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全知麥彭仁波切全集》

堪布益西彭措譯

南無格魏!(頂禮上師!

遍知佛陀具四依,補處彌勒及佛子,

開顯了義妙道者,三門恭敬而頂禮。

本來無垢此心性,了義文殊勇士體,

以知正理銳利劍,斬斷三有諸癡網。

唯此遍行如來藏是三世諸佛所說密意的精華、顯密諸法的唯一關要,明瞭顯示彼者之《大乘無上續論》。

解釋其文分四:一、相應正論之名義;二、成就大義之總禮;三、具殊勝義之正論;四、善巧翻譯此論義。

甲一、相應正論之名義:

梵語雲:摩訶衍那俄達丹紮西紮

藏語雲:特巴欽波吉喇嘛丹珠

漢語雲:大乘無上續論

(三種語題)對應是:摩訶衍那——特巴欽波——大乘,俄達——喇嘛——無上,丹紮————續,西紮——丹珠——論。

解釋名義:

:以能乘故即是因乘,以是所乘至之處故是果乘。

:如《大乘莊嚴經論》雲:緣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義,建立於大乘。具足七種大義。

:指相續、連續之義,即本論主要所詮義的如來藏在基道果一切分位相續,或者,與密續義相同,因為如來藏與因續相同故,能清淨如來藏客塵的助緣——菩提等三者與方便續相同故,果的三寶與果續相同故。

無上:指至高至上或最極超勝,因為宣說的是了義經典之義——難以證悟的七金剛處故。

:有對治因的煩惱並且有從果的惡趣及三有中救護的作用。如《論議正理釋論》雲:對治一切煩惱敵,救護眾生離惡趣,具救治德故為論,他教無有此二者。

此論由意義與作用立名。

甲二、成就大義之總禮:

頂禮一切佛菩薩!

頂禮一切從無明睡眠中覺醒並且於所知中開敷智慧的佛陀以及為求菩提心不怯弱的菩提薩埵!此句是譯師所加。

緣起品

甲三、具殊勝義之正論分三:一、安立論體;二、廣說論支;三、圓滿之作業。

乙一、安立論體分三:一、總標略說;二、對照經典;三、決定次第。

丙一、總標略說:

佛法僧及如來藏,菩提功德與事業,

論體一切攝略說,如是七種金剛處。

總標略說的必要是由次第極易讓聞者了知及能斷除增益損減以及也能讓講法者不紊亂論體而易於宣講。

此亦,自他二利究竟的佛寶,遠離欲塵道滅二諦自性的法寶,具足二種智慧不退轉的僧寶,所證的如來藏,如來藏遠離客塵的菩提,菩提的離系和異熟的功德,證悟方便的功德力——如來事業,至此即是七者中的最後者,此是更無其他的決定語。如是以下所宣說的論體,或者以總標略說而言,即是此七金剛處。於此,如是所詮義或者七種處是不可言說、各別自證之義,以聞思所生智慧難以證悟以及以分別心無法摧壞故,猶如金剛寶珠具有能摧毀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摧之義。如是所詮義金剛的諸能詮句也明顯宣說了彼等義且是能了知的處或所依或能作根本,故名為;或者如金剛的法安住何處,即于彼處安立為處,(故)能詮句也獲得金剛的名。

丙二、對照經典:

應知七種相次第,依照總持自在王,

經序有三余四處,菩薩如來差別分。

此七處是在何經中宣說的呢?從與各經對照而言,三寶在《明增上意樂經》中宣說,如來藏在《不增不減經》,菩提在《勝鬘經》,功德在《不增不減經》,事業在《入如來功德與不可思議智慧境界經》。

從僅與一經對照而言,如是七種金剛處各自體相或本體間的相互關聯,也就是本論所說的嚴密次第,在《陀羅尼自在王經》中已作如實宣說,在彼請問的《宣說如來大悲經》中也有宣說。是如何宣說的呢?當知在《陀羅尼自在王經》的序分中顯示了前三種金剛處,如經雲:婆伽梵平等證一切法,善轉法輪,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眾。等。其餘四金剛處者,經中宣說具慧菩薩有六十種道法淨治功德的障垢,以此顯示初者如來藏。如雲:有藏勤作故,能見黃金等,無藏雖勤作,唯一生煩惱。以存在清淨障垢的基——法界自性清淨如來藏,為現前彼而宣說淨治(方便)合理故。六十種淨治法是菩薩的四種莊嚴、八種光明、十六種大悲以及三十二種大業。此經以宣說如來差別法而顯示後三種金剛處。如何顯示?以宣說八十種如來差別法而顯示,即已說法界,次說有十六無上菩提大悲心故顯示菩提;次說所謂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故顯示功德;複次說如來三十二種無上大業故顯示事業。應如是對照。

