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1/17 07:32:20
學習次第 : 進階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三次第 中觀自續派禪修
竹清嘉措仁波切
所謂中觀自續派禪修,
即為了淨除將內、外一切事物、輪回與涅槃的
所有現象視為真實的迷惑概念,所進行的一種禪修。
這種禪修主張所有的現象並不依其自性而存在,
我們應該依照這個見解。
安住在有如虛空般的全然空無之中。
如何分析
在中觀自續派的傳統中,能證實[一切內、外事物皆空]的主要理論,就是:
超乎一與多
這[超乎一與多]的原理,是針對上個章節的解說,做更深入的解釋。在中觀簡介中我們說,不論是[花的這個名相]或[名相賦予的基礎],都不是單一獨立的個體。
既然花的名相,不能以[單一]個體而存在,那麼,它也不可能以[多數]而存在。因為所謂的[多數],是由許多個[單一]所累積而成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有真實存在的多數,那麼也必定要有真實存在的單一個體,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多數便不可能真實存在。
由於我們先前已經證實,名相[花]不可能依單一個體而真實存在:因為任何名相的發音,最終都會成為過去已發音、現在正在發音、未來將要發音等三個部份。因此我們也能得到一個結論:名相不可能依多數而真實存在。
同理的,我們也可以將這個原理運用在這個被我們稱為[花]的[名相賦予的基礎]上。先前我們已經證實,它也不可能依單一個體而真實存在,因為不管任何一個多麼微小的部份,都可以再被分解成四個部份,所以這個被賦予名相的基礎,也不可能依多數而存在。
所以[名相]花,及[名相賦予的基礎],都超越[一]與[多]的性質。
我們可以將中觀自續派的觀點:超乎一與多的分析方法,運用到所有的現象上。而且不論它們是什麼,我們都可以證實,它們都是空有的。(譯注:空有,意即非真實存在。)
如果我們能夠將這個觀點,運用在痛苦上,是相當有用的,因為每一位眾生,都有不同形態的痛苦。所以如果能將痛苦視為空性的,那不是很好嗎?
通常痛苦的感覺,會維持一段時間,因此這段時間,可以分割成許多刹那,我們必須尋找到最微小,且真實存在的時間單位,如此才會有機會感受到所謂[真實的痛苦]。
如果我們拿針刺手指頭時,那麼我們會在哪個刹那,感受到所謂的疼痛呢?經由分析,我們可以將這個刹那,不斷地分解,成為更多且更小的時間單位,無論它被分解成多細小的時間單位,我們將只會發現,每個時間單位都有[開始、中間持續階段和結束]等三個部份,因此我們又可以不斷地,再將每個部份,分解成三個部份。
所以,並沒有所謂最小的時間單位,可以使我們體驗到所謂真實存在的痛苦。
我們最明顯的痛苦,就是[痛苦中的痛苦]——苦苦,既然,它不可能依[單一]個體而存在,所以,也不可能依[多數]而存在。因此,痛苦就沒有任何的真實性。
例如在夢中的痛苦,無論是被火燒或水淹,或者因為敵人、朋友、身體、財物等等,所形成的痛苦。所有此類在夢中的痛苦,都只是迷惑的想法,而且完全不真實。
同樣地,我們將這個分析方式,運用到[改變的痛苦]壞苦上。相同的,壞苦也不可能依[單一或多數]的任何一個情況而存在。所以它也如同夢中的痛苦,一樣地不真實。
(譯注:仁波切補述:[第一種苦是苦苦,因為它們使我們產生直接的痛苦,例如恐懼死亡、破產和受騙等。第二種苦是壞苦,如生意順利時,我們很快樂,但失敗時,使我們由快樂變成悲傷。因為事物的變遷,所以,縱使我們是處在快樂的狀態,也會產生痛苦,這就是所謂的壞苦。第三種苦是行苦。因為我們的無明,所以我們無法感受到這種苦,只要我們尚有我執,這種苦就會存在,並且因此在輪回中繼續流轉,累積造成痛苦的業力。])
仁波切在此造了一首偈:
因它超乎一與多,
痛苦無真實義,
猶如痛苦在夢中,
壞苦也如此。
因它超乎一與多,
憤怒無真實義,
猶如憤怒在夢中,
所有煩惱也如此。
在這個偈子中,我們將[超乎一與多]的原理,運用在痛苦和所有的煩惱上,我們也可以將相同的邏輯理念,運用在所有的現象上。
我們要建立確信[所有事物都超乎一與多],沒有真實的本質,我們要建立這樣的確信,就像[反射]一樣。最好的例子就是電影。電影是有許多的影像反射在螢幕上,但是螢幕上的東西不是[一]也不是[多],只是一個反射的幻象,並沒有任何實質。如果我們可以瞭解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瞭解外境超乎一與多。另外像夢境、水中月、彩虹,這些例子都和電影一樣。我們可以將這個原理應用在痛苦的解析,它就有如夢中的痛苦。我們可以如此解析,第一、它非真實存在,第二、超乎一與多。
