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1/17 07:57:04
學習次第 : 進階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二次第 唯識禪修
竹清嘉措仁波切
所謂唯識禪修,即大乘佛法第一階段的禪修,
為了淨除一切迷惑的顯相,也就是從無始以來,
在業力習性的影響之下,
而產生[能所二元對立]的迷惑顯相,
於是我們進行[能]的感受的心,
與[所]感受的事物二者皆空的真如禪修。
唯識宗的見解,是大乘佛法的第一個見解。在大乘佛法中,我們根據特殊見解,來培養一種特殊的行持,而在此我們只討論見解的部份。
大乘佛法有兩個思想宗派,即:
唯識
中觀
我們的導師佛陀曾經開示說:
[聖子們,三界一切都是唯心所現。]
在這裏佛陀主張,三界並不是由[造物者]所創,也不是[無緣無故]而形成,它們都是由於[業力習性]的力量所產生。也就是一切都是[唯心所現]。
三界指的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譯注: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修行者以超脫三界為目的。)
三界輪回裏的所有顯相,無論是顯現在自身,或顯現在他人身上,都是自心的顯現。而對一個迷惑的心而言,所有的顯相都是[迷惑的顯相],或者我們亦可稱它為[錯誤的顯相。](譯注:仁波切對上述加以被充說明:[迷惑的顯相並非是幻象,而是如幻般的顯相。])
三界顯現在個別自身的,稱為[自相],而自身以外共通的顯現,就稱作[共相]。
這個迷惑的心,對於顯相予以接收、感受,並對顯相的真實本性產生誤解或困惑,而將它視為二者對立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二元對立],即:
所接收的外在對境=所觀者=所者
能接收的內心意識=能觀者=能者
因此我們的內心,對原本並非如此的事物,產生了誤解的顯相,而在這種狀況之下的顯相,我們稱之為[迷惑的顯相]。
我們可以用夢例子,來做解說:所有在夢中的不同影像,都是迷惑的顯相,這都是因為內心的迷惑而產生的;也就是,它們都是唯心所現。
在相互依存的關係裏,有所謂的[我],就有所謂的[他]。所以,當我們個人有迷惑時,就會在夢中產生迷惑的顯相。也就是這夢境的顯現,純粹是個人[自心]的顯現。
解釋唯識禪修最好的例子就是夢境。夢境顯現好象外界真有東西存在,但是我們一旦知道只是個夢時,就很容易瞭解這只是心的二元對立。如果我們可以透徹瞭解這個夢的例子,就很容易理解唯識禪修的觀點。
有許多例子可以形容這種有所顯現,但非真實存在的現象。例如電影、彩虹、水中月、夢境、電腦,不過其中最好的例子是夢。因為夢裏我們會經驗到快樂和痛苦的幻象。
譬如夢中的花。花和接收的心是同時產生的。當花產生時,接收的心也同時產生,兩者是同步進行的,能者和所者並沒有先後順序。因此,在花產生以前,你不會有一個能接收的心在接收;當沒有能接收的心時,花也不會先出現。這兩者一定必須同時發生,這表示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也就是心。這兩者是相關聯的,不能單獨存在,這顯示了兩者都是心的真實本性。
如果把這個方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你在白天看到一朵花,你的[心]接收到[花的顏色和花本身],兩者並非分離且不同的東西,因為這兩者必須同時同地方發生。這個例子就相當於夢中的花,夢中的花和意識也是同時產生的。賦予花的顏色和心的本身,兩者實質上並無不同,這兩者皆是清明的。這兩個例子都證明了一切現象都是唯心所現,並沒有所謂的二元對立。
原因是:第一,能者和所者不僅僅是同時發生,這兩者也是互相關聯[相生]的,相生這個解釋比[同時發生]更恰當;第二,能者和所者的本質都是清明的。這兩個理由證明了所有一切外在的顯相,都不能和心不分離。所有一切都是唯心所現。
