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益西彭措堪布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 思維八苦講記1

益西彭措堪布  思維八苦

(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

 

一、八苦的關係

 

(一)五取蘊的名義

 

“取”是煩惱的異名。有漏蘊是從煩惱生起的,所以從因上取名為“取蘊”,就像水力發的電叫“水電”一樣。所以五取蘊就是有漏的五蘊(有漏的色、受、想、行、識這五類法的積聚)。

 

要知道,五蘊有兩種,有學道聖者是無漏的五蘊,凡夫是有漏的五蘊。這裡抉擇輪回苦,所以只觀察有漏五蘊的狀況,用的名詞也是五取蘊而不是五蘊。

 

(二)前七苦與五取蘊苦的關係

 

一般會把八種苦看成是並列關係,認為在前七苦之外另有一種獨立的不好理解的五取蘊苦。這是不認識前七苦和第八苦的關係。實際上,生、老、病、死等苦是差別相,五取蘊苦是總相。換句話說,生老病死等苦都是五取蘊上的苦相。

 

二、思惟八苦的方法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淨心法要》裡開示:“三有中具諸苦相,所有種類盡力思,見彼全為蘊過患。”“所有種類”,是要求思維苦時要全面、具體;“盡力思”,是要求竭盡自己的觀察智力進行思維;“見彼全為蘊過患”,是要求每種苦都見到是五取蘊的過患,要歸到“五取蘊苦”這個根本上來。

 

落實在觀察八苦上,思維的方法就是:(一)生等每種苦都從各方面思維它的苦相;(二)每種苦都見到是五取蘊的過患。

 

三、為什麼要把種種苦統歸在五取蘊苦上

 

原因有下面這幾方面:

 

(一)能對苦諦生起統貫的認識

 

一般人只認識單個的生老病死等苦,意識不到這些苦全是五取蘊顯現的。如果不去把苦歸結到五取蘊上,那就永遠不會認識一切輪回苦只是一個五取蘊苦。相反,在每觀察一種苦時,都能見到是五取蘊上的苦,這樣任何輪回苦都歸在五取蘊苦上,五取蘊的面目就會逐漸顯出,會看到它是生髮無量諸苦的苦器,是無量過患的所依。這時再看六道林林總總的苦,就見到樣樣都是五取蘊苦,就有統一的認識。善趣惡趣的苦、前生今生的苦、分門別類、相狀各異的苦,就整個統歸在“五取蘊苦”上。

 

以前對苦的認識是分散的,就像一百顆珠子沒有用線穿起時,零零散散,東一個西一個。現在把一切輪回苦都統貫在“五取蘊苦”這條主線上。比如生苦,就是五取蘊受生時的苦;老苦、死苦,就是一期同分五取蘊成熟、棄舍時顯現的苦。地獄苦,就是五取蘊受生地獄時顯現的熾熱、砍截等苦;欲天苦,就是五取蘊受生欲天時顯現的五衰相現、死歿、墮落等苦。壞苦,就是五取蘊顯現樂受的苦相;行苦,就是五取蘊每刹那成為苦因的苦相。

 

像這樣,不論生老病死等七苦,還是壞苦、行苦、惡趣苦、天苦,都首先分步分段地思維,然後見到每種苦是五取蘊的過患,由此就能把三苦、八苦、六道諸苦穿成一貫,見到五取蘊的相續是一條連綿不斷顯現苦的長河。再看“五取蘊”,就真正認識它是“苦苦器、壞苦器、行苦器”。返照自己當下的這個身,就能作意它是苦器。

 

(二)能通達諸多法義

 

抓住五取蘊苦這個要點,多次地去思維,原先理解膚淺、泛泛而談的很多法義,就會開始融會貫通。

 

比如系縛是什麼,以前只是空泛地說:“就是還綁在輪回裡、還沒有超出生死”等等,現在把整個輪回現象都歸在五取蘊這個主體上,就知道系縛的意思是說,在還沒有生起無我智慧期間,一定是以我執起煩惱,以煩惱造業,以業取後有的蘊,導致五取蘊前一刹那滅去,後一刹那又生起;後一刹那滅去,再後一刹那又生起,不斷地由前前取後後三有的蘊,始終系縛在三有的輪轉中。所以系縛的體性就是在三有中結蘊相續。

