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18 09:21:19
學習次第 : 高階
日期:2010/03/18 09:18:28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四加行法 第十二世太錫杜仁波切
四加行法--第十二世太錫杜仁波切
我們先衷心體會四基本觀(人身難得、諸法無常、業因果報、輪回是苦),再誠心誠意禮敬佛、法、僧三寶併發菩提心。
因為此四法必須先修,是故名“加行”。這些加行常被稱為「轉心四法」,或稱之為「四基本觀」。第一觀是觀人身難得,體會人生真正的價值,體會人生不可虛度的道理,因為唯有藉此人身,我們才能夠了知一切生命的意義或本質。
人身是極為寶貴的資產,只知道人身難得還不夠,我們必須充分利用人生,令其可貴。即使我們能令人生可貴,人生還是非常脆弱,不能永遠持續下去。人生無常,人一出生,就不斷減壽。生也是死之始,何時會死,無人能曉,醫生可能說某人在某一期間不會死於某病,但沒人能保證在那段期間死亡不會來臨。
減壽。生也是死之始,何時會死,無人能曉,醫生可能說某人在某一期間不會死於某病,但沒人能保證在那段期間死亡不會來臨。
體會人生無常,可激勵我們充分利用人生;沈思死亡,實能令我們珍視人生。只知道死亡會來也還不夠,我們還必須研究當此血肉之軀死亡的時候,我們的心會怎樣;研究我們今生在身、語、意方面的所作所為如何造成善業和惡業,這些業在我們身亡之後仍將伴隨我們,永遠不離,不會自行消失。業遇緣即熟,依本身之善惡而產生好的後果,無須依賴其他。此即為何於此業熟之地的世間,儘管人人要樂不要苦,可是痛苦還是那麼多。
人的痛苦不是來自當前的作為,而是來自過去所造諸業的業果成熟。這說明了為何現在有人似乎徒勞無功,有人似乎不勞而獲。當我們瞭解業是這樣運作時,這種瞭解不是學術上的認知。業與我們有切身的關係。不過,正如業種在我們心中,對治業種及避開業果的方法也在我們心中。方法雖在我們心中,但徒法不能自行,我們須善用之,否則一切仍舊,或好或壞,仍舊要隨業流轉。
如果我們不處理潛在之業,業就會成熟而生苦樂之果,帶來輪迥之苦。明察細思眼前我們所住的世間,我們即可看清和體會苦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想一想那些一無所有而想要獲得快樂、財富、健康或其他東西的人;想一想那些雖非一無所有而想要更多的人;再想一想那些已經具足一切,卻為維護其所有而仍在受苦的人。以上無論是那一種人,他們徒勞一生。最後,終將盡失其所有,因為死亡時一件東西也帶不走,就連我們極其喜愛、細心照顧、難分難舍的身體,也不得不留下來。
我們必須瞭解在此四加行內所觀之「人身難得、諸法無常、業因果報和輪迥是苦」的順序,以及其間彼此的關聯。此四觀的排列不是思想家在哲學上對觀念所作的編排,而是世間本性的真實反映。由於是最基本的,所以此四加行構成修心第一部分的主體。人生與世間既然如是,我們就必須起用上述內在的方法,去修行那能引導我們出離輪迥之道。
但是我們該做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修行佛所傳授的求知與發現之道中得到解答。因此,我們第一步要「禮敬佛、法、僧」,亦即「皈依三寶」。就某一方面來看,禮敬和皈依是表示敬意,也是於無助時乞求援助。其實,遠不止此。
皈依佛,除了是禮敬釋迦牟尼佛之外,還要認知和禮敬我們本具的佛性和成佛的目標;我們要是能自行成佛的話,我們早就成佛了,今,我們仍在此為人。所以,我們必須行道,行佛法之道,佛法就是直接教人如何成佛之法,佛法之道是成千上萬的大師都曾修過,並賴以獲得完全證悟之道,能奉行此道即是真正教法;但是,獨自讀經和修行,其弊可能不下於利,也許會令我們受害不淺。我們必須在有信心、有助人之悲心和有適當之經驗者的指導下修道,遵從這種人的指導即是真正敬僧。如是禮敬佛、法、僧三寶,即名皈依。
我們信任佛性、佛道和上師,並用以除去自身之苦而獲得真樂,但即使是這樣皈依三寶,還是不夠,因為皈依只是邁出一步而己。下一步是悲心和菩提心。因此,全部的加行,修心的第一要點可總結如下:
「我們先衷心體會四基本觀(人身難得、諸法無常、業因果報、輪回是苦),再誠心誠意禮敬佛、法、僧三寶併發菩提心。然後,我們才可進入第二階段,開始修行相對的菩提心與究竟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