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23:30:59
學習次第 : 進階

解義慧劍釋 第四課
全知麥彭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四課

前面已經講了根現量和意現量,現在講瑜伽現量。

癸三、瑜伽現量:

依教善修行,終明受自境,
瑜伽現量無,不見超凡境。

所謂瑜伽現量,是指修行人依照上師和佛陀的教言進行修持,即首先聞思,然後到寂靜的地方去實修寂止與勝觀無二無別的道理,修持之後獲得超越凡夫根識的境界,這種境界就叫瑜伽現量。那個時候,雖然看得見凡夫根識根本見不到的各種境相,但並不是用肉眼來看見的;心裏也全部明白他人的心思,但並不是依靠推測和比量來了知的……這種依教修行所獲得的超越凡夫的境界,就是所謂的瑜伽現量。

瑜伽現量可從入定和出定兩方面來分析,聖者入定時能無誤了知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本體,這就是入定的瑜伽現量;聲聞、緣覺、佛陀在出定時,分別可以見二千世界、三千世界、無數世界(《俱舍論釋》等相關論典中有詳細宣說),這就是出定的瑜伽現量。在《量理寶藏論》中瑜伽現量分為十種,大家可以參考。

另外,大家一定要堅信超越世間的瑜伽現量的無欺存在,只不過它遠遠超越了我們的境界,凡夫人很難領會罷了。《入菩薩行論》亦雲:瑜伽世間破,平凡世間者。佛在《三摩地王經》中說:若諸根是量,聖道複益誰?如果諸根是量,那聖道還能饒益誰?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正量的話,聖道就沒有什麼用了,還有,如果沒有瑜伽現量,這些超勝的境界是誰來了知的呢?難道你有能力否認歷史長河中真實存在的無數聖者?所以,大家應堅信瑜伽現量的存在。

其實,現在世界最大的可悲,就在於很多人只承認肉眼看到的東西,除此之外的甚深境界一概否認。就像有眼翳者的所見不可能對無眼翳者的所見造成違害一樣,世間平凡人的境界怎麼能違害瑜伽師的境界呢?大成就者們的境界與業力深重、煩惱眾多的凡夫人的境界,當然有很大的差別,比如觀無常,凡夫人只是以分別念想一想而已,大成就者卻是現量照見事物的實相。表面上看來大家都閉著眼睛在觀,實際上卻存在著非常大的差別,這就像病人與好人有很大差別一樣。那我們能不能只相信病人的見聞覺知,而不相信好人的見聞覺知呢?當然不能。所以,大家一定要通過聞思經論,從而對超勝的境界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

癸三、自證現量:

現量領受色,如實除增益,
自心若有彼,知彼他無窮。

眼識通過現量領受對境色法,就能如理如實遣除對色法的增益,比如一個人現量領受了白色的海螺,那對海螺黃色的增益就能遣除;雖然有人說海螺是黃色的,但正常的根識完全了知了海螺是白色的緣故,就能遣除黃色的增益。如果自己的心也通過現量領受來斷除增益,那它就應以自證來了知,並不需要觀待其他法。如果還需要一個其他了知者,那其他了知者也需要另一個了知者……這樣就變成無窮無盡。

雖然用中觀理來剖析的時候,不管是同時也好、不同時也好,自證根本得不到;但名言中必須要承許自證。因為有自證,就能完全了知自己心的一切狀況;如果沒有它,那要知道自己的心就還需要其他識在中間銜接,而且這個識也需要其他識……這樣就有無窮的過失。

對於自證,麥彭仁波切說:內觀時的自明自知就是自證,它並不需要以能取所取分開的方式來了知;如果以這種方式來了知,那就不叫自證,已成了他證。在講《量理寶藏論》第九品的時候,我們也講過自證現量,當時也作了較詳細的分析,想必大家還清楚。其實,在學習中觀和因明時,認識自證並不是很困難。

故以明知體,猶如知對境,
無待而自明,此即稱自證。

心識,與車輛、牆壁、柱子、瓶子等無情法完全不相同,它以明知的本體,能如了知外境色法一樣,在不觀待其他任何外緣的情況下,對自己的本體自明自知,這就是所謂的自證。也就是說,心內觀的時候,不觀待任何法的自明自知,就是自證。因此自證並不是其他法,而是自知本體識。《量理寶藏論》雲:證知自之本體識,即是現量智者許。《中觀莊嚴論》亦雲:遣除無情性,識方得以生,凡非無情性,此乃自身識。

大家也應該清楚,為什麼麥彭仁波切說如果名言中不承認自證,那見聞覺知都毀壞了?原因正是這樣的,如果不承認自證,就像沒有根識的外境一樣,沒有眼識的緣故,了知色法就成為不可能……同樣的道理,沒有自證現量,自明自知的本體就毀壞了。

