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之光之二 如何學密 (:密乘十四條根本戒)
慈誠羅珠堪布

今天講一講如何學密。作為修學密宗的人,在從發心到成佛的一系列過程中,為了讓自己的修行能夠如理如法,就應該按照以下次第進行修持:

  一、學密的基礎——出離心和菩提心

  我們以前也三番五次地講過,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學密的基礎,為什麼在這裏還要反復強調呢?因為,作為修行人,必須要過這兩關,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即使修再殊勝的、類似大圓滿等等的密法,也是徒勞無益的。只有在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之上,才能正式入密修行。

  華智仁波切講過:在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的前題下,即使閉關九年修大圓滿,也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在所修的是大圓滿,時間不是一兩天或幾個月,而是九年,修行方法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以泥封門、謝客、斷絕所有外界往來的情況下,卻因缺少出離心和菩提心,而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這足以讓我們警醒:如果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就可以淪落到如此地步——修了九年大圓滿,卻不一定能播下解脫的種子!所以,對任何一位修行人來說,出離心和菩提心都極為重要。

  很多人因為缺少這些知識,只知道密宗殊勝無比,就好高騖遠,妄想不修加行而一步登天。疲於奔命地去接受密宗灌頂,不亦樂乎地修習密宗,最終卻竹籃打水、收效甚微。這一切過失,不能歸咎于密宗,而是因為基礎不牢所導致的結果。所以,學密的人必須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是顯密的共同基礎,是趨入一切修行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

  所有的無上密宗都十分強調出離心和菩提心。譬如,在修生起次第之時,一旦離開空性見和慈悲心,即使能將佛像觀想得一清二楚,也毫無意義。同樣,正如經書所言,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即使念誦了上億的本尊心咒,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所以,一切修法的關鍵在於出離心和菩提心。目前,有不少居士在沒有修好出離心和菩提心,不懂得生、圓次第的情況下,盲目地念誦一些本尊的修法儀規,以圖獲得收效。於此必須提醒諸位,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顯宗、密宗都一致認為,一切萬法都隨發心而定。《開啟修心門扉》中也講過,如果某人是為了今生(圓滿)而修行、放生、供僧、供佛……,即使這一世能如願以償,其結果也不過如此;如果因前世業力而未能如願,這些善行也不會引發絲毫出世間果報。因為在修行之時,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解脫、度眾生、成佛等等,而僅僅是為得到今生今世的幸福快樂,既然其發心已經如此明朗,那麼其所做善業又怎麼可能變成解脫之因呢?決不可能。

  經書裏也有這樣的比喻:如果有一個人被饑餓所逼迫,正萬般無奈地掙扎在生死線上,假如不立即進食,幾分鐘後就會被死神奪去生命。這時,如果讓他到國王的寶庫中去取寶,他首先應該選擇什麼呢?絕對是食物。因為,寶庫中的其他金銀珠寶雖然珍貴,卻無法解決瀕臨餓死的困境。對此時此刻的他來說,價值昂貴的金銀珠寶是毫無用處的。同理,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雖然極為殊勝,但對沒有基礎的人而言卻太高深了。目前,我們暫時還不需要生圓次第的修法,當務之急,還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還有一個比喻:古代東西方很多城市都有城牆,必須經過城門方可進入城內。假如此城只有一門,再無其他入城門徑,每一個想進城的人就必須通過此門。城裏有很多人家,一旦進城之後,想去哪一家都可以隨心所欲。但是,如果沒有經過此門,便只能徘徊於城外,永遠無法進入城內。這個比喻說明,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趨往修行之城的唯一門路,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生起以後,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或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修法,便可隨意選擇。但在沒有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之前,想修成這些法,無異於螳臂擋車,實在是自不量力的愚蠢之舉。

  所以,現在我們不必急不可耐地去修大圓滿或生起次第等密法,而是要首先生起堅定不移的出離心。因一時環境等因素,偶爾產生的出離心是不可靠的,故爾要反復修習,一旦生起,就要令其穩固不退。生起出離心別無它途,唯有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外四加行的修法。

  究竟什麼是劃分有無出離心的界線呢?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要求:如果希求解脫的心念,日日夜夜從不間斷,才叫生起出離心。這個標準比較高,薄地凡夫一時難以做到,所以我們暫時只能提出一種較低層次的出離心衡量標準:

  沒有出離心的人,只求今生世間圓滿及來世人天福報,此外便安於現狀、得過且過,沒有更高的追求;有出離心的人,可能偶爾也會有這些想法,或許也會喜歡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但是,在他的思想深處,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信念:這些不是生存的目的,只是一種臨時的生活方式和手段,是無關痛癢、可有可無的,我的最終目標是獲得解脫!如果能有這樣的意識,就基本上可以算是具備了出離心。說一千道一萬,總而言之,學密法的人一定要修出離心!

  第二是修菩提心。今天我們不講菩提心的具體修法,而是要再次重申,學密之人必須要有菩提心!某些密宗教派認為,沒有菩薩戒就不可能得到灌頂,也就不可能有密乘戒。因為在三戒中,下下是上上的基礎,即別解脫戒是菩薩戒的基礎,沒有別解脫戒就沒有菩薩戒;菩薩戒是密乘戒的基礎,沒有菩薩戒就不可能得到密乘戒。因而,修學菩提心在密宗裏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在沒有菩提心的情況下,即使念誦了十多億的本尊心咒,如果發心和修法不正確,來世就可能會立即變成厲鬼或邪魔之類具備神力的眾生。此外,能將本尊、特別是忿怒本尊觀想得如同睜眼所見一般清楚的人,也有可能得到類似結果。現在,有些人動輒便觀想忿怒本尊,猛念其心咒,以詛咒或降服他人,這些都是不對的。通常,一般人不會投生為厲鬼,但修生起次第不如法的人,卻有可能這樣墮落。然而,證悟空性者或發菩提心者絕不可能有如此下場。由此可見,密宗生起次第也是不能離開菩提心和空性見的。

  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涵義十分深刻,必須要親自體會和實修,才能明白其內涵的偉大和必要,這是僅僅通過聞思所感受不到的。我一直希望大家能認識到,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可修可不修,關鍵問題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要知道,即使沒有證悟大圓滿、沒有念誦上億本尊心咒、修生起次第觀想不清楚,都不會有人說我們不是修行人。但是,如果缺失出離心和菩提心,那我們就真的不是修行人了!

  我曾看過一則故事:一位學者在乘船渡河時詢問船夫:你懂不懂數學?”“我不懂!?”“哦,那你的半個生命已經失去了!又問:那麼,你懂不懂哲學呢?”“還是不懂!?”“那你又失去了半個生命!行至河中間時,船出了故障,船夫就問學者:你會不會游泳?”“我不會!!”“那你的整個生命都已經失去了!!!船夫不無遺憾地說。

  同樣,沒有修持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雖然看似缺少很多,但實際上卻並不缺少。反之,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為他連修行的門徑都沒有趨入。所以,這兩個基礎很重要!

