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2 17:53:34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八頌教授 果碩仁波切講授

 

一、時間:二零零零年八月二十七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灌頂法會前講授)。

 

二、地點:屏東縣立文化中心音樂廳。

 

    一位信仰佛法的修行者,其修行最重要的核心所在,即為「修心」。為何修心是修行的重點?心如何可修?此因,有情眾生的心本質是清淨的,只因遭遇某些違緣,遂使清淨的心受到染汙,為了清淨這些染汙與垢塵,唯有藉助修心方能達成;因此,修心是修行的重心,藉由修心能淨除染汙,使心回復原來清淨的本質。

 

    世人皆喜歡清淨,而厭惡污穢;每當身體不乾淨,便亟思沐浴清潔自身。但對於最重要的心,每天為各種塵垢所染雜,卻毫無覺知,不思藉修持以清淨自心;因此,時時刻刻觀照與清淨自心,是行者最重要的課題。

 

    藏諺雲:「自己能成為自己最親近的助伴,亦能成為自己最嚴厲的敵人。」此句之意在於,自己的心念與行為,能決定自己將來會身處安樂或痛苦之中;心存善念、身作善行,將來即能獲致安樂的果實;反之,若心存惡念、身作惡行,將來必墮入痛苦的深淵,而無法自拔,其關鍵全由自己所決定。

 

    有情眾生於無數次的輪回流轉中,曾淪墮三惡道中,承受著無量無邊的痛苦。促使眾生墮落惡道的原因,在於累世所造作的惡業,而造作惡業的根源,即在於心續中所生起的貪、瞋、癡等煩惱;是故,欲斬斷墮入三惡道的根源,唯有藉助修心,將心續中的煩惱淨除,方能達成。

 

    吾人欲使自己來生,繼續於六道中輪回流轉,或是藉由修持各種道次第,于心續中生起各種體悟,獲致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全由自己決定。

 

    心為身體的主宰,吾人此生能獲得殊勝的人身,能藉由此生積聚種種殊勝的福德與智慧資糧;亦能以此生所造作的惡業,來世墮入地獄、餓鬼與畜生道中,轉而變為低劣的身體,承受巨大的苦楚;是故,「心為身之主宰」乃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有情眾生的心,如同一頭瘋狂的大象一般,受著過去生所串習的惡習所牽引,生出種種分別心,由分別心又生出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煩惱,由此煩惱複造作種種惡業,將自身推向三惡道的深淵。地獄道中,四周鐵圍、烈火燒炙、寒冰凍裂、割截支離等無邊的痛苦,並非由他人所設,而系全由自心起惡念、身作惡行,所累積無量無邊的惡業,所感得的果報,究其根源仍出於自心,因此,若不能藉由修持而能控制自心,則如同放縱狂象賓士、衝撞與踐踏,將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壞;吾人若無法控制自心,未來的處境勢必將極為險惡;修心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修心的方法,首先須具足正知與正見,對於善惡能如理抉擇與取捨;正知與正見如同系住心---這頭狂象的堅固繩索,唯有時時憶念善惡的抉擇與取捨,方能使心免於再去造作惡業,使自己將來須承受苦果。

 

    此外,行者亦可對於具極大願行的佛菩薩,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作虔敬的祈請;觀想面前虛空,有一主尊為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周圍有無數諸佛菩薩圍繞的資糧田,行者向資糧田諸尊殷重至誠地祈請,其後,觀想諸佛菩薩化光沒入主尊,複迎請主尊安住于行者頂上,以此為修心的開始。   

 

    臺灣有許多弘揚大乘佛法的寺院與道場,眾人接觸大乘佛法的機緣亦多,對於大乘佛法的內容,大抵均能有正確的認知,但修學大乘佛法的關鍵,除了能具足正知與正見,尚須實際去修持。大乘佛法的精髓,即在於慈悲心與菩提心,一位能如實修持慈悲心與菩提心的行者,方能成為一位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以下,將以噶當派的大成就者---朗日唐巴所傳授的「修心八頌」為依歸,講授修持慈悲心與菩提心的方法。

