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與亞洲佛教

  巴宙

 

  提要

 

  在整個東亞,觀音菩薩一直是大乘佛教道場裏極受歡迎的一位。中文(Chinese)稱之為觀音,日文叫做觀音聖者,我們將集中于下列各章的討論。

 

  一、觀音菩薩的來源關於觀音的來源,觀音菩薩授記經指出其神話與秘密的綜合性。該經稱說他是釋迦佛精神上的同時人,而凈土與印度的住世佛發生了交通與聯繫。同時該經又說他將承繼阿彌陀佛。

 

  二、觀音與佛教哲學下列三部佛經:如幻三昧經、妙法蓮華經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供給我們觀音與哲學含義多餘的徹底認識。此諸經典解釋圓滿智慧與慈的大乘德性。在象徵方面來說,觀音成為此諸理想的化身。于其無邊智慧與慈悲他取得宇宙性的地位而超越時間與文化的界限。

 

  三、歷史事實及聖地基於漢譯梵典如蓮華經及阿彌陀經等,很顯然地約從西元二世紀至五世紀頃觀音在民間的崇信逐漸開始普及。其後當法顯與玄奘遊歷印度時於其遊記中他們提及若干聖地是供獻給觀音菩薩。此外,約在六世紀頃中國的普陀山成為與觀音有關的著名的朝禮聖地。

 

  四、心理與宗教的交互作用一般而言,人類面臨著許多掙扎與變異,諸如自然,社會與生理各方面的危險。在此緊急時期對觀音救護神通力的信仰,能給人以必需的力量及希望,因而促成適宜解決的可能。在此種信仰與積極思想的交互作用中,心理與宗教的互相影響關係遂得以完成。

 

  五、觀音與亞洲美術在印度、此菩薩是以男性型出現,女性形相很顯然地為中國獨創。約在五世紀頃因密宗的發展,關於他的美術造型衍進為各種形狀,多彩多姿,結果成為七觀音系統:一、聖觀音。二、十一面觀音。三、千手千眼觀音。四、罥索觀音。五、如意輪觀音。六、准提觀音。七、馬頭觀音。但是,傳統式的人型總是為民眾所喜好。

 

  六、觀音與民間宗教以觀音為中心的民間宗教之形成依靠著佛教信仰與修持的建立。因此,女性型的觀音不能早於五世紀或六世紀。本章討論及若干觀音在民俗方面的舉例。這包括魚籃觀音,西藏的多羅及觀音對日本長承姬的顯聖。

 

  結論:於我們檢討觀音在神話上,歷史上,宗教上,哲學上,心理上及美術上的各方面,那表示他是慈悲與智慧的象徵。於若干世紀以來他贏得大眾的心悅誠服。此種趨勢,我們相信是會持續于未來世。

 

  梵語Avalokitesvara一詞在漢文中有下列幾種不同的翻譯:一為「觀世音」意為觀見世間呼喚的聲音,二為「觀自在」意為自由無礙的觀察。另外中文稱他為「觀音」,藏文稱他為「多羅Tara」,日文稱他為「觀音聖者Kwannon-Sama」。在大乘佛教聖賢道場裏的大菩薩們他算是最普遍與最受恭敬的一位。於若干世紀以來他都是很顯著地出現於雕刻、繪畫、詩歌、小說、民間故事及其他傳播方法。根據通俗小說西遊記每當孫悟空,這位神通廣大玄奘大師的弟子(他又被稱為孫猴子)與其多具神變的勁敵戰鬥,至束手無策時,他必至誠禱祝請求觀音菩薩的援助。據說每次都是有求必應,如願以償。因此,玄奘赴印度的求經任務得到圓滿的完成。

 

  本文作者擬檢討與觀音有關聯的神話、歷史、哲學、心理以及社會救度的各方面。從這些發現當中,我們或許能對觀音崇拜在東方藝術、文學、哲學及民間宗教上所發生的巨大影響有較明晰的瞭解。我們希望在各種現成的重要資料當中能作充份的採用。

 

  一、觀音菩薩的本源

 

  觀音的傳統形像見之於繪畫或雕刻的是與一位相貌莊嚴的印度君王相類似。若他是以女性型出現,則菩薩是具有東方淑女的尊嚴,仁慈和優雅的特色。這種描述很可能使人提及他的出生的日期、地點及國籍的問題。去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的討論或可以解釋此事所涉及的困難點。