  二、密法修習次第

  在修好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基礎上,接下來就是密宗的修法。榮森班智達是甯瑪巴一位傑出的成就者,他將學密者從開始發心到最後獲得成就的過程分成了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依止密宗金剛上師。因為密法是不能通過看書,而僅僅從字面上去領會的。比如,密宗續部的專有名詞一般人根本無法了知其含義;又如,密宗為了使外道不至於盜法,而在很多續部中故意打亂修法順序,後修的在前,先修的在後,如果沒有上師的引導,私自按照書上的次第去盲修瞎煉,其後果將不堪設想。世人皆知,哪怕顯宗的修法,也要依靠上師的指導才能學修,更何況殊勝的無上密法呢?所以,第一步是依止金剛上師。現在,有些居士在沒有上師引導的情況下,私自閱讀密宗法本,擅自依照法本修學,這是極端錯誤的行為。最終結果,他不但不會有所成就,而且有盜法的罪過。

  對金剛上師的要求,在《大圓滿心性休息》、《普賢上師言教》以及有關金剛上師的開示中講得十分清楚。希望大家在依止上師之前,能仔細參閱這些法本。

  第二個階段,是入密宗壇城接受灌頂。依照以前的密法規程,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句義灌頂四個層次,是根據受灌頂者的根基而分開傳授的,受者能夠修到什麼程度,就授予相應程度的灌頂,決不輕易違越次第。

  時過境遷,現在無上密宗的灌頂很多都包含了完整的四灌頂。雖然這樣做也無可厚非,但大家一定要量體裁衣,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適合的灌頂。目前,在灌頂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漢地。因為此前已經做過有關灌頂的開示,在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也有相關的內容,所以此處不再贅述。

  第三個階段,是接受密宗戒律。實際上,灌頂和接受密乘戒是一回事,但榮森班智達將它分成了兩部分,首先是進入密宗的壇城,其次是受密乘戒。

  受密乘戒之前,必須瞭解密乘戒的內容,再抉擇是否接受。也就是說,在接受灌頂之前,準備接受者首先必須拿到戒本,詳細閱讀與灌頂相應的密乘戒,並在確認自己能做到的前提下,才能接受灌頂,否則就不能接受。

  戒律都是這樣。比如受居士戒,也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能守持哪幾條戒,就受哪幾條戒;菩薩戒也是可以選擇的,鈍根者只需受持一條願菩提心,其他的可以暫時不受;中等根機者可以受無著菩薩著作中所講的四條根本戒(分開有八條),其餘的可待將來再受;利根眾生則可以受持龍樹菩薩所講的二十條根本戒(也可以說十八條)。密乘戒也是一樣,只有量力而行,才是護持淨戒的必要保證。

  令人擔憂的是,現在很多的授灌頂者在灌頂時,並不太強調密乘戒,求灌頂者也根本不知道在灌頂背後還有密乘戒的要求,都滿以為灌頂結束之後,就萬事大吉。其實,灌頂之後最難做到的,就是密乘戒。

  第四個階段是聞思,這是極其關鍵的步驟。首先要學習密宗特殊的見解,然後再進一步學習密宗的具體修法。

  第五個階段,是學成後到靜處修行。

  以上是榮森班智達所講的學密的五個步驟。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第五個階段——修行,也即學習密宗的見解和修法。

  三、略談密宗的見解和修法

  密宗所有的修法可以歸納為兩條路,一是生起次第,二是圓滿次第。下面分別對其進行簡略說明:

  1、生起次第

  修生起次第時,一般要觀想本尊像以及佛的壇城,這有什麼作用呢?凡夫因為被無明所遮蔽,所見所及全都是不清淨的現象。通過密宗的見解,才使我們領悟到:這一切都不是實在的,是幻覺、是本來清淨的。

  顯宗也認為,八地菩薩眼中的外器世間(即山河大地)是很清淨的。怎樣的清淨呢?彌勒五論的《經莊嚴論》裏講過2,菩薩到八地時,開始轉識成智3,當其五根識(眼識、耳識等)轉化成智慧以後,所見就如同極樂世界一樣:地面不再是土石瓦礫,而是琉璃珍寶等等……,其實,在人們心中所謂琉璃的概念也是不清淨的,但因為人們喜歡琉璃等珠寶,才將清淨刹土形容成琉璃等珍寶的樣子,這是針對人們的喜好而言的。實際上,在菩薩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智慧的現象、非常清淨的現象:所聞是妙法音聲,所飲是甘露……,當然,凡是言詞所能傳遞的,都屬於分別念的範疇,都無法真實地表達菩薩的境界。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顯宗認為:要想真實感受這一切,只有通過首先發菩提心,依顯宗的修法長劫修煉,積累無數資糧,證達無我空性,達到八地以上,才能依靠自己的修行現前萬法本來清淨的境界。然而,以密宗特有的修行方式,即使是凡夫,也能現見本來清淨的境界。為什麼密宗能辦到,而顯宗卻不能辦到呢?

  《維摩詰所說經》中有這樣一段內容4

  一次,釋迦牟尼佛在傳法時講道:諸位菩薩如果想感受外境的清淨,就應當自淨其心。心淨,則外境清淨,修行至心淨之時,外境也會隨之而清淨。當時,舍利子也在佛陀身邊,他心想:娑婆世界這麼不清淨,難道釋迦牟尼佛的心仍然沒有清淨嗎?

  佛得知他的想法後,便反問舍利子:生盲(生盲:一出生就看不見的盲人)看不到日月,這是日月的過失,還是盲人的過失呢?舍利子回答說:是盲人之過,而非日月之咎。因為盲人沒有眼睛,所以看不到日月,而不是日月不存在。佛又說道:娑婆世界的本體永遠是清淨的,但凡夫人就像盲人一樣,始終無法看見。

  此時,一位從其他佛刹來至娑婆世界聽法的菩薩說道:我現在所見到的這個佛土就是清淨的。舍利子不以為然,就反駁道:此佛土是不清淨的!於是他們二人就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正當難解難分之際,佛以神通顯示了娑婆世界的本來面目,在場的所有人都親眼目睹到:娑婆世界就像西方極樂世界等諸佛刹土一樣,十分清淨莊嚴。

  之後,佛陀告訴大眾:我的世界本身就是這樣,永遠都是這樣,只是你們沒有看見而已。

  此經是純粹的顯宗經典,其中也提到了世界本來清淨的說法,可見本來清淨的觀點,並不是密宗所特有的。

  榮森班智達講過,雖然在小乘經典裏,也有釋迦牟尼佛如何發心、成佛,以及諸多菩薩如何修行、成道、度化眾生的記載,但因為缺少相應的方法,所以小乘行者無法成就諸佛菩薩的果位。

  同樣,雖然顯宗也談到了世界的本來清淨,卻無法令八地以下的修行者親身感受到這種境界。但是,因為密宗有更直截了當的、生起次第的修法。在了知萬法本來清淨之後,用生起次第的方法,就可以令不清淨的現象逐漸消失,而深切體會到這種清淨。凡夫修生起次第,也可以達到其最高頂點:在生起次第修起來之後,外面的一切自然顯現為佛的清淨刹土,這是密宗普通修行人都可以現量看到的境界。

  為什麼要修生起次第呢?因為,我們凡夫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所觸所及,都執為不清淨的事物。如果其本身就不清淨,那也無可奈何。但實際上,萬法都是本來清淨的。既然是清淨的,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能令這種清淨快速顯現呢?如上所述,顯宗沒有這種方法,而密宗卻有生起次第的修法。修生起次第的意義就在於此。

  2、圓滿次第

  圓滿次第有何作用呢?即使生起次第修得非常好,能夠現量看到一切外境皆為佛的壇城。但是,如果不能證悟空性,又會執著佛的壇城為實有。這時,雖然一切外境顯現為清淨,但這種對清淨的執著,與對不清淨的執著一樣都是執著,所以仍然要斷除。如何斷除呢?這就需要借助于圓滿次第的修法。

