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佛說法圖》 金箔佛身華美豐富

·          2012-01-27 00:46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敦煌位於古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也是國境的邊關要地,行經敦煌再往西走,就古代就已是「出國」了。敦煌是中西交通、貿易南北兩道的分合點,也是東西文化薈萃的樞紐,從印度東傳的佛教文化,也以敦煌作為首站。西元第四世紀至十四世紀,敦煌境內開鑿許多佛教石窟與寺廟,僧人在沙漠高處的石崖牆壁開鑿石窟,取名為「莫高窟」,至今存留五百五十多座石窟展現佛教藝術,被視為稀世珍寶。

     祥瀧公司、意庫行銷諮詢股份有限公司現於松山文化創意園區四、五號倉庫舉辦「繪動敦煌」大展,展出中國大陸畫師楊東苗近十年來臨摹敦煌壁畫的作品,他仿造古代畫家以天然礦物為原料,依照壁畫原圖描繪,這些畫作讓無法親臨敦煌的台灣觀眾,也能欣賞到敦煌藝術的精髓。

     敦煌壁畫內容以宣揚佛教教義為大宗,如描繪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證得佛法並接收弟子,宣講佛法的「說法圖」。早期「說法圖」多是一佛二菩薩的簡單布局,初唐之後多了更多菩薩和隨從。這次展出一幅初唐《佛說法圖》,還以金箔貼了佛身,菩薩和弟子肌膚粉白、衣飾華麗,人物面部豐潤,已經可看出唐代以胖為美的風尚。

     另一幅中唐時期的《舉哀圖》,則可看出佛教的信仰區域廣泛。這幅畫描繪釋迦牟尼涅槃的場景,佛的出家弟子和俗家弟子為他舉行追悼會。畫中的菩薩和羅漢表情莊嚴,俗家弟子難過得嚎啕大哭,從這些人的長相裝扮可知當中有吐蕃人、漢人、回鵠人、回族人及西南少數民族,其中也包括擁有高貴社會地位者。

     除了宣揚佛教文化之外,敦煌壁畫也刻畫社會歷史、人物故事,彷如一本巨大的歷史故事書。如初唐時期的《商人遇劫》,描繪一隊西域商人滿載西方商品長途跋涉到長安進行貿易,之後又滿載中國絲綢而歸。沒想到行經崇山峻嶺被強盜攔住,商人雙手合十,口念觀音菩薩法號求化險為夷。經過談判後,商人捨棄部分財物終得放行,這是常常發生在絲路的真實場面。

     又如《王妃剃度》描述皇帝駕崩後,凡是沒有生育過的妃子、才人都得剃度到皇家寺院當比丘尼,苦度餘生。圖中這些女人的臉上流露愁苦表情,這是唐代宮廷的規矩,如武則天在李世民駕崩後,曾是才人的她也經歷過出家的命運。

     為了讓民眾深入了解敦煌藝術,主辦單位舉辦講座「繪動敦煌揣摩古樂暨數位技術分享」,二月四日下午二時至四時於松山文化創意園區北向製菸工廠舉行。

 

 





主持人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