 

  約在西元四二○ 四三○期間梵本「觀音菩薩授記經」

 

  被曇無竭(法勇)譯為漢文。在此經中喬達摩佛陀初次揭示觀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關於他的過去,據說他是屬於過去無量阿僧祗劫威德王統治時期。該時期的人民屬於化生,不需要飲食,只是以禪悅為食。如此情況下他們是沒有男女分別意識的。一天當該王修習禪定時,在他的床座兩側出生了兩朵蓮花,從此花中很神奇地出生了兩個小孩子,一名寶意,一名寶上。後來該世紀的一位佛陀教誨他們去發菩提心及救度眾生。結果他們中的前者成了觀音菩薩Avalokitesvara,後者成了大勢至菩薩,他們均住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Sukhavati。根據此經,此極樂世界是處於西方,如要到達該地,人們要經過十萬億佛土。該經又說借著喬達摩佛陀的神通力,凈土的人民能看見他及其在印度的弟子,而印度的人民也能看見凈土的人民。此種精神上的交通感動觀音與大勢至兩位菩薩用其神通力旅行到印度向佛陀致敬,並變現四十億以七種無價珍寶所裝飾的寶台。最後喬達摩佛陀為觀音授記說他於阿彌陀佛涅槃之後將證佛果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他的國土是以七寶莊嚴,甚至用恒河沙數劫的時間也說不盡其光彩華麗。同時大勢至Mahasthamaprapta 菩薩也蒙佛授記說他將來也一定作佛。

 

  如果我們的假設是正確,這提示在紀元前五世紀釋迦牟尼生存之時,觀音是他的精神上Spiritual的同時代的人物。印度的住世佛與凈土的菩薩們建立了交通。複次,據說觀音將於很遠的未來世繼承阿彌陀佛,因而他將拯救生靈。

 

  上面所述各節對於過於考究的人或許不會十分滿意。我們所面臨的困難為佛經中的描述,是把歷史與神話的成份兩者都包括進去。在我們來說,去瞭解歷史事件是很容易,因為我們能對時間、處所及某些人的行為等等作正確的肯定。

 

  但對觀音所住的凈土,因其用天文學數字所計算的遙遠路程,從印度到彼處要經過十萬億佛土(100,000 billion king-doms away from India)那是非我們所能瞭解的我們所能瞭解的。我們是否應假設它是存在於遼闊的天空,或者它只是一個空想?此問題是不易回答。關於此課題,以後將再討論。

 

  二、觀音與佛教哲學

 

  從觀世音菩薩授記經(此經亦名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我們知悉觀音的本源及其將來的前途。

 

  此經又說因他已證得如幻三昧Mayopama samadhi 他能變化各種眾生的形相而為之說法。因他這樣做,他們能建立功德善業基礎而取證正覺。去成就此三摩地及獲得智慧,人們於內心及外境必須要超出三界。此即是說,既然諸法由因緣而生,若無因緣,即無諸法。此亦揭示,在這種情況下所生出的任何法即等同於無所生。當人們能理解無生法的現象,他們或可進入真實的菩薩道,此亦名為進入救度人類的大慈悲心。能這樣瞭解教理,人們會體認一切如幻諸法皆由心,幻想及戲論所生。實際上這種現象究竟是空虛無實。

 

  上節所述關於如幻三昧及觀音偉大的智慧的含義頗能與上座部因緣所生的教義,中觀的空Smnyata 及天臺宗的空、假、中三諦的教理相比擬。很明顯地它是與大乘思想有相當關係。至於救世度人方面,我們將提及另一梵典,那即是妙法蓮花經。此經中的普門品是供獻給觀音,陳述他的神通變化及其救人類出諸苦厄的悲憫心。因此觀音是被稱為大慈大悲的救主。

 

  另外一冊較短但頗重要的梵典是叫做般若波羅蜜多經。它是被認為各種般若經的重要原素。該經述及當觀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Prajnaparamita 時他照見五蘊Pancaskandha皆空而度一切苦厄。此可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的均等概念見之。其次它又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五蘊(色,受,想,行,識),無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及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亦無從眼識至意識的其他等等。」除否定心理與物理上的現象外, 此經更否絕早期佛教的四諦,八正道及十二因緣。它們是被認為非有非無。複次它又說:無智慧,無取證,因為無物可證。以超越經驗的真理來說,那是不容有俗諦的分別和區分。

