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傳入藏地之後,一開始便受到本土信仰的反對與挑戰,在得到幾任贊普的支持後便開始隨著政治勢力歷經多次消長。除了宗派的對立,佛教同時與當地本土信仰產生了融合,形成一種新的佛教型態,同時藏傳佛教的雛型。但隨著贊普崇佛的行為,使得一般平民對於佛教的反彈日益增大,在本土信仰勢力的反彈下,佛教再度經歷大規模的迫害,最後甚至引發整個吐蕃王朝的覆滅,於是藏區便進入一段文化的黑暗期。在政治經濟情勢較為穩定後,整個藏區再度興起的佛教內部各個宗派,也同樣跟著政治勢力關係密切。在教派的競爭下,難免有宗派被政治力強制禁止或是命令該寺廟改變宗派立場。或有宗派因其傳播方式過於隱密,而導致失傳。十九世紀中,一些宗教領袖們有鑑於此,便發起了「利美」運動。他們致力於保存面臨失傳的宗教文化,不分派別的向各種傳承的精神導師學習。直到現在十四世達賴喇嘛本身也不斷的向其他傳承的精神領袖互相學習與傳授教法,這象徵著藏傳佛教的主流教派正朝向一種宗派教理上和平共處的可能。
 
  

本文首先就歷史的角度,探討佛教傳入藏區初期與本土信仰間的勢力消長與競爭,以及佛教在藏區站穩腳步後,內部宗派間所興起的爭論,以此找出前弘時期宗派競爭的模式及其與政治勢力的關係。其次,探討後弘時期引起宗派爭論的重點問題,以及宗派與政治緊密結合後,帶給藏區佛教的影響,並且歸納出宗派存亡之原因。此外,探討利美二字的定義,探索發起利美運動的目的。在此同時,考察利美運動發生時的人、地、時間等因素,探索利美運動發生的背景。此後,考察當前利美運動推展的實情與挑戰。最後,回顧本文之研究內容,並就全文章節之內容提出結論。





主持人
蕭智隆


利美運動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