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心是如同天空一般(清明、澈亮),雖然有時會有雲、有霧、有雨,但卻未曾影響天空本然的清明,我們的心亦是如此,雖然偶有苦樂、煩惱情緒等等,但並不能改變原具的本性,即光明、清淨,這是因為心的本性即為法身,法身之覺明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障礙染污的。有時,我們會有快樂的覺受,勿執著它,必須了知它是不真實存在的,並將它與眾生分享;痛苦來臨時,也要知道它是不真實存在的,並想著藉此承擔一切眾生的苦。

 

的生命十分短暫而有限,多則九十或一百年,重要的是在短暫有限的生命裡,盡力地給別人快樂!


們畏懼死亡是因為缺少了如何面對死亡體驗的修持練習,這種體驗可以透過佛法的修持及用「無常」作禪修當中發展得獲。經由對無常之了知可以鞭策自己修持佛法,越多修持越多練習,我們就能做出面對死亡時的最好準備。但是,只有簡單的去想「無常」是不夠且無效益的,只有讓一己之心去熟悉「無常」才會有些效果,因為唯有如此,才可以讓它成為淨業之因,並且真正了解修持的必要性。


們都認為快樂和痛苦是來自外在的環境或境遇﹝外境﹞。我們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將精力投注於改造世界,試圖在這兒消除一些痛苦,在那兒累積一些快樂,但是,從來無法如願以償。從佛學及禪修的觀點來看,快樂或痛苦根本不取決於外境,而是來自心的本身:正面積極的心態醞釀快樂,負面消極的心態製造痛苦。


菩提心:時常感受眾生痛苦,能具勇猛心來發展菩提心。願菩提心之展露分三等,最下等:藉由修行令一己得解脫,並得來生之快樂。中等:藉由修行,不僅只希望來世得快樂,更願不再流轉於輪迴。最上等:不僅想到一己之苦,更體念眾生所受之苦痛,並深刻了知無一眾生欲求痛苦。因此,發願深刻地修持,唯一之念即是為眾生之解脫而尋成就,這是最上等之願菩提心,也是最正確的。


是十分脆弱的,有如水中泡影,只要氣息些微的改變,它便隨時會結束。晚間入睡,隔早還能醒來,這是多麼幸運。這表示在睡眠中尚未被無常捕捉,深刻了解這一切的無常性,我們就會消減對世俗的執著,並專注於佛法的聞思修上。 


是心的一種存在形式,是空性與慈悲的融合。從了義的觀點來看,觀音是心的究竟本性。換句話說,觀音可說是菩提心的兩個層面:

● 究竟菩提心──相對於空性,
● 相對菩提心──相對於慈悲。
觀音是心的究竟本質的說法,並不否定觀音顯相的存在。本質,可藉由形相表達出來。觀音存在於了義的層次,也存在於不了義(非了義)的層次。 

然而,不論使用哪一種名詞,觀音的緣起都是一樣的。他是每一位眾生自心覺醒的本性,是法身原本具有的愛與慈悲。

觀音存在我們之內,因為愛與慈悲並不是由外附加於心的功德特質。這種特質是覺醒(證悟)境界的一部分,雖然在目前這種境界對我們而言只是一種潛能。

 

、「」、「」及「」構成所謂的「四無量心」,是大乘修行的核心所在。當這四種觀念深植在我們心中,引導我們思考、言談及行動的方式時,這稱為「菩提心」。

關切自己及排斥或漠視他人,驅使我們造做許多惡行。相反的,當四無量心深植在心中時,我們自然會避免傷害他者的一切行為,並達到利益他們的目標。因此,在給予他人快樂時,我們同時也創造了自己未來快樂的基礎。這真是利他又利己。

沒有慈悲就沒有菩提心。若沒有菩提心,任何一種修持法,不論多麼深奧,都不是證悟之道。這包括止的禪修、本尊禪修、氣脈及明點的修持均相同。


音在地球的化身並不侷限於西藏、佛教世界或是喇嘛。名號及形相並非化身的標誌。他的化身可能是佛教徒,也可能是非佛教徒;可能是出家眾,也可能是在家眾;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可能是西方人,也可能是東方人;可能是國王,也可能是乞丐。

心存慈悲、不求名利而真誠利他的每一個人,都是觀音佛行事業的表現。慈悲才是觀音所在的真正標誌。 


報因果真實不虛,它正如同一隻小鳥在天空飛翔,不論牠飛得多高多遠,即使高到看不見牠的蹤影,但是,終有一刻,牠必將降落到地面。業報因果即是如此,惡業的累積不論多細微,它都不會自行消失,有朝一日勢必會嚐食體驗到其惡果的。因此,覺醒地了知運用四力來淨除惡業,是最上等方法:

1‧
依止力:心中時刻憶念皈依聖眾、依止他們。
2‧
捨棄力:過去或現在世中所累積之惡業,不論其大小,急切而真心地懺悔離捨它。就好似誤吞毒食,而迫切地尋求解藥之心一般。
3‧
對治力:透過修持「金剛薩埵」淨業法門之修持與百字明咒之持誦來對治、淨業。
4‧
誓願力:經由上述三種力量淨除惡業及虔心地誓願,在未來之中不再造作任何會累積惡業的行為。

不管過去累積了多少惡業,如果能以誠心,運用四力來發露懺悔,同時誓願不再造作,如此一來,因惡業積累而所受的痛苦體驗,一定終有劃上句點的一日!

問: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裡,要如何得知自己是在無誤而正確的道路上?

答:

修持的結果,其本身就是個清楚的回答。當發現自己的慈心悲心增加了,對心性的認識加深了,對法及上師的信心增強了,對業報因果的真理堅信了,這種種的徵兆就代表著我們修持的方向是正確的。

反之,若我們充滿著猜疑,煩惱也未有消減,這應該就表示修行的道上有了些錯誤或者是沒有如法修持,若是如此,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尋求上師之開示解惑與建議!

問:
如果能在此生證得佛果,是否代表一切現象會即刻消失?

答:
「證悟」並非表示一切現象會消失,但是,「現象」本身已失去任何傷害或負面的特性了。

波卡仁波切 - 自生遍在佛學中心





主持人
波卡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