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州禪修指導摘要
繼程法師
林淑德
繼程法師·南加州禪修導摘要
作者:林淑德
來源:法鼓山美國護法會LA分會
不遠千里來自馬來西亞的繼程法師,是聖嚴法師1985年的傳法弟子,在四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的一連串密集禪修指導活動中,為我們帶來了濃濃的禪意,使我們對於禪坐與修心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法師還帶來他的「春在枝頭」,「頭頭是道」,「百法明門論講錄」與大家結緣。前兩本書是他禪修指導的講材,也是我們自修的重要指南。他帶來僅有的一本最新著作「提起話頭」,與一幅他書寫的心經掛曆,留在LA道場供我們閱賞。法師慨允為我們揮毫,寫下許多蘊含禪韻的藝術墨寶,將在七月十五日的募款餐會上義賣。
繼程法師在LA道場的三天,為我們講解了天臺宗的「小止觀」禪修法門。 在僑二中心的「春在枝頭」演講, 談到對開悟解脫過程的正確觀念。 在LA道場的一日禪, 詳盡的教導了禪坐的方法細節。在Irvine 南海岸中華文化中心的二天,講解了「六妙門」禪修法門,並教導禪坐的詳細方法。法師七天的禪修指導內容極為豐富又有系統,將重點摘錄於以下,若能再閱讀其著作,必有深入的瞭解。
〔禪修提要〕
* 禪修必須1)建立正確的知見, 2)有增上生心(向上提升自己之心),如此用功時可享受到身心調和的喜悅,而繼續用功。
* 用功的方法: 1)對治法, 2)攝心法。依不同情況而應用不同方法。
* 看清自己現在具備些什麽因緣條件,就掌握現有的因緣條件去修,能做到的就去做。明白現在因緣條件不俱足,將來仍有機會提升,先去具備最基本的條件(即小止觀的“具緣“)。
* 當打坐至身心統一時,已至“止”的境界,是欲界定,此時只是一種覺照。
* 修止必須具備專注力與覺照力。
* 修觀前1)必經過修止的過程(入觀前先攝心於止),依止而起的觀為“慧觀”(即心在安止的狀態,仍能覺知當下之境,而起觀其過程之無常)。
2)必須先對義理有深入、透徹的理解(如無常、無我的觀念),オ能變成自己正確的知見,オ能自己做觀想、緣理觀(得先有理路),而能有系統的將義理整理出來讓人瞭解。
* 平時要多聞(聽佛法、看經書、共修)、多思(多練習深細如理的思維),オ能產生智慧而理解佛法之理(義理、道理、理論),將事與理貫通,把佛法道理應用於生活中。
* 智慧即有觀察、辨別、抉擇的能力,使我們生出客觀的看法,深入事理,判斷正確,符合緣起的運作。
* 觀境為空: 「觀」中起念頭“有個觀到外境是空的作用為何?”…
乃至由觀外境而變為向內觀心念與妄想,再至觀細了,而發現到所有的作用,皆是相對的境。觀此是空,反觀亦是空,皆是因緣合和在作用。能觀與所觀皆是相對的,兩者皆在緣起、相對的狀態才成立,因此兩者皆為空(即畢究空)。
* 在家居士於日常生活中:
-常提起正念,自問: 此事若如此做,對人對己都好嗎?