  圓滿次第可以分為兩種:有相圓滿次第和無相圓滿次第。格魯派和薩迦派大多數圓滿次第的修法,都是有相圓滿次第,也就是氣脈明點的修法,如時輪金剛中的氣脈明點修法。

  修氣脈明點為什麼能證悟空性呢?麥彭仁波切在時輪金剛的解釋中講過,假如在頭一點不疼的時候觀想頭痛,在觀想一兩天之後,頭肯定會真的痛起來,這是一種心的作用,但見效不是很快;如果另外一人直接用木棍打自己的頭,那麼在木棍落在頭上的瞬間,立刻就會有頭痛的感受。

  這個比喻說明,雖然可以用顯宗《入中論》、《中論》裏的推理方法來推翻我執,但是進展很慢、效果不是很好,從凡夫修到真正證悟空性的一地菩薩,需要一個阿僧祗劫(無數大劫),這是一個漫長得連天文數字都無法表述的時間概念。

  然而在密宗裏,卻可以通過修氣脈明點,快速地證悟空性。為何能夠快速證悟呢?因為我們的心和肉身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通過對氣脈明點的調節,就可以使心發生決定性的改變。

  在觀修生起次第時,確實可以見到一切外境、眾生皆為佛的壇城。通過圓滿次第證悟空性以後,雖然佛的壇城依舊存在,卻能了達這一切並不是實有,而是如夢如幻的。這就是修圓滿次第的意義所在。

  無相圓滿次第主要是指大圓滿,時輪金剛等續部中也有一部分。無相圓滿次第是指不借助於觀想以及修氣脈明點,而直接證悟空性的修法。它與顯宗的證悟空性有何不同呢?如前所講,顯宗就如觀想頭痛,僅能依靠推理來證悟空性。而密宗,特別是大圓滿,可以令一介凡夫,在剛剛發菩提心、剛剛進入密乘不久,不必經歷無數大劫,而是在短短的一生,甚至幾個月、幾年的時間內,就可以去感受、體會空性。顯宗的空性是理論上、字面上的概念,而密宗的空性卻是切身的體會,所以進步神速。

  大圓滿中既包含了無相圓滿次第,也含攝了生起次第。但是,大圓滿的生起次第不是通過觀想佛像,而從外面看到本尊壇城,而是藉由禪定,從內心向外發出佛的壇城。這是沒有任何造作的、自然的、純淨的一種佛的壇城。

  觀想唐卡雖然可以控制一些不清淨的顯現,但還是有造作的成分,因為唐卡畢竟是人畫的。譬如,如果用一束光照在唐卡的上半部分,而使唐卡的上半部分較亮、下半部分較暗,並以此唐卡為對境而作觀想。當生起次第修起來之後,所顯現的本尊或者壇城也會上半部分非常亮、下半部分很模糊。

  這說明,這種生起次第是有造作的。雖然有造作,但它卻能控制我們對不清淨的執著。譬如,洗手用的香皂自身並不乾淨,終究要被洗掉,但我們卻可以用它來洗淨雙手。同樣,這種生起次第雖然有造作,但造作的東西也可以推翻許多不清淨的現象,所以暫時可以利用它。

  然而,大圓滿卻不是這樣。修大圓滿時,不需要看佛像,也不需要觀想佛陀、本尊的容貌、身色、手印……而只需要入定。因為一切萬法的本性永遠離不開空性,也永遠離不開現象,入定修光明的同時,現象的部分自然可以爆發出來,那便是純潔而無有造作的佛之壇城。大圓滿沒有特意修生起次第,最後卻達到了比修生起次第更超勝的目的。所以,大圓滿修法涵蓋了一切生圓次第的修法。

  以上內容,介紹了生圓次第的概念。雖然密宗各大派別的修法異彩紛呈、各有千秋,但所有修法都可歸納於生圓次第的修法當中。

  以上所講的,是密宗一般的修法次第。因為環境、時間等各種因素,我們的修行不一定會按照以上順序進行,而往往是在出離心、菩提心等一系列加行修完以後,直接進入大圓滿的修法。因為大圓滿法,並不是專供出家人,或者高僧大德的修法。即使是像你們這樣的居士,在加行基礎打好之後都可以修,你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修大圓滿。

  四、生圓次第與顯宗修行的差別

  顯宗沒有生圓次第的修法,雖然其所抵達的最終境界與密宗一樣,但因為缺少這些見解與方便,所以其修行的效果與進展與密宗有著很大區別。經書上講過,顯宗從發心到證得一地,最上等根基的人也需要一個阿僧祗劫。但實際上,即使是顯宗的修行者,也不會需要那麼長時間,因為菩薩修到一定層次後,有種種方便法門,每一種方法都可以積累眾多資糧,在資糧道、加行道中,層次越高,能力越大,於一刹那間便能積累不可計數的資糧。即便如此,顯宗從發心到一地,還是需要很長時間。而密宗卻不是這樣,如果已經完全成就了學密的利根法器,則加行道只須六個月,資糧道也不會很長。在顯宗無法企及的時間內,就能到達一地。雖然顯宗不承認這一點,但無數事例可以證明,密宗修法的確有著顯宗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顯宗和密宗的差別在什麼時候就可以消失呢?如果學顯宗的人,證悟了顯宗的第一地,實際上也就證悟了密宗。因為在第一地之後,顯密是毫無分別、一味一體的。所謂密宗的特點,只存在於資糧道和加行道,也即沒有登地之前。

  也就是說,在沒有登地之前,顯密確實有很大差別,但在登地以後,就沒有差別了。例如,在顯宗裏沒有金剛身的概念,更不可能有其修法,這是密宗特有的一個修法。密宗認為,人的身體雖然是不清淨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清淨的因素,如果能夠掌握這些因素,使它趨於成熟,在它成熟的同時,有漏的肉體就會逐漸消失,當它完全消失以後,肉身就轉換為金剛身。金剛身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地水火風的影響。

  然而,證悟一地的顯宗修行者,當他從一地的定中出來以後,立即就有了幻化身,也叫幻身或金剛身。雖然他沒有修過生起次第,但因為他證悟了光明,就會有幻化身。所以,在一地以上,顯密是沒有差別的。一地以上的顯宗修行者,最終也自然而然地趨入了密宗。

  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等大部分人的觀點是:因為在登地之後,並不存在顯密之分,所以即使根基較差的修行人,在登地之後,也可進入密乘道。麥彭仁波切等成就者甚至認為,如果快的話,顯宗的修行者在大資糧道時就會進入密宗。因為修大資糧道的人通過禪定,可以去諸佛刹土,在佛前聽法。在這些佛刹中,也有密宗修法的傳承,他可以因此而契入密宗。

  顯密最終的果報有差別嗎?顯宗密宗都可以成佛,只是速度的快慢有很大差別。至於最後的果位,雖然有人說有差別,但蓮花生大士等很多成就者都認為,其最終果報是沒有差別的,兩者同樣都可以成佛。

  此外,密宗幻身的修法是一種非常特殊的修法,但寧瑪派更強調虹身。幻化身有清淨和不清淨兩種分別,清淨的幻化身和虹身是差不多的。如上所講,修大圓滿時雖然從未觀想過唐卡,但在其證悟到爐火純青之際,頓時就可以顯現出五方佛的壇城,這時便可見到一切外境都是清淨的現象,身體也開始逐漸變成虹光身,此虹光身可以直接帶到佛的果位,最後成為佛的報身。