 

 

 

    (一)「我於一切有情眾    視之猶勝如意寶

 

           願成就彼究義利    恒常心懷珍愛情」

 

    欲生起對眾生的珍愛之心,首先,須瞭解有情眾生對於吾人的恩澤。吾人此生能獲致暇滿難得的人身,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由於過去生中,有其他有情眾生,作為行者修持佈施、持戒與忍辱的對象,此生方能獲得暇滿難得的人身。複觀行者此刻能存活於世間,亦是由於無數有情眾生的恩澤,方能滿足行者所需的各種生活條件。

 

    菩薩獲得成就的根源,亦源自有情眾生;一位覺醒的人,觀有情眾生於無止盡的輪回中,承受著巨大的苦楚,於是心生悲憫,欲去除有情眾生的痛苦,並助其能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因而,累世廣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等菩薩行,以此偉大的願行,從而于心續中生起並不斷增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終能成為受人尊崇與景仰的菩薩。是故,菩薩應恒常思維有情眾生的恩澤,若生起棄舍眾生的心念,即不名為菩薩。

 

    圓滿佈施波羅蜜的修持,為證得初地菩薩之條件;此處所言圓滿佈施波羅蜜,行者須生起慈悲心與菩提心,斷除吝嗇與執著,不生起絲毫冀望他人回報,或任何得到美好名聲的心念而行佈施,如此,方為圓滿佈施波羅蜜。

 

    圓滿忍辱波羅蜜的修持,乃能登上三地菩薩的果位;而行者欲修持忍辱波羅蜜,須有其他有情眾生作為修持的物件,當有情眾生對我們造成傷害時,此即為考驗與訓練行者修持忍辱波羅蜜的情境;因此,行者若能圓滿忍辱波羅蜜的修持,並登上三地菩薩,皆有賴於眾生不斷惕勵行者修持的恩澤。

 

    行者無論欲求得此生短暫的安樂,或是于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體悟與證量,乃至終究證得圓滿佛果,皆須依靠眾生的恩澤方能達成。如是反復思維眾生對於自己的深厚恩澤,從而生起珍愛有情眾生的強烈心念,視有情眾生的利益遠勝於自身,並祈求頂上的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放出無量的光與甘露進入自身,加持行者生起珍愛眾生的強烈心念;如此,行者即已邁開修心的第一步。

 

    吾人於輪回中承受各種痛苦的根源,皆源於「愛我執」,貪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貪愛自己的利益,視自己的利益遠勝於其他有情眾生,以此錯誤的心念,衍生出貪、瞋等種種煩惱,不斷造作惡業,牽引吾人繼續於輪回中,承受各種苦果;

 

是故,行者應當認清「愛我執」乃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並盡最大努力去克服它,恒常思維有情眾生對自己的恩澤,將貪愛自身利益的自私心,轉變為悲憫有情眾生的利他心,便能徹底戰勝此敵人。

 

 

 

    (二)「隨處與誰為伴時    自己較諸眾人卑

 

           從心深處思利他    恒常尊他為最上」

 

    修持每句偈頌時,均能至誠祈求頂上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加持自己,使自己能于心續中,生起體悟與證量。但生起體悟與證量最迅速的方法,卻是在行者與有情眾生相處時,以有情眾生作為行者修心的對象。昔日於西藏,有兩位修行者,一位致力於禪坐觀修,另一位則專心繞塔禮拜,繞塔禮拜者問禪坐觀修者說:「汝修何法?」禪坐者答以:「修忍辱。」繞塔禮拜者二話不說,一拳往他身上打去,修忍辱者瞬即暴跳如雷;因此,若僅希求藉由自己獨處觀修,而欲獲得各種體悟與證量,是極為不易的事。行者尚須把握與有情眾生相處時,將各種情境轉化為修心之用,方能于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體悟與證量。