-時常將心調為正面心,以慈悲心待人處事。心是一切活動、一切現象顯現的主體,心造作種種的行為,而形成種種的業,再招感種種的果報。
-每天起床後照鏡子時,給自己一個最美的笑容,先開始對自己慈悲,接著對家人慈悲,繼而對外人慈悲,主動去散發慈悲。
-修心是修改習氣、觀點,改善後,看別人順眼,看世界更美好。
-修行是時常自我要求、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淨化。
-學習佛法是要開拓、提升我們的心靈層次,將佛法理論應用於生活中。
-明白每個人的思維方法不同,以最適合自己、自己最容易吸收又能運用於生活上的方法來修行。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自己。要融入自己的因緣,做智慧的抉擇運作。
〔談開悟解脫的過程〕
* 宗教上的開悟解脫過程,不該是神秘玄奧的。我們應該先放下對宗教上解脫境界的猜測妄想,而回到現實生活中去理解。釋迦牟尼佛於證悟成佛(即覺悟者)後,提到開悟解脫之過程境界,是難以言喻的,是一種煩惱全滅之狀況。
* 最重要的悟境,是在破除我見(空去我執,沒有凡夫的成見、染著、比較心)時發生,自煩惱中解脫出來,而心無空掛礙。覺悟者的狀況,是心在無我中運作,行、住、坐、臥仍如常人,不顯神通。不同的是,他是全心全意、以無雜念的清淨心,亦沒有分別心的生活在每個當下。例如他吃東西時很專注,不起其他念頭,任何食物皆是最美味的。充滿著慈悲心,他眼中的眾生,皆是美好的,沒有壞人,只有因煩惱而犯錯做壞事的人。在觀空、觀無我時,沒有能觀的我,亦無被觀的眾生,而無我見、無常人見,只是隨順因緣、運用智慧的去生活。
* 開悟: 在思維過程中、人生經驗中、做學問上,很用心於某一點時,會忽然有突破性的理解而開竅,而融會貫通,即是一種開悟。於是面對生活,會有不同的人生觀。本來生活上的問題,因為自己看法觀念角度的改變,就不成問題了。在處理人際關係與事情問題上,都會做得更好。
* 若沒有很用心的生活過,不容易有開悟的經驗。如藝術家,平時若能不斷的學習、練習創作,才能常有靈感。他們不同時期的突破,即是藝術創作的開悟,而其作品有不同開悟後的持色。
* 悟境過後,應以此悟做為生活上的指導。由於悟中的體驗而更堅定不再退轉的信心,更有嚮往開悟解脫後境界的欲望(正欲)。
* 在人生旅途中,總會有大大小小的悟,有助於走好修行之路,亦使生活過得更好,生命開展得更美妙。即使此生不能開悟解脫,只要保持信心,向佛陀學習,從審察自己身心開始,踏實的用功修行止觀,即是培植善根,造就未來生智慧開悟成佛的因緣,終能脫離煩惱,跳出三界的輪回。
〔小止觀〕又名「童蒙止觀」,是天臺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晚年推出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有二十五種方便法門,依眾生根器之不同,而以適宜之方法來助人禪修。
“二十五方便”涵蓋於以下五大項目之內
1. 具五緣(禪修之前該具備的條件) :
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息諸緣務(遠離世務),親近善知識。
2. 訶五欲(訶棄五種能引起內心貪欲的外境) : 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
3. 棄五蓋(棄除五種內心的煩惱) : 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懊悔),疑(懷疑)
4. 調五事 : 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細呼吸),調心。
5. 五方便行 : 欲(正欲 - 想要修行、證果的欲求, 正欲為精進所依),精進,
念(念是定所依),巧慧(正見的辨知,非得從定中發慧),一心(專注、堅持修行之心) 。
* 正修(為調心的功夫) :
1. 坐中修-坐姿正好處於非動非靜之狀況,是修止觀最理想的姿勢。
2. 曆緣對境修-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修止觀,時時收心於當下而不散亂,活在當下的因緣中,不斷的調和身心,安住身心。
* 善根發 :
1. 外善根發相-發生對佈施、持戒、孝順父母、供養三寶、聽佛法的興趣漸增之善根外相。
2. 內善根發相-a. 數息、不淨觀、善心、因緣觀、念佛五種觀法之善根發相。