  密宗通過無相圓滿次第的修法,就可以證悟龍樹菩薩《中論》中所講的空性;而用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就可以證悟無著菩薩的《寶性論》和龍樹菩薩的《贊法界論》中的所有內容。以上簡略地介紹了密宗的一些修法及其意義。

  有些人覺得密宗很神秘,這是因為對密宗的整個體系缺乏瞭解而造成的假相。其實,密宗一點也不神秘,只是它的方法很特別、很快速、做起來比較容易而已。譬如,因小乘見解不是很高,所以比丘戒的戒條很多,比丘尼的更多,要做到任何一條細微的戒律也不違犯是很難的。為什麼比丘(尼)戒那麼嚴呢?這就與其見解有關。

  菩薩戒就不同於小乘戒,因為其見解超勝於小乘,所以戒條就不是很多。因為,菩薩戒既要考慮自利,也要考慮利他,既然是利益眾生的動機,就沒有必要過分謹小慎微、瞻前顧後,很多方面都可以有一定的寬鬆度,這樣才能更加遊刃有餘地利益眾生。

  在密宗裏,如果沒有證悟密宗的見解,就另當別論,如果已經證悟了,就不象顯宗的戒律那麼嚴,這也是與其見解密不可分的。所以,雖然密宗的修行輕而易舉,戒律也張弛有度,然而成就的速度卻是迅速快捷的,這就是密宗的特點。你們學密的機會不是很多,僅看一兩本書,並不一定能將密宗的全貌一覽無遺。所以此處提綱挈領,以簡略通俗的語言來描述密宗的修法,使大家對密宗有一個粗略的概念。

  五、使修行抵達終點的順緣

  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具體修法這裏暫時不講。在具體修行時,首先不要操之過急,倉卒地去修密法,目前最重要的,是穩紮穩打地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特別是菩提心,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做到,我覺得並不是很容易。我們學佛那麼長時間了,也比較精進,但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圓滿世俗菩提心。顯而易見,菩提心的確是得之不易的。

  發菩提心的頌詞念滿十萬遍,是否就意味著菩提心圓滿了呢?決非如此!念誦這個偈子雖然有加持,也有善根,但念完後到底有沒有菩提心,卻並非以此為準繩。

  偶而生起我要為度化眾生而成佛的念頭不難,但是要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實踐這種理念卻並不容易。雖然平日打坐或平安無事時,我們也會真誠地發願:我要為度化眾生而成佛!但在最關鍵的時候,在我們的實際行動中卻不一定能看到 菩提心。比如,在為了利益他人自己反要痛苦的情況下,很多人就會猶豫不決,甚至退避三舍。此時此刻,我們的菩提心在哪里呢?早就無影無蹤了。

  作為菩薩,必須能夠無條件地付出,我們能做到嗎?有多少人敢面無愧色地拍胸保證?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出離心與菩提心,以為在此之上還有更好的法門。出離心與菩提心,就是淩駕于一切修法之上的無上大法。

  以前的高僧大德在引導弟子的時候,首先只為弟子傳出離心的修法,並告訴他們:在這些修法之上,沒有任何更高的法,所以你們應當精勤修持。弟子們也堅信這是唯一的解脫道,並嚴格依教奉行,最終修出了真實、穩固的出離心。

  這時,上師又告訴弟子:在出離心的上面,還有一種叫做菩提心的無上修法,你就去修菩提心吧。作為本分的修行人,仍然會一絲不苟地依從上師教言,毫不遲疑、潛心專注地修菩提心,並最終修出了真實無偽的菩提心。

  最後,上師告訴弟子:這些都是很好的,但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就是空性,這個法修好以後就真正沒有再高的法了。弟子於是又再依密宗或顯宗的修法而修空性。因為前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證悟空性也就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只有不玩弄技巧、不耍小聰明,視上師的一切教言為究竟的弟子,才能夠窺探到與上師智慧無二無別的奇妙風景。

  也許有的自以為根基上乘的人,會對這種作法不屑一顧,認為這是針對下等根基的迂回之途。就自作主張,徑直趨入正行修法,修了幾年之後,不但沒有收穫,反而每況愈下,最終連原有的信心都喪失殆盡。勞而無功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自以為是,不重視基礎的鋪墊。有些居士會自命不凡地說:某某上師已經開許我不修加行,所以我不用修了。於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道:這樣的所謂開許,就是開許你不走解脫道。如果不能得到最終的解脫,這樣的開許又有何意義呢?

  從前色爾壩有個修行的地方,那裏有一位大圓滿成就者叫秋央讓珠上師,他引導弟子的方式,也是十分講究次第的。到他那裏已經三四年的人,還不能聽到他親自傳的一句法。只是由其他堪布為他們傳皈依及出離心等修法,並讓他們去實修。在出離心、菩提心修得非常扎實的時候,他才為其傳講大圓滿。

  文革期間,由於他的弟子們具備了強烈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所以對世間事務也不感興趣,這樣反而避免了很多挨打挨鬥的可能,很多人都在山洞裏堅持修行。時光荏苒,幾十年過去了,上師的弟子們都紛紛辭世,令人驚歎的是,幾乎所有的弟子,都示現了不同程度的成就相。雖然這一切,無不歸功於秋央上師的不共加持力,但與他老人家注重基礎的引導方法也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如果上師們只是一味地傳講高深法要,居士們也是千方百計地想儘快得到灌頂,以便翻閱只有灌頂之後才能看的法本,在了解法本的所有內容後,仍是永無饜足地追求所謂更高的法要,卻將基礎修法棄置不顧。這種棄本逐末的作法,無異於擔雪填井、緣木求魚。最終結果,只會自取其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離心和菩提心,是與證悟空性相輔相成、形影不離的良伴,我們一定要對此加以重視。要知道,只有從出離心和菩提心出發,才能抵達究竟實相的終點!

  準備或已經接受密法灌頂者,一定要學習這篇《密乘十四條根本戒》

  不曾且不打算接受密法灌頂者,請不要閱讀下文

  密乘十四條根本戒

  十四條根本戒是所有無上密宗共同的誓言。密宗的見解與修法有各種各樣的分類。比如甯瑪派的修法就分為瑪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三種不同的瑜伽。雖然其他派別又有其各自的分類方式,但不論何種教派,何種分類,所有藏密的教派都一致承認這十四條戒律。所以,無論曾得受過何種無上密宗的灌頂,都必須守持該戒律。

  當然,在此十四條戒律的基礎上,不同的灌頂又有不同的戒律,大圓滿有大圓滿特有的戒律,大幻化網有大幻化網特有的戒律,時輪金剛有時輪金剛特有的戒律。無論其他戒律如何,所有的戒律都是以此戒為前提的。上次我們根據榮森班智達的觀點,講了入密的五個次第,其中有兩條都與戒律有關,第一是入於壇城而接受灌頂,第二是受戒。今天我們再次重申一遍有關受戒與護持戒律的問題。

  現在在很多地方,灌頂極其風靡盛行,無論國內國外都是如此。只要何處有灌頂,就會招來許多欣然而至的信眾。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灌頂之時卻往往沒有強調密乘戒,接受灌頂者也從未考慮過在灌頂之後還需要付出什麼的問題。雖然灌頂有不可思議的重大意義,但是,如果在草率地接受灌頂後,不嚴格護持戒律,就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灌頂的結果也是有利有害的。因此,講聽密乘戒至關重要。