 

反過來,什麼是“解脫”?就是生起了真實對治——現見無我的智慧,從此去我執、斷煩惱、不造有漏業,因此在宿業消盡之後,就徹底止息三有的結蘊相續,這就是解脫。

 

又如常說的“輪回如火坑”是什麼意思?這也只有認識了五取蘊苦才會明白。五取蘊不是自然就有的,它是由惑業的因緣造成,所以是刹那刹那生滅的,而每一刹那又都是苦。所以就像火坑,任何一點都熾熱,無有清涼。火坑表達的是五取蘊相續中的一切刹那都是苦的,沒有一刹那安樂。

 

又比如《四百論》講的:“智者畏懼善趣,等同地獄。”知道五取蘊苦,心裡就特別清楚,知道這是因為善趣和地獄在五取蘊苦上是等同的。

 

又比如要認識求解脫心的相狀,關鍵要知道求解脫什麼?就求從結蘊相續中脫出。為什麼要求解脫?因為只要這個五取蘊還在相續結生,就會源源不斷地從中出生從地獄到天界的無量諸苦,這是輪回無量苦的生處、來源,不從這裡脫出,就沒有真正的安樂。這樣發起迫切尋求從中脫離的心,就是求解脫心。

 

轉過來就知道,不對五取蘊的自性生起厭離,求解脫心就沒有發生之處。因為厭離五取蘊,才求解脫;不認識五取蘊的自性,不厭離它,希求解脫什麼呢?求解脫心是從“厭離五取蘊”這一點上發起的,不厭離五取蘊就沒有發起的所依。

 

又比如,大悲的相狀是什麼?就是對於三界有情流轉生死,平等地生起拔苦的心。為什麼平等地生悲心?就因為六道上上下下的任何有情都系縛在五取蘊苦中,要拔除的苦不只是一個支分苦,而是要拔除五取蘊總苦,這才是真正讓眾生脫離生死大苦,得到真正的安樂,大慈大悲的內涵是在這上面。

 

總之,這是重要的關口,能在這裡突破,像“系縛”、“解脫”、“厭離心”、“求解脫心”、“大悲心”等等的法義和修心的方向就會顯得非常清楚,能從根本上全面打開。

 

(三)能區分世間道和出世間道

 

只要懂五取蘊苦,就會這樣區分:能造成五取蘊苦的道,就是世間道;能寂滅五取蘊苦的道,就是出世間道。這裡只有兩種走向,一種走向,造成結蘊相續;一種走向,止息結蘊相續。這就是世間道和出世間道的分野。

 

總的來說,只要還沒有生起寂滅五取蘊苦的意願,還沒有修持無我正道,所作所為就都造成結蘊相續,即使修福、修定,也都成了生死業因。或者這樣說,只要還處在愛著世間的心態中,還在隨我執而轉,所作所為就都結生三有的蘊,這樣的道就是從三有的因通向三有的果,是輪回的道。

 

只有認識了從五取蘊中只會源源不斷地生苦,看清它的本性,迫切尋求解脫,而且找到了能解脫的無我正道。這之後,以出離心攝持,安住在無我中,才走上了出世間道。

 

(四)能趣入集、道、滅三諦的觀察修

 

我們認識了五取蘊苦是最可怕的苦,是源源不斷出生六道無量眾苦的總的苦器,就像抓賊一下子抓到了真正的賊頭子一樣。鎖定這個靶子之後,我們寂滅苦就有的放矢,再不像以前那樣,認識上一片模糊。自己的目標已經明確,要尋求的就是寂滅五取蘊苦,它成為一生最重大、最迫切的事。

 

當五取蘊的過患越來越清楚地認識時,就像發現自己身上有了癌症一樣,想盡一切方法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想什麼、做什麼都是為了成辦這件事。這就驅使著自己的心去觀察它的因,是由什麼因造成了五取蘊苦。這樣追問就把心帶入觀察集諦中。

 