丙三、決定次第:

從佛有法從法僧,從僧獲得藏智界,

終獲智慧勝菩提,力等具利眾生業。

由覺悟一切大平等性的佛陀轉妙法輪方有聖法,由依教奉行出現弟子聖眾,由聖眾獲得部分障垢清淨的藏智界。所得之界也非新生,而是從菩提之因——獲得決定成熟的殊勝種性的角度而言。其後,漸次到最終獲得遠離一切客塵障垢、圓滿現前本具智慧,稱為殊勝菩提。菩提支分的力等無量功德以及具足利益彼所化眾生的一切事業。如是從佛有法,從法有僧,僧寶自相續的如來藏徹底清淨獲得菩提,依此出生功德、事業;或者,三寶是所得之果,如來藏等四者是能得因,有如是兩種次第。其中,前者是以三寶為助緣、自相續如來藏為因之後而獲得菩提等;後者是以自身如來藏為近取因,以他相續的菩提等為助緣。論中宣說有如是兩種因果次第。

乙二、廣說論支分二:一、廣說所得三寶之支分;二、廣說能得因緣之四金剛處。

丙一、廣說所得三寶之支分分三:一、抉擇三寶各自體相;二、安立三皈依之理;三、宣說三寶之釋詞。

丁一、抉擇三寶各自體相分三:一、究竟皈依處佛寶之體相;二、佛所說聖教法寶之體相;三、持此法僧寶之體相。

戊一、究竟皈依處佛寶之體相分三:一、以讚歎說佛寶;二、別說彼義;三、廣說彼等對應。

己一、以讚歎說佛寶:

誰無前後中間際,寂靜自覺而證知,

既已覺悟令他覺,宣說無畏常恒道,

執勝智悲劍金剛,割截一切苦苗芽,

摧諸見林疑慮牆,如是佛陀我敬禮。

佛陀無有前際出生、中際住、後際滅,截然不同有為法的三相故,是無為法;寂滅一切戲論與虛妄分別故,是任運自成;不依其他因緣唯以各別自證智自覺自悟故,是不依他緣而證知;如是自具三法獲得一切種智正覺後,以大悲欲令未如是證悟的眾生都證自己所證的境界,而為彼等宣說不畏輪回並能現前不退轉常恒法身的妙道;猶如世間利劍能斬斷一切,又如金剛能摧毀一切,如是,彼執持殊勝智悲雙融的寶劍金剛,依次以智悲寶劍割截能生後後刹那痛苦的名色苗芽,複以所具智悲金剛杵力摧毀我執我所執等諸見稠林和由疑慮堅固牢牆所圍繞的輪回。在如是具足六法以及二利究竟的佛陀前,我恭敬頂禮!

己二、別說彼義:

無為法體任運成,不依他緣而證知,

具有圓滿智悲力,具足二利唯佛陀。

如是宣說的六種義或八種義,即非因緣生故,是無為法;毫無勤作故,是任運自成;自證知故,是不依他緣證知;具足此三是一切種智;安置他眾於彼中是大悲;具有遣除眾生苦因及苦果功能之力。共有六種。⑦⑧如是具足二利,亦即唯佛具足前六再加自他二利共八種功德。

己三、廣說彼等對應:

非初非中非後際,自性是故無為體,

寂靜法身自性故,應知稱為任運成。

唯以各別自證故,不依他緣而證知,

證此三相故為智,宣說道故為大悲。

依于智慧及大悲,斷除苦惑故為力,

以初三者成自利,末後三者成他利。

如是成立者:不是前際生、中際住、後際滅的自性故,是無為法;是寂滅一切身口戲論與虛妄分別等勤作的法身自性故,稱為任運自成;唯以各別自證或自生智所證故,是不依他人宣說等緣而證知;覺知具足如是三相的法界於一切無差別,故是一切種智;將所化眾生安置于究竟清淨地而明瞭宣說正道故,是大悲;所謂力是以智悲二者遣除痛苦的近取蘊及彼因的煩惱故。如是六種功德中,以初三者成就自利圓滿,以後三者成就他利圓滿。