  首先,無論在接受什麼灌頂之前,都應當對與所接受的灌頂相應的戒律了了於心,反復權衡掂量,看自己是否能守護,如果有困難,就應考慮是否該知難而退。比如大幻化網有五條根本戒與十條支分戒,如果在瞭解之後,認為自己不能做到,就不要接受該灌頂。居士戒與密乘戒相比,其後果並不是那麼嚴重,但我們在接受居士戒時,都要慎重地做出選擇。對於密乘戒,我們就更應該謹小慎微。目前在漢地存在的嚴重問題就是,不但在灌頂之前不去瞭解灌頂的要求,在灌頂之後也不去過問。灌頂的目的,無非是令眾生前往好的方向,這樣作的結果,不但可能使自己枉費心機,而且有可能使灌頂的危害遠遠大於其利益。因為,如果對密乘戒一竅不通,就極可能失犯密乘戒,如果失犯密乘戒而不知懺悔,其後果也是讓人觸目驚心的。

  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密乘戒相比,雖然違犯別解脫戒過失很大,但與菩薩戒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如果違背菩薩戒,雖然也有極大過咎,但與密乘戒相比,也不足掛齒。密乘戒是三戒當中最嚴厲的戒律。所以決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學習密乘戒,並嚴格護持以絕後患。

  但是,密乘戒也有其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比如說,如果違犯別解脫的根本戒,從小乘的觀點而言,就無法恢復。但從大乘的角度來說,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就完全可以恢復;如果違犯了菩薩戒,也可以在上師三寶前重新接受;而密乘戒不但可以在上師三寶前重新接受,而且可以自己觀想佛菩薩以及佛的壇城,在所觀想的對境前懺悔並接受灌頂,以彌補或者恢復密乘戒戒體。

  涉及到犯戒,最忌諱的就是兩個問題,第一是犯戒,第二是不懺悔。佛在小乘的經典中也講過:有兩種人是值得讚歎的。第一是根本不犯戒的人;第二是勇於懺悔的人。無論針對哪種戒律,都是這樣的。但是,在最後的結果上,這兩種人雖然都可以不墮地獄,但在成就的速度上卻有著天壤之別。犯戒越多、所犯的戒條越嚴重,離成佛的距離也就越遙遠。所以我們還是應當鄭重其事,防患於未然。

  如果嚴守密乘戒,其功德也是無法衡量的。入密者不必經歷大乘顯宗所說的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長時光,在即生當中就有可能獲得普賢王如來的果位。就象坐飛機一樣,雖然價格很高,還有嚴格的安全檢查等等一系列的要求,一旦飛機失事,從高空上摔下來也只有死路一條。但乘坐飛機的速度,也是其他交通工具所望塵莫及的。密乘戒也是這樣,如果犯戒而不懺悔還淨,必然墮入不得超升之機的金剛地獄。所以,如果不學密乘戒,而盲目地接受灌頂,是極其可怕的。現在很多居士認為,只要參加了灌頂儀式,就理所當然地得到了灌頂,其實不一定。當然,在這種無知的情況下,沒有得到灌頂更好。如果得到了灌頂,卻對密乘戒一無所知,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不論接受別解脫戒、菩薩戒還是密乘戒,都應當事先瞭解其學處,這才是理智的做法。下面對十四條戒律分別進行說明:

  一、詆毀上師

  這是十四條戒律中最嚴重的。首先,我們應當瞭解什麼是上師。關於上師的概念,有些不同的提法。在很多密宗的論典中講了六種上師:一般引導誓言灌頂師,酬懺師與令解心續師,以及竅訣傳承六上師。其中引導師為引入法門的上師;誓言灌頂師為賜授灌頂的上師;酬懺師為懺悔罪業的上師;令解心續師為傳授密乘續部的上師;竅訣傳授師為傳授修法訣竅的上師;一般傳承上師為稍得法恩的諸大善知識。在大幻化網等續部的解釋中也講了這六種上師,但並沒有說詆毀六種上師,都會有相同的結果。而各種觀點的不同也正在於此。寧瑪派雖然承認對此六種上師,都不能詆毀,但並沒有明確地說,詆毀這六種上師中任何一種,都會違犯此戒。

  有的上師認為,詆毀這六種上師中任何一種,都有可能會違犯根本戒,他們的理論根據,來自于第六條根本戒,也即詆毀自他宗派。這裏的,也就是指自宗;,也就是指顯宗。他們認為:既然詆毀顯宗的法都會犯戒,則詆毀顯宗的上師也應該犯戒。所以,這些上師認為,詆毀六種上師中的任何一種,都有可能會違犯此戒。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理論依據並不是很充分。

  另一種觀點是以某些印度的大成就者和宗喀巴大師為代表的觀點,他們認為:詆毀六種上師中的任何一種,雖然有很大罪過,但不會犯根本戒。此戒所指的上師,是指賜予灌頂、講解密宗續部與竅訣的三恩德上師。

  因此,歸納各大觀點的共同之處,可以得出結論:詆毀三恩德上師是肯定犯戒的。在很多經論中之所以單獨列出三恩德上師,至少說明詆毀這三種上師的後果,比詆毀其他上師更為嚴重。

  不論觀點如何,顯宗的《律經》在遇到此類問題時,是以最保守的要求為準繩的。所以,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也應參照最嚴格的要求執行。即不譭謗所有的上師,包括顯宗的上師,這是最安全的方法。如果譭謗了任何上師,都應以違犯根本戒的要求來進行懺悔。在戒律方面,千萬不要隨意輕率,還是越保守越好。

  對這些上師有何種行為就算犯戒呢?關於這一點,經論上比較明確,所以也就沒有爭執,大家的觀點都是一致的。所謂詆毀,是指無論從世間的角度,認為上師人品不好,沒有學問等等;還是從出世間的角度,認為上師戒律不清淨、沒有智慧、沒有禪定力等等,認為自己已經超勝於上師。犯戒的限度就是,如果認為自己該得到的法已經到手,從此以後可以不再理會恭敬上師,並打算與上師一刀兩斷。最嚴重的是以瞋恨心詆毀上師、輕侮上師、擾亂其心。違犯這條戒律不一定需要身語的行為,只要心中產生了念頭,就算是犯戒,其他戒條不一定這樣要求。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雖然認為上師是有功德、有修證的,但是對我不公平,或者某些地方做得不盡人意。在上師讓自己做某些事情的時候,自己不想做,繼而產生瞋恨心等等,如果有這樣的看法,雖然沒有犯根本戒,但還是有一定的過失。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精勤修習,並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會因此而間斷的。所以應該翻然悔悟,勵力懺悔。我們都知道,金剛道友之間有瞋恨心,都是很嚴重的,更何況是對境極其嚴厲的上師呢?大家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防微杜漸,千萬不要做出讓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

  所以,為了預防犯戒,密宗三番五次地提醒大家,一定要在依止上師之前,再三地進行觀察,以防止出現嚴重的後果。即使在顯宗方面,雖然要求不是這麼高,但最好還是採取謹慎的態度。在已經建立師徒關係以後,無論出現什麼情況,無論上師如何顯現,我們都只能看上師的功德,而不能觀察其過失與不足。這也是目前漢地所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現在有很多缺乏智慧的人,一聽說哪里有灌頂,就蜂擁而往。根本不去瞭解賜授灌頂上師的背景及人品,等到灌頂過後,很快發現上師的種種毛病,就不計後果地進行譭謗。該觀察的時候如盲似聾,不該觀察的時候卻睜大雙眼,吹毛求疵,就是顛倒的行為。這些都是缺乏常識、缺乏教育的緣故。所以,講授密乘戒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無論哪一種戒律,犯戒的人必須精神正常。如果精神不正常,即使身口等作出違犯戒律的事,但因為心裏沒有這樣的想法,就不算犯戒。

