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四放

美佛慧訊 第九十四期   鄭振煌

每一個人難免都有情緒。正面的情緒是積極、樂觀;負面的情緒是沮喪、悲觀、消極、挫折感。

  情緒管理有四種方法,一、放鬆,二、放下,三、放開,四、放空,我們姑且稱之為“四放”。

第一個方法─放鬆


  現代人最需要身、心放鬆。

  站在臺北車站前面完全無法停下腳步,總是被後面的人推擠得不由自主的往前沖,人海茫茫,不知前往何處,沖進地獄也不自知。所以現在的人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

  我引用一個故事:佛住世時,阿難尊者一直跟在佛的身邊,從佛那裏聽到不少法門。

  在慕道者眾多,導師不能分身兼顧時,阿難也教學生。 有一個彈印度古琴的在家人,名叫“億耳”,他的音感很好,很會彈琴。

  阿難尊者教億耳用數息的方法褝修。億耳因為怕數息數錯,開始非常緊張,到最後心煩氣躁,於是告訴阿難尊者:“你教我數息,卻讓我很緊張,心更亂。”

  阿難聽了很驚訝,但他無法教億耳去掉心煩氣躁的毛病。

  億耳於是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你很會彈琴,一定知道弦太松會如何?太緊又會如何?”

  億耳回答:“弦太緊會斷,弦太松會彈不出好音樂。”

  佛說:“褝修的道理也是松而緊,緊而松。該緊則緊,該松則松,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

  懂得身心放鬆,就懂得修行的道理。可是太放鬆,就要緊一點。

第二個方法是“放下”


  有句成語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要先“舍”才能“得”,不舍就不得。我們不肯放下,是因為我們都是“貪得無厭”,怕手中的東西一放下,就會被別人拿走,於是抓得越緊,就越不能得到新的東西。

  各位朋友,如果你一時失掉地位或事業,不必傷心,如果你現在是經理,不肯放下經理這個職位,就可能會得不到副總經理,甚至是總經理的位子。

  你一定要放掉一樣東西,才能得到另一樣東西。生命中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兼得的。

第三個方法是“放開”

  我們為何怕東西丟掉呢?因為我們怕放開了這個東西,就不再是我們的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你放開的東西,是不會喪失的。比如你放開心胸,可以接納更多的人、事、物,可以得到新的成長。

  再比如說,因為成見,你越討厭的人、事、物,你就越無法從他們那裏學習到他們的經驗、長處,也無法接觸新事物。即使你是一個佛教徒,也要開放心胸去接納不同的宗教,這樣當你接觸到別的宗教時,就可以學到別的宗教的方法、教義。

  你也可以從天主教、基督教朋友那裏學到佛教徒所沒有的東西,多開放就可以多吸收新的東西。

最後是“放空”


  完全放空就可以擁有一切,放得越空,便擁有越多;放得越少,就越苦悶。我們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裏,就會感覺不自由,因為觸目所及都是牆壁,就束縛了自己。如果是在大自然中,那種一望無際的草原、森林、天空,讓我們感覺很開放,好像和大自然合而為一。我們可以利用外境來放空自己,到高山,到西藏喜馬拉雅山上,放眼望去,一片湛藍的天空,毫無邊際的蒼穹,就把自己給放空了。

  佛教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位學問很好的教授,有一天,他想向寺裏的老和尚請教問題,他到和尚的方丈室坐下,滔滔不絕談他對佛教的看法。他說:“我今天是來向您請教的。”

  老和尚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拿著茶壺,往杯子一直倒茶水,杯子都裝滿了,他還是不斷地倒水,水不斷流到杯外。

  教授看了,疑惑地問:“老和尚,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為什麼水滿了,還是一直倒水?”   老和尚笑著對他說:“這就對啦,你說你來向我請教問題,你卻一直在講話,你的心是滿的,怎麼能容得下我給你的新東西?”

  所以,要學東西,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空,這樣才能學到新的東西。

  若不能放空,就還有“相”在。

  放鬆、放下、放開、放空,四放可以管理好情緒,對人生和事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主持人
鄭振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