另外一個理由可以證明一切都是唯心所現。例如有天我們心情很好,散步到花園,會覺得所有的景致都好漂亮;另外一天我們心情不太好,散步到花園,又會覺得花園的景致不太美妙。這顯示花園的美麗或不美麗,都不是由外在的主體決定,而是由依賴我們能接收的心。當我們心情好賞花,一切都很美好;心情受苦時,不管這些景致有多美麗,都絲毫不能減輕我們的痛苦。這顯示一切都是心的作用罷了。
八層意識體
在第一次第無我禪修中,我們曾經介紹過,[六層意識形態]的聚集,而在唯識觀中,我們會提到[八層意識形態。]
除了六識以外,加上第七意識[未那識],或稱[染汙識],即[使心煩惱的意識],以及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即[一切事物的基礎]的意識。
也許我們會問:所有一切外境的顯相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這些顯相是從哪里來?它們都是由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所產生,它就像大海一樣。
第八意識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基礎,它主要是藉由以下兩種作用,來進行運作:
1、儲藏
2、顯現
第八意識,儲藏所有的業因,無論善業或惡業,不論我們做了什麼,都以習性的方式儲藏起來。由儲藏的觀點來看,它儲藏了習性中不同的業力與行為,我們稱它為[儲藏的意識]。
另一方面,當它被波動時,就將先前因為誤解,而當作是二元對立的顯相,顯現出來。由顯現的觀點來看,當第八意識受動波動時,原先儲存的習性,就以[二元對立]的形式的顯現。
因此,這第八意識,即[一切基礎識]就為[迷惑的顯相]提供了顯現的條件。所以這第八意識,就稱為[提供條件的意識]。
在這個角度上,第八意識就如同一台答錄機。首先錄下聲音,並接收資訊之後,當某人按下按鈕啟動機器,他便能聽到先前所錄下的每一件事物。因此,就答錄機而言,它提供了條件,就是讓所有的資訊,以聲音的形式再次顯現。
第八意識[阿賴耶識]裏儲存些什麼?
我們所有的行為,只要是源於[我執]的意圖,無論是任何業力,善業、惡業或非善非惡的行為,例如,不管我們是為了傷害或利益其他人,所有這些行為,都以[業力習性]的形式,儲藏在第八意識裏。
一旦我們直接了悟到[無我],並且因此完全沒有[我執]的時候,我們將不再累積任何會造成生死輪回的業力。
但是在大乘佛法的傳統裏,不論男女菩薩,都是自願來輪回的,這都是因為他們以悲天憫人的願力,而來利益眾生,我們應該知道這一點!
我們的習性,只要一經儲藏在第八意識,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一旦完成任何善、惡行為,縱使一百甚至一千劫後,這個業力習性,也不會因為時間長短而耗盡、消失!只要因緣條件成熟,果報便會以[迷惑的顯相]形式,顯現出來。
假使我們累積的是惡業,痛苦的迷惑顯相就會生起;當累積的是善業時,那麼得到的回報,就是體驗到快樂的迷惑顯相。
當我們直接了悟到無我和 空性的意義,並且因此證得登地菩薩果位,而成為男女聖者,那麼此時,所有造成生死輪回的業力習性,會因為我們了悟到無我的智慧,而消失殆盡。(譯注:登地,按傳統說法,菩薩的果位或境界有十地,即十個層次,不論行者其中哪一個層次,我們都稱呼其為登地菩薩。)
這種習性的消失,就如同冰塊上的紋路一般,當太陽照射冰塊時,冰會融化,冰塊上的紋路,也會因此而消失。
因此,當男女菩薩藉由直接了悟[無我與空性],進而證得菩薩果位時,隨著了悟智慧的增長,造成生死輪回的業力習性,便會漸漸消失。
當我們仍然在我執的影響之下,所有三界的迷惑顯相,將會繼續不斷生起。這意思是說,那些儲藏在第八意識的習性,有了波動,而再一次如之前一般顯現出來。這種波動是由於第七意識[使心煩惱的意識]所形成的。
因此第八意識,就如同不動的大海,隱藏了許多寶藏般,涵蓋所有習性。大海是靜止的,只有當風吹起來時,才產生波動,大浪也因此而興起。
