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8/15 NPO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中華藝術網 報導2015-8.12
《北京故宮─藏傳佛教造像》
本卷從故宮珍品中遴選出260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彙聚了各地藏傳佛教藝術的精華,絕大多數是首次面世。珍貴之處在於保留了清代喇嘛高僧的鑒定記錄,即“黃條”和佛龕題記,寫明佛像品種、名稱、來源、時間。大量的黃條和佛龕題記,為研究藏傳佛像的歷史原貌,瞭解當時佛像來源、分類、名稱提供了可靠的尺規文物。系統地反映了藏傳佛教的發展脈絡,在中國藏傳佛教研究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http://www.best100club.com/bestfocus/Buddha/index.htm
●《北京故宮─藏傳佛教唐卡》
故宮唐卡藝術概述 文/王家鵬
唐卡是藏語的譯音,原意是指各種質地的捲軸畫,它色澤亮麗,流光溢彩,具有鮮明的藏族藝術特色,是西藏繪畫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卡藝術歷史悠久,據西藏傳說,早在佛教傳入西藏的7世紀吐蕃王朝時期就已出現,現存最早的唐卡是11世紀西藏佛教後弘期初期的畫作,但15世紀前的存世品數量很少,存世數量最多的是17、18世紀的作品。
西藏地域遼闊,各地的藝術風格差異很大,不同教派、不同的師承,使得唐卡的風格異彩紛呈。唐卡的發展與中原內地以及周邊地區的中亞、印度、克什米爾、尼泊爾的佛教藝術有密切聯繫,尤以中原漢地繪畫的影響最為深遠。15世紀前後,是西藏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創作了大量的雕塑、繪畫佳作,並形成了特點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眾多成就卓著的繪畫大師代表著各自的藝術流派,如勉拉頓珠創立的勉日畫派、欽則創立的欽日畫派,南喀紮西創立的噶瑪噶智畫派。這些流派共同特點是深受漢地繪畫的影響,漢藏藝術交融是15世紀以降西藏繪畫藝術的主流風格。這些藝術流派一直綿延不絕,推動西藏繪畫藝術的發展,進入18世紀,西藏繪畫藝術再次出現繁榮期。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上千幅唐卡,全部是清代皇家的藏品,匯聚了18世紀西藏與內地畫師創作的一批珍貴作品。這批唐卡藝術精華,集中代表了西藏唐卡藝術在內地傳播發展的面貌。(本文未完,請參閱《北京故宮─藏傳佛教唐卡》導言)
●《北京故宮─藏傳佛教造像》
故宮藏傳佛教造像概論 文/王家鵬
青藏高原壯美而神奇。勇敢智慧的藏族人民在這世界屋脊上創造了有著鮮明民族特色和獨具地域特徵的藏傳佛教造像藝術。藏傳佛教神靈眾多,形象奇異,既有源於印度晚期佛教的密教金剛乘、時輪乘諸神,也有西藏原始本教神,還有漢地及蒙古神祗,其造像內容豐富多彩。造像所用材質有泥、石、木、金銅等,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金銅佛造像。一千多年來,各民族工匠們製作了大量金銅佛像,充分體現了藏傳佛教造像的藝術成就。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皇宮,由於歷史的機緣庋藏了大量的藏傳佛教金銅佛造像,成為中國除西藏地區之外藏品最豐富的國家博物館。這些藏品原為清宮舊藏,主要是西藏、蒙古等地的貢品和元、明、清三代的宮廷作品,可以說是匯聚了各地的藏傳佛像精華,不僅時代跨度大、產地多,集中反映了藏傳佛教造像的發展脈絡,顯示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造型特點與藝術成就,而且蘊涵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在中國藏傳佛教造像研究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本文未完,請參閱《北京故宮─藏傳佛教造像》前言)
‧內頁試閱1 ‧內頁試閱2 ‧班禪喇嘛源流─薩迦班智達 ‧釋迦牟尼佛
‧繡像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同侍從白度母坐像 ‧毗盧佛坐像 ‧宗喀巴坐像
●班禪喇嘛源流─薩迦班智達
18世紀,西藏,布本設色,縱70釐米,橫42釐米,清宮舊藏