 

    藏諺雲:「高傲的岩石上,無法留存任何的水滴。」意指若行者心生貢高我慢,將無法于心續中留存任何的功德。傲慢的習氣不僅令行者無法獲得究竟的安樂,即便於當下,傲慢亦能牽引諸多煩惱與疾病,他人亦因自己傲慢的態度,而感受到不悅與痛苦,而鹹皆遠離;由此觀之,傲慢的習氣是造成自己與他人痛苦的原因;因此,無論何時、何處與其他有情眾生相處時,皆須視自身較有情眾生卑下,如是思維,能對治我慢的習氣,將貪愛自身遠勝於有情眾生的私心,轉化為視有情眾生遠勝於自己的利他心,從而引生出悲憫有情眾生的慈悲心,以生起慈悲心故,行者能令其他有情眾生,感受到溫暖與安樂;如此,便能將導致行者于輪回中承受痛苦的根源---愛我執,予以斷除,並以此生起慈悲心的因,終能成就圓滿佛果。   

 

    吾人累生累世不斷串習著愛我執的習氣,貪愛自身身的利益解遠勝於其他有情眾生,並將這種謬誤的觀念,視為天經地義;惟若深入思維,我是否較其他有情眾生殊勝而尊貴呢?人自視為萬物之靈,認為畜生道的眾生,不知取捨善惡,唯隨貪、瞋、癡煩惱的牽引,而渾渾噩噩度日,因此,遠較自己低下。然事實上,即使生而為人且自詡為大乘佛教徒,對於善惡的取捨分別,卻仍存有迷惑與愚昧,時常造作惡業,卻不知懺悔自省,不能惕勵自己永不再犯。畜生道的眾生造作惡業,如同眼盲之人,奔向懸崖險境,尚情有可原;然號為萬物之靈的人們,卻同樣不斷造作惡業,如此與畜生道的眾生有何差別?如是思維,即能了知,不應鄙視其他有情眾生;與任何有情眾生相處時,皆應視其為尊上,自身為卑下;藏諺雲:「與眾人相處時,須觀照自己的口;獨處時,須觀照自己的心。」與眾人相處時,觀照自己的口,可避免行者不經意說出傷害其他眾生的話語;獨處時,觀照自己的心,可避免生起與串習「愛我執」的惡習;如此,對於自身、其他有情眾生乃至整個社會獲得祥和安樂,均具有極大的助益。

 

 

 

    (三)「一舉一動觀自心    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    願即克制令消除」

 

    對治煩惱為修心極為重要的部份,行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念,當煩惱於自心萌生時,應立即予以對治與斷除,若未能如此,當察覺煩惱已生起時,切勿放任其存於自心,且不斷增長,應視之如敵人,以猛利的心去克服、戰勝煩惱。

 

    煩惱為修行者亟欲克制的大敵,經典中記載:「累劫所植功德林,剎那瞋火遍燃盡。」煩惱如同偷盜行者極為珍貴的功德寶物之盜賊,能障礙行者體悟與證量的生起,對於如此兇惡的敵人,應當發猛利心予以克制;當其他有情眾生,對自身造成傷害時,應當克制自己,不令瞋心生起,如是不生瞋惱,而代之以悲憫,觀照傷害行者的眾生,即為修持忍辱波羅蜜之精髓。

 

 

 

    (四)「彼境邪惡之有情    恒為猛烈罪火惑

 

           見此如遇大寶藏    願珍惜此難得寶」

 

    當吾人遇到惡習深重的眾生時,因其受罪惡習氣的牽引,故容易對行者與他人造成傷害,對於如此身不由己的眾生,不應瞋恨,應心聲悲憫而修忍辱;當遇到病苦纏身的眾生時,其以自身示現輪回痛苦的本質,惕勵行者生起出離心,故應心懷悲憫。此等有情眾生,為行者修持忍辱與慈悲的尊貴對象;是故,當視其為難得之珍寶。

