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4/05 NPO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標題: 釋菩提心論:第79-112節 註釋 |
|
79.心於三惡趣,種種實苦相,眾生一切受,皆由損他生。
80.飢渴互鬥爭,折磨諸苦惱,無量難遮止,皆由損他生。
81.佛子菩提心,投生善惡趣,眾生諸業果,應知有二性。
痛苦從不善業所生,眾生一切苦受,皆由損害眾生的因,三惡趣受苦果,飢渴互相鬥爭,無盡的折磨痛苦。佛菩薩或凡夫,善趣或惡趣等的善惡報應,皆來自愛他心或愛我執的差別生。隨著愛我執走,一切都是惡,因為在因地上就是痛苦因;隨著愛他心走,身語一切都是善行。諸佛菩薩的功德,都是由愛他心所引生,差別就是這二種。
82.諸德之所依,守護如守身;離貪有情心,應斷如棄毒。
因此龍樹菩薩在此教誡我們︰一切功德所依的愛他心,要像守護自己的身體般,不可放棄。遠離對於眾生的貪愛心,不把它如同毒品般的捨棄掉,這種心態應該斷除。
83.聲聞離貪眾,所得劣菩提,未離諸有情,故佛成圓滿。
聲聞眾難道不是因為捨棄貪有情,捨棄利益有情的心,所獲得的果豈不是小乘菩提嗎?佛陀就是因為沒有斷除利益一切有情的心,才能圓滿正等正覺的。
84.如是有無益,若觀察果實,應於每剎那,皆住利他行。
經由仔細的觀察,有利於果實的,愛我執和愛他心帶給我們的利弊。如果真正想獲得快樂,應在每一剎那,都隨著愛他心走,這才是唯一幫助自己的善行。
85.如何由悲根,菩提苗能生,菩提唯他利,佛子眾觀修。
成佛最主要因緣,大悲心、菩提心、空正見,也就是悲智雙運,是真正的佛子行。提起無比的精力,發起精進之心行菩薩行。
86.由修三界定,除苦故精進,靜慮樂失壞,瞋墮無間獄。
因為要斷除欲界的壞苦,而努力修學靜慮,得到上二界的定,生色界無色界天,當定力退失,瞋心一起又墮落無間地獄受苦。
87.殊勝尊聖道,讚此妙奇有,身體能捨棄,財富亦無奇。
提到菩提心、悲心、愛他心,好像對他人有利,對自己無益的感覺,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當我們真正去愛護他人的清淨意樂,甚至遍佈一切有情,沒有比此更快樂的事了!如同【入菩薩行論】所說:「騎著菩提心馬,從快樂走向更快樂的城市。」事實如此,當生起無比的心力,承擔一切眾生的痛苦時,我又算什麼呢?自己的痛苦簡直渺小再渺小,因為在強烈無比的勇氣和心力下利益眾生,還有什麼痛苦可難倒我們?如果任何痛苦都無法打敗我們,這不就是快樂嗎?
因此真正發起菩提心,直接受利益的是自己啊!宗喀巴大師的著作曾說,「雖然意樂是為他人著想,可是真正獲利的是自己。」其他的經論也說,「如果想成辦自利,應好好修學菩提心。」確實如此,非常有智慧又善巧!因為一切皆是從真心為他人著想,而因果又是如此現實,所以真正獲利的才會是自己。因此認為發菩提心,他人得利了,自己卻損失了,是非常錯誤顛倒的觀念。當然每個人都是很自私的,但不要學無明愚痴的自私,應該學聰明的自私才對!何謂聰明的自私?就是學習菩薩行清淨意樂,完全為他人著想。因果絲毫不爽,所以最後獲利是自己,想圓滿自利,就是真心利他,發起菩提心吧!想獲得快樂,就發起菩提心吧!噶當派的上師說,「雖然生起菩提心是非常的困難,但也要盡自己所有的能力生起。如果能生起,在觀修菩提心的當下,能夠圓滿一切資糧,斷除一切罪障。真正可以成就他利,圓滿自利!」
88.由知法性空,復能說業果,此為最甚奇,此乃極希有。
菩提心和空正見、悲智雙運,是三世諸佛共同讚揚的成佛大道。諸佛菩薩唯有依此,才能夠圓滿正等正覺的資糧。身為佛弟子,尤其大乘佛教的弟子,不一定馬上可成辦果位,但盡心盡力朝此方向前進,走向成佛大道。
89.具救眾生心,如同水蓮花,彼雖生於泥,卻不染眾穢。
發心救度一切眾生,雖然處在輪迴中,不會被輪迴污泥所染,因為悲心所驅使,即使有能力解脫,也不會安住涅槃寂滅中,如同蓮花出污泥而染。
90.普賢等佛子,空性智慧火,燃燒煩惱木,悲心所滋潤。
