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23:20:11
學習次第 : 進階

解義慧劍釋 第七課
全知麥彭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七課
 

  下面我們講《解義慧劍》。

  在遣除三種諍論中,除不容有之諍論和除不成之諍論已經講完了,現在講除無必要之諍論。

  子三、除無必要之諍論

不析量非量,唯依世人見,趣入勝義諦,

  有些人講量和非量的分析沒有必要。像前面說的二月的顯現及眼翳者面前顯現的黃色海螺等都是非量,這些不真實不合理的叫非量。白色的海螺或者眼識面前所現見的一個月亮等,我們說這些是正量。有個別人說量和非量的分析沒有必要,應該按照世間人們怎樣承認,我們也這樣承認就可以了。在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中有這麼一句我依世間說為有,意思就是說,世間怎麼樣承認我也這樣承認。中觀應成派也跟隨世間承認,沒有必要在量和非量之間區分。世間人怎麼樣承認,我們就可以以此為方便進入(領悟)勝義諦,沒有必要分很多。

  很多人可能也這樣想,包括有些修行人認為:學因明有什麼用,學中觀有什麼用,只要認識勝義諦就可以了,只要開悟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沒有必要學很多的知識……。有些人有這種想法。

此說雖不遮,見此生彼果,
世間之現量,依之比量故,
 未稱不舍義。

  當然我們也不完全否定這種說法,但實際上量和非量的安立是有必要的。不觀察量和非量直接進入勝義諦的情況可能極個別的高僧大德是有的,像六祖大師或者藏傳佛教中個別的成就者,他們從來沒有學過量和非量到底是怎麼樣分析的,在這些方面沒有聞思過,但是遇到一些善知識的殊勝竅訣之後頓悟而得到一切境界的現象是有的。因此這種現象我們也不否認。一些中觀應成派的不共所化根機者也是不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聞思,直接趨入離一切戲論的勝義諦,這種現象應該是存在的。我們雖然不遮止這種說法,但是如果說絕對按照世間人怎麼樣承認就要如是承認而趨入勝義諦的話,那其實世間人也是承認量和非量的。怎麼承認呢?比如說他見到青稞的果是從青稞種子中出現的,這個因和果之間的關係世間人也是現量見到的,此生此果,彼生彼果這種現象大家覺得是存在的,而且這是現量見到的。

  世間再怎麼愚笨的人,像田地上的農夫,他們也知道春天的時候播下種子,到了秋天的時候會有收穫,這一點他們也完全明白,這是量。如果種下青稞長出麥子或稻子,這是不容有不可能的事情。這一點世間人也明白,這是非量。世間人雖然沒有我們這種量和非量的稱呼,但是他們實際上已經承認了現量和比量。如果我們在農民面前說:你懂不懂現量比量?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現量什麼叫比量。但是如果我們說:現在種下青稞然後長出苗芽,這一點你看見過沒有?他會說看見過。這樣我們就可以跟他說這就叫做現量。春天的時候種子種下去,到了秋天的時候如果沒有特殊的災害那一定會長出莊稼來,這一點你知不知道呢?他說:知道。為什麼知道呢?因為我種下種子所以今年會產生它的果,那我們可以告訴他這叫做比量,可以這樣給他交待:如果你不懂因明的話,這就叫比量。所以給農民上因明課也並不是很困難的。雖然他們沒有這種稱呼:什麼叫現量、什麼叫比量。但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安立也是有的。有一種合理是親眼見到的合理性,有一種合理性是雖然親眼見不到但通過推理完全合理。為什麼牧民夏天的時候天天忙著擠牛奶做酥油,原因就是這樣的,到了秋天的時候一坨坨的酥油也出來了,一袋袋的奶渣也出來了。他也知道現量和比量,如果什麼都不知道的話那他不會做這些事情的。以工人作比喻也是挺好的,因為他們知道現量和比量所以在這裏整天都打工。你看這些修經堂的工人那麼精進,很多人晚上不睡覺上夜班,過一段時間他們就有人民幣了。這是他們以比量得出來的結論。所以工人也好、農民也好、牧民也好,都知道現量比量的意義。

  雖然有些世間的教授等知識份子不一定懂得這些法語術語,因為現量和比量唯一是佛教邏輯的特殊概念。但是實際上每一位科學家或文學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也使用了一些推斷或者親眼所見,這些都是現量比量的另一種說法。見到一個果,這是現量;依靠推理方式獲得最後的結果,這叫做比量。因此雖然沒有現量比量的名稱,但是沒有捨棄其意義。所以完全不用分析量和非量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分析量和非量還是有一定的必要。

