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3/10 13:01:50
尊貴朗望札熙格西
學習次第 : 進階

班智達攝類學課程 講師: 格西朗望札熙 攝類學-顏色(二)

攝類學-顏色(二)

唸誦祈請文-歸依發心文、文殊讚

<形狀的背誦>

理應不是,因為你無法安立形狀的性相故。

承許可以!

請安立!

堪為形狀為有法。

此為有法,理應是形狀的性相。

承許是!

理應不是,因為你無法列出形狀的八項分類故。

承許可以!

請列出!

1 長的形狀、2 短的形狀、3 高的形狀、4 低的形狀、5 正方形、

6 圓形、7 正的形狀、8 歪的形狀,八者為有法。

此八者為有法,理應是你所一一列出,形狀的八項分類。

承許!

<三句的背誦>

班智達攝類學課程 講師: 格西朗望札熙 攝類學-顏色(二)

2

理應不是,因為你無法說出根本色與白色有何差別故。

承許可以!

請說!

有三句差別。

何者周遍於何者?

是白色周遍是根本色,但是根本色不周遍是白色。

請舉例!

紅色為有法。

紅色為有法,理應不是白色。

承許!

理應不是,因為你無法說出二者皆是之句故。

承許可以。

請說!

白紙的顏色為有法。

此為有法,理應是此二者皆是之句。

承許是。

理應不是,因為你無法說出非二者之句故。

承許可以。

班智達攝類學課程 講師: 格西朗望札熙 攝類學-顏色(二)

3

請說!

瓶子為有法。

此為有法,理應是非二者之句。

承許。

任何三句一定要記住此三個條件

1「何者周遍於何者」---周遍與不周遍,一定與不一定

2「二者皆是之句」---二者都是

3「非二者之句」----二者都不是

練習三句

任何四句一定要記住此四個條件

1、「是前者非後者之句」

2、「是後者非前者之句」

3、「初者次者皆是之句」

4、「非二者非之句」

例(一)

藍色與布的顏色二者有四句,

1「是藍色但非布的顏色之句」,如藍色的書的顏色是藍色,但不是布的顏色。

2「是布的顏色然非藍色之句」,如紅布的顏色,紅布的顏色雖是布的顏色,但不是藍色。

班智達攝類學課程 講師: 格西朗望札熙 攝類學-顏色(二)

4

3「初者二者皆是之句」,如藍布的顏色,不僅是藍色也是布的顏色。

4「非二者非之句」就如兔角,兔角既非藍色也非布的顏色。

*分組練習( 分組討論 )

題目 (一) 紅色跟杯子的顏色有四句

題目 (二) 自行設計題目

*分享時間 ( 上台分享)

1 長的形狀、2 短的形狀、3 高的形狀、4 低的形狀、5 正方形、

6 圓形、7 正的形狀、8 歪的形狀,八者為有法。

何謂辯經,如何運用 ?

<背誦四句>

理應不是,因為你無法安立「事物」與「非色法」有何差別故。

承許可以!

請安立!

有四句差別。

請說明!

班智達攝類學課程 講師: 格西朗望札熙 攝類學-顏色(二)

5

是「事物」不周遍是「非色法」

請舉例!

瓶子為有法。

此為有法,理應不是非色法。

承許!

請說明第二句!

是非色法不周遍是事物!

請舉例!

常為有法。

此為有法,理應不是事物。

承許!

理應不是,因為你無法安立「事物」與「非色法」二者皆是之句故。

承許可以!

請安立!

聖者為有法。

此為有法,理應是此二者皆是之句。

承許!

班智達攝類學課程 講師: 格西朗望札熙 攝類學-顏色(二)

6

聖者為有法,理應是事物。

承許!

聖者為有法,理應是非色法。

承許!

理應不是,因為你無法安立非「事物」與「非色法」二者之句故。

承許可以!

請安立!