  二、違如來教

  1、必須建立在違背三種戒律(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基礎之上,違背其他經書上的內容,不能歸於此戒條;2、必須是明知自己所做的行為會違犯戒律;3、必須是以毫無顧忌的輕視心態違越這些戒律,才算違背此戒。比如在違犯盜戒及酒戒時,如果明知偷盜不對,卻滿不在乎地認為:偷盜又有什麼了不起,犯戒並不值得大驚小怪;或者認為:雖然佛陀在小乘經典中規定不能喝酒,但喝酒也不會阻礙解脫道,所以喝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等等。有這樣的輕視心理,就算違背此戒條。如果沒有輕視之心,比如,如果有人在想喝酒的時候,心想:雖然喝酒是不對的,但是酒的魅力實在是太大了,我實在抵擋不住誘惑,真是很慚愧。如果以這樣的心態喝酒,雖然違犯了別解脫戒,卻沒有違犯此戒條。但是,如果有輕視的念頭,即使是別解脫戒中最輕微的戒條,比如過午不食,如果認為此戒並不可怕,繼而膽大妄為,就犯此戒條。

  三、瞋恨道友

  寧瑪派的觀點認為:凡是入密乘者,都稱之為金剛道友,都是犯戒的對境。而對在同一上師前接受灌頂的道友犯戒,其結果就更為嚴重。但是,作為道友必須具備密乘戒,如果對方已經失去密乘戒,就不屬於金剛道友。

  怎樣作就算是犯戒呢?如果僅僅有瞋恨心,但是並沒有打罵的行為,是不會犯根本戒的。但在瞋恨心的前提下,只要有打罵中的任何一種行為,都算犯戒。這裏所指的罵,必須是在對方已經聽見,並且了知自己在遭受辱駡的條件下,如果對方沒有聽見,比如耳朵失聰,也不算是犯根本戒。別解脫戒中也有類似的規定,比如犯妄語戒,也必須對方能夠聽見,如果對方聽不見,也不算犯戒。

  如果沒有瞋恨心,只是出於利益對方的目的,就象母親打兒子一樣地打罵道友,就不算犯戒。

  因此,犯戒的界限是:1、對境為密乘道友;2、對方具有密乘戒;3、明知對方是密乘道友及具有密乘戒;4、在瞋恨心的攝持下,並具備打罵的行為;5、如果罵對方,必須對方能聽見並聽懂。如果其中一個條件不具備,雖然有過失,但不算犯根本戒。

  四、捨棄慈心

  犯戒的對境為任何一個眾生,而不是指所有的眾生。也就是說哪怕僅僅是對一個眾生捨棄慈心,都應當算犯戒。我們也知道,要對所有的眾生都捨棄慈心是很難的。無論多麼兇狠惡毒的人,都會有慈悲的物件,比如自己的父母、子女等等。所以,這裏指的是任何一個眾生。這條戒是比較容易違犯的,不能駕禦自心的凡人,只要一冒火,在喪失理智的情況下,就會犯此戒條。

  怎樣算是捨棄慈心呢?如果發願:即使我有朝一日能夠度化他,能夠利益他,也對他置之不理。或者是希望某一個眾生遠離一切快樂,恒時遭受痛苦,有這樣的瞋恨心態就算捨棄慈心。平時吵架、打架,雖然會有暫時的瞋恨心,但不一定會這樣發願,只有極其下劣兇狠的人,才會有這種念頭。

  犯戒的界限有兩條:1、對方是任何一個生命;2、不需要任何行為,只要有這樣的發心就足夠了。

  小乘的經典中認為,生起一念貪心,其罪過遠遠超過一百個瞋恨心。因為他們認為:別解脫戒所禁止的殺生、偷盜、邪淫等等的根源,多數往往來自於貪心,而不是瞋心。大乘菩薩戒卻認為,以一念瞋心所做出的行為,其罪過遠遠超過一百個貪心所攝持的行為。因為大乘的根本就是菩提心,而瞋恨心是與菩提心直接相違的。所以,在大乘中,瞋恨心是十分可怕的彌天大罪。

  違犯這條戒的同時,也違犯了菩薩的根本戒。修學過大乘佛法的人,比如:聞聽過《入行論》或者菩提心修法、四無量心修法的人,自己如果有一些體會,一般不會違犯這條戒。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我們一定要杜絕這種念頭。

  五、舍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是不可能捨棄的,所以這裏所指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具體地說,也就是願行菩提心中的願菩提心。因為,雖然捨棄了行菩提心,比如佈施、持戒、忍辱等,但如果心中仍有為度化眾生而成佛的想法,就不會犯此根本戒。但是,如果捨棄了為度化眾生成佛的念頭,就象一張紙被燒毀後,上面的字跡都蕩然無存一樣。所有的一切修持、一切努力,都隨著這個念頭的失去而煙消雲散、土崩瓦解。如果因為懶惰或者遭受欺侮,比如自己本來一心一意地利益他人,卻遭到他人的惡意中傷,就有可能萬念俱灰地認為:度化眾生太難了,我還是潔身自好,明哲保身,自己修行自己成就吧。如果有了這種念頭,就違犯此根本戒。

  在大乘中並不忌諱盜、淫、妄等行為,在經書中有很多與此有關的公案,如果純粹是為了他人,不含有絲毫的自私自利心,就可以在這些方面有一些開許。《普賢上師言教》中也多次提到過類似的例子。行為上的犯戒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私心,如果心裏藏著自私心,一心只為自己打算,那麼大乘佛法的根源就已經從根本上斷絕了。捨棄願菩提心來自於自私心,自私心越嚴重,就越可能放棄願菩提心。

  我執並不是最可怕的,在有了凡夫的我執以後,如果能發誓:我就是要去度化眾生,我就是要去利益眾生,無論我具有多大的能力,我現在就要去做,這就是很好的,所以我執並不可怕。如果藏在精進修五加行、努力放生背後的目的,不是為了眾生得到安樂,只是為了一己私利,為了今生來世的善報。這種發心,在大乘佛教中就象毒品一樣可怕。無論這種念頭出現於何處,與其相關的一切聞思修行都會被染汙殆盡。本來生起願菩提心就不是易如反掌的事,需要付出很大的艱辛,如果好不容易生起願菩提心,卻因此而化為烏有,是讓人痛心疾首的遺憾之事。

  違犯這條戒的同時,也違犯了菩薩戒。如果因為一念之差,而同時違犯兩種戒是愚不可及的。我們要知道,如果捨棄了願菩提心,就如同磁片被格式化後,所有的資訊都不復存在一樣。自己通過多年的聞思修行所建立的一切功德,都會隨之而徹底坍塌、盡付東流。所以,一旦有捨棄菩提心的苗頭產生,就一定要毫不留情地將其掐斷,萬萬不可鑄成大錯。

  六、詆毀宗派

  也就是詆毀自他宗派。關於這裏所指的對境,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自宗是指佛教,他宗是指外道。也就是說,即使譭謗外道也算違犯此戒。另一種說法認為,自宗是指密宗,他宗是指顯宗。在自他宗派中,不包括外道。這兩種說法中的第二種是正確的。