戊二、佛所說聖教法寶之體相分四:一、以讚歎說法寶;二、別說彼義;三、彼等攝於二諦中;四、廣說彼等對應。

己一、以讚歎說法寶:

非無非有非有無,亦非非有非無邊,

不可思量離言語,各別自證及寂滅,

無垢智慧具光明,能破一切攀緣境,

貪欲嗔恚愚癡暗,如是法日我敬禮。

證法中的滅諦法界有自性本具功德,也是各別自證智的所證故,不住斷無邊;滅諦毫無實有存在故,非常有;此二者並非各異及相違故,非有無二俱;由彼不成立二俱故,有無二俱外的非二俱也不可思惟衡量故,遠離四邊戲論;以能表名言不可言說且超越語言故,遠離語言詞句;以比喻比量等無法抉擇,超越凡夫分別心的境界故,唯是各別自證智的境界;無有或寂滅輪回的根本業惑二者,寂滅其因非理作意的妄念,此二者以寂滅宣說。

道諦的功德:以無有根本煩惱、隨煩惱以及習氣的障垢故,是清淨;以具足遠離所知障的一切種智光明故,是顯現;以能斷盡於一切所緣境中悅者生貪、不悅者生嗔、中品者生癡的如黑暗般的一切煩惱故,是對治。在如是聖法日輪前,我恭敬頂禮!

己二、別說彼義:

不思不二無分別,清淨顯現對治故,

何法依何離貪欲,具二諦相是為法。

如是以名言分別心無法思惟了知,無有業惑二者,無非理作意,清淨煩惱,明現智慧光明,遣除三毒煩惱的對治法,是故所謂前三者果之何法即是所應離欲的滅諦,後三者因之依何即是能離欲的道諦,如是滅道二諦的體相是聖法。

己三、彼等攝於二諦中:

於彼離貪說為法,滅諦道諦所攝取,

如其次第彼等亦,應以三三功德知。

以上於離欲者說為法,彼等是以道諦、滅諦所攝。如實滅道的次第也可從前三種和後三種功德了知彼等是具二淨的滅諦與能淨的道諦。

己四、廣說彼等對應:

不思量故無言故,聖者自證故不思,

寂故不二無分別,淨等三者猶如日。

以執著四邊的分別念不能思量故,以聲音、名言、詞句等不能言說故,以聖者根本慧現量觀知故,即以如是三種根據凡夫分別心無法思議。寂滅業惑故,是不二及無有非理作意的分別。清淨、顯現等三者猶如朗日。

戊三、持此法僧寶之體相分三:一、以讚歎說僧寶;二、彼等功德攝於二種之中;三、廣說彼等對應。

己一、以讚歎說僧寶: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見煩惱本無實,

真實證悟諸有情,無我真實際寂靜,

見眾如來常隨逐,具有無障淨智者,

有情清淨遍無量,如是具慧我敬禮。

彼不退轉菩薩的心已現前對治自性的光明故,照見煩惱本無實有。真實證悟一切有情無有人法二我的邊際或法界寂滅戲論的是如所有智。見到法性如來法身周遍隨逐於一切有法眾生是盡所有智。此二種智依次無障無礙的心具有出世間智慧,以此了知一切有情的法界本來清淨及彼者周遍無量有情故,如是對具有如所有與盡所有二種智慧者,我恭敬頂禮!