我們看到五取蘊是刹那刹那地顯現苦相,就會問:它是怎麼來的?會沒有因嗎?它是刹那性的法,不會是無因生。如果無因生,那就不需要任何條件,應當恒時出現,但它是刹那滅的,所以不是無因,而是因緣造成的法。再問,它會以其它上帝、真主等為因嗎?這也不是,一定是來自自己,來自因位內心的妄動,從造作上說,就是業;從不寂靜的心態上說,就是煩惱。這就是集。再觀察心中有哪些煩惱、煩惱是依什麼次第生起、是如何造集感生死的業等等,這就開始具體認識集諦,認識造成五取蘊的原因。再進一步追根問底:“煩惱是怎麼生起的”,就看到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是因為執著我而起貪、起嗔、起慢等等。像這樣,往自己內在去觀察,往五取蘊上去觀察,就逐漸會認識集諦。

 

再探究“我執能不能斷除”、“有沒有寂滅苦的涅槃”,就把心帶入思維滅諦;再觀察“什麼是無我”“如何安住無我”,就開始趣入思維道諦(這些在後兩種法印中會具體講解)。

 

總之,後面一系列的深入,都要依靠思維五取蘊苦來把心帶進去。五取蘊苦是要點,在這上面得到認識,就能有力地抓著心深入去思維什麼是生命的真相、什麼是系縛、什麼是解脫、什麼是苦、什麼是苦因、什麼是真正的安樂道、什麼是真正的安樂果等等。認識的深度、開闊度會大不一樣。

 

所以思維很重要。思維好了五取蘊苦,就能看清輪回的真相。越看清,走解脫道就越堅定。做什麼、想什麼,重點都是往解脫道上走。這樣引發的道心是很穩固的,斷定就只安住在出離的意樂和行為中。這就重新換了一個人,換了裡面的想法和做法。

 

觀見五取蘊苦→求解脫心(欲求從五取蘊苦中解脫)→觀察苦因是什麼(觀察集:蘊←業←煩惱←我執)→觀察我執是否能斷(觀察滅)→觀察修習無我能斷我執(由此一心投入于修習無我)

 

像我們最初學《廣論·中士道》時,是一段一段先從名相上認識,從“什麼是系縛”、“什麼是解脫”、“什麼是求解脫心”這樣開始,然後學苦諦,八苦、六苦、三苦、六道苦,一樣一樣去熟悉它;然後再學集諦,煩惱是什麼體相、是怎樣生起、煩惱的因是什麼、過患是什麼,煩惱怎麼集業,集哪些業;再學十二緣起每一支的差別、怎麼攝在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當中、幾世圓滿等等。這是初期學習的一段過程。當時只是這樣學,只是文字上的記憶,沒有想過這些能融會貫通。但以後多次地思維五取蘊的自性,就有好現象出現,原先學過的很多分散開來的法義一下子出現貫通的認識,分門別類的名相、法義都統攝在一個關要上。再看前後、上下各部分的法義,都迎刃而解。這時就能“由博返約”,得到心要,眾多法義都了然於心。

 

所以深入的思維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只停留在表面上,就只能得一點知識皮毛,不能進入門內。

 

四、為什麼要對五取蘊的自性發起真實厭離

 

宗大師在《廣論》上說:“若於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於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為切要。”

 

這段話說到三個方面:第一、對五取蘊的自性發起真實厭離;第二、發起真實的求解脫心;第三、對有情流轉生死生大悲心。其中,對五取蘊的苦性發起厭離是生起求解脫心和大悲心的前方便。還要知道兩個入門:生起求解脫心是小乘和共中士道的入門;生起大悲心是大乘上士道的入門。

 

為什麼要對五取蘊的自性發起厭離呢?從反面說:乃至沒有對五取蘊的自性發起厭離之間,求解脫心和大悲心就沒有發起的所依;而沒有發起求解脫心和大悲心,大小乘的聖道修行就無法趣入。所以說,不論趣入大小乘的哪一乘,對五取蘊厭離的意樂都是至關重要的。

 

 

趣入小乘

 

 

 

 

 

 

 

 

 

趣入共中士道

 

       (於己)發生真實求解脫心

 

 

於五取蘊自性發起厭離

 

        (於他)發生大悲心—菩提心—趣入上士道

 