薩迦班智達﹙1182–1251﹚名貢噶堅贊,薩迦派第四代祖師,歷史上著名的學者、詩人。1247年作為西藏地方代表與蒙古皇帝窩闊台之子闊端在涼州會面,並說服衛藏歸順蒙古,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傑出的貢獻,結束了西藏地區的分裂局面。同時使薩迦派在衛藏地區取得了宗教領袖地位。
薩班為年輕相,英俊瀟灑,身著杏黃色袈裟,戴紅色圓頂法帽,右臂抬起,左臂伸出,作辯經的姿態。背景畫眾僧朝拜彌勒佛。上方是上師紮巴堅贊及其修行本尊文殊菩薩,下方是四臂大黑天以及被降伏的外道聽其傳法。下邊有金寫藏文題記。
●釋迦牟尼佛
18世紀,內地,布本設色,縱99釐米,橫59釐米,清宮舊藏
釋迦牟尼是對佛教創始者悉達多˙喬達摩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他是顯密教派共尊之本師。佛為“佛陀”的略稱,意為「覺者」。
釋迦牟尼佛現成道相,面相慈和,螺髮高髻,著袒右田相袈裟,右手結觸地 印,亦稱降魔印,左手平托缽盂,結跏趺坐蓮花座,下承須彌獅子座,座前設案,紛陳雜寶。法座前弟子著通肩袈裟,手捧寶物供養。背面有白綾,墨書漢滿蒙藏四文題記:「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初五日 欽命嘎爾丹錫圖薩瑪迪巴克什認看供奉利益畫像釋迦牟尼佛……」。
此唐卡略帶早期尼泊爾畫派之遺韻。
金唐,以金色作底,用紅色硃砂線,黑色墨線勾勒形象,是唐卡中貴重品種。
●繡像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18世紀,內地,絹本刺繡,縱76釐米,橫51釐米,清宮舊藏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十一個顏面象徵菩薩修完「十地」,最後功行圓滿,到達第十一地﹙佛地﹚。向前方的三面作菩薩善面慈悲相,代表寶部﹔左側三面作瞋怒相,代表金剛部﹔右側三面寂靜安祥,代表蓮花部。最上一面為阿彌陀佛,代表佛部。其胸前八臂,當中雙手合什,身後是千手千眼,呈扇形排列,千手錶示護持眾生,千眼表示觀照世間,都是大悲的表現。上方左起為阿憴 佛、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寶生佛﹔第二行為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下方為黃教祖師和仲敦巴。背面有白綾,墨書漢滿蒙藏四文題記:「乾隆四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 欽命章嘉胡土克圖認看供奉利益繡像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此唐卡繡線設色退暈,採用平繡、平金、套針、釘線、纏針等針法,細部著筆點染。
●同侍從白度母坐像
10-11世紀,東北印度,黃銅,高13釐米,清宮舊藏
白度母戴化佛寶冠,抬頭前視。袒上身,豐乳細腰,佩帶項圈、臂釧、手鐲,腰束長裙,裙面陰刻雙線衣紋、花點。右手結與願印,左手持蓮枝,全跏趺坐。仰覆蓮座兩側有侍從度母坐在小蓮花上,形象稚拙。座下承六足折角高臺,足側跪坐女供養人,合什祈禱。聯珠火燄紋背光頂飾塔幢式傘蓋。
白度母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女神,也是藏傳佛教諸神中最美的一位,傳說為觀音菩薩化身,常與無量壽佛、尊勝佛母一起供奉,是三長壽佛之一,在西藏極受尊崇。
●毗盧佛坐像
14 ~ 15世紀,西藏,黃銅,高32.7釐米,清宮舊藏
毗盧佛面相端莊祥和。寶冠高聳,上嵌珊瑚、松石,束髮繒帶與穿耳的帛帶連結在一起,在耳邊翻捲盤繞,又與圍繞身體兩側的帛帶連接,劃出有力的弧線,靜態中增加了動感。身形強健,身飾項鏈、瓔珞、臂釧,腰束裙,無衣褶,只在裙邊刻簡潔的捲草紋。雙手結智拳印,手指間夾一精緻小法輪,全跏趺坐。下承仰覆蓮座。
毗盧佛坐像,身材比例準確,形象端莊祥和,翻捲盤繞的長帛劃出優美的弧線,靜態中增添了動態美,工藝極精湛。
●宗喀巴坐像
17世紀,西藏,金,高50釐米,清宮舊藏
宗喀巴面容豐滿,笑意盎然。雙手持蓮枝,作說法印,腿遮於寬袍之下,全跏趺坐。身側雕兩枝蓮花,上托寶劍與經篋。下承仰蓮座,座下為折角八獅方檯,臺上嵌珊瑚、松石。台前彎桿挑兩盞嵌珠寶金宮燈。背光花繁葉茂,刻十二尊上樂金剛銀像,頂上為蓮花座,座上立上樂金剛,張傘蓋。
背光刻銘文:“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二十日 班禪額爾德尼瞻仰天顏恭進十二上樂王座藏釋迦牟尼佛舍利大利益宗喀巴佛”。表明此造像是六世班禪敬獻的。
六世班禪進獻的金質宗喀巴坐像,造型簡潔,背光台座繁縟華麗,是紮什琍瑪像中最珍貴的作品。
|
主持人 |
北京故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