 

  由於觀音的甚深智慧,他已實證實相真理Truth of suchness及絕對自由。

 

  上列各種經典頗有提示下列各點的趨勢:如幻三昧經與妙法蓮花經是集中在與觀音菩薩有關的玄學上、精神上與度人救世的各方面,而般若心經是著重在相對否定哲學Relative-negativity及湛深智慧。這樣看來,禪定、救人主義及智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或許注意到大乘佛教的主要目的為獲得甚深智慧與悲憫心,因而人間的苦難或可消滅殆盡。觀音是使此理想變為事實的象徵。此地我們看出這位菩薩的雄厚實力及其深受民眾的頂戴。

 

  若上面的觀察能獲得允許,則關於觀音的國籍、出生地點與日期等是不關重要。因其是智慧與慈悲的化身Embodiment,他是生存在任何處所及在我們心中。

 

  三、關於他的史料及聖地

 

  探溯有關觀音菩薩的佛典翻譯獲得歷史材料紀年的次序。從此人們可以知道觀音傳說的古老。在西元一八五年譯出的成具光明定意經是「觀音」一名出現於漢譯佛典最早之一。此經為支曜於漢靈帝中平二年譯出。但是,此時的「觀音」為一群「明士」(居士)之一,他們赴迦 羅衛Kapilavatthu聆聽釋迦牟尼說法。因此,此地所說的「觀音」與那位成為印度,中國及其他國家所敬禮對象的大菩薩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在西元二世紀之末及三世紀之初,佛教傳教士先後從西域來訪中國,支讖於一七八 一八八,康僧鎧於二五三及支讖於二二五 二五三(吳黃武元年至建興中)。他們個別地將不同的無量壽經Sukhavati-vyuha-sutra的梵本譯為漢文(大正藏三六○,三六一及三六二號)。這些佛典很稱歎阿彌陀佛及其兩位隨侍大菩薩觀音與大勢至的慈悲與相好莊嚴。很顯然地,在這些經中阿彌陀佛是獲得全部注意,而兩位元菩薩不見得有甚麼重要。約在西元四二四初期(元嘉之初)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三六五號)被疆良耶舍譯為漢文。在該經之十三種觀想法中,有一個觀音觀想法。該經以天文數字來陳述觀音的殊勝特色,諸如他的高度、容貌、毫光、天冠、圓相、無數化佛與菩薩及其他與其神通有關不可思議的現象。這種栩栩如生的縷細描繪激動起信徒們的幻想。在此種情況下,人們覺得他們是與這位大悲聖者兩相會見。結果這對觀音在中印藝術型態的發展上有著很大的幫助。

 

  複次,幾種妙法蓮華經被譯成漢文,竺法護的約在二九○~三○六年之間(大正藏二六三號),鳩摩羅什譯於四○六(弘始八年,大正藏二六二號), 那窟多譯於六○一年(大正藏二六四號)供給我們關於這位大菩薩的許多豐富資料。在該經的普品門,據說任何人無論在何時何地稱念菩薩之名求援,大悲觀音一定拯救他或她出離火災、沉溺、野獸、天災、囚獄、陰謀及其他各種苦難。為了說法教化,他會變化作各種身相,諸如:國王、宰官、婆羅門、男人、女人等等,這是叫做三十二變化身。

 

  根據無量壽經及妙法蓮華經的翻譯,我們認為約從紀元第二世紀至第五世紀的初期,認觀音為教主的信仰開始形成,而在七世紀及其以後,它發展成為在印度與中國宗教虔誠最普遍的形式之一。此為下列各點所實證:法顯大師,中國著名的旅行家,於西元五世紀的初期,(四○○~四一六)遊歷印度。當他在中印摩頭羅Matura,他觀察及該地的佛教徒去尊敬佛陀的大弟子們有著特別的選擇。大乘學人選觀音及文殊師利為他們的敬禮的對象,而比丘尼們則選取阿難作她們的尊敬的守護聖者,因為阿難的從中調停,才使得佛陀准許女人剃度出家,參予僧制。

 

