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信根

中國居士林         [類品述說·三十七道品]

2-1-1《信根》

諸比丘!以何為信根耶?

諸比丘!于此,聖弟子有信,對如來之菩提堅信:如是,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諸比丘!此名為信根。

(南傳相應部六 根相應8-9)

何等為信根?若比丘於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餘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

(北傳雜含659(六四七))

世間不論是學術、文化、科技、宗教……等。都必須透過語言文字的聽聞或閱讀,才能讓他人認識與瞭解,佛法亦不能例外。但世間的思想與觀念眾多紛紜,有些人聽了馬上相信,有些人是保守半信半疑,但有些人卻是勇於去確認、反復查證後,才逐漸相信。佛陀亦在經典中說,不要因為它是您的老師、專家、權威者,甚至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這麼說,而馬上相信,應該以謹慎的態度先去確認、查證,以免以訛傳訛的誤了自己,也誤導了別人。佛法歷經了二千五百多年,沒有消失在歷史的洪流裡,表示了他是經的起考驗的。因為佛法是在說明我們的身心世界,不是偏唯物,也不是偏唯心;而是身心相依相在,不需要科學儀器,就可以自我當下體驗的,可說是不假外求,當下體悟。但認識相信一件事情,一定有一個次第流程,舍利弗回答佛陀,何謂四預流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為流」?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複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為入流分」?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 謂,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北傳雜含855(八四三)) 時,具壽舍利弗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曰: 「舍利弗!預流支、預流支之謂者,舍利弗!以何為預流支耶?」 「大德!親近善士為預流支,聽聞正法為預流支,如理作意為預流支,法隨法行為預流支。」

「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親近善士為預流支,聽聞正法為預流支,如理作意為預流支,法隨法行為預流支。

舍利弗!謂流、流者,舍利弗!以何為流耶?」 「大德!八支聖道為流也,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善哉、善哉!舍利弗!八支聖道為流,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住、正念、正定是。 (南傳相應部六 預流相應208-209)


在南傳雜阿含經中四預流支,依次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及法隨法行。北傳經典中親近善男子,在我認為成就聖果是不分男女,只要是他能夠說依遠離、依離欲、向于舍、向涅槃之法,甚至佛世有七歲就證阿羅漢果者。所以不論男女老小,合於經中所定義的法師者,都是我們應該親近的物件。

另外聽法學習者,也必須有一個虛心、謙下的態度來學習佛法,因為學法者如果起慢心,很容易錯失聽聞佛法的機會,就如佛成道後向五比丘路程中,碰見一修行者詢問佛陀師出何門,因他亦是六師外道之一的學習者,佛陀無師門,而錯失了聽聞佛法的機會。

聽聞正法後,就要撿擇善士所說的法中,哪些是世間言語(與五欲相應);哪些是出世間言語(遠離五欲過患);哪些讓我們遠離災禍的身口業(正語、正業);哪些是讓我們過著無罪過、無過失生活 (正命)的善法。內正思惟或如理作意是重要的,正確的掌握戒善法、遠離法,更近一步的就是出離法。法次法向或法隨法行,但要隨什麼法、向(行)什麼法呢?那就是四聖諦與八正道。

複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北傳雜含855(八四三))

佛陀又接著問舍利弗,如果已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及法隨法行後,成為入流者,能夠成就幾種法?舍利弗說能夠成就四不壞淨(信)或稱四證淨,哪四不壞淨呢?