當然,如果是以前識了知後識、後識了知前識那樣的狀況來了知,那也不是自證,而是他證。實際上,如果識存在境和有境二者:一個識作為有境、另一個識作為對境,雖然它們是一個相續,但也是他證。那真實的自證是什麼呢?就是自己的本體已經遣除了無情法,也遣除了非明知,它並不需要其他能知者,也不需要以能取所取的方式來了知,這樣的自明自知的本體就稱之為自證。

依他現量受,能定現量者,
唯自證彼無,依他皆不成。

對於依靠其餘三種現量來領受,能確定它們是現量者,唯有自證。當然,這裏的自證也是從心自己了知自己或自己領受自己的角度安立的。如果認為自證並沒有這樣的能力,而是依靠其他現量和比量來了知,那就不合理。比如,根現量是依靠眼識等來了知對境的,如果不承認自證,就必須依靠其他現量與比量來證實根現量,但以其餘現量與比量並不能證成,所以說能定現量唯自證。

壬三、攝義:

比量本現量,現量自證定,
歸不誤心受,而無餘能立。

這裏是說,所有比量的根本是現量,現量也要通過自證來確定;故一切現量終歸都要依靠不錯亂之心的自證來領受,而並無其餘能立。

大家都知道,用煙的推理來推斷火存在時,煙一定要以現量成立,如果沒有現量成立,火就無法得以論證。煙的自相是以現量來了知的,這種現量也唯依自證確定,所以說歸不誤心受,即以無誤心的自證來領受現量,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的能立或依據。就像已經獲得了大象,就沒有必要再通過腳印去尋找大象一樣。因為,尋找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既然得到了就沒必要再去苦苦尋覓。同樣,已經確定現量見到,就沒必要再依靠其餘能立,而且其餘能立也根本不存在。可見,任何一個推理都要依靠現量,現量最後都歸屬在自心領受的自證中。

故依離分別,不錯現量已,
于現前諸法,能除諸增益。

依靠遠離一切分別且毫無錯亂的現量,就能斷除于現前諸法的增益。比如,我們對青蓮花有這樣的懷疑:它到底是藍色的,還是白色的?可是,當眼睛親自看見它是藍色時,就能斷除非藍的增益。又比如,我們對某人是否富裕產生懷疑,但當看見他穿著高檔西服、開著豪華轎車等,就能比量推斷他很富裕,從而斷除不富裕的增益。其實,依靠現量不僅能斷除對名言的增益,還能斷除對勝義的增益。因為諸如一切諸法都無有自性,遠離一和多的緣故的比量推理,也要依靠現量見為前提。

辛二(比量證成理)分三:一、本體;二、分類;二、除諍。

壬一(本體)分三:一、以何心比量;二、以何因比量;三、以何方式比量。

癸一、以何心比量:

取境義共相,混合名能知,
是有分別識,圓行異名言。

其實,人們在取捨任何一個對境時,都是把共相和自相混為一體來進行的,比如了知柱子,這也是把心裏概念的柱子和外面自相的柱子混合一起來了知的。此處是說,首先以心來緣義共相,進而就像熟悉名言者通過遣餘,把名稱與所詮義混合一起那樣以心來混合,這樣就能了知所要取的對境之法。其實這就是有分別之名義混合執著之分別念,依此就能圓滿取捨各種不同的名言。

當然,我以前也講過使用名言有三種情形,即心、名、用三者。什麼叫心呢?比如對柱子有一種總相上的概念:這是柱子。這就叫心,是一種分別念。什麼叫名呢?當柱子的名稱浮現在腦海中時,口裏面說出了柱子兩個字,這個柱子就是所謂的名。也就是說,當我心裏浮現出柱子的概念時,我就用柱子來進行稱呼,這就叫名。有了心識、也有了名稱,然後就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去運用,比如人們都用柱子來支撐房梁,可見是從作用方面來安立的。由此可知,人們對名言的取捨全部都是依靠心、名、用三者來進行的。

不諳名言士,心現義共相,
依可混名念,於境行取捨。

以名義混合執著之分別念,將自相和共相混合在一起而進行取捨的方法非常重要。雖然有些眾生根本不熟悉名言,比如幼兒和旁生,但他們相續中將自相與共相混合在一起的分別念卻是有,這樣心中就可顯現義共相;儘管他們不知名稱,但將來可以混合,依靠這種名義可混合的分別念,就能取捨一切對境。

比如,有些幼兒根本不知的名稱,但知道火能傷他,所以怕火。或者,當別人給他一些食品時,雖然他不知道這個叫餅乾、那個叫牛奶……但知道這是吃的東西,所以他會表現得很開心,很高興地吃起來。像牛,雖然不知道的名稱,但它口幹時就會去喝水;它也不知懸崖等名稱,但見到懸崖等危險的地方就會回避。不知大家是否見過公路上牛躲車的情形?牛根本不會叫轎車來了、貨車來了,也不知道這樣的名稱,但知道這個東西可能會傷害它,所以會遠遠避開。

