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

 

 

頂禮大悲尊者(觀世音菩薩)!

當修前行法

思諸法如夢 觀心性無生

對治亦自解 道體住普基

坐間修幻化雜修二取捨

彼二乘風息三境毒善根

為促憶念彼諸威儀持頌

取次從自起罪滿情器時

惡緣成覺道報應皆歸一

修一切大恩迷境觀四身

空護為最上四行勝方便

所遇修道用總攝竅訣要

應修習五力大乘死教言

五力重威儀諸法攝一要

二證取上首恒當依歡喜

能散即圓滿恒學三總義

轉欲自穩重不應說缺陷

全莫思他過先淨重煩惱

斷一切果求捨棄有毒食

莫學重義氣莫發粗惡語

勿候險阻處莫刺要害處

犏載莫移牛不好強爭先

斷除諸邪命天莫淪為魔

為樂莫求苦諸瑜伽攝一

遇違緣修一初後行二事

二境皆應忍捨命護二事

當學三種難取三主要因

修三無失壞成就三無離

于境修無偏遍且深修習

于厲境恒修不依賴他緣

今當修主要不顛倒是非

不時作時修當堅定而修

以二觀察解不好大喜功

不暴躁易怒不喜怒無常

莫追求聲譽將此盛五濁

轉為菩提道竅訣甘露藏

乃傳自金洲由昔修業醒

自眾信為因能輕苦譏毀

請調我執教今死亦無憾

 

源自大恩紮巴法王處,

圓滿所得耳傳大寶藏,

以具信徒請而彰顯力,

願諸眾生圓二菩提心!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此文,是因勝乘瑜伽行者紮巴江村的一再請求,而由無著尊者在寂靜聖地——額奇秋宗(水銀法城)圓滿撰著完畢。


 

 

《修心七要》略釋

 

在《修心七要》當中,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所有精華——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的修法,所以非常重要。在學習間隙,希望大家能安排一定的時間同步修習,以便能有所收穫。

當然,如此重要的法只用短短的時間來修習,是遠遠不夠的,最多只能初步感受到一些皮毛。本來這部論典的內容,足夠讓我們修持一輩子,在短暫的時間中進行倉促的修持,是解決不了什麼大問題的,但邊學邊修,應該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倘若只是一味地灌輸,聽聞者沒有一點點的消化與鍛煉,就起不到什麼作用,所以大家務必要抓緊時間去修。

修行的時間大家可以適當地安排,既可以早上一座,晚上一座;時間充裕,不需上班的時候,則可以每天安排四座甚至六座;因其他原因而實在抽不出空,則也可以只修早上的一座。

這個論典所講的修法,來源於阿底峽尊者(982-1054)。阿底峽尊者在修習菩提心方面,有著一整套非常具有加持力的訣竅,後來他的弟子們將這些訣竅歸納為七個要點,也即“修心七要”。

該論典是由阿底峽尊者的傳承弟子之一——智慧超群、品行高潔的恰卡瓦尊者(1101-1175)撰著,並由西藏名震四方的佛子無著菩薩解釋的。後者是一位真正的大菩薩、大成就者,因此,無論本修法的注解還是原文,都具有極大的加持力。

阿底峽尊者有三位最重要的上師,其中第一位,是達瑪姬達上師,雖然他秉持的是小乘一切有部的見解,從未聽過大乘佛法,但卻具有天生的大乘慈悲心。一次,他身邊的一個人身患重疾,必須要用新鮮的人肉才能夠治癒疾病,雖然當時達瑪姬達上師還是普通凡夫,仍有疼痛的煩惱,但他卻毅然決然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佈施給病人,最終以自己的肉治好了患者的病痛。之後,他又專心專意地修持大悲心,從而獲證了大乘空性;

第二位上師,是慈瑜伽士上師,他在一生當中不修別的法,只是專一地修持慈悲心,並能真正直接代受他人之苦;