 

 

五、往生願一半的修法

 

大家知道,信、願、行是淨土三資糧,其中願的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怎麼來發起欣厭呢?具體是:思輪回苦,發厭離心;思淨土樂,發欣求心。思輪回苦,又要落實在思維三苦、八苦、六道苦上,而且要歸在“五取蘊的自性”上。這樣就能對整個娑婆世界生起厭離。再配合淨土經論,觀察西方淨土的功德莊嚴,就能引發對淨土的欣求。合起來,就能猛利發願,決志求生淨土。

 

所以思維“有漏皆苦”是修往生願的一大關要,占了往生願修法的一半。

 

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說:“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想決定往生西方的話,要具備兩種修行,一旦具備就決定往生。哪兩種修行?厭離行和欣願行。所以,能成功往生的決定因素就是欣、厭兩種行。)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為五欲纏縛,輪回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為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穢。(所謂的厭離行,就是說凡夫無始以來被五欲纏縛,在六道中不斷地輪轉,受無量的眾苦,現在不發心厭離五欲,就永遠沒有超出的時候。為此,常常觀察這個身,一切膿血屎尿等的津液,汙穢不淨。)故《涅槃經》雲,如是身城,愚癡羅刹,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又經雲,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所以《涅槃經》上說,這個五取蘊的城市有愚癡羅刹住在裡面,就是有貪、嗔、癡等的無數煩惱種子常住在裡面,智者誰會歡喜這樣的身呢?又說:‘這個五取蘊是眾苦集聚的依處,一切都不清淨。這個身被惑業系縛,是像癰瘡一樣的苦器,根本沒有義利。上至天界種種天人的身體,也都是如此。’行者行住坐臥,睡時醒時,常常觀這個身唯苦無樂,深深生起厭離。)”這裡說的“身”是指五取蘊,不僅僅是色法的肉身,還包括心法——受想行識。後面又說到:“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這就是在了知五取蘊的自性之後,發願舍離三界的一切身,求得淨土法性所生的清淨身。)”

 

上文說的“此身眾苦所集”、“常觀此身,唯苦無樂”,具體要觀察三苦、八苦、六道苦,每方面都見到是五取蘊的過患,才認識“此身眾苦所集”“唯苦無樂”。所以,通過聞思通達苦諦,再安住定解中,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才是厭離行。不深入觀察苦,厭離行就會流於空談。

 

六、思維八苦生起感受之量

 

博朵瓦說:“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意思是說:“不論生在六道的哪一道,隨後發生的病痛、死亡等的眾多苦惱,都是必然會出現的,是該病的病、該死的死,不是不該如此,無緣無故忽爾出現的。這就是生死的相、生死的自性,住在生死的期間,必定無法超越。”我們要像這樣思維生老病死等苦。

 

比如思維老苦時,要想到這個五取蘊上必然會出現老苦,這個五取蘊一旦成熟,就會陷人於身心衰敗的憂苦中。大家仔細地思維老苦,思維年老時容貌、氣力、諸根、受用、壽量種種的衰退之相,思維到一定量時,就會覺悟到有漏蘊有大過患,這個生死中的五蘊身是非常苦惱的,會發起厭離之心。生苦、病苦、死苦也是如此,都是有漏身本有的苦。想到這個身受惑業力驅使,會不斷地生起生老病死等種種苦時,就知道這個身是苦的,生死是可厭的。今生應當晝夜勤修的就是止息生死的解脫道。其它種種世間道都只是製造生死、製造苦的,沒有任何意義,由此心裡會徹底舍離世間的道。

 

佛在很多經中都開示過八苦,這有很深的密意。八苦是我們人類的主要苦惱,思維之後,就會看清人生的真相。有一部《佛說五王經》,講從前有五個國王,一個修菩薩行,另外四個樂著生死,沉浸在世間五欲享樂中。後來,那位菩薩國王帶著這四個國王去見佛求開示。佛就給他們講八苦的法,當時法會上有幾千萬人聽佛說法後,心開意解,證得初果。那四個國王也不例外。以前他們見到美妙的王宮,心裡就貪愛耽著,不能舍離。現在再看王宮,像是汙穢的糞坑,毫無可愛之處。他們這樣看破世間後,就把王位交給弟弟,義無反顧地出家修行,日日夜夜精勤道業,毫無疲厭。所以了達苦諦會從根本上改變人生觀念,轉變心態和行為。

