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07/21 NPO  編輯部 報導

走 向 解 脫——三乘根本戒概述上——在家篇

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礎——出離心

益西彭措堪布

一、出離心的重要性
二、生起出離心的方法
三、出離心生起之量



一. 出離心的重要性

佛經指出不管出家僧眾或在家居士,受戒首先必需有出離心,就能否生起出離心而言,得到人身要比得到天人身還要可貴、稀有,因為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只有欲界的眾生才能生起出離心,欲界又分三惡趣、人趣與欲界六天,三惡趣中的眾生或因所受的苦太猛厲,或過於愚癡,而產生不了出離心,欲界六天中的天人則因過於放逸,忙於享樂而不想發起出離心,人類有苦有樂,故才有產生出離心及受戒的可能。
 
但也並非所有的人類都能如此,我們這個小世界中的人類分住在四大洲,北俱盧洲的人因遇不到佛法,沒人引導,故被排除在外,其餘三洲的人,即使生起出離心後,也需五根具足,且未造五無間罪、非為黃門等才有受戒的資格。由此可見,要學佛修行是多麼不容易!我們是經過這麼多層篩選後的幸運兒,故應深深珍惜這千載難逢的機遇。

從古至今,宗喀巴大師對戒律的弘揚影響巨大而廣泛。他在《三主要道論》中,解釋發出離心的理由時說:「無出離心無熄滅,希求有海樂方法,由欲有樂縛眾生,故先尋求出離心。」其意為,如無出離心,就不能熄滅煩惱與痛苦,也追求不到輪回中的安樂,更不能獲得究竟解脫,正是對塵世的貪著而使眾生束縛在輪回中,因此追求解脫必須要發起出離心。

法王在《勝利道歌》中也述說了以出離心為基礎受持淨戒的功德和破戒的過患:「一切勝生定圓樂,皆從依此而生故,破戒惡趣漂無垠,勿令自迷應取捨。」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貪著現世無法緣,享受欲樂增貪心,利樂稱譽求不得,如夢買賣故捨棄。」

其意為貪著今生的人,沒有修學佛法的緣分;追求五欲享受的人,只會無休止的增長他的貪心,人們都追求世間八法中的利樂稱譽,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利樂稱譽越被追求就越加遠離,導致今生後世感受無量的痛苦,所以對今生的世事有如夢中的買賣一樣,應予捨棄。
 
夢中買賣本不存在,醒後有理智的人怎麼還會去執著其盈虧呢﹖現在世人對華衣美食、權貴、財富及邪淫等不但不加以扺制,反以為是時尚潮流,大多數人趨之若鶩,導致在生死輪回大海中時浮時沉,永無出期。

我們修行人應反其道而行,依照聖者的教誨,切實認清世間法的過患,進而發起無偽的出離心,再受持淨戒,聞思修行,一步一腳印地邁向涅盤聖城。

有一部份人既想得到世間的圓滿,又想得到出世間的解脫,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以這種發心,不要說今生,就是千年、萬年,甚至上億劫也不會有解脫的機會,因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兩個完全相連的法,凡夫妄想兩者兼得是萬難成功的,只有褔慧具足的聖者才能實現。就像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所教示的那樣──「世上難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所以要做一個真正的三寶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一定要常常觀照自己的相續,是否已經真正產生皈依心和出離心,是否對上師三寶生起了不退的信心,戒律是否清淨等等,希望各位有志出離解脫的學法人對此三思。

如修學佛法的同時不放棄貪戀世間八法,如此下去,其相續中終將產生邪見,喪失正知正見及對佛法的信心,此時就會出現許多違緣,破根本戒也在情理之中,今生後世都會感受劇烈的痛苦,以後無法得到暇滿而修學佛法,所以今生發起出離心,守持淨戒極為重要,這是後世安樂之因,應祈禱上師三寶加持守持淨戒、不遭受違緣。

現在我們已得到暇滿的人身,完全具足了修法的順緣,如果不趁此機會發出離心守持淨戒,設法調伏自相續的煩惱分別心,過了這一世到了中陰或後世時,就根本沒有機會得到解脫,到時後悔莫及。

從修法感受方面而言,依靠強烈的出離心而守持清淨戒律的人,因為了知輪回中的萬法都是無常、無實,都是業障幻化所成,所以會自然斷除無始以來對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欲樂的貪求。華智仁波切的弟子烏金丹增仁波切(蓮師化身)曾說:「世間八法如雲,出離心如風,以強烈的出離心受持淨戒,就像狂風吹散雲霧一般,能自然摧壞對世間八法的染汙執著和一切修行障礙。這時他僅僅依靠持戒的功德,在內心就已經感受到帝釋天一樣的安樂,他實際上已成了世界上地位最高、聲譽最廣、財富最多、最為幸福的人了,他因放棄了對一切的貪求,無勤地獲得了世人終日奔波而仍不能圓滿得到的東西。從長遠來看,帝釋天遠不及清淨持戒的修行人,因為帝釋天對輪回沒有強烈的出離心,在褔報享盡後,還將墮入惡道中受苦,但依出離心而清淨持戒的人,卻會進而獲得出世的解脫安樂之果。