第三位上師,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州大師。在阿底峽尊者所處的時代,金州大師是在印度、斯里蘭卡一帶于修持菩提心方面首屈一指的上師。他不僅精通佛陀以及龍樹菩薩等大成就者們修持菩提心的訣竅,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菩薩。

據史料記載,當時阿底峽尊者得知金州大師的美名與功德之後,便不畏路途遙遠,乘坐海船遠渡重洋,整整花了十三個月的時間,才風塵僕僕地趕到金州大師的所在地——金州(即現在的斯里蘭卡)。

當他向金州大師表明自己之所以千里迢迢地長途跋涉而來,就是為了求得菩提心傳承的強烈意願之後,不料金州大師卻冷淡地回答說:“如果你想在我這裏求到菩提心的傳承,就必須在我這裏呆上十二年!否則,菩提心的傳承可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阿底峽尊者立刻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如果能得到菩提心修法的訣竅,呆上十二年是不成問題的!”

之後,阿底峽尊者就開始畢恭畢敬、一門心思地依止金州大師。

他們兩人住在一間房子裏,中間只隔了一塊布,只要時機成熟,金州大師就會向阿底峽尊者宣說菩提心的訣竅。

後來阿底峽尊者回憶說:“大成就者金州大師是一位很奇特的人,平時閑得無事的時候,我去向他求傳訣竅,卻被他斷然拒絕;有時當我們走到懸崖峭壁等險峻之地的時候,他卻出乎意料地轉過頭來開始宣講菩提心的修法了。”

十二年後,阿底峽尊者完整地得到了金州大師的菩提心訣竅,之後便辭別金州大師返回印度。

當時,西藏正值朗達瑪滅佛之後的佛法衰敗期,人心渙散、百廢待興,正需要真正的佛法與修行人來拯救這一災難。

當時的西藏人為了弘揚佛法,花費了不計其數的人力物力,最後終於請到了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在受到西藏法王菩提光的邀請後,便前往位於金剛座的一尊度母像前詢問是否應該接受邀請。

度母像回答說:“如果你前往西藏,的確可以如願以償地弘揚大乘佛法,度化無量眾生,但你的壽命卻要縮短二十年。也就是說,假設留在印度,你可以活到九十多歲;但倘若去到西藏,你的壽數就只有七十多歲。何去何從,你自己選擇吧!”

阿底峽尊者聽後心想:如果我能將大乘佛法弘揚到西藏,能度化無量眾生,即使少活二十年又何足介意呢?之後,他便義無反顧地進入西藏,他首先到達西藏的阿裏地區,並在那裏住了幾年。其後又在桑耶一帶度過了一段時間。最後,他在離拉薩二十多公里的聶塘住了很長時間,向弟子們傳授了包括空性、密宗在內的很多法門,但自始至終最主要、最強調的,便是出離心與菩提心的修法。

他的法脈傳下來以後,在他的弟子當中湧現了很多專修出離心與菩提心的人,最後都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自然而然地生起了勝義菩提心,也即證悟空性的智慧。他們這一派系的法脈,被稱為“舊嘎當派”。

嘎當派分為舊嘎當派與新嘎當派,其中所謂的“舊嘎當派”,就是阿底峽尊者所傳下來的法脈——放棄世俗的一切,勤懇精進地修持出離心與菩提心;三百多年以後,宗喀巴大師繼承了阿底峽尊者的法脈,並創立了“新嘎當派”,也即現在的格魯派。