同樣地,第七意識將內心中所有的煩惱與污染激起,在它的影響之下,第八意識產生波動;就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樣,以[二元對立]的方式顯現出來,而形成習性。因此,我們就體驗到,三界輪回的迷惑顯相。
因此當第七意識激起了習性中的惡業,下三道(即地獄道、餓鬼道及畜生道)的迷惑顯相,就因此顯現出來。
相反的,當它激起了習性的善業,我們就體驗到上三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的迷惑顯相。
如何分析
輪回裏的所有現象,都來自於個人的習性。這個觀點可以解釋,為何對相同的人或事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
就以[水]為例子,人和其他六道輪回的眾生,對它的感受都不相同,身處在同一道的眾生,有大半的習性衡量標準是相同的,因此對水的感受,也是類似的。例如:
地獄道,看水如何沸騰的岩漿。
餓鬼道,看水如何有膿的血水。
畜生道,如魚等生存在水中的動物,認為水是它們的家。
人道,看水是可口的飲料。
天道,看水如同甘露美味。
不同的眾生,由於習性的不同,所以對水的顯相,感受也不相同,這些差別都是來自於個別習性的力量。
因此,既然這些顯相,都是由於個別的習性所產生,所以,它們只是迷惑的顯相,就它們本身而言,並沒有真實地存在外界。這些顯相就如同夢一般。
仁波切在此造了一首偈:
六道眾生六種身有如成熟的果,
六種現象的顯現是源於習性的力量,
對人道而言六識的功能也是相同的,
六種現象的顯現也是源於習性的力量。
就如同六道眾生有六種不同迷惑顯相,同樣的在人道中,我們也體驗到不同的迷惑顯相。
我們人類有六種感官功能,它們也依個別不同的迷惑顯相,來顯現各自的功能。
舉眼識為例子來看,它只取[色相],作為它的對境,而不會接收聲音,這也是源於習性的力量。(譯注:對境,人用內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等外的六塵,這六塵,便是對境。)
耳識只取[聲音]為它的對境,它無法覺知除了聲音之外的其他對境,像色相等,都不能同耳識來顯現。
鼻識只取[氣味]為它的對境。
舌識只取[味道]為它的對境。
身識只取[觸感]為它的對境。
對意識的而言,則執取所有[五識的對境],成為它的對境。也就是說色、聲、香、味、觸等對境,都是意識的對境。
除此之外,當我們計畫未來,或回憶過去的事情,或在事情發生前預設問題等等;我們所有的想法和回憶,都顯現成為意識的對境。
所有這一切所發生的事情,都源於無始以來習性的力量,而使我們習慣於這些事物的發生。倘若沒有了習性,那麼,人就沒有理由會經由六識,接收到六種不同形態的對境顯現。
於是我們應該仔細分析:
1、五識的對境如何顯現。
2、其他不同形式的對境如何顯現。例如:[思考]或[想法]成為意識特有的對境,它們又是如何顯現。
由於六道的迷惑顯相,是因為習性的力量所引起,因此它們是唯識或唯心而起的。既然,人類屬於六道輪回的眾生,所以經由我們的體驗,可以證實這種觀點。
例如,相同的一個人,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
這個人的[朋友]看侍此人,會有美麗、可愛及和藹的顯相,這是因為對方習慣將此人當作朋友,因此就產生認為[此人是朋友]的迷惑顯相。
然而此人的[敵人],看他就完全不同,見到他心理就不高興,並且感受到此人有令人不悅和厭惡的迷惑顯相,這完全只是這個敵人內心的習性,所產生的迷惑顯相罷了。
如果由[父親]的角度來看此人,兒子的顯相便會顯現出來,而這只是父親內心的一個顯相,他習慣將[兒子]這個名相,與所接收到的[特定對境]結合起來,所以產生了[這是我的兒子]的想法。然而這一切,只是發生在心理層次上。
如果此人的[兒子],以兒子的身分來看他,這個孩子將會有相同的心理程式發生。這孩子,雖然見到相同對境 ——這個人,但是這孩子卻會將[父親]這個名相,與此人結合起來,然後會產生[這是我父親]的想法,而這也只不過是小孩自心的迷惑顯相罷了。