我們可以來解析憤怒,憤怒也是超乎一與多。我們可以運用和痛苦一樣的解析方式。我們憤怒時,會認為它真的存在,因為它是持續的;但我們去分析時,卻無法找到一個真實存在的時間單位。因為過去的憤怒已經消失,未來的憤怒未來到,在過去和未來中間,沒有任何一個真實存在的單位(因為[現在]也可以一再地被解析為過去、未來),你找不到任何一個時間單位在憤怒。
另外一個方法,我們可以解析痛苦和生氣的概念是根本就沒有真實存在,從未生起。為什麼呢?在中觀派裏,用四不生(譯注:四不生,即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可參考第四次第)的概念來解釋。但比較容易的禪修方法是找一個主體,如果沒有任何一個主體只需要一種因緣和合的條件就能形成,那麼這個主體就是需要許許多多因緣和合。然後我們再去解析每一個因緣和合的條件,就會知道,每一個因緣和合條件的產生,也並非自生的,也是依賴了許多其他的條件組合而成。所以我們一層一層深入去解析,一直去找到最深處一個不需要其他因緣和合而成的條件,我們發現根本找不到。我們從大的解析到小的,最後找不到,然後就可以知道,任何現象都非真實存在。簡要的說,痛苦和煩惱無真實義,因為組成它們的因緣和合的條件也非真實。
我們也可以用龍樹菩薩的理論來解析痛苦、煩惱,[它不從哪里來,也不向何處去]。如果它來自某處,那麼必定會回去某處,但我們根本找不到它是從哪里來的。因此痛苦、煩惱根本不存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去觀照我們的心,去觀照這個痛苦或煩惱從何處來,往何處去;找不到之後,我們清楚的知道這兩者真實義。我們要用我們的理智來解析,然後我們就知道這兩者不從哪里來,也不向何處去,因此,它們根本不存在。
如上解析的話,就有一個問題可能產生了。如果痛苦和煩惱不存在的話,為何會有顯現?龍樹菩薩在《中觀基礎智慧》說,所有這些外在顯相的產生,都是由於因緣和合而成,並無真實義。
有時候我們對煩惱很困擾,很想要解脫,那麼很適用龍樹菩薩在《中觀基礎智慧》篇的概念,如果在夢中,你被鐵煉綁住了,真的被束縛了嗎?真的想要解脫嗎?不,這一切都只是迷惑的顯相而已,束縛和解脫兩者都非真實存在。這個例子指出煩惱和痛苦根本不存在,因為從未束縛任何人,也沒有人需要解脫。
為何沒有束縛和解脫?我們假設有一個人真的被束縛,然後解脫了,那麼我們來看看所謂的自我。因為如果自我是永恆不變的,就不能被束縛然後解脫,因為恒常的個體是不能改變它的狀態的。
那麼,如果自我不是恒常不變的,如果這樣的話,也不能被束縛和解放;為什麼呢?因為所謂非恒常自我的存在,只有一刹那間而已,每一刹那的自我都不是同一個,因此被束縛和被解脫的並非同一個個體,因為不是恒常的,所以個體並沒有持續的時間。所以無論你主張恒常或非恒常的,自我都沒有束縛和解脫。
我們也可以用[不從哪里來,也不向何處去,其實並沒有移動]這個概念來進行觀修。例如有一個人在一條小徑散步,我們來解析這個人的移動在哪里,這個移動並非存在這個人已經走過的空間,也非存在於還未走到的空間,在這兩個空間之間,其實什麼都沒有,所以根本沒有任何動作。你可能又會說,確實有個人移動了他的腳往某處去啊!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解析,擷取任何一段時間,取任何人的某一支腿,它不是已經完成了動作就是還未開始動作,而在這兩者中間,根本沒有任何的動作。
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解釋,你可以把一秒解析成為多少個單位?不可能找到的!所以如果你想找一個最小的時間單位,證明那個人是有動作的,結果根本找不到最小的時間單位。
譬如我們覺得輪回真的存在!有人出生,活了一段時間,然後死去。事實上沒有生死,為什麼?因為任何一個個體的五蘊,用[超乎一與多]的原理來解析,會發現——五蘊超乎一與多,因此並沒有個體的存在,也沒有輪回生死這回事。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生死不存在,因為這兩者是互相依賴而生的。沒有生就沒有死,反之亦然,這兩者無法獨立存在,所以它們也無真實義。
也許有時,我們會忽然覺得心中充滿了一大堆疑問,覺得我完全不懂這些法教,或者覺得我這些觀點全都是錯的,我的心和我的觀點方向全都錯誤了。這個時候可以用龍樹菩薩在《中觀基礎智慧》篇中的觀點,因為龍樹菩薩在這個章節指出,並沒有錯誤這回事,因為錯誤不存在,為什麼呢?因為大部份的時間都已經成為過去式了,已經結束了!那麼我們在未來即將發生的錯誤,也還未來到,所以在過去和未來中間,什麼都沒有啊!所以我們從來沒有錯誤啊!
