到害怕,因為從此以後好像就沒有可以照顧自己的東西了。就是說,有真正深入思考要斷我執的人,他會想到這點,因而會產生恐懼。所以,既然要斷除我執,這樣的話,他就不想要解脫,會變成有這樣的想法產生。就算沒有「不欲行」的想法,就是說,已經可以知道﹕要證得解脫必需要斷除壞聚見,必需斷我執,對於這個已經不會產生恐懼了。接下來的問題是:「把不是戒律的當成戒律來持守,把不是禁行的當做禁行來持守。」這就進入錯誤的道。不過這種錯誤道對目前在坐的各位來講,可能並沒有這樣的情況。那或許可能沒有第二個過失,但是第三個過失---疑,對我們的影響還是很大。對我們目前來講,最好的當然是「信」與「慧」能夠結合,這樣去修學。假設沒有辦法做到兩者結合,至少要以「信」為主。因為這個可以確保自己來生可以繼續得到增上生——人天的果位。初地菩薩除了斷三界的三個所斷之外,他還生起殊勝的歡喜來輔助他對於成佛果位這個種姓的決定。也就是說,讓他更有力量去要完成、要達成這個成佛的果位。這個決定種姓就是讓他決定可以達成成佛的果位。所以,以我們目前這個階段來講,雖然不像初地菩薩已經達到決定成佛的這種種姓,但是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對於總的佛法,平常的時候就要去修歡喜,特別是目前這個階段,我們在學《入中論》、《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還有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等等的這些教法。我們在修學的時候,一樣的,要常常地去修歡喜心。也就是說,我們有這樣的一個福報可以值遇這樣的一些教法,而且能夠做聞、思,這是非常令人歡喜的事情,就不要只是去看過失。對於能夠遇到這樣的教法修歡喜,修這個歡喜可以鼓舞自己,一定要把它修學完成。完成這個修學就類似初地菩薩,之後就一定可以達到成佛。我們平常學法的時候能夠修歡喜,可以讓自己生起一股力量,也就是說,我絕對要把這些論能夠學完,至少要做到這樣,這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

(本文節錄自 2007/5/26 入中論課程)

 

 





主持人
雪歌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