而本文所講的內容,就是金州大師的訣竅。

恰卡瓦大師是阿底峽尊者的重要傳承弟子之一,他把尊者的修法與訣竅進行搜集、整理之後,歸納出一個修行人一生所要修持的七個要點,也即“修心七要”。

時至今日,無論格魯巴也好,甯瑪巴也好,西藏所有的教派都十分推崇這個修法,都將這個修法作為修持菩提心的根據。

雖然甯瑪巴在前弘期的時候也有不少菩提心的修法,但在阿底峽尊者開創嘎當派以來,整個西藏都非常重視這個菩提心的修法。

常言說得好:功到自然成。如果修好了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法,就有可能會自然而然地生起證悟空性之智;即使不能自然而然地證悟,也可以通過修持一些簡單的空性修法來達到目的,這樣一來,證悟空性就是勢在必得之事了。

當然,如果不想修菩提心,而只想修持小乘佛法,那就另當別論,但只要是願意修菩提心的人,都應該以這個修法為指南,這樣才能修得起來。在出離心和菩提心沒有修好之前,想修持空性就有一定的難度。

所以,這個修法是非常重要的修法,我們一定不要忽視,一定要認認真真地修持。

如果把修持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加行修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一拖再拖,同時也沒有修持空性的修法,更沒有稍許的空性感受,以後猴年馬月再有修持空性的機會就很難說了,所以,在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嘗試性地修持一些空性的修法。

本論並沒有把世俗菩提心的修法放在前面,而是把勝義菩提心的修法放在了前面。這是為什麼呢?是不是表示要先修勝義菩提心,後修世俗菩提心呢?並非如此。這是因為,按照寫書的要求,內容少的題目應當放在前面,而內容複雜的題目則應放在後面。本論著重強調的,是世俗菩提心,所以就將該內容放在了後面。但如果不講勝義菩提心,就不是一個完整的菩提心修法,所以還是不能省略勝義菩提心的部分。由此可知,本論的科判次第並不是修行的次第,只是視所講內容的多寡而定的次第。

整個修法包括七個要點:前行法、正行修持菩提心、惡緣轉為菩提道用、歸結終生之修法、修心圓滿之標準、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學處。

其中的正行修法,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本論最有特色的修法,卻是第三個要點——惡緣轉為菩提道用的修法。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會經歷很多的大起大落,因而財富、名譽、地位以及生活水準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落差,但無論怎樣,作為修行人都應當保持平衡的狀態。如果只是在高興的時候才修行,痛苦的時候便將修行拋之一旁而置之不理,修行就不會有進步。依靠這個修法,就能使我們保持穩定,無論是在幸福快樂的時候,還是在痛苦衰落的時候,都能始終如一地修持菩提心。

當然,其他的幾種修法也各有所長、缺一不可,但此處就不必一一介紹了,在後文當中,我會詳細地為大家講解。

全文分七:一、宣說前行法;二、正行修持菩提心;三、惡緣轉為菩提道用;四、歸結終生之行持;五、修心圓滿之標準;六、修心之誓言;七、修心之學處。

甲一、(宣說前行法):

菩提心修法的前行,就是出離心。

為什麼呢?因為,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整個三界六道是充滿著痛苦的。輪轉于其中的眾生是苦不堪言的。有了這樣的觀點或者感覺之後,度化眾生的念頭就會在我們心裏油然而生。如果我們不認為漂泊于輪回的眾生是痛苦的,就不會產生度化他們的願望,菩提心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菩提心的基礎就是出離心。

出離心的修法沒有別的,就是暇滿難得、死亡無常、輪回過患以及因果不虛四個修法。

大乘的出離心與小乘的出離心是不一樣的。我們以前也講過,出離心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是深知輪回之苦;第二個,是迫切地希望能出離於輪回。在這一點上,大乘與小乘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小乘行人只是希望自己能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大乘菩薩卻不考慮自己,而只會己饑己溺地想到:所有的眾生都在輪回當中受苦受難,他們曾經都是我的父母,我必須要讓他們獲得解脫!因此,大乘的出離心與菩提心,是相似而互不矛盾的統一體。

當深切體會到六道眾生是自己的大恩父母,現在卻身不由己地飽受著痛苦的煎熬之後,就開始觀修知母、念恩、報恩等一系列的修法,最後會生起不可抑制的度化眾生之念。那個時候的念頭,就既是出離心,也是菩提心。