b. 辨真偽邪偽禪相,真正禪相。
* 覺知魔事-魔即修行上的障礙。有四種-煩惱魔、陰入界魔、死魔、鬼神魔。
* 治病-業障病當求懺悔,禪病須以止、觀之法對治。
* 證果-一念心中具足空假中三觀。不落入空假中。
〔六妙門〕
* 是四部天臺止觀著作中, 惟一由智者大師親筆撰寫、講解完全的禪修法門。
* 是亦世間、亦出世間的禪法,以數息法可達到世間定,亦可達到出世間定。
* 此六妙法門(數、隨、止、觀、還、淨) 涵蓋了所有的修行法門。
數-數息法
隨-隨便宜(隨不同情況,改用任一妙法)
隨對治(隨出現的狀況,應用對治法。例如:以慈悲觀對治瞋心,以不淨觀對治貪心,以數息法對治散漫)
止-身心統一時,而心入定
觀-觀照,起觀想
還-生智慧、回歸佛性
淨-清淨本性
* 修行要有一根本方法,在用不上時,可當下調整轉換為其他用得上而懂的方法。
〔基礎禪坐要領〕
* 穿寬鬆的衣服,不戴首飾、手錶、眼鏡,關掉手機。
* 打坐前,先做八式動禪的暖身運動,使全身鬆軟;並練習發慈悲心(可念慈經,或寫祝福字句回向眾生離苦得樂)。心變得慈悲柔軟,打坐易入深定。入深定時可做假想觀,觀想親人皆快樂。
* 開始打坐時,一定要全身放鬆。腿盤好後,將脊椎骨的每一個骨節,都安放在最恰當的位置上,身體自然會放鬆下來。
禪坐(打坐)是身、息、心的調和
* 調身-姿勢正確了,才坐得久。
。調上半身(上盤):
1. 手結定印-左手放在右手上(以靜制動),雙手四指相疊、姆指相觸,成圓形。
2. 結定印的手放在胸前,與胸隔著空間成圓形(即含胸),再將手放下置於腿上。
3. 用點力量將腰杆挺直,再深呼吸,呼氣時,腰兩旁的肌肉會放鬆下來,腰仍會挺著。由側面看身體,是稍向前傾,非直的挺胸。
4. 頭前後左右輕轉,將頸部拉松。頭很輕的向後仰至快掉下時,再輕輕的向前傾,即是頸椎正確的位置。下巴內收時,雙眼平視前方,保持頭頂與天垂直,而不要低頭。低頭會造成頸項的肌肉緊張,氣管被壓而呼吸不太順暢。
5. 上下牙輕叩不咬緊,舌輕抵上顎(上牙床),會自然分泌唾液潤喉。
6. 眼皮不用力、輕鬆下垂,輕闔眼而不閉緊,雙眼下垂不視物。
7. 面帶微笑,使臉部放鬆。
。調下半身(下盤):必須下盤穩,上盤才會穩。
1. 最好是臀、左膝、右膝三點之間各等距,三點皆貼到地面,呈大等邊三角形是最穩的坐法。雙盤、單盤(腳放在大腿上)容易如此做到。半單盤(腳放在小腿上)只能做到等腰三角形(臀與左膝或右膝之間等距,但與兩膝之間不等距),散盤的三個支點不平衡就不穩,交腳坐的三角形變小亦不穩。
2. 蒲團只坐三分之一或一半,臀部要墊高,使挺腰時後面的支點比前面高,而身體稍向前傾,將身體重心的垂直線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並將身體的重量平均分散到三個支點,最後觀想將重量下至地面。否則全身的重量會壓在臀部或腿上。
* 調息-全身放鬆了、呼吸順暢了、才不會控制呼吸、才能用數息法調心。
坐穩後,自頭至下將身體各部位好好的放鬆,不妨重覆數次,及至完全放鬆之後,身體保持在靜止狀態,心也往下沈靜,會慢慢覺察到呼吸(胸部或腹部的起伏),順著自然順暢而不費力的呼吸,轉為覺察到呼吸在鼻端出入的觸覺。
* 調心-以數息法、隨息法來收攝、凝聚我們的心至止、定。
體驗到呼吸在鼻端的出入,呼吸自然順暢時,可轉為數息法,用數目字來提起覺照的心,保持注意力在呼吸上。清清楚楚由一至十,數每一次的呼氣,將注意數目的心(專注)與數的心(警覺的覺照)統一運作。被妄念打斷時,重頭來起。及至心愈收攝、心與氣息愈來愈細,自然不須數息而清楚覺知到呼吸進出時,即轉用隨息法,專注在呼吸進出的觸覺上,心與呼吸一致了,心由收攝至凝聚,心調得較細了,自然會安止於一境,不會受到身體覺受及外在環境的影響,慢慢地深入定中,達到身心統一。心能止、定後,方能起觀。由不斷的訓練觀心及事相的生滅無常,終會生智慧、證悟到緣起性空。
* 出靜:當引磬響時,表示可以出靜了。先調心、再調息、最後調身。
1. 調心-全身不動,保持正念,先覺照全身打坐的姿勢,將注意力自鼻端放至全身。放心由細回到平時較粗之狀態。
2. 調息-慢慢深呼吸三次,將細呼吸調為平時粗些的狀態。
3. 調身-打坐時身體內部變細,若外部動作一下子變粗,內外不協調,會頭痛或睡不好。未鬆開腿前,頭頸前後左右轉動,上身畫圈轉動,雙手搓熱按摩各部位。起座後,做做體操舒活全身。
* 打基礎的階段,是最苦、最費時又最沒有成就感的,要有耐心、恒心去維持打坐的習慣,愈用功練習得好,愈想用功。
|
主持人 |
繼程法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