同樣的,有些[昆蟲]或[肉食動物],見到這個人的時候,便有食物或飲料的迷惑顯相產生。依照他們對此人獨特且習慣性的看法:
肉食動物會想:[我將吃他的肉。]
昆蟲會想:[我將吸他的血。]
寄生蟲會想:[這個人的腸是我的住處、是我的家。]這也只是寄生蟲自心特有的迷惑顯相。
不同的眾生,對相同的人,所產生的不同認知,乃是源於個別內心的習性。而這些就是我們的經驗,如果我們運用邏輯來分析,就會瞭解不同的眾生,對任何單一對境的感受,不可能完全相同。
而這一切顯相,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是真實的存在著,它們會以不同的形態來顯現,乃是由於習性的不同,就如同夢中的景象一般。這就是為何稱為[唯心]或[唯識]的緣故。
所以就如同我們所看見的顯相,一切的[改變]也是[唯心所現]的象徵。當朋友轉變為敵人時,只不過是我們內心,對此人的看法產生轉變,其實也是我們的習性產生改變。看起來似乎是這個人的外在有所改變,其實這種改變,就如同在夢中一般。如果在夢中,當朋友轉變為敵人時,這很明顯地,改變的不是這個[朋友],而是我的[心]。
我們可以由[朋友變敵人]或[敵人變成朋友]的例子來解釋。例如有一個人我們剛認識時很喜歡他,但是漸漸地因為一些因素我們開始覺得厭惡;或者可以反過來,一個我們本來很不喜歡的人,漸漸地我們開始喜歡他。這都顯示是我們心的作用。Meban仁波切舉了一個很恰當的例子,他說被你認定為敵人的人死時,你感到很高興;當被你認定為朋友的人死時,你很難過。因此苦和樂都不是由外境所決定的,都是依賴你的心。
現今全球知識快速膨脹,所有的事物都轉變得非常快速,因此我們也可以在短期內,環游世界一周,而且在幾分鐘內,新聞可藉由收音機、電視機、電話、傳真等,散佈到世界各個角落。
因應科技上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想法、態度和習性,也改變得相當快,快到令我們無法辨認,哪些國家在此時有邦交,是朋友?而哪些無邦交,是敵人?
我們從世界上,[朋友轉變為敵人]這一點,也可以證明[朋友與敵人],並非真實的存在。這就如同唯識宗的行者所主張的:我們內心的迷惑顯相,乃是源於習性所產生。
如何改變習性?
為了避免產生錯誤的看法,應該將[改變習性],分成勝義和世俗兩個層次來進行。
在勝義層次上,我們進行[無二元對立]的空性禪修,也就是不將[所接收的外在對境],和[能接收的內心意識]分開。這種禪修,最後會斷除所有的習性,也就是斷除形成二元對立的因素。這種禪修,可以完全根絕這些習性。
在世俗層次上,我們使用的方式,是[觀修慈悲],這種禪修包容所有眾生,也包容我們的敵人。運用這個方式,我們可以漸漸改變自己的習性,甚至於對敵人,我們也將習慣也用慈心與悲心來對待他們,他們也會因此轉變為和悅,慢慢的,整個世界將完全地淨化。用這個方法,我們就可以淨化與改變我們的習性。
偉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實踐了這兩種禪修。
在勝義上,他已經證悟了怨親平等。
在世俗上,他以大慈和大悲心,來對待朋友與敵人。
藉由這種證悟的力量,使得他的朋友、妹妹[琵達]和未婚妻[結賽],都成為他的弟子。而不只是他的朋友,甚至連敵人,也都變成他的弟子。連他最壞的敵人伯父和姑母,雖然伯父去世得早,但他的姑母,也終究成為他的弟子。
我們也應該按照這種方式來修持,因為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當我們身體很健康時,會覺得自己是最棒的!但當我們生病時,卻會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悲慘的,沒有人可以比我們更糟糕了!這也都是心的造作。因為我們的想法不斷地在改變,因此禪修是很有幫助的,禪修可以改變我們的想法,讓那些[自私並傷害別人的想法],轉變成[利益別人的想法]。這是讓我們粗略的想法轉變為細微的想法的過程,並且以更深奧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有時候我們利用這些觀點禪修,就可以體驗到放鬆和開放:又有時候我們修持金剛乘,把我們的想法轉化成曼達拉(諸佛的壇城、宮殿),而得到清靜的觀點。我們要達到寬廣和放鬆的境界,就必須知道不同的方法,並瞭解這些修持是如何的改變我們,引導我們前進。