其後,大乘行人還會想到,要想度化眾生,首先自己必須成佛;或者希望眾生能懂得出離輪回的方法,並先于自己成佛,這兩種發心都是菩提心。雖然後者的發心更上乘,但從大乘的角度而言,這兩種發心都同樣是菩提心。

甲二、(正行修持菩提心)分二:一、修持勝義菩提心;二、修持世俗菩提心。

乙一、(修持勝義菩提心)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結行。

丙一、(前行):

當修前行法

關於打坐的前期準備,在以前的《慧燈之光》裏面已經講過,此處的修法也跟以前所講的差不多,首先皈依、發心,然後向釋迦牟尼佛與上師祈請,並作七支供,身體以毗盧七法的方式端直而坐。稍有不同的是,以前講的修法是排除垢氣;而本論所講的,則是數呼吸——將一對呼氣與吸氣算為一次,這樣依次數二十一次。

為什麼要數呼吸呢?因為,在我們剛剛準備開始打坐,內心還沒有平靜下來的時候,心裏會有層出不窮的雜念。如果在雜念紛飛的情況下去打坐,就很難有好的收效。依靠數呼吸的調節過程,就能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數呼吸的一種單純的分別念上面,這樣就能慢慢減少其他的粗大分別念,讓心的波動逐步減弱,從而能靜下來。

小乘《俱舍論》裏有一種禪定的修法是觀想氣的,其中有一個修法就是數呼吸。此處也是這種修法,不需要觀想氣的顏色、形狀與作用等等,只是去數呼吸的次數。數到二十一次的時候,則無需再數。通過這種方法,就可以讓我們成為堪修禪定的法器。

所謂“禪定的法器”是什麼呢?在打坐之初,我們心裏的波動特別強烈,千頭萬緒、意念橫飛,想在此時強行打坐,就不容易見到成效,所以就不是“禪定的法器”。在借助數呼吸的方法,讓心逐漸安靜下來並接近禪定狀態以後,才可以進入打坐的程式。在此期間,我們不考慮其他的事情,就是專心專意地數呼吸,這樣就可以成為“禪定的法器”。

有些人喜歡閉著眼睛觀想,認為睜開眼睛會被眼睛所見現象打擾,心不容易靜下來,閉上眼睛則能使這種情況有所緩解,所以就喜歡閉著眼睛。而在通過觀看唐卡觀想本尊,以及修禪定、修大圓滿的時候,卻根本不允許閉眼睛。當然,這個修法既不是禪宗、觀想本尊,也不是大圓滿,然而,雖然在剛剛開始的時候,閉著眼睛會讓心平靜一些,但過了十分鐘、十五分鐘、二十分鐘以後,就會感到昏昏欲睡,所有的修行感受都出不來,這樣越來越昏沉,越來越困倦,最終將一無所獲。

所以,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能養成這樣的習慣。即使修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這些顯宗的法,都不要閉上眼睛,雖然開始的時候有點受影響,會感到不習慣,但在打坐後期,則無論觀想還是思維,頭腦都顯得比較清醒,這樣效果就會明顯一些。

此處沒有提到的部分,你們可以參看《慧燈之光》關於《入座與出座》的修法。當心平靜下來以後,就可以開始正式的打坐《修心七要》略释(一)

相關文章:
《修心七要》略釋(二) 慈誠羅珠堪布 緣氣:(4435)
朗日塘巴尊者《修心八頌》講記1 達真堪布 緣氣:(6919)
朗日塘巴尊者《修心八頌》講記2 達真堪布 緣氣:(6917)
《修心七法》中曾說過:宣聞三世諸佛一切金剛語之功德! 緣氣:(4050)

上一篇(利美精神導師 巴珠仁波切) 回目錄 下一篇(《修心七要》略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