兔角為有法。

此為有法,理應是非此二者之句。

承許!__

班智達攝類學課程 講師:格西朗望扎熙攝類學-基成(四)

性相 名相

非剎那性與法的同位 常

空有作用者 無事

不生 非所作性

不堪生、住、滅 無為法

非勝義具有作用者 世俗諦

僅存於分別假立的法 共相

堪為色 色

眼知所取 色處

耳知所聞 聲處

鼻知所嗅 香處

舌知所嘗 味處

身知所觸 觸處

唯顯現於意知的堪為色 法處色

明而了知 知覺

被緣為非『色、知覺任一』的有為法 不相應行

★色有二種:(1)形狀

(2)顏色。

★顏色有十二種;根本色四種,支分色八種。形狀可分八種。

★聲可分為二種:

(1)執受大種所生聲

(2)非執受大種所生聲。

-­‐-­‐

這二者各自有,有好聽的與不好聽的,

-­‐-­‐

好聽的跟不好聽的又可分有所詮跟無所詮。

★味處有六種:

甘、醋、鹹、辛、苦、淡。

★香有四種:俱生香、合香,這二種各有好聞不好聞。

★觸有十一種:四大種與七大種所造之觸。

★大種所造之觸有七種:

滑、澀、重、輕,冷、饑、渴。

作業:

1. 小車與車子

2. 圓形與色法

3. 墨水與紅色

4. 可寫字的與筆

5. 好吃的與好看的

6. 所作性與無常

格西朗望  講攝類學時的部分內容

在僧伽佛學教育體系中,佛陀所說的經典 浩瀚無邊,不是我等凡夫的看法 去閱讀解意 就能如實理解。我們必須藉由一些印度祖師大德菩薩們的論典,才能深入理解佛陀宣說的究竟真理。
    為了要通達佛陀真實語義,在西藏 就衍生出一套非常完整且可讓後代學人循序漸進的學佛次第。其中,有五本非常重要的論典教材,稱之為『五部大論』。

     在研讀『五部大論』之前,必修基本課程,「攝類學」就是屬於這基本課程的其中之一。
     基本課程有三種:「攝類學」、「心類學」、「因類學」。循序依次第學完基本課程之後,即可正式進入『五部大論』的研修。
    「攝類學」是什麼意思呢?它如果用西方的辭彙來解釋即是「邏輯學」。它是從印度流傳下來的,然後再透過西藏祖師大德菩薩 將它發揚光大,更詳細有系統的 將它條理分明地 整理出 做為僧團佛子之課程教材,其中在《俱舍論》及《釋量論》都有提到。
    「攝類學」基本上是有一套邏輯公式運用在「辯經」。
      辯經基本上是為了深入經藏的一種方法。一開始是一對一辯,到最後 是要對自己辯,也就是說用「辯經」的方式 來對治自己的煩惱。

      譬如說:平時早上都晚起,明天需要早起,於是鬧鐘5點就響起,你就會掙扎了!這掙扎就如同辯經一樣,正面與負面那個會贏?!辯經也是在辯這個。
     有些人也許會認為,「辯經為何辯這麼多?」其實 它就是驅使你一直動腦。以我們現在所學的佛學課裡,唯一能夠讓我們增長智慧、理解更多的也就是「辯經」。
    那什麼叫「智慧」呢?就是「抉擇、判斷」。那唯一教我們如何抉擇、判斷就是「攝類學、因明」。

    判斷是、非、對、錯是需要用到因明邏輯的,而佛法是建立在一個很堅固的「真理」上,所以它不怕科學家或其他任何宗教等 來質疑,   佛法的道理是建立在真理上,這個真理是需要我們透過辯經的方式來理解,最終得到結論「哦!原來真正的道理是如此阿!」
     辯經需要互相討論,把自己的想法論點講出來,讓對方想辦法破你的觀點。至於他方 依什麼破你的觀點呢?依「正理」。也就是依佛陀的經教為主來破除,並不是隨便破的。
      學辯經 對調伏煩惱 也有很大的助益,你會懂得如何判斷、思考事情,而不是一味的被人左右而導致受騙。以世間法的角度來看,學辯經會變聰明,不易被外境所轉。