如果沒有出離心,就不可能會有自始至終都全心全意皈依三寶的決心,得不到大士和中土的皈依戒,甚至只是一種盲從的行為而已。

在家居士同樣也應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對解脫生起希求心,就像去拉薩,無論是徒步的乞丐或乘坐飛機的富翁,都是朝向拉薩的目標前進,否則連別解脫戒的戒體都無法獲得。這樣學了幾年佛,其實都在稀糊裡糊塗中度過,得不到收穫,還怨天尤人,抱怨上師三寶不給加持。在智者看來,則是自己沒有如理如法修行,不按佛法所要求的方法去努力,甚至對上師三寶的皈依心與信心都未得堅定,這便是自己欺騙自己的結果。

寂天菩薩曾說,世間最悲哀的莫過於自己損害自己。雖然一般人以為只有別人才會損害我,但正是因為自己生不起真正的出離心、菩提心及無法護持淨戒之故,才從無始至今一直流轉於輪回中,受盡了無量痛苦的折磨。如此看來,損害自己的難道不正是自己嗎?如果能反省自己,找出缺點惡習,並勇於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則自心逐漸澄淨而感受到佛陀、菩薩們大清淨、大光明的智能境界。

反觀現在很多修行人,沒有強烈的出離心和受持清淨戒律的基礎,雖然看了不少書,依止許多上師,但在修證方面,甚至連些許功德也沒有生起,這並不是佛法沒有加持力,而是他們尚未在佛法的道路上邁出過一步。現在明白了教理,還不想生起出離心精進修持的人,在諸佛菩薩眼中,無疑是最可憐的人了。


二、生起出離心的方法

談到這裏,我們應該瞭解出離心是依靠什麼方法產生的。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論》中說:「暇滿難得壽無常,修習能除此世欲,業果不虛輪回苦,思維能除後世欲。」

一個修行人真正想要遣除對輪回的貪執,就要修三乘共同的四個加行,即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痛苦,能經常修持這四個加行,自然就生起對輪回的強烈厭離心,進而對解脫生起猛厲的希求心。這樣就生起了出離心,也唯有如此,修法的功德才會很快顯現,無明的種子及習氣會很快清淨,就好象十方諸佛都在為他一人加持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這四個加行,切莫以為是無關緊要而加以擱罝,否則就難以生起出離心。

以強烈的出離心來守持戒律,這是佛法的根本學處,否則,甚至連三乘佛法的相似功德都無法生起。之所以稱「共同前行」,是因為無論小、大乘,顯宗、密乘都共同以此為基礎,只有修好共同前行,才能修好不共加行。修好不共加行後,才能進入修持正行的階段。所以我們一定要多觀察、多思維、多修持這個共同外前行,再加上多閱讀高僧傳記,使我們對輪回世間八法產生不退的厭離心,這樣才能保證真正的出離心能夠順利生起。

修加行對修大圓滿同樣有極大的幫助。也許有人會疑惑,這種基礎修法怎能對這麼高深了義的大圓滿修法產生幫助呢?緣起力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凡如理修行過的人,對此都會產生很深的體會。此共同外前行在藏地各個教派都極為強調,如格魯派的《菩提證道次第廣論》、噶舉派的《解脫莊嚴寶論》、薩迦派的《道果前行》、寧瑪派的《龍欽心髓前行》等論典都對共同外前行的系統論述,並有具體的修法儀軌。


三、出離心生起之量

具體出離心生起的量是怎樣的呢﹖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論》中確定出離心生起之量時說,修已於輪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也就是說,對輪回的世間八法沒有絲毫希求心,時時刻刻只有追求解脫之念,這才是真正生起了出離心。

現代的眾生煩惱日益深重,貪欲迅速增長,故法王如意寶的《勝利道歌》中,提及出離心生起之量時說:「于諸輪回盛世富,不起羨慕之心念。

這是說,對世間八法的貪求已經淡薄,對解脫則產生了很強的希求心。宗喀巴大師針對當時弟子的根基意樂,故要求較高,而法王則針對現代眾生的根基,故要求較低。

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礎

有人問:「大乘弟子已了知心佛眾生都無差別,因此是否不需要受持戒律?」關於這個疑問,士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已作出了明確的回答:「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豈可能,是故無存貪有心,護持淨戒佛子行。」