總之,相當一部分眾生的相續中將自相與共相混為一體的分別念是有的,他們也依這樣的分別念來進行取捨:該取的對境會去追求,就像小孩希求食品、鮮花那樣;該舍的對境也知道回避,就像牛避開危險的地方一樣。

若無分別識,破立名言無,
故比量學處,誰亦無法示。

在名言中,前面所講的這種分別識還是要成立。如果沒有這種分別念,那世間中的建立與遮破就無法進行。這樣一來,因明的比量推理以及醫學、戒律等方面的學處,也都無法向他眾闡示。

講戒律時經常要講一些公案,講造罪果報時,很多人都會膽戰心驚,祈願以後千萬不能造這樣的惡業;講行持善法的功德時,很多人都會產生嚮往之心:這樣的善法有很大功德,以後一定要行持。其實,這都是以分別念來進行推斷的,如果這些分別念全都沒有,那世間到處都會呈現出荒謬與迷茫。所以這樣的分別念一定要有,否則,一切學處與推理都沒辦法成立了,一切隱蔽的事理也沒辦法了知了。

大家都知道,現量的對境是當下的顯現,它以無分別的方式來緣取對境,依靠這種方式,當下刹那的對境就可以原原本本在根識前顯現。但這樣的方式並不能通用在一切時處,對於一些比較深細的道理以及比較隱蔽的事物來說,那就必須依靠比量。不說出世間的學處要依靠這樣的分別念,就是世間的學處也必不可少,現代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不就是最好的說明嗎?所以這樣的分別念非常重要。

分別衡量證,尋後等隱事,
分別比量無,皆成如嬰兒。

依靠分別念,能衡量、確立、尋求未來之法,以及追憶過去之事等現在沒有現前的一切隱蔽事。如果有分別的比量不存在,那一切人都會變成與嬰兒一模一樣。

分別念可分以下幾種:一種是追憶的分別念,也就是回憶。比如我回想自己在年輕時做過什麼事情。有些有神通的瑜伽師,能回憶自己的前世,就像佛陀在很多公案中所講的一樣,多生累劫中的隱秘事,他們都能清楚回憶。

昨天我家裏來了一位國外的客人,給我講了他前世的一些事情。我開始有點不相信,但後來也信了,因為他確實能想起來。他說:這些話除了三個人(他的一位上師,還有一個好朋友,以及我)之外,給誰都不講。當時他讓旁邊的人都避開,說:對不起,雖然我們幾個從很遠的地方一起來,但還是請你們離開,因為我有一個重要的事情要向堪布講。他是這樣講的:大概一千二百多年前,他在青海湖那裏住,一家五口人。後來父母死了,他帶著兩個弟弟一直在沙漠上漂泊,過著特別淒慘的生活。後來他遇到一位上師,上師將他們帶到拉薩,之後就一直在那一帶生活……他講得栩栩如生、有條有理,讓我不得不專注地聽下去。他在講漫長的輪回時,我時而歡喜、時而厭離。當然,現在世間人有各種目的,很多人說自己能回憶前世,但到底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不過他確實能想得起來。他把好幾世都講了,到目前為止還是記憶猶新。他說:正是有了這樣的經驗,我才對因果輪回堅信不疑。當然,這也是追憶的分別念。

還有一種是尋覓,也就是希求未來的分別念,比如:我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將來我的事業如何發展?我將來會獲得什麼樣的果位?將來我要找一個什麼樣的朋友?等等。

還有一種是對事物的真理正在探索、分析的分別念,比如:柱子是無常的,所作的緣故。柱子到底是無常還是常有?對當下的問題正在剖析,是這樣的分別念。

分別念還有真分別念與假分別念的分法,比如:認為繩子是繩子是真分別念,認為繩子是毒蛇是假分別念。當然,分別念還有其他很多分類。

如果這些分別念都沒有,那比量也沒有;如果有分別的比量不存在,那一切人都會像剛生下來的嬰兒一樣什麼都不知道。我有一個親戚就像剛生下來的嬰兒一樣,他比我大,大概五十多歲。前段時間他的母親死了,他什麼都不知道:母親死了,那怎麼樣呢?我要不要去提水?以後做什麼?以前是怎麼樣的?當時好多親戚都覺得,他人這麼大了,還像剛剛生下的嬰兒一樣,什麼都不知道。

當今時代,很多人只承認今世、不承認前世後世,其實這也帶有這種味道。因為,他們對自己多生累劫的前世與生死輪回的未來到底存不存在,連一點懷疑也不產生,只顧及短暫幾十年的今生。我始終認為,這種人跟剛剛生下的嬰兒沒有什麼差別,但對方不一定會承認,不承認也無所謂,事實勝於雄辯嘛。作為佛教徒,對前後世存在的道理一定要依有分別的比量來觀察,這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人人都變成嬰兒一樣,這樣不太好!<待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