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竹清嘉措仁波切

空·大自在的微笑·為度無邊有情故 實修方法

竹清嘉措仁波切

《空性禪修次第》這個修持法,一開始是運用一些容易理解的原理入手,讓修行者能夠藉由簡單且清晰的邏輯推理,對深奧而令人捉摸不定的主題[空性],做全面性深入淺出的演練,進而得到透徹的領悟。

在安排上,仁波切以佛教各個實踐宗派,對[空性]的詮釋,引導修行者做漸進式的了悟。每一個新次第,都有比前面更深入且精癖的解說,修行者不需要試圖一次就完全理解,慢慢地反覆多研讀幾遍,並加以禪修,最終一定能圓滿理解,並且在實修上不斷深入。

通常前一個禪修次第,都是為了後一個次第的了悟,做前行準備。每一個次第經由禪修之後,都會遺留下一些比較深、比較細的問題,再交由後一個次第,通過聽聞研究、思維理解,最後以禪修而獲得解決(即聞、思、修)。所以當修行者俱足相當的理解,並且實際禪修後,就可以進展到下一個次第。

 

上師是了悟的源頭

當修行者在進行禪修中,有任何問題產生,都應該立即尋求具德的合格上師,請求指導、排除困惑,並對禪修過程加以確認。

在藏密金剛乘修持中,上師的重要性,等同於佛:唯有對上師俱足絕對的信心,能以身、口、意完全供養上師,並將上師指導的口訣當作證悟唯一的途徑,修行者在實修道上才能有長足的進步。藏密上師與弟子之間的關係極為緊密,情份如父如子,即使遠隔萬里,仍有綿綿不絕的加持與憶念。上師與弟子間特有的、象徵信心與默契的[三味耶],是金剛乘相當珍貴、動人的部份,也是奇妙的力量來源;但修行者要盡形壽守護師徒間這份難得的[三昧耶],更要謹守[三昧耶戒],一旦破壞,除非迅速髮露懺悔,否則奇妙的信心和默契也會消失於無形。

 

實修的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聽聞,就是我們應該以一顆開放且完全接納的心,對法教進行聽聞或研讀,並且不產生曲解。

第二個步驟是思維,就是對所聽聞的法教,仔細反覆思索,以徹底瞭解真正的涵意。

第三個步驟是禪修,就是將我們經由聞、思所獲得的新見解,融入生活之中,轉化成為我們的生命特質,也就是將法教付諸實行。

 

當一個人高談闊論地講述禪修,也許可以把境界說得天花亂墜,但這並不代表他實際在進行禪修;因此本書的重點,是在踏實地引導修行者(不管是修行路上的新鮮人,抑或是老修行者)進行實際的修行,而非分享或吹噓一些修行覺受。

 

信心能幫助我們進入實修

假使我們一開始是以研究學問的心態,來研讀本書,這未嘗不可,但恐怕後來會非常失望;因為如果我們沒有以俱足信心的心態,實際運用每個次第的見解,來進行禪修,是得不到任何利益的。因此我們衷心建議讀者,還是以實修的心態來閱讀本書為宜!

 

實修的最佳方法——聞思修的探討

整個佛教的修持,都是以聞、思、修三個步驟來貫穿一切。

聞:一般佛教學者,主要是以探討知識和做學問的心態,聽聞與研究佛陀的哲理。假使我們只停留在這個步驟,就是屬於學者的階段。

思:哲學家以思考為重點,將一些知識和原理,歸納成為令人信服的道理,並用邏輯的方式推論是非。停留在此,是屬於哲學家的階段。

修:瑜伽行者和實際進行禪修的修行人,在聞、思這兩個前行準備動作完成後,就以它們為基礎,開始從事修持,淨除內心的一切煩惱、迷惑。這個步驟就是本書引領我們的最主要方向。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必須確認一件事,就是經由邏輯推理所得到的假設,與實修得到的了悟,完全是兩碼子事,因此,我們應該以實際修持為唯一的方向。

聞、思、修這三個步驟,是相輔相成且相得益彰的,藉此我們可以掃除心中一切的迷惑陰霾;因此所獲得的智慧與了悟,就會如同太陽穿透濃雲密霧普照一切。

 