      真正學辯經是需要背很多規則,有鑑於大家都有年紀了,我們就用討論或家庭作業的方式 來瞭解「攝類學」。基本上 最好還是透過「辯經」的方式 最直接。針對命題,用很強力的理由破除。
   其實以前我們老師上一個小時課,教你如何背誦規則,然後接下來的時間 就上辯經場實際操作了!
    所以,我學了10幾年來,體會到學辯經的過程當中,對佛法的瞭解及其重要性,都是從同學中學習獲得而來的,比在課堂上聽課還多

     因同學中 可以很直接明白的講出你的錯誤,然後是什麼觀點破你,而且辯經的人 越多也越有趣,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所以辯經一開始一定要人多,這樣才能講出豐富的內容
     如同當今在南印度的「哲蚌寺」,有6、7千位僧眾,去那裡學辯經,人多想法更多,才能學的更好!
     所以,學辯經不會導致人家說什麼我們就相信什麼。在我們學校的教育,也不會認定老師講的就一定是正確無誤的,因這種(只認定老師講的 就一定是正確無誤的想法) 是錯誤的填鴨式教學。

    我們老師如果講的不如理,與佛法相違背,我們還是要去反駁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基本觀念。

    學「辯經」需要對佛法、道次第有堅定強烈的信心。因為我們年紀大了,有時會遇到瓶頸、退怯的感覺,會想:「怎麼這麼困難?」「我們用不上這個門學問吧?」諸如此類負面的想法,這種負面的想法 障礙 需要去克服,也需要深入(學習)且持久下去。
     但也並不只有學「攝類學」而已,因我們另一方面還有學《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以道次第的觀修一定要繼續做,因學這些就是為了要「證得空性、通達空性」。
     那「通達空性」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通達空性」就是「認知真理」!認識真理有何用呢?我們恒久以來 就是無法透徹瞭解「通達空性的真理」(無自性),才會「無明」!有無明 才會有輪迴,有輪迴 我們才會痛苦,痛苦輾轉而至,綿延不繼而生。

    那如果我們能「證得空性」,根斷了,果它就不會感得了!這是主要且重要的人生目標。

liangar

佛法,都是要依法不依人的。
辯經,或者辯論,是學習極好的方法,必須依賴的方法。
看歷史,漢地以前講法,要有兩位法師,一位坐上講法,一位坐下提問發難。要是恢復這種方式,該是很好吧?

小刀

看著有道理,實際不然
佛法是對機而說,我相信這句話 也是對機而說。

依法不依人 對在現在社會大多數人 是不成立的。

現在這年頭 沒幾個人有福報 達到能直接看佛經與論著 就能成佛的。

即使通讀三藏 最後還是要你上師的抉擇和引導 才能成就和成佛,還是要繞到依至一個或者幾個人上,請問這是依法還是依人?

或者你說 自己只依上師的法 不依上師的人?呵呵,千萬不要說你上師不是人。。。

qingquai

我記得 青增見悲格西談過 這個問題~大體的意思是`先依師學法`學會法了 然後依法~我們的究竟目的是依法。
至於師傅只是個過渡~
格西好像是在廣論裏 講的`你依不依師不重要`即便是你依賴同學 能把法學會了也是可以的~

 

小刀

    我沒學過什麼大論著,但是有上師最尊貴的竅決傳承。
     在我接受的教授裏面 師和法是從來不能分開的,直到成佛。即使是普通的成就 也是必須依上師才能成就,更別說大成就(當然我指的是佛教範圍內的成就)。

    就像我們說的4皈依不是皈依4寶 而是3寶一樣,上師是總集,對於我們做人的這輩子 不論你真正依止的那個上師是否在世,他都是你的依止的最根本,因為離開他 你是感受不到法的,

