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貴 釋大正法師
|
| | |
IAEUN 日期:2025/03/23 NPO 編輯部 Frank Chen

大正法師的弘法精義及其與《地藏本願經》的完全融合價值
一、大正法師的信願行歷程
大正法師自出家以來,始終秉持著以地藏菩薩的精神來進行弘法活動。他的信願行三者相輔相成,體現出深厚的慈悲心與服務社會的決心。以下幾點突顯了他在這30年間的修行與實踐:
1. 信心的建立:法師在童年經歷的艱難困苦讓他產生了對於佛法的渴望,也成為他日後弘揚佛法的基石。這信心使他在學習與修行上不斷精進,尤其在接觸《金剛經》後,讓他看到了佛教教義中慈悲與無私的精神。
2. 願望的實現:根據《地藏本願經》,地藏菩薩的誓願是救度一切眾生,讓他們脫離苦海。大正法師深刻理解這一精神,1967年起便以組織共修法會、引導信眾實踐念佛助念的方式,逐步實現自己的願望。
3. 行動的實踐:他在弘法過程中,帶領信眾不僅是讀經念佛,還積極參與社會服務。透過成立各類慈善機構,捐贈物資,幫助貧困人群,使得佛法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融入實際的生活之中。
二、《地藏本願經》的核心理念
《地藏本願經》強調了地藏菩薩的願力與救度眾生的使命,這些理念與大正法師的弘法活動密不可分:
1. 大願精神:地藏菩薩的誓願是「未度眾生誓不成佛」,這一精神讓大正法師堅持至今,他感受到救度眾生的重要性,並將這一精神具體化為生活中的種種行動。
2. 孝道與慈悲:經文中提到的對於亡者的孝敬與供養,促使大正法師特別重視對於家庭與社會的責任,並鼓勵信眾在生活中進行各種正向的行為,提升社會道德。
3. 教化與慈善:法師積極促進佛教的正信與福利事業,融合地藏菩薩的教化精神,建立廣願地藏寺及相關慈善機構,為社會與信徒提供身心靈的支持。
三、廣願地藏寺的使命
廣願地藏寺不僅是一所修行的道場,更是慈悲與菩薩行的實踐之地。法師在這裡致力於:
1. 建設佛教信仰的基地:透過建設地藏寶殿及舍利寶殿,讓信眾有一個具體的信仰場所,加強社會對於佛教的認同感。
2. 弘揚傳統文化:大正法師注重地藏菩薩的文化與理念傳承,讓現代人能夠體會到傳統佛教的核心價值,進而回歸初衷,深耕信仰。
3. 社會關懷的實現:結合地藏菩薩的願力,大正法師推動多種社會關懷活動,改善社會風氣,提升公眾道德水平,使佛法真正地在社會中開花結果。
大正法師在過去30年間的弘法實踐,充分體現了《地藏本願經》的核心教義,他的信願行相互融合,並且不斷實踐與擴展。透過廣願地藏寺的努力,將地藏菩薩的精神與理念傳遞給更多人,實現了對於
大正法師為廣願地藏寺住持及三十年以上出家弘揚佛法:
廣願地藏寺
28年前(1997年),大正法師閉關時,在定中地藏菩薩交代此一任務,要他在台灣中部啟建地藏寶殿及舍利寶殿。當時不解其意,直至十二年前尋覓到環中路旁菩薩用地以及三年前來自緬甸、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尼泊爾等地之佛陀遺骨、衍生舍利,諸大弟子舍利、五百羅漢舍利、以及許多高僧大德之舍利,皆先後陸續來到廣願地藏寺。
正法山 廣願地藏寺住持
大正和尚經歷
廣願地藏寺住持大正和尚為台灣省台中市烏日區人,出生於1951年。幼年家境清寒,小學時,常因無法繳交班費而被罰站;至初中時期,更因生活貧困而無法順利就學,為此常利用暑假課餘時間賣冰棒以賺取學費,最後才順利完成學業。清寒的逆境,激發了慈悲救世的情懷。因此於國小三年級時就發願,長大後要儘量幫助貧困弱勢的人群。1987年,37歲時,一個因緣際會下閱讀到「金剛經」,生起了想探究佛法的意願;之後,親近水里蓮因寺上懺下雲老和尚、南普陀寺上廣下化老和尚,承蒙教化,受用甚多。並朝禮印度八大聖地、大陸四大名山、於浙江普陀山蒙觀世音菩薩灌頂加持、五台山文殊師利菩薩示現一位老比丘送一本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回到台灣後,便發願領眾共修,念佛助念,弘揚地藏法門。
1994年(44歲)出家,翌年至緬甸受南傳戒;
1997年(47歲)於高雄阿蓮鄉日月禪寺授具足戒。
2003年(53歲)依止美國上妙下峯老和尚;
2006年(56歲)得高雄光德寺上淨下心長老接法為臨濟宗第43世法嗣。
自出家後,精進道業、弘法利生、法界有情,同蒙教化,不可勝數。尤其,法師於地藏菩薩之深廣大願與孝道精神特別深刻感動,也因此發願弘傳地藏精神,廣布甘露,慈悲入世以改善社會風氣,挽救日益衰微的倫理道德,提升佛法之入世精神,以作為出世解脫,成就佛道之基礎。
 |
主辦單位 |
IAEUN |
|
 |
主持人 |
尊貴釋大正法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