在大乘的修持裏,我們要學習觀修慈悲,這就是讓自私的想法,轉化成神聖、美好的想法。本來我們也許見不得別人好,[如果每個人高興時,我就很難過],那麼我們就要觀修[如果每個人都很快樂,我也很快樂]。或者我們根本不在乎別人受苦,那麼我們就要生起慈悲,不要讓別人受苦,而最終極的目標,就是我們祈願每個人都能證悟。而在金剛乘裏,就是要把[不清淨的]轉化為[清淨的]。
仁波切在此造了兩首偈:
看待相同的人我們會有不同的觀點,
朋友與敵人等等的關係不斷地改變著,
這種改變非常的快速,
所以我們瞭解,
所有一切事物都是源於習性,
所產生的迷惑顯相。
所有的變化都來自於迷惑顯相的改變,
所有的變化都是由想法而改變,
所有變化的根源都是來自於習性的改變,
因此以禪修[所有事物為二元性空的法性]
來淨化這習性。
禪修方法
根據唯識的禪修方法,我們應該安住在法性之中,也就是安住在[能所二元性空]之中。
我們為了方便達到這個狀態,首先應該以四個信念,來回憶唯識的見解。我們應該先確認這四個信念,然後再安住在法性中,這四個信念與彌勒菩薩在《辨法法性論》中,所指出的[四點應用]相符合。
仁波切所作[唯識禪修四信念]:
1、一切所接收的外在對境,只是迷惑的顯相。
2、所者並不存在。(所接收者並不是外界實存的物體)
3、能者也不存在。(接收對境的能接收者,也不存在)
4、能所二元性空即法性。(能者與所者二者皆空即法性)
第一個信念:一切所接收的外在對境,只是迷惑的顯相。
首先,必須建立確認,一切[所接收的外在對境],只是迷惑的顯相。
我們所接收的多變化在對境,乃是由於我們的習性,才顯現出來的。在習性的影響之下,我們所接收到的對境,並非它們的真實面貌。因此,它們都是內心的迷惑顯相。
這些迷惑的顯相就如同夢中的景象,任何在夢中所感受到的事物,我們都誤認為是真實的外在對境:但是,一旦我們認清,原來是在作夢時,我們會說:[噢!原來只是個夢,所以這一切都只是迷惑的顯相!]
一旦我們像這樣,認清它是一場夢,我們就很自然地能確認所有在夢中,所感受、接收到的事物只不過是迷惑的顯相罷了。同理的,我們也就應該確認,所有一切外在對境的顯現,也都只是迷惑的顯相。
(譯注:內在能接收者=能觀者=能者;外在所接收者=所觀者=所者)
第二個信念:所者並不存在
如果所接收的多變化顯相,只是迷惑的顯相,那麼此類顯相,就不可能是外界存在的實體,它們並不存在於[能接收]的心之外。
唯識宗說:[外在對境並不存在]。意思就是,外界的色、聲、香、味、觸等對境,都不存在。
這是第二個信念,就是:所接收者並不是外界實存的物體,就如同夢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對境,既然只是迷惑的顯相,所以它們也不可能存在於外界。它們只是內心意識的顯現,除此之外,實質上並不存在。
第三個信念:能者也不存在
如果所接收或感受的,[好象真實的]外在對境,都不存在於外界,那麼這個內在能接收者——內心意識,也應該不存在才對。
如果有[所接收]的對境,必定會有[能接收者],在接收這個[對境]。但是,既然所接收到的對境,在外境上並不存在,因此這個能接收者,也不可能真正的存在著。
然後,我們因此可以確認[接收對境的能接收者也不存在。]
例如:雖然我們在夢中見到一朵花,但是這朵花,並沒有真正地存在外界。因為花並沒有存在外界,所以這個看花的[眼睛]和[眼識],也都不存在。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簡單的說,就是因為花不存在外界。
既然在作夢時,外界並沒有任何[所接收的事物]存在;所以[能接收的內心意識],也應該不存在。
為何會如此產生呢?