  而法顯本人,在其返國的海程中,他曾兩次向觀音菩薩禱請求援。第一次是他所乘的商船為大風所破損,船漏水入,大家恐怖,命在須臾。第二次為所乘船遭黑風暴雨襲擊,船上每人皆生大驚怖。有些乘客歸罪於法顯並提議把他投入水中。幸虧一位主持公義的信士的抗議,他的生命得以保全,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能默念及那載于妙法蓮華經中觀音大士的希望之福音。

 

  玄奘大師,這位傑出的梵典翻譯家及有名的印度旅行家,告訴我們在印度各地對觀音尊敬的精舍與寺廟。於其漫長歲月(從六二九到六四五年)在印度朝山進香的時期,他注意到在下列各地的觀音聖像:

 

  北印度:烏仗那國,迦濕彌羅國,迦畢試國。

 

  東印及中印:羯若鞠 國(曲女城),摩揭陀國(羅釋迦伽藍,菩提伽耶,菩提樹側,那爛陀,迦布德迦伽藍附近之孤山,伽摩縷波,及在奔那伐彈那國之跋始婆僧伽藍。

 

  南印度:馱那羯磔迦國(亦稱大安達邏國),建至補羅城及秣刺耶山。

 

  西印度:摩訶剌 (孟買地區)

 

  上列名單披露了在西元七世紀初期觀音普遍地受人敬仰。據說信徒們能親睹菩薩的顯靈(注17)。一次他現身於海外的錫蘭。為了在鏡中看見觀音聖像,該國的國王遣人往印度四處搜尋此像。結果他們發現菩薩的像手執蓮華及頂上有化佛一尊。他建築了精舍一座來供獻他。後來印度國王們在這精舍內繼續維持香華供獻等事。

 

  至於此菩薩的永久聖地的場所,故老相傳在印度和中國有兩三處。在南印的建至補羅及達羅 荼之秣刺耶山附近有一座普陀洛Potala山。在該山的山頂有一巨湖,其冰清玉潔的水向南流入大海;湖側有石宮一座為觀音的住所。有時他會從此遊行到其他地方。雖然有許多人不顧生命危險爬上山頂希望能一見菩薩,只有極少數能獲得成功。相反地,凡住在山下的人們若禱祝請見,大多數能見其以大自在天Mahes-vara 或裸體外道的形相顯靈出現。不幸的事是關於此聖地的其他細節是不見記載。

 

  觀音在中國的聖地是位於浙江省的寧波。它是叫做普陀山,為一約有三十英哩直徑的海島。該島有若干寺廟及洞窟冠以菩薩及其同事的名字,諸如觀音院、寶陀寺、潮音洞、善財洞等。根據佛教史籍,在梁代(西元五○二~五五七)

 

  有日僧慧鍔者從五臺山攜觀音像一尊搭船巡海道返日本。當其在普陀山附近時,所乘船被風浪毀壞。他祈禱觀音求救護,結果竟安全登陸。為表示感謝,他把聖像送給島上居民張家供奉。後來張氏將其住宅改造為精舍,名曰觀音院。此或許為普陀山的早期創始。

 

  于宋神宗元豐三年(西元一○八○)王舜封奉命出使高麗,於航行中遇大風暴,他的船又受巨鱉攻擊,生命危殆。

 

  在此緊急之際,他忽然看見觀音顯靈,以其殊勝寶相莊嚴從普陀洞出來。他向神宗皇帝呈奏此事,該皇帝賜給匾額一具名曰「觀音寶陀」。從此以後,來自亞洲各地諸如北韓、日本、越南、泰國、馬來亞等等的外國旅行者,當他們經過此地及每有苦難時,他們都向觀音祈禱。

 

  在西藏觀音是被認作護國神,而其六字真言「嘛呢叭咪 『Om mani padme hum』」是家喻戶曉。

 

  這樣,我們可以說觀音的無處不在仍然是被印度、西藏、中國、日本及其他亞洲國家的人民感覺到。

 

  四、心理與宗教的交互影響

 

  一個人出生以後他要去面臨著人類生存的事實,那即是生存的問題。一般說來,生活是一系列的在善與惡,快樂與愁苦、富裕與貧窮、尊榮與恥辱、成功與失敗的兩極間的掙扎。那適用於任何人,不管他的國籍、文化背景、社會地位、種族關係及其他考慮等等是怎麼樣。唯一不同點為在某種情況下有些人是比其他的人較為幸運。此種僥幸的成份及希望的虛幻無實是在直覺Intuition與宗教信仰的境域之內。