  癸二、(別說)分三:一、除觀察名言量之諍;二、除觀察勝義量之諍;三、一致攝義。

  子一、除觀察名言量之諍:

無二名言量,淨見成虛妄,
不淨見海螺,白黃真假非。

  對方說關於量和非量的分析倒是可以。但是前一段時間不是對名言量分了淨見量和觀現世量兩種嗎。對方認為這兩種的分析是不合理的,認為沒有必要在名言中分淨見量和觀現世量。觀現世量當中有現量和比量;淨見量就是聖者的所見,這是我們前面已經講得非常清楚的。而對方認為這樣的分析沒有必要。

  下面我們進行遮破。如果名言量沒有分淨見量和觀現世量,那有很大的過失,具體有兩種過失。

  第一種過失是淨見成虛妄淨見指的是諸佛菩薩在入根本慧定的後得能照見一切清淨的現象。在《俱舍論》裏講,在作意的情況下,聲聞見二千世界,緣覺見三千世界,佛陀見無數的世界;如果在不作意的情況下則依次見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而凡夫人不要說一千世界,連一個山溝都見不了。像我的話,在一個經堂裏面只能見前面的這些人,最後面的那些人到底是誰都不知道。不要說一千世界、二千世界,連一個小小經堂裏面的人都見不了。但聖者的所見是不是這樣呢?絕對不是的。有神通者連整個大千世界都完全可以見到。對於聲聞緣覺所見到的無數的眾生和無數的世界等一切,佛陀在一個車輪大的範圍內完全能照見。在修密宗的瑜伽士的清淨顯現中四大都是佛母,比如水大成為瑪瑪格佛母等。還有一些清淨的見解比如人所見到的一碗水,天人看作甘露。所以境界越來越高的時候,上上的所見越來越清淨。這些都是淨見量。

  如果沒有淨見量,那麼在世俗當中你所見的我所見的全部一模一樣,會不會這樣呢?這是不合理的。因此如果我們現在的所見完全是正確的,那麼聖者的道就沒有用了。在佛經中講得很清楚:設若此等根是量,聖者之道有何用?意思是如果眼耳鼻舌這些根是正量,我們的所見是真真確確,那聖者的道有什麼用呢,絕對沒有用的。但實際上並非常如此。所以有神通的佛陀等聖者所見的清淨顯現是無量無邊的。

  以前具髻梵天來到釋迦牟尼佛的刹土與舍利子進行辯論,具髻梵天說釋迦牟尼佛的所化世界非常莊嚴美妙而且全是清淨的,根本不是凡夫所見的凹凸不平的繁雜世界。他們辯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說,我的世界本來就是如是的莊嚴清淨,但是其他眾生見不到。因此我們的世界的真正實相完全是清淨的,但是凡夫人的眼耳鼻舌根本見不到這種清淨相。所以如果沒有淨見量,那聖者的所見全部變成虛妄的了。

  第二個過失是就像有眼翳者看見黃色海螺,沒有眼翳者一看就知道這是白色海螺,如果沒有淨見量,那麼同理觀現世量中的白色海螺也變成了黃色海螺,有這個過失。凡夫人不清淨的觀現世量應該有這樣的分析。海螺有真和假的成分,在有眼翳者面前白色的海螺顯現為黃色,這是假的,不真實於實相;而在沒有眼翳者面前白色海螺見為白色,這是真的。在名言中沒有眼病者看見虛空當中有一個月亮是真的,看見兩個月亮則是錯亂顯相,是假的。黃昏的時候看見的花色繩索認為是毒蛇,這是錯的;認為是繩索則是真的。如果我們在名言中不分觀現世量和淨見量,那暫時的假世俗和真世俗也不能分析,但不能這樣想。我們認為水是水,這在名言中是正確的;陽焰認為是水,這是不正確的。所以名言當中有很多真假,我們到市場上買產品的時候,有些產品是假的,有些產品是真的,如果在名言中不分這些,那連觀現世量前的真假也不應該有了。但實際上必須要分析。因此大家都是一定要瞭解名言當中必須要這樣分。