我們內心本身,受習性的影響而產生迷惑,因此有二元;[能接收者]與[所接收者]的顯現。這內心本身,同時顯現為[能接收者]與[所接收者]二者,但是這兩者,卻都沒有真實的存在;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迷惑顯相就會顯現出來。這也就是為何會有[能所二元]迷惑顯現的原因。
第四個信念:能所二元性空即法性
根據以上的推理,無論是能者或所者,都不存在外界,因此二元性空的法性便成立,在唯識的見解裏,這就是真實本性。
當我們建立到第四個信念:[能者與所者二者皆空即法性]之後,我們只要將心安住在這個狀態下,並進行二元性空的真如禪修。
(譯注:仁波切在此補述:[真如,就是所謂的勝義諦,或事物的真實本性。它是能所二元性空,即接收對境的能接收者和所接收的對境,二者皆空。例如在夢中,看起來似乎有接收事物的人,和被接收的事物,但它們全都不是真實的。這真如或夢的真實本性,即是能所二元性空。])
根據唯識進行禪修,我們應該依照相同的次序,建立這四個信念,然後安住在真實本性,也就是法性,或[無能所二元對立]的空性之中。讓心自安住在這個狀態下,沒有任何的造作且完全地放鬆。(譯注:仁波切在此補述:自安住,就是將心安置在其原本的狀態中,而當安住于無所安住時,即是安住。)
為何會有外界迷惑的顯相?這都是因為個人的習性。既然外界是空無的,沒有所看的主體,自然也就沒有能看的人。沒有能者和所者。那麼唯一剩下的是什麼呢?就是二元性空的真實本性,這僅有的也就是覺醒與清明。
仁波切在此造了一首偈:
所者是因習性而產生的迷惑顯相,
因此外在並沒有實體存在,
所以能者也不存在,
因此二元性空的法性就成立。
(譯注:由於習性的關係,所感受到的一切只是迷惑的顯相,因此外在並沒有任何的實體存在,所以感受者也不存在,於是二元性空的法性就成立。)
通常一個初學者,無法長時間地安住在[二元性空]的法性之中,即使是如此,也不要緊。在完成建立[四個信念]之後,縱使只安住在法性中一小段時間,只要一發覺有念頭生起來,就應該再重複相同的模式。也就是說,當想法、念頭生起時,我們應該再一次重建四個信念,一步接一步,然後再一次地,安住在[無能所二元對立的法性]中一段時間。
我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這個過程。
心大致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向外,接收外境;一種往內,這自覺醒的心在經驗著自己的心,就像你知道自己現在很快樂,並不需要由別人來告訴你。我們都有快樂、痛苦和慈悲,這些都是我們個人自心的體驗,是別人所沒有的獨特體驗。但不管向內、向外,兩者本質完全相同。
簡要的說,這心僅僅是清明的、覺醒的、二元性空、及無能所二元對立,禪修方法是安住在這個狀態上。
禪修姿勢的五個要點
當我們在進行這樣的禪修時,應該保持自體姿勢的五個要點,禪坐的姿勢最好是依自己已經習慣的坐姿。
第一點:挺直脊椎有如弓箭。
第二點:輕收下巴有如鐵鉤。
第三點:兩腿交叉而坐,使你的腿交叉,好比花格子布的交叉紋路一般。
以上這三個要點,是為了這個[五點禪姿]而設立的,它們是運用在當我們無法采完整金剛座或雙盤座的時候。
第四點:保持強而平穩的姿勢。
通常可以用禪修帶,來保持身體平穩的姿勢,如果沒有禪修帶,我們只需要保持身體穩固,和平穩不動的姿勢。
第五點:封閉下身的風口,輕輕地將風向內引入。
當縮下風口時,風自然會向內收,做這動作時,應該輕輕的收縮即可。(譯注:即所謂的提肛。)
我們應該運用這[五點禪姿],配合唯識禪修的觀點,來進行禪修:
所者是因習性而產生的迷惑顯相,
因此外在並沒有實體存在,
所以能者也不存在,
因此二元性空的法性就成立。
仁波切針對唯識禪修,做了一首祈願文:
所有業力、煩惱和痛苦的形成原因,
是來自於二元迷惑顯相的習性,
為了淨除這習性和業力、煩惱、痛苦,
願你此生及所有世,
圓滿二元性空法性的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