 

(五)「吾昔曾饒益某人    並且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理妄加害    願視為聖善知識」

 

    吾人往昔曾造諸善業,饒益其他有情眾生,並且對於自己的善行,心懷他人能感恩圖報的心念;然受吾人饒益之有情,非惟不能感恩圖報,且以各種無理的方式,加害于行者。對於此類有情眾生,行者應當視其為教化自身修持忍辱波羅蜜的善知識。

 

 

 

    (六)「他人出於嫉妒心    非禮辱駡謗我等

 

           妒惡之言我取受    願將勝利貢獻他」

 

    當自己未犯任何錯誤,他人卻以種種無禮的言語,辱駡於我、誹謗于我時,自己願意承受諸多出於嫉妒心的惡言惡語,並將利益歸於對方。然此句偈頌之意涵,並非放任正在造作惡業的眾生,繼續胡作非為。菩薩戒中,如此記載:當有情眾生造作惡業時,行者須生起悲心,悲憫其以此造作惡業的因,導致將來須自食惡果,並以善巧的方法,阻止其繼續造作惡業。

 

 

 

    (七)「總之直接與間接    願先利樂於諸母

 

           如母有情之苦患    我願暗中自取受」

 

    行者鬚髮心盡己之所能,給予一切如母有情,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對於如母有情此刻所承受的各種痛苦,發心願代為承受。其修持方法為:觀想如母有情此刻所承受的痛苦,化為黑色的光進入自身;自己的善根與福德資糧,化為白色的光進入如母有情身中,此句偈頌為修心「方便」之總結。

 

 

 

    (八)「願此一切我所行    不為八法念垢染

 

           已知諸法如幻智    無執無縛得解脫」

 

    此句偈頌為修心「智慧」之總結;障礙行者不能證悟空性智慧的關鍵,在於對諸法的真實性,不能如實而透徹地了知。吾人常為諸法的表像所迷惑,以致於看到任何的人、事、物,均認為其具有自性,能不依緣起而單獨存在,此種謬誤的觀念,障礙行者不能證悟空性智慧。

 

    舉例來說,當行者對造成自己傷害的人,生起瞋恨心時,當下因強烈的執著,誤認為對我們造成傷害的人,與造成傷害的事,均真實的存在;惟行者若能深入思維,則可以發現,對我們造成傷害的人,乃是依於五大(地水火風空),由各種因緣聚合而成;對我造成傷害的事,亦是當下遇此惡緣,因而發生此事;若去除各種的緣起,行者將發現自己所瞋恨的人與事,形同夢幻泡影一般;因此,了知諸法的真實性為空性,當因緣和合時,方變現各種表像而暫時存在,如是思維,即能逐漸遠離世間八法的垢染,消除愛、惡、親、疏等種種的分別心,以平等心觀待一切有情眾生,而獲得清淨與解脫。修持完畢,觀想頂上的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由頂門進入自身,安住於心間,加持行者能斷除愛我執,常懷慈悲心,于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體悟與證量,成就修心的方便與智慧。

 

    希望諸位能將此簡短的八句偈頌,實際用於平日的修持之中,每日清晨醒來,能以很短的時間,修誦此八句偈頌;日常工作與生活,能以偈頌的內容,奉為自己言行舉止之圭臬;夜晚入睡前,反省自己一日的起心動念與行為,是否確實做到?若多所違犯,則惕勵自己能心懷悲憫;若能確實做到,則隨喜自己的功德。能依此法而行,一星期左右,諸位將發現自己已漸入佳境;若能持續一月,則必能生起體悟與證量;以此為基礎,再深入修持各種解脫道的內涵,必能趣入解脫道,終能證得圓滿的佛果。

 

    最後,謹以寂天菩薩于《入菩薩行論》中的偈頌:「一切止惡之進取,防護自心為最要。」以此與諸位共勉。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