  這就是甯瑪巴麥彭仁波切的不共殊勝竅訣。否則像藏地有些其他教派在名言當中不這樣分,那麼聖者的清淨顯現一方面在勝義諦中不能安立;而世俗諦又全是假的,這樣二諦都說不過去。現在有些人也是這樣問的:世俗的顯現全是假的,勝義全是空性的,那極樂世界是不是假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從名言量的角度來講它是真正的實相。這是淨見量所得到的一種對境。所以這個一定要分,如果沒有分的話,很多人最後對這些問題也迷惑不解了。現在藏傳佛教有個別的論師因為沒有分淨見量和觀現世量的緣故,他們在安立二諦的時候也是迷惑不解,非常麻煩。因此漢傳佛教也一定要瞭解名言當中有這麼一個分析方法。在名言中怎麼樣安立極樂世界,怎麼樣安立不清淨的娑婆世界,在勝義當中這些道理怎麼抉擇,這些問題就輕而易舉。否則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這些問題。

  子二、除觀察勝義量之諍:

無二勝義量,不知二諦融,
勝義墮戲邊,自我毀滅矣。

  有些人可能認為世俗諦這樣分兩種也算勉強可以。但是勝義不是一味一體的法界嗎?法界怎麼會分兩種呢?勝義量最好不要分兩種吧。有些人有這種想法。但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

  如同名言分兩種一樣,勝義也應該分兩種。一個是暫時的單空相似勝義,一個是遠離一切戲論的究竟實相勝義。勝義分暫時和究竟或者相似和真實勝義兩種,觀察勝義的量也就是有境的智慧也可以分兩種。如果沒有分兩種,就不知二諦融,勝義諦和世俗諦怎麼樣圓融怎麼樣雙運,就沒有辦法知道。大家都知道一切萬法的顯現,顯現就是空性的,這叫做顯現抉擇為空性。顯現和空性實際上是無二無別的,空即是顯,顯即是空,這樣的境界叫做顯空雙運。這種無二無別超離了一切言思境界,這樣的顯空雙運也並不是在分別念及文字上安立的,這就是離戲。實際上它們的本體無二無別,這叫做等性。我們以中觀的四步境界講的時候,也應該這樣類推來瞭解它的本意。如果所謂的勝義諦只是安立在單空的層面上的話,那麼單空和顯現怎麼樣融合呢?如果你說這就是顯空雙運或者說空樂雙運,那麼這種所謂的顯空雙運就像麥彭仁波切所講的一樣成了白色的繩子和黑色的繩子搓在一起一樣,除此之外根本沒辦法安立顯空無別的道理。這樣一來,所謂的勝義諦要麼墮入常邊要麼墮入斷邊,或者是有邊或者是無邊,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去處了。這是不是諸佛菩薩的究竟密意呢?肯定不是的。我們在學《中觀莊嚴論》的時候知道生等無有故,無生等亦無。這一句話講得很清楚:因為生住滅等這些以離一多因觀察的時候根本不存在,既然生不存在,觀待它的無生也不存在,無住也不存在,無滅也不存在。如果生住滅不存在,生住滅的單空也不存在,那一定是離戲了,除了離戲之外再沒有別的抉擇方法。因此單空的本體也自然而然毀滅,或者說如果勝義諦的自體也僅僅是語言或者思維境界,那最終不成為真正的勝義諦,其自體也會毀滅。因此大家一定要瞭解到,就像麥彭仁波切的殊勝竅訣所講的一樣,要懂得勝義諦,既要承認暫時的單空,又要承認最究竟的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這兩種空性一定都要承認。

  我看見藏地有個別論師認為釋迦牟尼佛在般若法門中所講的空性只是眼耳鼻舌身沒有的單空。古今中外的個別論師也有這樣承許的。我們也經常聽到現在漢地的一些高僧大德講般若經講《金剛經》的時候說:所謂的空性就是碗裏面沒有水一樣的空,就是眼睛沒有鼻子沒有全部沒有了,大家一定要開悟這種空性……。這樣的開悟如果是真正的大開悟的話,那就比較容易的。連幼稚園的學生看到碗裏面沒有水時,他馬上也就知道這個碗是空的,這種空性如果是真正證悟的空性,那牧童也容易證得的。關於這方面《定解寶燈論》也分析得非常細緻。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這種空性只是暫時的空,我們的眼睛看不見只是單空,但是真正的勝義大空性是不是眼睛看不見的空性呢?不是的,一定要遠離一切戲論。就像龍猛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所抉擇的那樣才算是真正的大空性。證悟這種空性的時候,所有的戲論全部消於法界。所以我們必須要承認這兩個層次。

  子三、一致攝義:

所量世俗無,能量心自證,
析無如水月,終無別一諦,
涅槃真實際,諸法究竟故,
識境無別身,智相離中邊。

  這裏說前面抉擇的所量,不管是世俗諦也好勝義諦也好,凡是所量的一切萬法在通過勝義理論抉擇之後絕對是不存在的。如果所量沒有,那能衡量它的幾種心識:自證或者觀察勝義的智慧等量,我們如果再加以分析也像顯現在湖泊裏面的水月一樣根本不存在。《三摩地王經》中有個很好的比喻,夜晚的時候皎潔的月亮顯現在水裏面,雖然有顯現,但是一點實質都沒有。我們對諸法也應該如是觀。

  秋天的月亮特別好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我覺得現在喇榮的景色非常美,就像天界一樣。尤其是秋季夜晚皎潔的月輪發出月光照射到大地上真的特別舒服。昨天晚上我在院子裏看了半天月輪,覺得那麼美的環境,如果我是一個詩學家,馬上要把它刻畫描寫出來,但現在我的詩學能力越來越差了,沒有辦法了。

  《三摩地王經》中有很多月影等觀諸法無有實性的描寫。《大圓滿心性休息》講這方面的時候也是用月輪來比喻一切諸法的本體無有自性,在這方面勝義諦和世俗諦都講得很清楚。

  這裏是說,在以勝義理論加以分析的時候諸法就像水月一般沒有自性,最後勝義諦和世俗諦或者一切外境和心識全部是無二無別、一味一體。龍猛菩薩在《六十正理論》裏面講涅槃唯一諦,諸佛所宣說。意思是涅槃是唯一的勝義諦,除了勝義諦以外沒有別的法,雖然佛陀在顯現中也講了二諦、四諦等很多的諦,但實際上就是唯一的涅槃。所謂涅槃就是一切諸法的究竟實相,並不是說佛陀、上師示現涅槃就是究竟的勝義諦,不是這個意思。這裏涅槃的概念是究竟實相的意思。它叫做涅槃,也叫做真實際,也叫做大勝義諦,大空性、大離戲、大圓滿、大中觀等,世間所有的這些都可以包括在一切諸法的究竟實相當中。

  這就是究竟實相且無較此更高的境界的緣故,一旦我們達到能知的心識和所知的外境全部是無二無別、一味一體的時候,就已經到達了最高的境界。佛陀在有關佛經比如《寶積經》裏講得很清楚:諸比丘,勝義諦是唯一的一諦,它是無欺法也是涅槃法。

  雖然現在在座的各位由於對世俗諦習氣比較濃厚,做什麼事情都比較精通,而以前在勝義諦方面串習得不是很深,但以後對般若空性法門,對釋迦牟尼佛的究竟法義一定要通達。我們要成佛就必須要通達這一點。《般若十萬頌》說:猶如世間所有的百川匯入恒河而入于大海,所有的五度以智慧波羅密多攝持最後到達一切智智的果位。所以我們要懂得般若法門的重要性。

  我們遇到這樣殊勝的教法,真的是非常非常有善根、有福報,沒有福報、沒有善根的人想遇到這樣的中觀法門和無上密法確實非常困難。《解義慧劍論釋》中也講了,現在我們要懂得什麼是佛教的真正精華,也就是說佛教的精要是什麼。佛陀親自授記的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他們開創了深廣二派,作為顯宗來講這二派的教義最殊勝,所以我們應該將唯識宗和中觀宗這兩者結合起來修學。去年我們學習了《中觀莊嚴論》,我覺得很多人已經打好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對唯識和中觀也有重新的認識,自己也知道以後該怎麼做、該怎麼修。這是佛陀最甚深的一個妙道,大家一定不能捨棄。

  現在世間有些人認為,聞思沒有什麼用,只要實修就可以,聞思並不是最究竟的,有這種說法。很多高僧大德認為這是一種魔障,是魔王波旬在製造違緣,因為真正佛陀的教法和證法都建立在聞思的基礎上。所以我們應該守持清淨的戒律並勤奮學習,努力聞思佛教中這些真正的道理。要聞思這樣的道理,一個要有信心,還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三者不可缺少。有了這三者,聞思佛法一定會成為正法。如果你既沒有信心,也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表面上雖然修一些法、念一些法,整天都是禪修等等,這些也不能成為真正解脫的因。