 

  換言之,若一個人對自己有希望及信賴他人或他物的權力,勿論是真有或托諸假想,都是比自己的強大,則他或許能獲得所想望的目標。若這些意見是被認為合理,我們將討論與觀音救人慈悲有關的社會心理成份。

 

  自太古以來人類常需要援助及保護。各種天災如大火、大水、地震等非人力所能控制。它們時常威脅我們的生活,及把我們囚禁在恐怖之中。若有人能保護我們及給予保證,則我們將會感到安全。在這些情況下,觀音執行了救主的職責。他是號稱為施無畏,把群眾從下列災難救出:

 

  1.救出火災。

 

  2.救出沉溺。

 

  3.救出大海災厄。

 

  4.救出死刑。

 

  5.救出枷鎖囚禁。

 

  6.救出惡鬼

 

  7.救出怨賊仇人

 

  8.救出貪嗔癡三毒

 

  9.救出有害陰謀

 

  10.救出野獸

 

  11.救出毒蛇及腹蠍的進襲

 

  12.救出風暴及中電

 

  13.救出訟獄

 

  14.救出兵災

 

  15.救出咒詛

 

  上列各項是與自然、社會、道德及生理災患有關。它們經常威脅我們,而我們是束手無策。上列的名單並不曾包括一切。但法華經說觀音是「能救世間苦」。這或能包括汽車肇事、飛機失事、火車出軌及飛機被劫持等等。若我們接受觀音是慈悲與希望的象徵Symbol及若我們堅信尚有一線希望,則積極思想Positive thinking 的態度會促成其事而獲得所欲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們之得救是因我人之心,奇跡的本源與對觀音菩薩的信仰相連結起來。若人顧慮到觀音的神話方面的特質,那並不關緊要。心能創造各種奇跡。我們的求生存的堅強意志是去接收聖恩的先決條件。

 

  關於觀音的三十二變化身,其含義不在於他能化身為男人、女人、天神及阿修羅等等,而是在於親切關心去尋找他們,向他們說法及救之出離生死輪回的重要性上。此為菩薩的無量無邊的慈悲,其神通力只是完成其目的的工具。其次,他能給人以不同的願望,這包括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若把人類的孤弱無力與觀音的大威神及慈悲相比較,則人們有依靠慈悲為懷的觀音的天然趨勢。這是一股使人心與宗教信仰相團結的大力量。這是第一步,結果它導引入于不可知的境域裏最高的失去知覺之識Supreme Uunconsciousness。這樣, 我們或可說觀音創造了諸種奇跡;同時我們也可以說因心之活動,心創造了各種奇跡。

 

  五、觀音與亞洲藝術

 

  像一位魔術師、藝術家的幻想能造出實際上是不生存的景象。此項原理可應用到觀音的藝術表達方面。它起源於印度,普遍流行於東亞,尤其是凈土宗的信徒們。因觀音是侍者菩薩接引亡靈入於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人們對其禮敬是相當深厚。其次,阿彌陀佛是以給信徒們于死後一所永久安息的位置著名,而觀音菩薩是以解救人間痛苦為懷。他聆聽人們的悲哭及尋聲救苦。他是時時準備及無所不在。因我們常遭受危急及痛苦,觀音的救助是急需與無止境。這樣,觀音在民間佛教是最為普遍的一位菩薩。為欣謝他的仁慈努力,他是被描繪為一位相好莊嚴的印度君主,或是一位慈祥溫雅的中國公主。此兩種型式若干世紀以來都很普遍。

 

  但是,應注意的事是在印度此菩薩常以男性型出現。因此,其女性型是中國人的創制。這或許基於妙法蓮華經所載,為了說法他將以男身或女身出現。那或許為極普遍的妙善故事所影響。她是一位省長的女兒,或是一位公主。因她是被從大火中解救出來,她被提升到女神的地位。這樣她就與觀音合而為一以救度人類。因無史籍來實證此故事的時間與處所,其真實性是不能成立。

 

  根據早在仁壽三年(西元六○三)信士成陀羅請人為其亡女阿 畫此菩薩聖像一幀以女人型出現的事實,那揭示在六世紀的中國此種趨勢是甚為流行。

 

