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景色之美人盡皆知,許多旅遊書籍都介紹得圖文並茂;在Google Earth上點出「Panoramio相片」,也可以作網上「臥遊」,飽覽西藏風光。因此這次到了西藏,看到山川美景並不讓人覺得意外。
許多人沒有早早去西藏欣賞美景,主要是擔心高原反應;像我們這次全團廿個人帶的藥物數量足夠開一間藥房。後來發現,只要抵藏後的頭一、兩天多事休息,不劇烈活動,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不會有高原反應,也不需要服用任何藥物。倒是我們有一位年輕團員,父母事先給他吃了太多預防藥物,結果引起輕微的藥物中毒,全團為之失笑。
到西藏首先要看的當然就是布達拉宮。這座宮殿在不同時間依山勢分批興建,所以並不十分對稱,可是卻因此增加了層次與變化。主體建築紅、白相映,在穩重中見活潑,黑色巨幅的牛毛掛毯添加了神秘跟威嚴,金色的屋頂則彰顯出華貴。初見布達拉宮與初見北京紫禁城一樣,任何人都會被那種氣勢所撼動。
走進布達拉宮的感受,跟看外觀截然不同。宮內雖然處處雕梁畫棟,但格局不大,顯得侷促。諸位達賴的靈塔,儘管包金鑲玉、華麗無比,但讓人感覺有些突兀。這些雕梁畫棟、穿金戴銀的生活是釋迦牟尼當年刻意捨棄的,達賴們過這種生活,顯然不符佛教意旨;這也是過去政教合一的弔詭之處。
布達拉宮內最可看的,應該是歷代的佛像。這些佛像的年代,遠至四世紀近至十九世紀,來源則有中國、印度東北與西北、尼泊爾及西藏各地。可惜的是,宮裡的光線不足,人潮洶湧,這些佛像又擁擠地被層層堆在櫃子裡,離觀眾頗有一段距離,實在無法細細欣賞。相較之下,目前在台北故宮展出的西藏文物,不僅有許多布達拉宮的重要精品,而且場地寬闊,光線充足,比到布達拉宮更能領略這批文物之美,大家不可錯過如此難得的觀賞機會。
大昭寺因為擁有文成公主七世紀由唐朝攜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所以成為西藏最神聖的寺廟。許多藏民千里投拜的終點,就是大昭寺,寺中心還遺有七世紀的木結構,彌足珍貴;只可惜除十二歲等身像之外的眾多佛像,都是文革後新製的;原有的歷代佛像文革時盡遭破壞,或被扔進了拉薩河。
大昭寺周圍信徒呈現的虔誠讓人感動,但佛像前堆滿的紙鈔十分刺眼。佛教希望人能體認「空性」與「無常」,藉「不求」來獲得身心安樂;但這些信眾則充滿各式各樣的祈求,還怕不投幣則佛不幫忙,觀之令人莞爾。
大昭寺最令人震撼的,是僧人接受信眾捐贈之後,即不斷在佛像臉上塗金。這樣即使不致造成破壞,卻不斷在改變古物原貌。如果十二歲等身像真是文成公主攜來的,原來面貌應該與隨至初唐時期的佛造像一樣,兼具清秀、慈悲、剛毅與威嚴。可惜現在的等身像經過不斷塗金,面容顯得擁腫、俗氣,全無美感。在這裡,宗教、藝術與文物保護似乎沒有找到交集,值得探討、改進。(作者為聯電榮譽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