煩惱貪與悲心貪不同,煩惱貪是針對親人生悲心,無法對怨敵生悲,所以在大悲心前要先修平等捨。面對有情悲心的貪心要生起,因為一切有情與自己一樣,想要離苦得樂,他們也有權利,所以要幫助他,因此悲智要雙修。
91.悲心所轉故,來去與眾嬉,棄王位苦行,大菩提驅魔。
92.轉無上法輪,眾天殷祈請,以及涅槃相,空相佛示現。
93.梵天遍行天,化身威猛色,調伏眾生行,演出悲性舞。
因為由悲心才能成就佛果。佛陀為悲心所轉,為了調伏不同的眾生,示現不同身,以不同的方式度化。
94.厭離三界者,為息說三乘,而生二智慧,並非勝義義。
此三乘,是指三乘不同的學問,如何成道的學說。
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為了引導眾生,能理解空性道理,因為空正見是解脫的唯一道徑。如果直接講空性,因為眾生根器不同,福報不足,恐怕無法理解,甚至顛倒的理解產生損減,認為一切都不存在,墮落於惡趣。於是佛非常善巧先說無常、苦、空等道理,慢慢引入空性之門。因為無法馬上了解自性空的道理,所以有時佛說,五蘊是包袱,我是背包袱。有時佛說,我是沒有的,但有五蘊。有時佛說,無有外境,三界唯心造,心是有自性。其實佛陀的所有教法,皆為眾生證悟空性而說,但對暫時無法理解的眾生,以善巧方法來引導,希望將來能趣入甚深空門。佛只是暫時說三乘或四部不同的理論,佛的甚深意是悲智雙運。
95.乃至佛未記,直至智慧身,迷定獲勝利,彼住聲聞地。
小乘得了阿羅漢果位,安住在寂滅中,於是佛未授記前,一直住涅槃寂靜中。
96.若記各種身,貪著利有情,集聚二資糧,成佛大菩提。
當佛給聲聞授記,出定之後,發心利有情,累積福智二種資糧,圓滿成就之後,還是能成就大菩提。
97.具二習氣故,習氣謂種子,種子若已聚,則生三界苗。
「二」指不同兩種根器,或配合之前空性的解說,二障或二我執。
98.世間怙主示,隨順有情意,世間多方便,隨順各別異。
99.甚深及廣大,於此二性相,隨機而宣說,然與空相等。
世間性主就是導師釋迦世尊,隨順有情的根器及希求,宣說各種不同法門。但最究竟深奧的大乘,悲智無二的修行。
100.咒地等功德,佛德到彼岸,菩提心所成,遍智如是說。
說明菩薩十地、五道的功德,或一切咒功德,甚至到彼岸佛地功德,都是由菩提心所攝持。佛陀是這樣說。
101.欲行安樂道,常思身口意;爭論性空理,並非爭斷論。
中觀無自性的見解,因為諸法緣起而有,因此無有自性,不是斷論。因為緣起有,堅定世俗法的存在;因為緣起有,所以無自性。不墮常邊及斷邊。並非是諍斷論。
102.生死與涅槃,智者皆不住,故此諸佛稱,為無住涅槃。
有些論典說輪迴是有邊,聲聞解脫涅槃是無邊,因此不住有無二邊的中道,是菩薩的善巧,不住有無二邊,希求無住涅槃。我們應盡量的生起菩提心,成為佛子。
103.嚐悲是福德,嚐空乃最勝,為求自他利,飲此即佛子。
悲心是福德資糧,是他利色身,空正見最殊勝是智慧資糧,是自利法身;為求自他利,應修行二資糧的道理。
104.諸眾皆讚嘆,三界恆應供,為持佛法脈,恆久住世間。
105.已知菩提心,大乘殊勝法,應勤加觀修,生起菩提心。
應恆常觀修菩提心及空正見。
106.為求自他利,三界無餘法,若離菩提心,佛亦無餘法。
無論自利或他利,三界中沒有比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更殊勝的法門。
107.僅生菩提心,所得諸福聚,若是有形色,虛空亦難量。
108.若人能觀修,剎那菩提心,此之福德聚,無有能勝者。
109.離惑珍寶心,此乃最殊勝,煩惱諸魔賊,無能盜或損。
生起菩提心剎那頃的功德,若是有形體,虛空為器亦難量。珍貴菩提心,煩惱賊也不能損害。有了菩提心,煩惱賊也無可奈何。
110.諸佛及菩薩,所發之大願,心堅不動搖,勤持菩提心。
菩薩的大願,發菩提心不動如須彌山,精進修菩薩行。
111.縱使心存疑,如上精進行,此後自了知,成就普賢願。
112.讚佛稱揚菩提心,所得無邊諸福德,
願此沉淪諸眾生,能隨聖尊示道行。
|
發表: 2008-10-28 16:36 pm |
釋菩提心論:第79-112節 註釋
|
主持人 |
達賴喇嘛尊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