  如上所述,在傳統的佛教藝術上,此菩薩是以或男或女的身型出現。他站立或作各種坐的姿勢,於其頂上有一化佛。他的手中握捉下列物件,如蓮華、楊柳枝及凈水瓶,各物均有其特別意義。蓮華為出於污泥而不染,是智慧與清凈的象徵。人之本性原來是清凈與善,他會一定證取佛果。凈瓶在印度原來是用金屬品製成的澡罐,它表示用洗濯罪垢污穢來使心凈潔。在東方美術上它變作了甘露瓶,菩薩用以醫治世間的疾病及導引民眾至於不死地位。楊柳枝是中國觀念與療治和澄凈有關。在許多中國繪畫裏,我們看見他把柳枝投入凈瓶裏而遍灑甘露,向人祝福。

 

  妙法蓮華經的普門品供給我們許多圖畫材料,尤其是菩薩救度遭難者出於災患之各種活動。宋代(九六○-一二七九)有名畫家張勝溫曾繪製八難圖,那即是:冤仇、水災、惡象、火災、野獸、毒龍、劫賊、囚獄等。除了「象難」一事外,他對經中所敍述的是很相近。因其是與本生經Jataka故事繪畫相類似,它們在民眾的心窩上給了很深刻的印象,於是幫助他們堅凝其對觀音的敬仰。複次,佛教徒相信寫經造像會對某個人或其已故親屬積聚功德。于西元六○三成陀羅請人用絹畫觀音的像可以支援這個理論。因此,佛教藝術的作用不專是為了美的欣賞,而是一能引人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的宗教表情。

 

  約在西元五世紀頃因密宗的發展觀音造像的藝術遂變成繁複與神秘化。在此時期此菩薩被繪畫為多頭多臂,甚至有千手千眼,這與傳統的型式迥不相同。結果它發展為七個觀音的系統,即:一、聖觀音(或聖觀自在)。二、十一面觀音。三、千手觀音。四、不空罥觀音。五、如意輪觀音。六、准提觀音。七、馬頭觀音。每一位觀音的含義或可簡單地述之如下:

 

  一、聖觀音——此為觀音的基本形相有一首兩臂。基於此主要來源其他各種形態遂逐漸出現。

 

  二、十一面觀音——如名稱所示,此觀音有十一面。其安排方法因人而異,最普遍的為三個行列各有三面,其第四行與第五行各有一面,或是在主要的頭面上有三個行列共十面。此地他是以兩臂,四臂,八臂或十六臂執持各種器物,包括蓮華與凈瓶。此像的含義為他能看到任何方向,並能立即尋聲拯救。另一解釋為最初的十面代表十地(Tenbhumis)而第十一面則代表究竟佛地。如此,此菩薩是已證取圓滿智慧,解脫及最上正覺。根據玄奘所譯的十一面經,其造像的特點為:『當前三面作慈悲相;左邊三面作瞠怒相,右邊三面作白牙上出相,當後一面作暴惡大笑相;上一面作佛面……』。

 

  三、千手觀音——完整的形相是具有千手,千眼及執持千種物件。但由於設計的技術困難,它已簡化為四十只手與眼。這是基於眾生分列為六道,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與天的理論。每手的慈悲關懷及二十五有。如是,40×25=1000即是在象徵上千數的同等。複次,「一千」表示一巨大的數目,那與東方概念「萬物」相似,實有數不清的意思。換言之,它好象是說:「有這麼多手和眼,為眾生的利益起見,此菩薩能看得更佳與做得更好。」

 

  四、不空罥索觀音(Amoghapasa)——命名之意為「罥索」喻菩薩之四攝法,用此以鉤取人天之魚於菩提之岸,一定有所獲,故曰「不空」。其形像有三種說法:(一)三面十臂,(二)三面六臂,(三)一面四臂。另一說他有一面或三面、十面、十一面等,並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八臂或三十二臂等。但普通所見多為三面六臂或一面八臂。諸像之共同點為他必定有一罥索。

 