也就是說,如果自身的戒律不清淨,想利益自己尚且不能,又怎能普渡眾生呢﹖小乘守持的是別解脫戒,沒有別解脫戒就生不起小乘修法的功德,也不可能證得小乘羅漢果,這是不容罝疑的。大乘菩薩度化眾生的首要條件是護持包括小乘大乘的淨戒,若無別解脫戒的基礎,不可能遠離對世間八法的貪執,若無大乘的菩提心及菩薩戒的基礎,殊勝的大乘修法功德也如空中樓閣一樣,無從生起。

作為無上密乘的金剛弟子,首先要調伏自相續的煩惱,之後才能安住在大圓滿本性中,或在出定時普度眾生,故應在別解脫戒和菩薩戒的基礎上再守護不共的三昧耶,才能如理得到加持而證悟成就。總之,從小乘至頂乘大圓滿的修法中,護持淨戒至為重要。

有些人一方面以為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卻又看不起,以為太低了。若修行人的相續中,沒以出離心和清淨的別解脫戒戒體為基礎,菩薩戒及三昧耶又從何談起﹖只有在這個前提之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學顯密大乘,受持菩薩戒和三昧耶,最後才會得究竟解脫。佛曾在《菩薩戒本經》中說:「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為。是名犯眾多犯,是名犯染汙起。」

還有人認為小乘都是發心利己的,我們已學了大乘佛法,是否可以不守小乘的戒律﹖

這種看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對他人不發嗔心,口中不宣他人過失、不損害他人等,守護自己這點和大乘菩薩無任何差別,也和佛陀沒有差別。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礎上,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自己的三門不但不損害有情,還積極饒益眾生,如不殺生且放生,不偷盜且佈施,不嗔恨而忍辱等。運用戒律守持很好的佛弟子,其小乘戒律必守持得更為出色。

有人以為,自己學的是無上大圓滿,而非小乘或大乘顯宗,故縱破居士根本戒或出家根本戒,仍然可以調伏自相續的煩惱,仍然可以弘法利生,不會墮惡趣。

這種觀點並不如法,學密法的人破了小乘或大乘的根本戒,若不懺悔清淨,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勝出世間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無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續》中明確指出:「佛說破戒人,修密不得成,不入涅盤城,城邊亦不至。」即修密破戒者,無法進入涅盤大城,相似的成就也無法得到。又說:「眾生若已破戒律,彼無機會趨善趣,不得轉生至善趣,殊勝安樂亦不得,何況佛轉之密乘,彼無修成之機會。」

雖然小乘行人的發心是為了自己脫離輪回而守護戒律,密乘行人則為普度一切眾生而受持戒律,兩者在發心上有很大的差別,但外在的行為取捨仍沒有差別。蓮花生大師曾說:「後世的修行人,行為要遵循小乘,應分別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別解脫戒。」

藏傳密宗各派的大德對小乘別解脫戒也特別推崇,寧瑪派的歷代傳承上師,如嘎饒多傑(喜金剛)、蓮花生大師、布瑪莫紮、全知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寶等也都未曾說過修學密乘的人,失壞大小乘根本戒後還能成就。
 
在示現上,這些袓師大德不但守持非常清淨的三乘根本戒,甚至連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修法者人人都必需守持清淨戒律,這一點和各自的能力、褔報沒有關係。沒有任何教證顯示破戒且未懺淨之人不墮惡趣。《普賢上師言教》中講過,一切上師無上的大悲心就是攝受弟子、傳法灌頂,使弟子知道取捨的學處。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死後不墮惡趣且往生佛國凈土,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因果不會錯亂空耗,雖然上師三寶有大悲心,也無法改變此種人的命運。

總之,別解脫戒是密乘和顯宗大小乘學人所應共同受持的戒律。三乘法要都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對治煩惱的正法甘露,我們不能妄加取捨。大乘顯密弟子必須同時修學小乘法要,具備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學人也最好能修菩提心進入大乘顯宗和密宗。

傳法上師首需重戒

任何一位傳授佛法的上師,無論他傳的是大小乘或密法,都需護持清淨的戒律,若破了最重要的根本戒,他已不能修成三乘佛法的殊勝果位,更無法成為一名具足法相的上師。

戒律清淨的比丘(尼)才能給居士傳戒,《律本事》中還雲:「傳戒者必須為受戒者講解戒律學處,否則就像把利劍交給瘋子,瘋子四處砍人,徒增禍患。」

對大乘來說,守持戒律及通達戒律學處,且有能力傳授菩薩戒的人,才有資格成為顯宗大乘的合格上師。在印度班智達旃陀羅閣彌(大乘唯識的主要弘揚者)所著的《菩薩戒二十頌》中雲:「從彼具有勝智力,具戒上師前受之。」

即弟子應在嚴謹持戒(具戒)、精通戒律儀軌(勝智)並有能力傳戒(勝力)的具相上師前求受菩薩戒

在金剛乘而言,印度大成就者菩提密所著的《密宗道次論》中提出了金剛上師的法相,最重要的幾條是:具足三昧耶,通達灌頂等儀軌,通過修持上師的竅訣,已生起了修法的暖相等。