本論此處所說的法性一切有情的自性清淨法界如來藏,是究竟法性故,見此者為如所有智。以法性周遍有法的無量眾生是盡所有故,證悟法性彼者是無量有情的法性。

己二、彼等功德攝於二種中:

如所盡所各別證,智慧見者清淨故,

具慧不退之僧眾,定具無上之功德。

上述內容歸納而言,如所盡所智慧及與其他不共的內各別自證智慧的所見依次清淨障與礙故,於大菩提不退轉的具慧僧眾決定具有較聲聞緣覺更為殊勝的無上功德。

己三、廣說彼等對應:

眾生寂滅之法性,證悟故為如所性,

彼亦本來清淨故,煩惱本來無有故。

所知究竟證悟心,現見一切有情眾,

具有遍知法性者,是故具有盡所性。

如是證悟之彼者,依於各別自證見,

無垢法界無著礙,是故彼等為清淨。

智慧見者清淨故,佛陀智慧無上故,

不退轉眾之聖者,是諸有情皈依處。

以各別自證智證悟一切有情的心本來寂滅戲論的法性,故是如所有智性。彼亦,心的本性本來極為清淨故,證悟客塵煩惱並非前有後無而是本來無有。以證悟一切所知與究竟或法性真如的心見到一切有法眾生無差別具有一切種智的法性如來藏,以各別自證見,故具有盡所有智。

如是以二種智慧證悟的彼出世間道,與其他不共,是以聖者各別自證智而見,並且無垢法界中障垢本來清淨,故無有貪欲煩惱障,由證悟無垢法界周遍一切所知,故無有所知障,因此彼等二種智慧觀待見少分者是極為清淨的。二種智慧的所見是以二障清淨故,鄰近佛陀無上智慧,因此現量見法性的不退轉聖人是從痛苦中救度諸有情的皈依處。

就斷證而言三寶有何差別呢?大乘無學道的斷證是佛寶,大乘學道的斷證是僧寶,具斷證者是法寶。

丁二、安立三皈依之理分三:一、觀待必要安立三皈依;二、後二者非究竟皈依;三、抉擇了義皈依處。

戊一、觀待必要安立三皈依:

由說佛法僧功德,依照三乘三供養,

不同信解六種人,是故安立三皈依。

由宣說導師如來的功德、彼所說緣起殊勝法的功德以及對此修學弟子僧眾的功德後,次第欲求獲得佛法僧三者的是大乘、緣覺、聲聞三乘補特伽羅,能作三供養的是對三寶分別著重殊勝供養等人,如是針對諸信解者依次將佛法僧安立為三皈依處。如是以三種義針對六種人安立三皈依,是為令眾生次第趣入。

戊二、後二者非究竟皈依:

可捨棄故虛妄故,無故具有怖畏故,

二種法及聖者眾,非為究竟皈依處。

名詞文字組成的教法僅僅是了知總相的所依,一旦現量悟道時則如已過河的船筏,是應舍或拋棄故。證法也有二種,以何者能證悟之道法,彼是有為法,故是無常非諦實的,如浮雲之相是具虛妄欺誑性及非究竟故;由彼所證究竟滅諦法的是佛陀,而少分證悟的聲聞無餘涅槃的滅界如燈滅般,僅是沒有煩惱及痛苦的單空故,縱然是斷盡三有的諸有餘羅漢僧對五蘊也如有人執劍欲來害己般怖畏故,尋求從彼中出離,以及諸學道菩薩也需修學故,尚未到達沒有一切所斷的佛果故,彼等一切也以具有怖畏的方式皈依佛陀,是故教證二法與聖者僧眾是暫時的皈依處,並非究竟殊勝的皈依處。

戊三、抉擇了義之皈依處:

了義之中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

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僧彼之究竟故。

在了義之中,無量有情不滅、恒常的殊勝皈依處唯一是佛陀,因為無有上述過失,故為究竟;而在後二者中彼也是究竟的,因為能仁是離欲究竟的法性身,故為法;佛也是僧,因為彼學道究竟者是佛陀故。三乘僧是以斷證分判的,究竟斷證的是佛陀,故也是圓滿具足斷證的僧。

丁三、宣說三寶之釋詞:

少出現故無垢故,具勢力故世嚴故,

殊勝故及不變故,以此六因稱勝寶。

梵語義為寶。與寶相同,以世間少有出現故,沒有過失的垢染故,具有遣除衰敗賜予圓滿的勢力故,由勝寶是善心福德之因而成世間莊嚴故,較他法殊勝故,以讚歎、呵斥、信及不信都不能變動故且是無為及恒常故,以此六因稱為勝寶。此是依之音以喻義對照而釋詞。

丙二、廣說能得因緣之四金剛處分三:一、共同宣說;二、別說各自體相;三、彼等利益。

丁一、共同宣說分四:一、四金剛處唯是佛之境界;二、顯示彼等不可思議;三、廣說彼之根據;四、安立因與緣。

戊一、四金剛處唯是佛之境界:

真如有垢及無垢,無垢佛德佛事業,

從彼生起三寶善,證悟勝義諸佛境。

具垢染的真如是如來藏住於垢染殼中之分位;無垢真如是如來藏遠離客塵、究竟轉依的如來法身;無垢菩提或佛陀的十力等是功德;以彼等功德力作他利是佛事業,如是從此四金剛處的因緣中產生三寶善之自性,此唯是具有現證法性勝義究竟智慧的諸佛之境界。

戊二、顯示彼等不可思議:

如是三寶此種性,遍知諸佛妙境界,

彼亦四相依次第,以四根據不思議。

如是出生三寶的種性——因緣四金剛處,其實唯是遍知諸佛的微妙境界,因為法界如來藏等四金剛處依次以四種根據是諸凡夫不可思議。

戊三、廣說彼之根據:

清淨而具雜染故,無雜染而清淨故,

法不離而不現故,任運而無分別故。

首先,法界如來藏自體從本以來恒時清淨,然而同時又具客塵雜染,似現相違故;菩提本無雜染,然以修道複令清淨故;在凡夫位也具有不可分離的十力等功德法,然不現前故;佛陀事業對所化有情任運自成而作饒益,然無欲作此者等的分別念故,是為不可思議。

戊四、安立因與緣:

所覺以及覺悟體,覺悟支及覺他故,

次第所覺為淨因,其餘三者為淨緣。

所覺如來藏、覺悟自體之菩提、覺悟支分之功德以及令他覺悟之事業,如其次第當知,第一金剛處所覺如來藏是清淨的因,後三者是清淨的緣。《大乘無上續論》又名《寶性論》或《究竟一乘寶性論》。

乘:是以比喻立名,義為運載。運載有二義:車船等運載工具,以此安立因乘;運載所達之目的地,以此安立果乘。

無著菩薩于《大乘莊嚴經論釋》中釋七大義為:若具足七種大義說為大乘。一者緣大,由無量修多羅等廣大法為緣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三者智大,由人法二無我一時通達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祇劫無間修故;五者巧大,由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六者果大,由至得力、無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數數示現大菩提大涅槃故。

因續:即基續。

方便續:即道續。

《論議正理釋論》簡稱《明疏論》,為世親菩薩所造。

梁譯經名為《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彼:即陀羅尼自在王菩薩。

菩薩的四種莊嚴即:戒瓔珞莊嚴;三昧瓔珞莊嚴;智慧瓔珞莊嚴;陀羅尼瓔珞莊嚴。

菩薩的八種光明即:念光;意光;行光;法光;智光;實光;神通光;無礙光。

菩薩的十六種大悲即:見眾生執我見而修悲心;見眾生顛倒而修悲心;見眾生我慢而修悲心;見眾生為五蓋覆障而修悲心;見眾生沉沒六入海中而修悲心;見眾生有七種慢而修悲心;見眾生離聖道樂世法而修悲心;見眾生造惡逆行而修悲心;見眾生近惡友遠善友造惡業而修悲心;見眾生造作慳貪于無明愛心無厭足而修悲心;見眾生有我見斷見而修悲心;見眾生行無明暗妄起我見眾生見等諸見而修悲心;見眾生耽樂生死于五陰生親友想而修悲心;見眾生為魔所縛而修悲心;見眾生欣樂然不知真實樂因而修悲心;見眾生求涅槃然不知處而修悲心。

菩薩有三十二種大業即:修智慧業;修上解上欲業;修正法業;修正命;修正見;修不放逸;修如法住;修一切施;修持淨戒;修慈悲忍;修勤精進;修集定心;修集正智;思惟正義;修善方便;斷除系屬煩惱;斷除我見;自調諸根;宣說有作者受者;說知恩法;修集正法;修善口語;修集知足;為令敬養父母修不放逸;修集七財;修身念處;修集智慧;修出離道;修集右道;修不貪著身命;修集信心;修集六念。

聖法八功德:離欲果滅諦與離欲因道諦為差別基,彼二各有三種差別法,共有八種功德。滅諦三德:不可思議、不二、無分別;道諦三德:清淨、顯現、對治。





主持人
麥彭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