  五、准提(Chundi )觀音——此地菩薩被提升為過去,現在及未來諸佛之母的高位。「准提」譯為「清凈」,讚歎心性清凈之稱。普通的造像為一首,三眼及十八臂。每手執持不同物件,包括蓮華與澡罐。其手腕以白螺為釧,一一手上著指環;其臂上之釧,具七寶莊嚴。准提被尊為佛母是台密根據七俱胝佛母准提經之經名。日本東密以之為六觀音之一。

 

  六、如意輪觀音——(Cintamani-cakra )此觀音手持如意寶珠表示他能滿足眾生祈願;持寶輪表示大轉法輪。依照印度傳說古時之轉輪聖王擁有七寶,寶輪是其中之一。因積德所致,藉此以王四天下。此菩薩普通是以三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或十二臂出現。但最普遍的造像為六臂。

 

  七、馬頭觀音——(Hayagriva )此菩薩為胎藏界觀音院之一尊,亦名師子無畏觀音。他是畜生道之教主及無量壽佛之忿怒身,因其是以觀音為自性身,以馬置於頭,故曰馬頭觀音,亦曰馬頭大士。馬頭之其他含義為:如轉輪聖王之馬寶能飛馳環宇,頃刻而返,並威伏天下。這表示他是跋涉生死大海,摧伏四魔之大威力,大精進力也。在造相方面此菩薩作赤肉色大忿怒之相,三面,牙在唇上。頭有白馬之形如輪王寶馬。此式的觀音在中國不多見,但在日本則較為普遍。

 

  上列的各式觀音的藝術形狀均基於印度密宗的傳承。若干世紀以來以石、玉、金屬品,絲、紙、木料、泥磁的媒介物出現。對於在中國、日本或西藏信仰密宗的佛教徒來說它們是擁有重要地位。一般來說。普通人較愛好我們慣常所見的傳統式的人形。那些多頭多臂的形像似乎是奇怪詭異。他們雖然對這些造像致敬,或許難免有一些將信將疑的意思。

 

  六、觀音與民間宗教

 

  從時間上看觀音在民間宗教方面應是比較晚出。它要倚靠佛教教理,儀式,信仰,行持等之建立,包括如妙法蓮華經所載三十二化身的理論。考慮此點,則敬仰女身型的觀音不能早於西元五世紀或六世紀。女身型是慈悲和柔和的象徵,而母親和公主樣的人物最能代表這種優美德性。當調和的趨勢Syncretic trend既已開始,把觀音的造像描繪為魚籃觀音,送子觀音,妙善公主或美麗的多羅Tara的心理上的要求遂油然而生。此諸形相加強信徒的幻想,由此而擴展在民眾中對觀音的信仰。我們將討論三個女身型觀音的舉例及其在民間宗教的含義。

 

  (一)魚籃觀音——此像亦被稱為馬郎婦觀音,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故事。據說於元和十二年(西元八一七年)菩薩欲在陜西對民眾宣化。他化身為一位美麗的少女,見了伊的絕世美貌,許多少年想娶她為妻。她向求婚者說若有人能在天亮以前背誦普門品則她將嫁給他。到了次晨能誦者有二十人。她於是提議,在同樣情況下,去背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此次及格者尚有十人。最後她請求他們去背誦妙法蓮華經以三日為期。因該經共有七卷,只有一位姓馬的青年獲得成功。她感到滿意,願結秦晉之好。少年遂具禮成婚,賓客臨門慶賀。爾時新娘忽患暴疾,客未散而女死,大眾悼歎,乃即近郊埋葬。數日之後有一老僧持錫叩謁馬氏並訪女之葬所。彼以錫撥墓,其屍已化,唯黃金鎖子之骨尚存。此際僧以錫挑骨示眾曰:「此聖者憫汝等障重,故垂方便化汝耳。宜善思因,免墮苦海!」說畢,他即飛空而去。

 

  吾人應注意者為「魚籃」一物不曾與這個故事有連帶關係。那或許是一較晚的成分加入觀音的許多活動當中。

 

  關於魚籃觀音的課題,臺灣故宮博物院保存著兩件很有名的繪畫,它們是元代趙孟俯與明代吳彬的作品,在第一張畫裏她是以一位左手持魚籃,右手握念珠的溫雅的淑女出現;而第二幅畫則是善財童子執持魚籃。她的髮辮很文雅地垂到頸邊,而伊的雙手則捧持聖典靠近胸際。伊的衣服與一般傳統畫比較起來是有著特殊格調。

 