  大家在修行的時候一定不要貪著今世。真的我有時候這樣想,現在世間所有的一切榮華富貴、顯赫地位等等,都不是很羡慕,最羡慕的什麼呢?就是世間當中有一個知足少欲、清淨戒律的真正修行人,自己從內心當中真的非常羡慕這樣的好修行人。所謂修行人一定不要貪著今世,這一點噶當派、薩迦派、寧瑪派的教言當中都有,說是不貪著今世,所作所為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自己的快樂,而是為了眾生、為了來世,這樣的修行人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

  我們在座的各位,人生確實很短暫,有些人能活到七八十歲,有些人能活到三四十歲,這個人身就像秋天的鮮花一樣,什麼時候遭到無常大霜的襲擊也很難說。所以我們在有生之年當中、在短短的人生當中,所學的法、所知道的教言應該要用上。怎樣才能用得上呢?平時要默默地祈禱諸佛菩薩,一定要將自己相續中的煩惱儘量地滅掉,如果不能滅掉的話,也要儘量壓制,在這方面下功夫的話,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我們遇到了這樣殊勝的顯宗法要,我覺得大家真的非常有福報,確實也是大家的一種福份。尤其是遇到密宗,大家都知道,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識面前獲得灌頂,並依上師的竅訣認識自己心的本性,尤其是密宗大圓滿當中有句義灌頂,依靠上師的義比喻來認識自己心的自然光明,這種教言更是難得。如果有機會遇到顯宗、密宗這些法要,大家千萬不要捨棄。

  在這裏,《解義慧劍論釋》也講了一些教言,好像是將麥彭仁波切後面的教言放在前面講的,我也順便憑自己的理解跟大家講了一下。

  我們在座的人,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在看了以前學過的這些法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感覺,真的,在末法時代如是黑暗熾盛的時候,我們有這樣的機會確實非常難得。前一段時間我在閉關期間偶爾翻了一下《上師心滴》,還有《七寶藏》、《世尊廣傳》、《中觀莊嚴論》等,內心中非常感激上師如意寶。不知不覺上師如意寶在這麼多年當中已經給了我們那麼多的教言,而且這些教言一個比一個殊勝,現在我們雖然並沒有全部消化,但是遇到這些教言我覺得也非常難得。

  如今末法時代,有些人是為了名聲而奔波,有些人是為了財富而奔波,有些人在不知不覺之中人生已經荒廢。我自己雖然沒有特別高的境界,但是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確實是十年寒窗無人問,默默無聞地一直聞思,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聞思和翻譯上面。那麼現在,明天死了我自己確實不後悔,因為覺得這個人生還算是有福份!已經聞思好多年了。在短暫的人生當中,好多年的聞思應該用得上一點。在如今這麼不好的時代當中也覺得值得,也覺得有意義,確實有這種想法。

  總之,大家對我們遇到的這樣殊勝的顯宗、密宗的法要珍惜。

  戊二(彼之作用四法依)分二:一、總說;二、別說。

  己一、總說:

如此深與廣,慧眼睜開已,
定見佛佛子,諸具大慧者。
由經之妙道,顯密乘法理,
難得誰已獲,莫令空無果。

  這兩頌的意義,《解義慧劍論釋》的作者——麥彭仁波切的弟子拉色丹畢嘉村尊者在前面已經解釋完了,其實它的真正意義在這裏解釋好一點。前邊我也已經全部解釋完了,所以現在也沒有什麼可解釋的,他可能也有這種感覺吧!

  這裏是說,像我們前面所分析的那樣,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當中有佛陀親自授記的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他們的教法歸納詮釋了釋迦牟尼佛的八萬四千法門,對這樣的深派和廣派(也就是中觀宗和唯識宗)的教義,我們應該精進聞思。聞思可以開智慧,沒有聞思的話,那什麼叫做中觀、什麼叫做唯識,一竅不通。有些人現在根本不懂佛法,但卻故意誹謗,這種現象非常可憐,所以最好還是花一定時間去研究、分析、探討,這非常有必要。

  如果我們先對深廣法門進行聞思,在打開思路和智慧之後,一定能見到這樣的妙道——釋迦牟尼佛為主的十方三世諸佛和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等諸大菩薩,以及印度的龍猛菩薩、無著菩薩為主的六大莊嚴、二大殊勝,還有兩大稀有論師等等,他們這些聖者的教言。具有廣大智慧的這些聖者的教言就是我們所由經的殊勝妙道,這種妙道基也安樂、道也安樂、果也安樂。可以說是樂乘、樂入、樂徑的妙道,非常安樂無有痛苦,是這樣一個殊勝道。這樣的殊勝道是什麼呢?就是剛才所講的顯宗裏面的深廣二派,以及密宗內續和外續的所有教言。