另外我們常說[我犯了一個錯],所謂犯了一個錯,必須有一個人做了一個行為,否則錯誤不會自己獨立存在:這個[犯錯的人]也無法在[錯誤]形成之前就存在,否則就不能說[我犯了一個錯],所以[犯錯的人]和[錯誤]必須同一時間的存在,這兩者彼此依賴而生的。如果[犯錯的人]在錯誤前就存在,那就不能說犯了錯;如果錯誤在這個人還未動作前就自己存在的話,那根本沒有一個人在犯錯。這解釋了兩者並無法自生,而且必須互相依賴而生,所以這兩者並非真實的存在。
我們可以用理智來瞭解[錯誤]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這個觀點是對治所有[錯誤]的最好解藥。
有些人說,因為有輪回,所以一定有涅槃,所以也要解脫。龍樹菩薩也說,輪涅只是互相依賴而生,所以非真實存在。為何這兩者無分別呢?因為這兩者的本質都是空性的,這兩者的空性是沒有差別的,就像被束縛和解脫是一樣的。束縛無真實義,解脫也一樣;所以這兩者的空性也是無二無別的。龍樹菩薩的《中觀基礎智慧》有二十七個章節,因為空性是如此的難以理解,所以我們必須有很多的角度來解析,而且我們也需要許多不同的證明,所以才有二十七個章節。在《二諦》法本裏,有許多關於這本書的精要句子特別列了出來,大家應該研讀。
《二諦》法本中,中觀自續派的句子,講到世俗諦和勝義諦,世俗諦上所有一切都是迷惑的示現,只是表相:勝義諦裏只有如虛空一般的空性。
禪修方法
依照 蔣貢羅卓泰耶在《知識寶藏》裏所敍述:
中觀自續派禪修方法:
根據中觀自續派的觀點
來進行初步的分析,
然後安住在如同虛空般的
完全空無之中。
為了根據中觀自續派的觀點來進行禪修,開始時我們應該先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必須確認一個觀點:就是所有的現象,不論它是什麼,都沒有真實的存在。然後,我們可以應用[超乎一與多]的原理,來證實這個觀點。
以此方式,我們推翻了任何的真實存在。也就是所有現象,就其本質而言,都是不存在的。
藉由這樣的分析,我們推翻了任何的真實存在,任何應該推翻的事物,都被推翻了。結果是完全的空無一物,也就是沒有任何事物存在的全然的空。沒有意識,也沒有任何明光的相貌,一切都被推翻了,只剩下[如同虛空般]的空性。
當我們完成這種分析後,我們應該注視著這全然的空無,並且將我們的心,自然地安置在其自身之中,然後安住。這就是中觀自續派禪修的方法。
即使,當我們在念誦任何經文時,也應該依照[中觀自續派]的觀點,來進行念誦。(譯注:仁波切補述:[禪修其他次第時,我們也必須試著以該次第之觀點,做為念誦經文的觀點。])
在念誦時,應該一次又一次地,回想下面的觀點:
在勝義層次上,如同虛空般的空性;
在世俗層次上,所有的一切顯相,都如夢如幻一般。
念誦的聲音、念誦的人、經書和文字,所有這一切顯相,都只是因緣條件的聚合,既如夢,又如幻。這就是我們在世俗層次上,應該不斷地去回想的。
在勝義層次上,就是如同[虛空般空無]的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