禪修的姿勢

當我們經過聞、思的步驟之後,緊接著要進行禪修,我們可以視個人身體狀況,使用雙盤、單盤或散盤的姿勢來禪修;如果雙腳不方便,則使用任何姿勢都可以,只要保持脊椎挺直,身體儘量不要有任何傾斜即可。

仁波切曾經開示,對初學者而言,以正確的姿勢進行禪修(如七支坐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比較快速進入狀態:等到非常熟練之後,無論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使用什麼姿勢,就已經不再重要了,因為此時唯一的重點,就是對自心的觀照。

 

如何進行禪修

首先,在進行任何一個次第的禪修前,必須以真誠而確實的心態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非常重要的,唯有俱足菩提心才能使我們達到證悟。我們不僅希望自己解脫,也希望其他的眾生,能夠從痛苦中解脫。我們仔細審問自己:什麼是菩提心?我真的願意發願利益眾生嗎?我做這個禪修是為了利益眾生嗎?我真的是為了幫助一些非親非故的眾生,而來禪修並尋求解脫嗎?而且問問自己:怎麼生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之後,接下來,運用你聞、思之後所得到的確定見解,一步一步的完全依照上師所開示的禪修步驟及解析方法,進行內心的觀修;當解析或觀修結束後,隨即依照上師所指示的安住方式,將心輕鬆地安住下來。這就是最基本的禪修方式。

禪修結束之後,心中必須真誠地想著,願將禪修所得到的一切功德,或者一切美好體會及覺受(例如祥和、輕安、慈悲、煩惱減輕等),完全回向給一切有情眾生,祈願他們未來都能夠開悟解脫。不但如此,仁波切也開示我們更應該將一切功德,特別回向給我們的怨敵,如此我們的修持才有可能成功。

 

禪修時間的長短

仁波切建議我們,在禪修的初期,坐的時間不要太長,平均每次以10-30分鐘為宜,當禪修產生很好的覺受或境界時,就回向並結束禪修,千萬不要戀棧那些美好的經驗。如此,我們對禪修就會越來越有興趣,並且會期待禪修,隨後可慢慢將時間延長。切記,不要強迫自己一次坐很久,否則你可能就會越來越厭惡禪修,甚至逃避它。

 

三種祛除疑惑的方法

我們在開始進行[聞]的階段,必須仰賴能夠掃除我們疑惑的具德上師,對佛陀經典和聖者論述的詮釋,加以仔細檢視和研讀。

 

在[思]的階段,我們可能會進一步的察覺到許多不理解的地方,這時候就需要上師為我們更進一步的指導;根據指導,我們再次深入進行思維。在這樣的思維過程中,疑惑可能會不斷產生,但這並不要緊,我們必須有耐心地請求上師,為我們一一解答疑惑。這樣的過程必須重複進行,一直到我們本身對法教的表面和深層意義,獲得確信及掌握為止。隨後,我們就以這種俱足信心的心態,立即進行禪修。

 

在實際禪[修]的過程中,許多疑惑與躊躇不安,都將逐漸消失殆盡,但是如果我們發現它們反而不斷在增長,此時就應該再次回到前面的步驟,運用聞、思這兩個動作來解決它們。

當所有的疑惑都消失時,我們就會直接了悟到法教的真實意義,最後禪修也會變得更加穩固,並且遠離一切的遲疑與不確定。

 

儘管修行者在聞、思、修這三個階段,所投入的時間各有不同,但是任何想獲得證悟及解脫的人,都必須圓滿它們。缺乏聞、思而逕自進行禪修,是盲目的,不可能到達目的地,好比不知道寶藏埋在哪裡,就盲目開採一般;而只有聞、思卻不加以禪修,就好象知道寶藏埋在哪裡,而卻不去開採。因此我們對聞、思、修這三個階段,必須好好的探討,並一一加實踐,如此圓滿的佛果將指日可待。

 

改寫自《空性禪修次第》1994年英文譯序





主持人
竹清嘉措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