  因此我們對顯宗密宗的這些教言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勤奮地學習。沒有勤奮學習的話,恐怕:現在末法時代的人根機比較差、智慧比較鈍,隨隨便便就想通達、開悟,確實有一定的困難。

  在座的人,有些遇到佛法很早,這還是很榮幸,但不知道你們心裏有沒有這種感覺,我是這樣的:真的,今生當中能遇到這樣的佛法和上師,還是覺得福報非常大。否則,芸芸眾生都應該有這樣好的機會了,也不應該邪知邪見滿天下。

  在現在這樣的社會當中,不要說真正的顯宗密宗,就是世間的正道,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孔孟之道,這一點能學習的人也非常罕見、非常希少。看看現在的很多人,受東西方垃圾文化的衝擊,連世間基本的人規都沒有,這樣的人越來越多。

  在這樣非常複雜、非常混亂的環境、時代當中,我們遇到了像曇花那樣難以現世的佛法精華如意寶,這確實不容易。不但遇到了這樣的佛法,而且自己還有信心,儘管有些人有出家的因緣,有些人沒有出家的因緣,但都有聞思修行的意樂和緣分,我覺得這非常難得。我們現在對這樣的顯宗、密宗的法要很幸運地獲得了,難得的如意寶已經獲得,但這絕對不是平白無故、輕而易舉的事,這種機會實在非常難得。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確實,如果你再失去的話,永遠也不會恢復,因此大家千萬千萬不要空空地過去了。意思就是說,你既然遇到了這麼殊勝的妙法,你就不要再放棄了,不要整天都是懈怠、整天都是做一些無意義的事。眾生的根機不相同,有些人很可憐,該學習的這些甚深佛法他不去學習,不該學習的世間法,比如說上網等非常糟糕的垃圾學問,他卻興致勃勃很有興趣,這就是業力現前,真的是業力現前。

  所以在現在這樣的時代當中,大家千萬千萬不要空過,麥彭仁波切也說:莫令空無果。如果大家沒有享受到佛教的甘露美味,來到這個世界隨隨便便就過去了,那真的非常可惜。智悲光尊者很形象地說了一些惡人的修行狀況,有些惡人剛開始的時候就像野牛一樣,根本不趨入真正的佛教;到了中間的時候對聞思非常憎恨,沒有興趣,每天都不斷忙碌、奔波於希求世間法;最後這些人隨著惡友業際顛倒,以前是修行人後來卻變成非修行人,這種人就像處於密林中的野人一樣,處境非常可憐。現在世間邪知邪見的人非常多,雖然表面上看來,這是大學生、這是……有一定的學問,但只是造惡業特別擅長,造善業一點興趣和意樂都沒有。這種人在我們的周圍或附近相當多,我們千萬不要變成這樣,人生過得很快啊!

  有時候這樣想,就像我們前面所做的分析那樣,人早一點死也好,因為現在已經皈依佛門,對佛有虔誠的信心,在這樣的狀態中死去一點都不可惜;如果最後業際顛倒、生邪見、誹謗因果,在那個時候死,真的非常可惜。所以我們大家,千萬千萬,再遇到怎麼大的困難也不要捨棄佛法如意寶,這是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的誓言,自己總要這樣想,因為我們人心裏的力量和作用相當強。自己還是應默默地在諸佛菩薩面前好好地合掌發願,我都經常這樣,雖然在很多人面前的時候比較散亂,比如在課堂上,但是在自己靜下心來的時候,早上起來也是這樣的,晚上睡覺也是這樣的,就默默地祈禱:但願我生生世世不離開上師三寶,但願我生生世世不離開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上大圓滿的殊勝境界。我們時時都如是發願、如是祈禱的話,逐漸逐漸我們的心就會轉變,因為它畢竟是有為法。以前雖然很剛強難化,但逐漸逐漸會柔和、調柔,最後也會有一些新的境界出現,這一點我想每一個人都可以開發。

具此四種理,具備妙慧光,
不隨他轉智,定生四法依。
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
為名句易了,四依成顛倒。