  由此可見,此戒的對境,是指自聲聞道至大圓滿,所有大小乘的佛法,但不包括外道。

  關於外道,經書中也講過,眾生的根器是千差萬別、參差不齊的,趨入解脫的途徑也是五花八門的。我們不能控制別人的信仰,強迫所有的人通通都來學佛教,學密宗。所以,如果沒有度化他眾的必要,是不能任意譭謗踐踏其他宗教的。雖然不是犯根本戒,但卻有著極大的危害。比如,如果在修密法的同時譭謗外道,本來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比如一兩年內獲得成就,卻因為隨意譭謗外道,而使解脫的時間一再拖延,十年、二十年,甚至拖至後世。

  什麼樣的行為就可以稱為詆毀呢?如果對某個教派具有瞋恨心,或毫無根據地信口雌黃,說某教派的教理不是佛所宣講的,比如認為某部經典不是佛宣說的等等。當然,如果你有確鑿的、有說服力的證據,可以證明你的看法,那麼站在實事求是的角度上,說出你的觀點倒也無妨。但是,如果隨意言說諸如密宗並非佛所宣說之類的語言,即使他沒有灌頂,沒有趨入密宗,不會犯密乘戒,但也有很大過失。如果有了密乘戒,就無疑已經犯戒了。

  詆毀他宗是否需要對方聽見呢?有人認為,可能需要對方聽見,但在這一點上,我們沒有看到明確的根據。所以,無論在對方是否能聽見的場合,我們都應當注意,不可詆毀其他宗派。絕對不可謗法,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論典是否屬於對境的範疇呢?如果是正確的論典,比如《中論》、《入行論》等等,雖然屬於論典,但其真正的含義與佛所說的沒有差別,如果隨意譭謗這些論典,說其見解是一派胡言等,也違犯此戒。如果只是開玩笑,則不會違犯此戒。對整個經論沒有信心是不犯戒的,只要沒有詆毀的行為就可以。顯、密、淨、禪都是正法,絕不可詆毀。

  在犯此戒的同時,也犯了謗法的嚴重罪業,也就是同時有兩條罪業降臨在自己的相續中。大家務必要規行矩步,三思而行,切忌譭謗佛法!這是第六條根本戒。

  七、洩露秘密

  所謂秘密,是指其他不瞭解密乘見解的人不能接受的,密宗不共同的觀點、修法、行為。這樣的做法並不是指密宗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缺陷和錯誤,害怕被他人了知。但眾生的根基是不同的,在時機沒有成熟的時候,向某些人透露密宗的一些超勝其他宗派的不共見解,反而會導致他人的反感。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古往今來的歷史也說明了這一點。一些深奧的法門在剛剛傳播于世時,往往會遭受他人的誤解。比如大乘佛法剛剛出世的時候,一些聲聞道見識淺薄的比丘就竭力反對,認為大乘教法完全是標新立異,根本不是佛所宣說的;在漢地的禪宗剛剛誕生的時候,也是四面楚歌,眾多的抱殘守缺者都認為其見解純粹是故弄玄虛;同樣,在密宗剛剛出生於世的時候,也曾面臨過個別顯宗修行人的反對。在藏地也是一樣的,中觀應成派、時輪金剛、大圓滿法剛剛流傳於世的時候,都遭到過不同程度的風霜雨雪,面臨過重重疊疊的艱難險阻。夏蟲不可以語冰,這正說明,由於這些新誕生的法具有不可比擬的獨到超凡之處,才會高深莫測,讓一般的孤陋寡聞、因循守舊者難以接受。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這些教法慢慢瞭解以後,就開始認同這些教法,也就對這些見解行為習以為常了。現在,有很多曾被大家爭論不休的教派,在衝破種種障礙之後,都被公眾所認可了,但是都必須經歷一段過程。所以,他人的不認可,不但不能證明法本身的缺陷,反而往往是因為其本身的殊勝性所導致的。在與其根基不相應的情況下,就應該保密,不能隨意向不明真相的人透露密宗的甚深見解與修法,這樣就可以避免讓這些人造謗法的罪業。反之,洩露秘密就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如果沒有遵守密宗的要求,而洩露了秘密,就會犯此戒條。那麼,洩露秘密的對方包括哪幾種人呢?1、是沒有得過任何灌頂的人;2、如果洩露秘密之後,對方因不能接受深奧的觀點,有可能產生邪見的人;3、雖然得受過灌頂,但只得過寶瓶灌頂的人,只能為其傳授相應的生起次第修法。類似圓滿次第、大圓滿的修法,就不能為其傳授;4、失毀密乘根本戒,卻不願懺悔的人。當然,如果失壞了密乘戒,卻願意誠心懺悔的人,不在此範圍內。

  另外,在以下六個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才會違犯此戒:1、洩露秘密的對方必須是以上所講的四種人之一;2、對方必須生起邪見;3、明知對方會生起邪見。如果因為自己事先沒有料到對方會生起邪見,而對方卻生起了邪見,也不會犯此戒;4、對方必須聽懂;5、沒有特殊需要。比如,傳法物件中的大多數,都能嚴護戒律、依教奉行,只是個別人的根基還不太相應,在此情況下,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也可以考慮針對多數人而傳授密法;6、所洩露的內容,必須屬於密法不共同的觀點、修法等。比如大圓滿前行中的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等等,不屬於不共同的觀點,如果他人對此生起邪見,就不算犯戒。

  我們都沒有他心通,不能對他人的想法洞若觀火,只有通過別人的表情來判斷對方是否已生起了邪見。這條戒雖然不是很容易毀犯,但是,如果隨意對毫無密法基礎的人講說甚深見解,也有可能會犯此戒條。大家還是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八、詆毀五蘊

  密宗認為,身體是五方佛的壇城。一切都是清淨的。如果有人認為,身體是不清淨的、是無常的,不可能是五方佛的壇城,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詆毀五蘊。戒律中認為,以手指供佛、絕食、過午不食等等都違犯此戒。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守持八關齋戒,不能以手指供佛。為了佛法、為了修法而承受苦行,密宗也是極力讚歎的,密宗也有不淨觀的修法,無常的修法。

  雖然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有一些矛盾,但根本的問題在於,如果持這樣的態度:五蘊的本體雖然是五方佛的壇城,但在凡夫的境界中卻是由骯髒的血、肉、骨骼、皮膚、膿液等組成的,雖然這只是一種幻覺,但從眼、耳、鼻、舌所感受到的現象角度來看,的確是無常、是不清淨的,修不淨觀和苦行也是佛說的方便。就不會犯密乘戒。

  但是,如果認為:從勝義諦(究竟、實相)的角度來觀察身體,也不可能是佛的壇城,這種觀點肯定是不了義的,是佛陀針對某些人的根基而言的,事實並非如此。這種想法已經與密宗的根本觀點背道而馳了,在此基礎上詆毀五蘊,摧殘身體,則犯此戒。有關此戒的界限,在有些經書上講得不是很明確,只是片面地宣講苦行、自殺是犯密乘戒,但自殺是否一定犯密乘根本戒呢?不一定。如果認為身體不是佛的壇城,在此基礎上自殺,則違犯密乘戒。如果只是因為一時想不開而自殺,雖然有罪過,具備了殺死一個人的一半的罪過(因為不是殺他人,而是殺自己,所以不具備殺一個人的完整罪過。)但與犯密乘根本戒毫無瓜葛,所以沒有犯失此戒。這是第八條根本戒。

  九、於法生疑

  這條戒律與第八條有相似之處。犯戒的對境也就是外境自身所攝諸法。密宗認為,無論外境,還是自身,都是本來清淨的,是佛的壇城。所謂五蘊也就是五方佛。如果認為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觀察,也不可能是佛的壇城,這是佛為了度化某些眾生而採用的權巧之說,實際上並非如此。即使對這些觀點持懷疑態度,也算是犯戒。

