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施能破除貧窮

濟群法師

佈施,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施捨。《攝大乘論》云:“又能破裂慳吝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為施。”

 

  佈施又有不同內涵,如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財物幫助他人;法施,是以所學佛法及知識技術幫助他人;無畏施,是以仁愛慈悲使眾生獲得安全感。佈施不僅能利益他人,也能使自身獲得極大利益。一方面,佈施能幫助我們破除慳吝。凡夫貪著財富,面對需要幫助的人,往往因慳吝而不願施捨。哪怕是平日幾乎用不著的物品,一旦要送出去,又覺得它重要起來。佈施,正是克服慳吝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佈施還能廣種福田,改變貧窮之因。凡夫目光短淺,以為佈施一點,自己就失去一點。殊不知,佈施就像農民播種,每一粒種子,都會帶來豐厚的回報。如果說種田還可能因自然災害等原因而減產,但耕種福田卻毫無風險,必能獲利。發心越廣大、越純粹,收穫也就越大。那些在春天捨不得播種的人,秋天能有收穫嗎?他們若知自己因慳吝而錯失良機,必定後悔莫及。不少人一生為貧窮所困,正是因為往昔不願佈施所致,倘若不從現在開始努力改變這一業因,貧窮狀況將難以改變。就像在貧瘠的土地上,無論怎樣努力耕耘,都難有所獲。唯有從改良土壤著手,方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說,佈施既能破除貧窮,也能使人生擁有福德。

 

  對於修習佈施法門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也要特別加以注意。有些人佈施是為博得美名,以此沽名釣譽;有些人佈施是因有愧於人,以此換得心安;有些人佈施是為顯示富有,以示高人一等;有些人佈施是為逃避厄運,以此破財消災;有些人佈施是為受人擁護,以此籠絡人心;有些人佈施是因爭強好勝,以此自我炫耀;有些人佈施則為功利使然,以此作為盈利方式。在佛教看來,這些佈施都是不如法、不究竟的。雖然也能帶來相應利益,卻會因發心偏差導致種種後遺症。

 

  所以,佈施也要在般若引導下進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以無所舍法,應具足檀波羅蜜,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如法的佈施,是從慈悲心出發,以智慧觀照世間需求而修佈施。在佈施時,則不住施相,不認為我是施捨者,對方是受惠者,也不執著自己施捨給他多少財物等。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雖行佈施而不住於相,其功德如虛空般廣大無邊,不可窮盡。





主持人
濟群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