  (二)西藏所傳的多羅(Tara)——多羅(亦稱為度母)在西藏佛教裏是觀音的女身型。她有綠度母與白度母兩種形相。除了坐的姿勢外,它們間是沒有多大分別的。白度母的額間有一隻眼,而每只掌心也有一隻眼。依照西藏民俗的傳承,伊是從觀音悲憫人世苦難淌出淚珠而降生。在西藏藝術方面,她是被描繪為滿面笑容的主婦,或是一位嬌好的少女。為了回應信徒們的祈禱,她拯救他們出於災難及滿足其需求,包括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伊之若干奇跡舉動反映出載于蓮華經的陳述。原來她是被住在西藏、蒙古、尼泊爾及喜馬拉雅地區的民眾所敬仰,但是現時馬來亞的華僑亦對伊至心歸命。向伊禱求的事項計為:尋獲逃奔女兒的下落,在營業上獲得成功以及其他瑣事。很可能他們想把多羅證同為觀音。此兩種型式,中國的觀音與西藏的度母均是Avalokitesvara的化身。 人們不應把觀音當作女人看待。 超脫塵世的神靈Spiritual divinity 應無性的分別的。在另一方面言,即使在今日,在印度、西藏、蒙古、柬埔塞及其他的地方的人民仍然承認觀音是一位男性菩薩。

 

  (三)長承姬與觀音的顯靈——根據日本歷史約在七世紀初聖德太子曾為法華經作注,且是觀音的信徒。

 

  我們猜想,在若干世紀以來,觀音的大慈大悲是頗為日本人民所周知。現代,矗立在東京近郊的觀音大士的巨型造像應為此假設的佐證。下列的故事或許不能招架歷史批評的考驗,但它供給了豐富的消息關於八世紀日本高級社會裏對觀音的禮敬。此故事的大略如下:長承姬Chujo Hime為日本八世紀時很有權勢的顯宦藤原豐成Fujiwara Toyonari的女兒。但在幼年即遭喪母。伊的後母很虐待她,於是伊逃奔至紀伊Kii的雲雀山,伊的父親費了兩年的時間始尋獲出伊的下落。稍前其父為伊安排好去出嫁與在位的日皇,但被伊拒絕。她進入了太和的對間寺尼庵虔誠奉侍阿彌陀佛來代替之。一天伊要求阿彌陀佛一定要顯聖,否則她將絕粒而死。據說彌陀與觀音均大發悲湣,化身為一位長者及一位織女。在伊的面前他們示顯了許多奇跡。此故事並提及長承姬的母親是觀音的轉世。

 

  上列的各項逸事系來自三個不同區域:中國、日本與西藏,但普度的福音則確實相同。那是這位菩薩的幾乎不可能的使命Mission Impossible導引大家趨向解脫。因此,若世間有任何人是被苦惱所困而悲哭求援助的話,那末,他是會生存在我們之間的。

 

  在中國佛教典籍裏諸如:三寶感應要略錄(大正藏二○八四號),弘贊法華傳(大正藏二○六七號),法華傳記(大:二○六八),冥報記(大:二○八二),及高僧傳各集(大:二○五九,二○六○,二○六一及二○六二號)等曾提及類似觀音顯靈的故事及各種救危拔苦的工作。它們均注重此菩薩的慈悲,有求必應。

 

  上來各節討論及觀音在神話,歷史,神學,哲學,社會與宗教關係各方面,我們所得到的瞭解為觀音是慈悲與智慧的象徵Symbol。藉慈悲他把我們于現世從諸苦難解放出來,用智慧他把我們從無邊的輪回Samsara 轉向到涅槃。無數世紀以來此諸理想皆表現於繪畫,雕刻及俗文學。依照有創造天才的藝術家的幻想他是以男身型或女身型出現。因這位菩薩有變化神通,及其主要關懷是要把我們指引到解脫之道,他想要以任何身型出現,實際上是不關重要。由於美術與文學的傳播,一般人很相信菩薩的救世恩情。因此,在亞洲各地他之「無所不在Omnipresence」是深深地刻鏤在民眾的心坎裏。若干世紀以來他總是受到最虔誠的敬禮。我們相信于未來世人們對觀音菩薩的恭敬供養是會長遠繼續下去的。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五日,美洲

 

 





主持人
巴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