  所謂懷疑包括兩種懷疑,因明中是這樣劃分的:比如說,有為法是無常。針對這個立宗,進而產生兩種懷疑。一、有為法是無常嗎?也許是。二、有為法是無常嗎?可能不是。如果對密乘的觀點產生第二種懷疑,就會犯戒。在學密法之前,很多人對密乘的觀點根本不懂,也就談不上犯戒,只是在瞭解密乘的觀點之後,繼而生起懷疑,則違犯此戒。在沒有精通密乘的觀點之前,如果認為:雖然我現在對密乘的理論不能理解,但這是佛的觀點,既然是佛的觀點,就應該是正確的。在將來聞思了密乘的經典以後,我會慢慢明白的,就不會犯戒。只有在過分相信自己五根的前提下,將自己所感受的幻覺執為萬法的本來面目,隨意解釋佛的本意,排斥密乘的見解,則必然犯戒。此為第九條根本戒。

  十、不度惡者

  犯戒的對象即惡毒者。包括 三寶上師怨敵二,破誓退密反抗者,入聚會列害眾生,成具誓敵唯造罪,以及三惡趣眾十。對於這十種有情,如果具備了度化的能力、條件,卻沒有付諸實施,就算犯戒。象我們這些一般的凡人,根本沒有度化他眾的能力,佛也不會勉為其難,強迫我們去度化,所以,這不是針對我們而言的。

  但也並不是說我們絕對不會犯此戒條。對於傷害金剛上師、毀滅佛法,傷害很多眾生的人,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度化,但必須在表面上遠離他們,也就是說在身語方面不能親近他們。當然,心裏還是應該發菩提心。在菩薩的境界中,雖然這些人造作了種種惡業,但並不是敵人,而是可憐的大恩父母。所以,決不能從心底裏捨棄慈悲。如果不但沒有度化,而且在外表上也與他們十分親近,發表面上(身語)的慈悲心,則為犯戒。

  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如果是為了保護佛法和眾生的利益,使他們改邪歸正,而與這類人有身語方面的接觸,則沒有罪過。

  此戒有兩個層次,第一、是針對具備降伏能力的成就者而言,如果沒有度化惡毒者,則為犯戒;第二、是針對普通的學密者,如果對十種惡毒者在表面上也與他們融洽相處,親密無間,發表面上(身語)的慈悲心,則為犯戒。這是第十條根本戒。

  十一、揣度正法

  犯戒的對境為空性。剛才我們所講的第九條的對境是本淨光明,是從現象的角度而言的。這裏所講的空性,是與中觀應成派,或與般若波羅密多所抉擇的空性比較接近的大空性。如果以普通的邏輯,也即因明中所講的邏輯,去推導遠離一切戲論、不可思、不可言的大空性,最後得出結論說:所謂的空性,並不是遠離一切戲論的,而是象小乘所抉擇的無我,或者中觀自續派前期所抉擇的單空等等,則犯此戒。這並不是要求我們必須精通或者證悟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如果不懂則不會犯戒。這是第十一條根本戒。

  十二、令信士厭

  也即遮止他人的信心。犯戒的對境即是對三寶,特別是對密法具有信心的人。通過一些手段,比如口中言說不中聽的語言,以身體奮力毆打等等來侮辱他人,以達到阻礙他人信心的目的。使其心生厭煩,退失信心,離密乘道,則犯此戒。

  違犯此戒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對境為有信心的眾生;2、必須是為了阻礙信仰,令其退失信心而故意採取手段。如果沒有動機,只是在無意間使他人對大乘法等生起厭惡,不算犯戒;3、僅僅有發心不會犯戒,必須有身語的行為;4、他人退失信心的結果已經成立。

  正常的學佛者一般不會犯此戒,但是,因為教派之間的爭鬥,偏袒之心極為增盛的人有可能會違犯此戒,所以還是應該引起重視。這是第十二條根本戒。

  十三、不受聖物

  所謂聖物,也即誓言物。誓言物有兩種。一、受用誓言物;二、使用的誓言物,如鈴杵天靈蓋等法器。如果認為受用誓言物極為骯髒,或者認為使用鈴杵、手印等是多此一舉,實際上並不需要,只須修行即可,在此念頭攝持下而拒絕誓言物,就會犯戒。

  象酒、肉等飲食受用,在修證沒有達到一定境界,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絕不能肆無忌憚地飲用和食用。會供的時候,對待酒類,只須用手指沾在酒裏,然後塗在嘴唇上;對待肉類,也只須吞服象蒼蠅腿的體積一般大小的肉。雖然從世人的角度來說,這談不上是喝酒吃肉,但卻足以表示已經接受誓言物。即使密宗,也非常反對隨意享用誓言物。象鈴杵天靈蓋等法器,作為密法修行人,平時可以供在供桌上,即使沒有這些法器,只要你沒有拒絕的態度,也不算犯戒。

  密宗所特有的甘露丸,雖然是用各種藥材製成,但其中也包含了受用誓言物的成分,包括蓮花生大師等持明者的甘露。一般人在特定的時間,比如會供時接受甘露丸,就可以表示接受受用誓言物,也就不會犯此戒條。

  誓言物的接受方式是隨接受人的具體情況而定的。有兩種人可以不正式接受誓言物:第一種是初學者,即還沒有能力接受誓言物的人,對他們就不必強求;第二種是修行已經達至頂峰階段的修行人。在他的境界中,肉和甘露與糖、水果等都是等同一味,沒有分別的。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接受誓言物。而處於兩者之間的修行人,就應該接受誓言物。

  之所以要接受誓言物,其目的是為了強行推翻我們從無始以來所建立的清淨與不清淨的分別念,通過此舉接受本來平等的觀念,對修行能起到促進的效果,最後達到證悟大平等的目的。作為初學者,因為接觸不到諸法的本來面目,根本無法了知萬法的本性。但是,如果執著於自己的感官,認為受用誓言物不僅僅從現象而言,其本體也是不清淨的,就已經與密宗的觀點大相徑庭,所以就會犯戒。這是第十三條根本戒。

  十四、詆毀女性

  犯戒的對境:是指所有的女性。因為,在末法時代,以各種身份度化眾生的度母、空行母等比比皆是。與男性相比,女性當中所占的比例更大。在任何場合,都有可能出現空行母的化身。如果隨意譭謗整個女性,就有可能在不經意間譭謗了金剛亥母、白度母、作明佛母等佛的化身。

  犯戒的界限包括四個條件: 1、對方是所有女性。雖然譭謗一個女性,但必須建立在指責所有女性過失的前提下;2、具有言說過失的動機;3、譭謗的內容是所有女性的過失;4、對方必須聽見。當這些條件滿足時,即犯第十四條根本戒。

  此十四條根本戒是密宗最基礎的戒律,凡是密法的修行人,都必須對此戒律恪守不渝,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小心翼翼地護持此戒。如果違犯,就應當懸崖勒馬,儘快懺悔。雖然懺悔的方法五花八門,但金剛薩埵的修法是最普遍、最殊勝的(其具體修法,在即將整理出的加行修法中有詳細說明。)借助于該修法,在具備四力的情況下,洗心革面,悔過自新,就能將功折罪。無論犯了多麼大的罪業,都能徹底懺悔清淨。這也是密宗超勝之處的具體體現。要學習密宗,必須接受約束,然而,你的回報也是不可估量的。





主持人
慈誠羅珠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