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是佛教中「智慧第一」的重要菩薩,在許多大乘經典中都可見到文殊菩薩之名。然而國內對文殊的研究多集中於義理、五台山道場或是與清代帝王統治手法方面的論述,至於將文殊菩薩與文學、女性研究合併探析者,則是缺乏相關論述。事實上,文殊相關的佛經故事中有許多女性角色,她們或善或惡,亦有不少女性展現出超越男性的智慧,故本論文期望藉由文本的歸納分析,以及社會學、佛學理論,以及敘事學等角度,對文殊相關佛典的女性形象有更深入的研究,為佛教文學領域開拓出一番新視野。
本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研究回顧、研究方法與目的。第二章分為三節,第一節介紹文殊菩薩的名號、果位、外型、法門與道場,第二、三節分別古印度與中國傳統社會的女性地位,以便了解孕育、翻譯這些佛典的社會背景。第三、四章分別分析文殊相關經典中正面與負面的女性角色,以女性主義等社會學方法歸納出其形象,並以佛學觀點解釋其面臨的生命困境或是給讀者的啟示。從中可發現「負面女性」之所以多淫善妒,與古印度社會之男尊女卑、一夫多妻制度有關;而「正面女性」除了「女菩薩」外,仍不脫印度傳統社會對「好女人」的定義。第五章研究文殊菩薩所化身的女性角色,筆者發現這些女性不出現於印度佛典,僅出現在中土文殊故事中;而從文殊化身故事中,不僅可看出文殊與不同類型的中國女性形象疊合,亦反映了印度佛教在中國本土生根茁壯的過程。第六章由敘述學角度接入,整理文殊故事中的敘事視角、敘事時間、故事結構,與人物刻劃手法。若將印度佛典與六朝志怪相較,印度的想像力豐富,中國則是簡單又拘謹;將印度佛典與中國文殊故事比較可發現,印度佛典規模宏大、場面壯闊,有「電影劇本」的效果;而中土感應故事則篇幅短小、多平鋪直敘,較近似於「報導文學」。
透過對漢譯佛典文殊故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不僅能了解女性在文殊經典甚至印度社會中的地位,亦能經由對義理的掌握,於佛典故事中找尋並印證「文殊法門」的特性;運用敘事學方法剖析文殊故事,則能認識文殊經典對敘事視角、敘事時間、故事結構、人物刻劃手法的運用,並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比較差異,藉以提供研究者切入佛教文學的不同視角。期望透過本論文的研究,能為佛教文學研究開拓方寸之地。
|
主持人 |
臺灣大學 黃馨儀
|
|
漢譯佛典文殊故事中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