  《解義慧劍》真的非常好!不過我都是:不管看什麼法、講什麼法,雖然自己學得不好、講得不好,但是信心是有的,對每個法的信心還是很強。

  我們前面已經講了佛法美味非常難得,但是這樣的佛法如意寶的美味,如果沒有一定的正理、智慧,可能也享受不了;這就像世間的財富雖然比較多,但是沒有福報的人賺錢也不容易。怎樣才能真正享受佛教的美味呢?我們必須要具足前面所講的四種正理:作用理、觀待理、法爾理和證成理。以這四種正理來進行觀察的時候,對名言的法和勝義的法一定會瞭解。

  現在很多人沒有聞思不懂佛教,我有時候看見一些寺院只是供佛、拜佛,只有一個早晚課,沒有學習佛法,覺得……。當然念誦佛教的經文有功德、有加持,這沒有什麼說的,但是我們的心裏真正生起:啊,佛法如意寶真的了不起!這樣的定解恐怕很難生起。所以就像我們前面所講的那樣,我們一定要通過四種正理的途徑來充實相續,這樣自己就會具有分清世俗諦和勝義諦的智慧光芒。如果我們一點智慧也沒有,恐怕將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修得圓滿也會有一定的困難。

  我看到外面的有些人,雖然出家或受居士戒已經多年了,但是佛教的基本道理還不懂,整天都是造業,這是不合理的。通過四種正理,我們的相續完全會被佛法的智慧所吸引,然後無論依靠什麼樣的外緣也不會被它轉。《中觀莊嚴論》裏面說不隨他轉,不隨著外面轉,遇到什麼樣的逆境,你的智慧也不會有任何動搖。

  現在我都這樣想,我們在座的各位,可能是待的時間比較長,或者說聞思的時間比較長,雖然我們沒有很明顯的天眼通等境界,但是一般的逆境、外緣卻不能讓我們轉變。

  我剛來學院不久就回了一次家鄉,當時聞思不是很多,有一位領導與我一晚上都辯論,雖然他不承認佛法,但是因為我學了一點因明和中觀的道理,在理解方面確實超勝,憑道理講完全能辯服。但那個人卻很生氣,一直說絕對不是、絕對是假的,他一直這樣說,除此之外什麼理由都說不出來。雖然在讀中學的時候我們耍得比較好,但是我們的見解完全不相同。他說毛澤東很好、佛教是假的,信心沒有、因果沒有,他一直這樣說,後來我們就開始辯論。剛開始我們談得很好,最後就不行了,一晚上都辯,早上的時候他叫我吃飯,我心裏不舒服,我說不吃了,就離開了。我當時也這樣想,如果我沒有學因明、中觀的話,可能會很危險。因為,一方面我們關係也比較好,人關係好的時候就很容易被對方吸引;另一方面他當時的口氣也很堅定,因果如何不存在……反正說了一些相似道理,所以很有可能轉變。

  所以,我們以四種正理獲得不可改變的智慧的話,就不容易被外緣轉變,由此也能對四依產生殊勝的定解。所謂四依大家都知道,其一是不依人依法。啊,這是某某上師啊!他好胖哦,好好看哪!聽說這是法王、聽說是堪布,很了不起啊!只是一個名聲,如果這個人的境界中沒有真正的佛法的話,那就是依人不依法。現在末法時代這種現象特別多,尤其是大城市裏面,依法的人很少很少,依人的人相當多。因為這是我的上師,因為這是什麼什麼寺院的,所以了不起啊!但具體他有沒有這種功德誰也不觀察,按理來講應該不依人要依法。

  法裏面有些是詞句非常好,有些是意義非常好,但我們應該不依句,應依意義。像詩詞、戲劇,雖然佛法中為了吸引眾生也有一些,但是這些詞句並不重要,意義很重要。就像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出離心、菩提心,這些方面的意義很重要。

  當然意義方面也有兩種,有一種意義是了義的,是最究竟的意義;有一種意義是不了義的。眾生的根機不同,佛陀也暫時宣說了一些不了義、不究竟的法要,我們要選擇最究竟的了義法。