----------- 於佛不壞淨 -----------

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于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

(南傳相應部六 預流相應201-293)

過去、現在乃至未來諸佛,皆會有此十聖號。這十聖號並不是因為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稱的,而是清淨的身、口、意三業,以及善導眾生出離三界、脫離輪回苦海的慈悲大雄力而來。

----------- 於法不壞淨 -----------

於法成就證淨,曰:「世尊之法為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也。」 (南傳相應部六 預流相應201-293)

佛陀歷經無數劫,最後依緣起的順逆觀察,發現了輪回的癥結,是集法而產生了苦法,也觀察到了一切緣所起之法,皆有此歸向滅之法,八正道就是此歸向滅的道跡。

這個向於滅的方法,我們不需要再花無數劫去摸索找尋出來,您只要依法隨法,看您要隨順著「世間」八正道(大福業、菩薩道);或者是「出世間」八正道(一乘道、涅槃道),就倌看個人的意願而行。所以佛陀為世間留下這無上的法寶,凡佛弟子都應該好好珍惜,能為他人說者則廣布之;能實踐者則努力實踐之。

----------- 於僧不壞淨 -----------

於僧成就證淨,曰:「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謂四雙八輩者是。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南傳相應部六 預流相應201-293)

妙行就是身、口、意三妙行,是相應於身三,不殺、不盜、不淫;口四,不惡口、不妄語、不兩舌及不綺語;意三,不貪、不瞋、不癡等十善業。直行即是其心無有邪取,佛陀或僧眾共同制定之律法,皆不會找任何藉口或漏洞來虧避。應理行即是離空有二邊,能應一切理,圓滿真實中道而行。和敬行即是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須互相友愛、敬重之六種事,所謂六和敬:(一)身和共住, (二)口和無諍, (三)意和同事, (四)戒和同修, (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四雙八輩即是即四向四果。即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等四對八種。向與果合則為四雙,分則為八輩。

由此可知僧團是有別於世俗的社會團體,是世俗社會所仿效與學習的對象,在佛入滅後,僧團除了佛法上的實踐,也肩負著法的傳承與流布,而信眾於僧團中獲得法益後,從更慈悲的角度,有物資的出物資;有力量的則全力幫助,讓未聞法者聽聞佛法;已聞法者更深入於法。而不要花費時間去尋找,哪位師父是初果乃至是否阿羅漢果。畢竟在各位沒有擇法眼時,去妄斷分別任何人,只會徒增他人甚至自己的煩惱與困擾。

佛陀已說過,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要依法而不依人。佛陀出現世間的珍貴,不在於佛的圓滿報身,而是這無上法寶--八正道。

----------- 聖戒成就 -----------

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贊,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南傳相應部六 預流相應 201-293)

聖者之所樂的是什麼呢?五戒、十善是普世戒法,他是世間善法戒,也是出離世間的戒善根基,律法則是規範僧團在食、衣、住、行及醫藥等,能夠無罪過、無過失共同生活的羯磨法。

一般剛學習戒法之人,因長時以來放逸的生活習慣,常會有意無意的觸犯一些戒法,總會覺得戒律對他來說是綁手綁腳的,為了要卸脫或掩飾自己過失,常會找一些理由或原因,來擺脫原諒自己,所以對戒法會有破、穿、雜、穢等情事,如前面所說的直行者,是不會找任何藉口或漏洞來虧避,應該以見纖細罪則生大恐布,如犛牛愛尾之心來持守戒律。

戒法、律法的多少與持守的分際,在其它宗派有時比佛教來得更多或更嚴苛,對戒法律法過分的執取、不通情理環境,則較容易落入戒禁取的狀況,殊不知戒律除了不妨礙、觸惱他人外,重要是自我身心依此能夠沉潛下來,身心不躁動,心才能清淨安住,三摩地因此而引發出來。

此四不壞淨佛說為法鏡經或法鏡法門,而成就四不壞淨者,于南傳相應部六預流相應篇中,整理得如下之現生現得之功德利益:

1.能得福澤潤澤、善潤澤、安樂食。入無數無量大福德聚之數。

2.得富饒而有大寶、大財之大名稱。

3.於獲得四洲及獲得四法,獲得四洲是不及獲得四法之十六分之一。

4.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5.得順修習六順明分法!即於此一切諸行,當作無常觀,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而住。

6.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7.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主持人
向滅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