    即使上師不在世 你依的依然是總集3寶的那個人和他背後的金剛持,這些環節缺了那個 都不會成就,你說的可以不依師 只依法 在我的傳承裏面 會被作為笑話看的,就像有那個人 敢說這輩子不修上師瑜伽 就能成就的,上師瑜伽的物件 一定包含作為我們上師的那個人吧。
另:格西好像是在廣論裏講的`你依不依師 不重要`即便是你依賴同學 能把法學會了 也是可以的~

     這句話不敢苟同。

    這個能教會你學會法的同學 難道不是你師傅嗎,如果你心裏不 認他為師傅,那麼你學得那個法估計也度不了你。

棄昧

對第一帖 所節錄之朗望札熙格西講述的片斷   補充如下
1. 我們老師 如果講的不如理,與佛法相違背,我們還是要去反駁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基本觀念。
     就我所聽到的 格西 還說到 " 雖會如是反駁 但我們內心對師長 依然是非常的尊重   對此 你們好似想像不出來  但我們在藏傳學習就是這樣的"

2. 老師上一個小時課,教你如何背誦規則,然後接下來的時間就上辯經場實際操作了!
   這應該就是為什麼見悲青增格西會說  若不能依師學到  可以(在辯經場上) 向同學學習
   亦即 在辯經場上 或許親自亂辯下去  或就是靜靜的聽別的同學如何辯    如是自己無形中 就會多少知道一些法的內涵
   因此 我覺得格西會如是說(可向同學學) 是因為他就是在辯經那樣的學習環境 學出來的緣故   也就是 格西應該不是說同學做師長之意
   總之  我們因為沒有在這種學習的狀況下學習過  

   所以  會馬上直覺  格西如是說 太不合理了
   然這樣想  是不是有些偏差了  

   即對此  我們是不是該稍作檢驗比較不會自誤誤人
   所以  個人認為摘錄的人  是不是應該先全盤的作了解 (如講學者的旨意) 與了解師長的背景後 再舉出 才比較不會引起如是多不必要的紛爭
3. 另外 因為聽到 還在印度學習 且已學習十多年的如性法師  講攝類學時    曾提到一段  令人深刻的學習體驗 即
    如性法師 他說  教他們攝類 因 明的 老師  是一位還在學中觀班(即大約學了10年以上 還未畢業) 的學長(老師)

    他因為跳班  基礎因明  沒有學的很紮實  所以 當他在教我們時  我們常常把他(老師)問倒
    然而 這位老師ㄧ直不厭於我們的問難 也就是我們常常問到晚上12點半 老師都沒有拒絕我們
    不想  多年後  我發現這位學長(老師)的因明  愈來愈強  
    這就說明  只要我們一直有機會被問難  我們就會一直動腦子 如是只有更聰明
    這就好比我現在在這裡(台灣)教你們  你們問出的奇怪問題  有些是我以前完全沒有思索過的
    所以 今天來教你們  我覺得實際上 是我賺到了
    也就是 教學相長 是必然的   因此  你們盡量的問吧

4. 當然 沒有這種可以天天辯論的學習環境 即沒有辯經的指導師長或法友時 我們當然只有只聽聞 與自己作思維(如自問自答)  其雖無法一下子大幅度的開展智慧  但也只有先進行這種學習方法 
     惟我們在這種非辯經之學習的方式後  就否定那種可教學相長自利並利他的辯經學佛的方式     這樣恰當嗎
5. 再說 就是因為在法上的多方探討  所以 才能如法的  更對教授的師長很尊重  (如第一點所述)
    若還能更如法的學習  如是的依師(依人) 才算真能真正的依在法上
    否則 情執很重的我們 大概都會漸次的流向 情染式的依師(依人)
    因此 依法不依人 應是一個學習上的必備次第 
   也就是 在有這個觀念的學習後  其絕對會更依人(依師)  

   且更如法行持 格魯修學社區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