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

喇嘛網 日期:2010/05/22 NPO  編輯部 報導 

怎樣輪回
 

斯里蘭卡(Sri Lanka) 那爛陀長老(Narada Mahathera)著 學愚法師譯 

 

 

有情一劫中,受身骨不爛;
  其聚量高廣,大如鬚眉山。
              ——《如是語》

  根據阿毗達磨哲學,在一個人。臨命終時,業(kamma)、業志(kamma--nimitta)、末生地志(gati--nimitta)現前。
  在這裏,業指的是其人在生命過程中和在死前一瞬間所作善惡之行,即善惡意念。犯有五重罪之人(garuka-kamma),殺父等,或獲證禪那之人,他將在臨死中妨礙體受此業行。因為它們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乃至可以活現現地浮現在造作人的眼前,可使其他諸業淡然失色。有情也可能會以他死前所造業(asanna-kamma)為臨終意念內容。這就叫做死前業。
  在死前業不存在的情況下,習慣性的善惡行為(asanna-kamma)現前。比如一個好醫生為病人治病,或一個誠實的比丘講授佛法,或盜賊偷竊。所有這些細微的善惡(katatta-kamma)成為臨終意識流之內容。
  業志是造作一些重大善惡業時起主導地位的所見、所聞、所嘗、所觸和所想的心理再現。例如,屠夫看見刀刃或臨死時的動物,醫生看見病人,以及信徒看見禮拜偶像等。
  未生地志意指未來生地的一些標誌符號。這通常在臨終之人面前呈現,從而有苦樂之記。當這些指示未來生地的信號出現時,如果它們是不順意的話,當時就應加以調整。這可以通過影響臨死之人的念頭來達到。這些未來生地的預示可能是火、森林、山脈、母親的生殖器、天宮及類似物體。(1)
  把業,或業志,或未來生地之標誌作為一種物件,意識行遷流下去,即使是暫態死亡。
  為了方便起見,讓我們來想像一下,一位臨死之人將往生人間,其所意念之物件應是一些善業。
  他的生命延續意識被中斷,起伏一刹那之後即刻消失。其後,心門意識(mano varavajjana)生起後而又消失。此後進入一個在心理上非常重要的階段,即運行意識現前。一般情況下此意識能運行七個刹那,但此時由於其力量的微弱,而只能行進五個刹那。它缺少再生的能力,主要作用就是對新的存在起一規化而已。在這裏,它所意念的物件為順意的,所經歷的意識也是善的。潛伏意識在兩個刹那中記錄或識別由其接受過來的意念物件。但是,這種意識此時可能跟隨,也可能不跟隨下去。最後,死亡意識(cuticitta),即現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刹那現前。
  在一些人中存有一錯誤的概念,下一生的生命是由此最後的死亡意識而起的。其實,它本身沒有任何特別的功用。真正導引再生的是在運行意識中所經歷的一切藏有。
  隨著死亡意識的終止,一個人才真正死亡,來源於心智或飯食的物質性質不復生起作用,只有由火大而產生的物質性質延續下去,直到屍體變成塵土。(2)
  在再生意識生起的同時,色身(body-decad),性別(sex-decad), 以及意位 (base-decad)。 (kaya-bhava-vatthu-dasaka)也應時而生。(3)
  因此,根據佛教,性別是在受胎時決定的,因業力而異,並不是精於和卵子的偶然相撞。(4)前一生舊意識的消亡就是後一生新意識的生起。但是,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實體從過去世傳送到現在世。
  正如車輪只同地面相觸於一點.嚴格地來說,我們生存的時間僅為一刹那。我們總是在現在,而此現在又在不斷地流逝為不可逆轉的過去。在此變化無常的生命行程中,每一意識的刹那逝去,即把根深蒂固刻印其上的全部能量傳授給它的承續者。因此,每一新意識包含了其前者的潛力。同時又有新的內容。一個人去世時,意識失滅。事實上,它無時無刻不在消失之中,從而在輪回中使其他意識得以新生。此種延續的新意識繼承了所有過去的經歷。正因為一切感受都不可磨滅地被烙印在恒久變化,納新藏舊的心田之中,全部潛在能力都由一生轉送給另一生,無論色身有無短暫的散滅。這樣,它也許會記得前生或過去之事。如果記憶單獨依據於大腦細胞,這樣的憶想就無法實現。