 

 

 

 

 

思維生苦

 

分兩部分思維:一、思維受生的苦;二、依照《瑜伽師地論》以五種相思維生苦。在“思維受生之苦”這一科中,又分成兩部分:(一)思維住胎的苦;(二)思維出胎的苦。

 

(一)思維住胎之苦

 

每個人從中陰身投入母胎、裹在精血中後,就要在十個月裡次第償還業債,所有住胎、出胎的大苦都要領受。我們已經忘記了受生的苦難,現在只有依靠佛的教量詳細地觀察、思維,才會生起覺悟,才知道受生是極大的苦,才對“生”厭離、恐懼、尋求解脫。

 

1、觀察住胎環境

 

有臭穢、狹窄、黑暗三種苦相。

 

(1)臭穢:母親肚子裡充滿了無量汙穢物,成千上萬的小蟲寄生在裡面,有臭穢的大小便道,有很多骨鎖的孔穴,還有尿液、清腦、腦膜、骨髓等的汙穢物。

 

(2)狹窄:胞胎在肝膈之下、大腸之上,空間非常狹小。它被腸、胃、膀胱等器官重重包圍,十分壓抑。

 

(3)黑暗:胞胎裡黑暗障蔽,不透一絲光。我們住胎就像被放進醃菜罎子裡,封上蓋子,在黑漆漆的環境裡飽受幽閉之苦。

 

其實,母親體內的不淨物和豬的身體沒有大的差別。豬被開膛破腹之後,現出心、肝、腸、胃、膽等,紅紅綠綠,鮮血直流,發出的腥臭味讓人噁心,而且在大腸、膀胱裡存有屎尿。我們投胎就是呆在這樣的環境中,實在是可憐地受苦報。大家想想:“十個月中暗無天日”是安樂嗎?“呆在糞坑一樣的環境裡”是安樂嗎?這是深重苦報的開端,後面會有住胎、出胎的大苦接踵而來。

 

2、觀察住胎時的熱苦

 

《入胎經》上講,母親體內的熱量使胎兒飽受煎炙、燒熱、燒燃的猛利苦受。經上用的詞是:煎炙、遍炙、極遍煎炙;燒熱、遍熱、極遍燒熱;燒然、遍燃、極遍燒燃。可見胎兒整個身體恒時飽受高熱燒烤之苦。

 

就像廚師煎魚,先把油倒在鍋裡燒熱冒煙,再放入魚,會“吱、吱”作響,被煎的魚備受燒熱劇苦。我們作胎兒時,就是一條被煎的魚,全身裡裡外外都受這種煎炙。這又像全身被放進高熱的烤箱裡烘烤,或者被放在烈火上燒烤,痛苦極其難忍。

 

有人說:胎兒的身體沒見到被燒壞、燒焦,怎麼能說是燒熱、燒燃呢?他不知道胎兒的業力強,雖然感受燒熱的大苦,身體卻不會被燒壞、燒焦。

 

現代人常說胎兒寶寶呆在母親溫暖的子宮裡,安全、安寧,從母體中攝取養分,過得非常舒服。這是抽掉住胎的真相,用好聽的詞語欺誑人心,建立一個受生安樂的假相。

 

3、觀察由母親飲食帶來的痛苦

 

母親吃東西時,用牙齒咀嚼,食物下面以口水浸爛,上面有腦膜纏裹,如同嘔吐物。所有的食物養分,從母親腹部進入胎兒臍孔,資養胎身。經過五個七天后,就從最初的精血變成有手腳輕微動轉,出現胎兒的體相。這以後,胎兒的手、腳、臉等,以胎衣纏裹,在惡臭刺鼻、黑暗、狹小的不淨坑裡上下動轉。

 

從母親體內輸過來的種種酸、甜、苦、辣食味,胎兒觸到就像觸到火炭一樣疼痛。胎兒像蒼蠅吸食汙穢的液體,資養身體。又像沉溺在非常臭穢不淨的淤泥中,生命非常脆弱。

 