  而了義法也有一些是心識境界,也有一些是智慧境界。心識境界的就像《俱舍論》和《對法經》裏面所講的法,如柱子的本體是無常等,暫時來講我們心識完全也能領悟得到,但這也不是最究竟的了義。最究竟的了義是什麼呢?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或者說等淨無二的實相,這些都是智慧的境界。我們現在畢竟是凡夫人,不依靠心識是不可能的,但是最後要選擇智慧的行境。這叫第四依,也就是第四種依靠。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通過四種正理在自相續中生起智慧的光芒,具有智慧光芒的話,就不容易被他人轉,在那個時候也就能次第生起四種依法。否則,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如果沒有具足不隨他轉的智慧,那這個人就很危險,就像盲人依靠盲人一樣,很可能墮入懸崖當中,處境相當可怕。所以,如果我們自己不具足上面所講的四種正理的話,那就可能人云亦云,就像薩迦班智達所說的那樣:智者自觀察,愚者隨聲奔。愚者的話,他沒有什麼正理,聽說這個上師很好,他就跑到這個上師那裏去;聽說那個上師不好,是假上師,馬上就開始誹謗;聽說這邊來了一位真上師,又跟著往這邊來。

  我去廣州的時候有一個居士這樣給我說:不知道、不知道,有些說這個上師很好、很好,當我們去哪里依止兩三天以後,有好多居士說這個上師不好、不好、不好,那個上師很好、很好;當我們又跟著這個上師三四天以後,別人又說這個上師不好、不好、不好,那個上師很好、很好。我們現在不知道怎麼抉擇,上師非常多,好的人也很多,不好的人也很多;看我現在應該怎樣抉擇,你給我開示、開示。但這樣的開示也很困難,如果自己有一點智慧,不管誰說別人好、誰說別人不好,就只按照經典和論典裏面的要求抉擇。

  現在有些人因為這個人名聲很高而去依止,這種是依人不依法。有些喜歡優美的詞句,如華麗的詩文,或者是美妙動聽的歌曲,很多人喜歡這些,就聽一點歌曲,等等,根本不修行。這些是依句不依義。義有容易通達的不了義的法和心識對境,以及不容易通達的最了義的法和智慧對境,可是我們很多人不依智慧對境、也不依了義的法,而依靠不了義的法和心識對境的法,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如果我們這樣下去,那就有四依顛倒的過失。四依不應該顛倒的道理,下文還會進行闡述。

  真的,《解義慧劍》雖然文字不多只有一百多個頌詞,但裏面的教言卻非常深。很早的時候我都有這種想法,如果給大家傳了這個法,那肯定有很多人會從中獲得非常殊勝的利益。但光是在課堂上講一下肯定不行,我希望你們把科判、頌詞和講義三者結合起來,在沒有其他事情的時候,科判應該一個一個地分析:勝義諦是哪些?世俗諦是哪些?勝義諦裏面,真勝義諦、假勝義諦是怎麼樣分的?世俗諦當中,真世俗諦和假世俗諦是怎麼樣分的?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樣慢慢分析之後,我們的心逐漸逐漸會被其智慧所吸引,然後,不要說世間的這些邪魔外道,就是世間最高、最強、最頂峰的科學理念,也不會搶奪我們的信心和智慧。這樣的話,我們的信心和智慧就會很堅固、很堅實。在這個基礎上繼續修持的話,那佛法的奧義我們就會通達。否則,恐怕:有些人雖然表面上學一點,但是實際的收益卻不一定很大,因此大家一定要對這樣殊勝的論典認認真真地學習,這就是我們的福份。

  我始終覺得我們人身難得,但是遇到這些佛法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什麼感覺,我覺得真正智慧當中流露出來的最了義、最殊勝的這些法,我們有幸相逢、有幸修行,這就是大家的福份。這樣殊勝的機會大家不要失去,每個人都應該再三思維,切切要關心自己的今生來世,又要想到眾生的利樂和痛苦;這樣以後,我想我們的修行會成功的。否則,學的人多,成的人少,這就是末法時代的弊病和普遍現象。

  因此大家始終都要祈禱上師三寶,並多思維這樣的妙法。學到一點點的法都要出離輪回、利益眾生,這兩個環節不要離開,這樣之後我們的修行就有實義,真的哪怕你在這個世間住一年,甚至住一天,也有一定的意義。如果你沒有這樣,一直跟世間的人一樣,整天都是混,過這樣的生活,那就沒有實義。那天有一個人說,你的同學裏面混的最好的是不是那個人?我說我的同學全部是天天混日子哪!你不要這樣侮辱我們。他認為我的同學全部是混時間,其實也是,世間人真的就是混時間:得過且過,就是這樣的。我想我們大家也不要整天都是混時間,中午吃什麼?下午吃什麼?除了三頓飯以外什麼都不考慮,就不合理。不要把思維全部都放在吃飯方面,一定要想到我怎樣利益眾生,我怎樣這一輩子修行圓滿成功。大家好好地祈禱!

<待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