  屍羅車羅比丘解釋道:“此業流當下變現的新一有情與其前者非一非同,現前五蘊與其前一五蘊有差別而非一。不過,它們又不是徹底相異,因為它們同屬一業力遷流,雖然偶爾在其現前過程中有了一些變更。在感官世界裏,這種變化就形成了一新有情的現在。”
  根據佛教,死亡是任何一有情心理和物理生命存在的結束,是一個人的精力(ayu),即精神和物質生命(jivitindriya),熱量(usma)以及意識(Vinnana)的消失。
  死亡並不是一種斷滅。雖然一特有的生命期結束了,但是繼續啟造生命的力量並未斷除。正如燈光是無形電能外在可見的表現形式,我們是無形業力的外部顯現。燈炮可能被損壞,光亮可能會熄滅,但是電流仍在流動,而光亮可以在其他燈炮上再次產生。同樣的,業力繼續存在,不受肉體分解的影響。前一意識的消失導引了一新意識在另一個世界的生起。但是,沒有一個不變、永恆的實體從現在傳至未來。
  在以上的情況下,如果臨死之前所經所曆為善業,則接下來的再生意識則把人類父母的相應精子和卵子作為一物象,那麼再生意識(patisandhivinnana)就躍入人類生命延續期(bhavanga)。(5)
  在死亡之時,意識流的連續並沒有受到破壞,意識之流沒有受到破壞,意識之流沒有間隔。
  再生是在即時發生,無論所生地的遠近如何。正如一道發射到空中的電波當下就被準備好了的收音機接收到。心智之流的再生也是瞬間之事,其中沒有任何中陰生(antarabhava)的空間(6)。真正的佛教不支持這樣的信仰,即死者的靈體在一短暫時期內臨時滯留,直到它找到合適的轉世之地。
  在《彌蘭陀所問經》中,即時生的問題得以完美的表達:
  彌蘭陀王問:
  “那先尊者,如果一個人死於此地往生梵天,但是另一人死於此地而往生喀什米爾,哪一個首先到達?”
  “他們將在同一時刻到達。大王,您出生於哪一個城市?”
  “出生於一個叫克羅屍的村莊,那先尊者。”
  “克羅屍離此多遠,大王?”
  “大概十二英里,尊者。”
  “現在,大王,想一想克羅屍村。”
  “好了,我想了,尊者。”
  “現在再想一想喀什米爾,大王。”
  “好了,我想了,尊者。”
  “大王,在此兩者中,哪一個你想得比較慢,哪一個想得比較快?”
  “兩個都同樣的快慢,尊者。”
  “同樣的,大王,離此而往生於梵天之人不晚於離此而往生喀什米爾之人。”
  “再給我舉個例子,尊者。”
  “大王,假設兩隻鳥在空中飛行,並將在同一時刻棲息,其中一隻在高處.而另一隻於低處。您認為哪一隻鳥的影子將先映現於地,哪一個將後映現於地?”
  “兩隻影子將同時出現。不分先後。”(7)
  也許有人要問:“精子和卵子是否永遠準備好,等待著接受再生意識?”
  根據佛教。有情眾生無數,世界也無量。授精的卵子並不是唯一再生之途徑。在宇宙中小得微不足道的地球不是有情獨一可以居住之地。人類不是僅存的有情眾生(8)。這樣,就有可能相信總有一個適應的方位等待著接受最後一念。落地的一點總是準備好接受掉下來的石塊。

  [注]
  (1)有關這種“預見再生地”之說,請參看W.Y.埃文斯.溫斯,《西藏度亡經》,第183頁。
(2)根據佛教,產生物質的性質有四種方式:
  一、業,即過去的善惡行為;
  二、婆陀,物理變化,或包含冷熱的火大種;
  三、意識,心或心所;
  四、阿哈羅,食物中的營養;
  (3)見第二十五章。
  (4)“個人的特別是在受胎時,由配子的梁色體決定,由此,胚胎具有了發展性別的潛能。”F.亞歷山大,《身心病藥》,第219頁。
(5)那爛陀長老,《阿毗達磨手冊》,第273頁。
  (6)根據藏傳,埃文斯.溫斯博士寫道,有一個可供有情逗留一天,兩天,三天,五天,一周之地,直到四十九天。這種觀點與佛教相違,《西藏度亡經》,第160-165。
  (7)《那爛陀所問經》。第一品,第127-128頁。
  (8)“在銀河系中大約有一百萬個不供有情存在的行星系.”F.霍利,《宇宙之本質》,第87-89頁。

 

 

 

 

 

 





主持人
斯里蘭卡(Sri Lanka) 那爛陀長老 學愚法師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