母親吃得過多時,胃部、小腸、大腸都會膨脹擠壓子宮。重壓加在胎兒身上,就像幾百斤的沙袋壓在身上,又像公車裡人滿擁擠,人被夾在中間喘不過氣來。

 

母親吃得少、腹部空虛時,胎兒像被懸在半空沒有著落,感受很大的苦。大家想想,自己的身體被吊在空中,沒有依託,直往下墜時,身體上飽受懸吊的苦,內心極為恐慌。

 

母親喝熱水時,這些熱水進入體內,胎兒感受就像有熾熱的開水澆到自己身上(我們要體會:開水澆在身上時,身體的皮膚立即起泡,人會痛得直跳。胎兒常常感受這種熱湯澆身的苦)。母親喝冷水時,胎兒像赤身裸體臥在寒冷的冰面上,刺骨冰冷,痛苦難忍。

 

母親吃的太苦、太酸、太膩、太幹時,這些很重的味塵,在母親體內消化之後,從腹部進入胎兒臍孔,也會引起胎兒強烈的苦受。一般認為,母體的養分進入胎兒,只是簡單的輸入,不會造成任何痛苦。其實,吸入這些物質有強烈的反應。想想這個身體缺鹽時,就會浮腫;鹽分多時,就有乾渴等的反應;中毒時,會心跳加速、呼吸困難、上吐下瀉、全身緊張、痙攣;吃得過油膩時,腸胃會很不舒服;吃補品時,會全身熱血沸騰。這些都表明身體攝取食物時,有非常顯著的反應。一般人尚且如此,何況敏感、脆弱的胎兒,更有極強的苦受。比如,在母親吃得熱血沸騰時,胎兒像呆在烈焰騰騰的火焰山裡一樣,飽受陣陣熱焰的燒烤。

 

總之,母親吃得稍不平和、稍有過量、不均衡,都會對胎兒造成極大苦受。

 

大家能想到住胎時,吃的是汙穢的液體,住的是臭穢、黑暗、狹窄的胎獄,感受種種寒熱、燒灼、擠壓等苦,就會覺悟受生是深重的苦報。

 

4、觀察由母親動轉帶來的痛苦

 

知覺敏感的胎兒呆在母親體內,時時隨著母親身體的動轉,遭受極大痛苦。

 

大家觀察:當母親的肢體動轉時,子宮周圍的骨骼、肌肉、韌帶、筋膜在不斷地牽動、伸縮,對子宮造成擠、壓、牽、拉,給胎兒嬌嫩的身體造成極大苦受。所以,母親發動行走時、急走時、跨步時、俯身時、起身時、翻身時,都壓迫胎兒,生起大苦。而且,胞胎上有器官往下壓,下有器官往上頂,胎兒像被五花大綁,放在尖銳的標槍上一樣,比在監獄裡受嚴刑拷打還痛苦。

 

經上還說,當母親運動時,胎兒就像被扔進地獄的煻煨坑。地獄的罪人陷入煻煨坑後,全身的皮肉都被燒得焦爛。這是說母親運動時,體內發出大量的熱量,胎兒嬌嫩的身肉像被烈火灼燒一樣。

 

總之,十月住胎就像關押入獄,蹲在漆黑的小屋裡,狹窄、壓抑。身體周圍充滿了屎尿等汙穢物,成千上萬的小蟲鑽進鑽出,種種惡臭的味道令人窒息。還時時有開水、冷水往下澆。頭上壓著沉重的沙袋,下麵頂著銳利的尖刀。輸入的食物讓人痛苦難忍。所以住胎就像入地獄,受極重的痛苦。

 

大家看過這樣的畫面:一位懷孕的母親,臉上帶著幸福的微笑,低頭看著自己的腹部;腹中的胎兒呆在溫暖、光明、舒適的宮殿裡,睡得很香甜。一道晨曦般的光明照在胎兒身上。整個畫面給人的感覺溫馨、安樂。這是世間人顛倒描繪住胎的情景。很多人看了這種畫面,認為住胎非常舒適、安樂。這是非常顛倒的。





主持人
益西彭措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