持戒清淨的標準

法王如意寶在《教誨甘露明點》中說:「何為清淨持戒者,佛經論典所宣說,一切取捨守如眼,濁時雖然極難得,小乘菩提金剛乘,各道成就之違緣,根本墮罪與自續,常非並存為淨戒。」

其大義是,能做到如經論中所宣說的,守護戒律的一切學處就如同守護自己的眼睛,在五濁惡世末法時代中已非常稀有難得了,如果有人自相續中遠離了小乘、大乘及密乘的根本墮罪,那麼他就是五濁惡世末法時代中,持戒清淨的人。

在守持根本戒的基礎上,應盡力守持三乘戒律的支分戒,如此對自己而言,能增上功德、減少過失,對他人而言,一個人持戒清淨,別人見了,自然會生起恭敬心,使他們種下善根,從而使佛法在世間長盛不衰。

末法時代更應持戒

末法時代持戒的人與客觀環境都不如當年世尊在世時。當年修道氣氛濃厚,人的根基深厚,戒律清淨,現在修道氣氛淡薄,破戒障緣大增,眾生的根基也遠不如前,煩惱越來越熾盛,持戒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但現在如能盡力持清淨戒,所獲的功德也會遠遠超過從前正法時代。

《等持王經》雲:「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具飲食等。若于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於彼。」

其義為正法時代的人,在恒河沙數劫中,以種種上妙供品供養無量諸佛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尚不如末法時代修行人一日一夜持守一條戒的功德。

另《大乘無量壽經》也說:「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精進修行,守持一日一夜的淨戒,比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還大。」

因此我們不要因為處於末法時代而自怨自艾,應多思維末法時代持淨戒的利益,斷除疑惑,努力持戒。在這種惡劣情況下產生厭離心、出離心,精進持戒修學,其修持的進展速度也會很快。

戒律與修行

有些人對證悟成就非常仰慕,尤其想在很快的時間內能夠證到大圓滿的境界,卻對戒律這些基礎法不感興趣,或認為在證悟後再守持清淨戒律也不遲,這種觀念顯然是顛倒了因果。法王在他的《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強調了修法的前後次第,指出若欲證悟大圓滿,必須先有清淨的三昧耶,欲獲大乘出世之智能,必先有清淨的菩薩戒。同樣的,若想得到小乘羅漢果,就必須先有清淨的小乘別解脫戒,這三者是以「後後為因,前前為果」。如果沒有清淨的戒律作保障,佛陀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一個也不會修成,就像一位司機,無論他的技術多麼嫺熟,首先他考慮的是安全,如果他違規駕駛,終將一失足成千古恨,前功盡棄!

在末法時代,修行人毫無疑問地,會遇到形形色色內外密違緣和障礙,我們對此應作出怎樣的回應呢?佛在《般若波羅密多攝頌》中說:「在外境上我們應對上師生起不退信心,對六道眾生生起無偽的悲心,虔誠皈依祈禱上師三寶,從內心堅固自已的誓願,並生起智能。」只要具足這四種條件,無論是內外、密逆緣,都會自然消退。

法王如意寶也曾在教言中這樣強調:末法時代只要具足以上四點,修法上的違緣就像天空的烏雲,被強風卷去,此修行人可圓滿得到上師三賓之加持,對輪回中的眾生也永遠不生煩惱,不會捨棄。

《般若十萬頌》

和《現觀莊嚴論》中都指出,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一種是內在的。外在的善知識就是三寶和三寶的總集──金剛上師、祈禱三寶和修上師瑜伽可獲得殊勝的加持,內在的善知識以堅定的信心極快生起證悟智慧,很快生起大乘菩提心和主要方便的大悲心,兩者雙運。有了智能,修行就不會流轉輪回,也不會產生違緣;若有悲心,就具足發菩提心的方便,就不會捨棄六道有情。這四種法要是佛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總持,其餘的聞思修都是為增上這四個修法。修行者若具足了這四法,就像一個人有了雙眼和手足一樣便利,可以順利到達解脫城,

進而利益天下眾生。

我們是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應從內心觀察,若內心未曾真正皈依三寶,則不是三寶弟子,不是內道的修行人,當然也得不到三乘佛法的戒體。
 
對修行人而言,精通三藏十二部經論的人當然值得讚歎,但祈禱三寶與上師前的修法更為重要。因為這是從凡夫直到聖者菩薩,在外境上主要修持的兩個法門,尤其是末世剛強難調的眾生更要修上師瑜伽,上師為三寶總集,易獲加持,與三寶相應,在內心產生悲心與信心的功德。

有些人去問活佛、堪布、瑜伽士,自己的修行怎樣?其實,我們修行程度的高低,只要觀察自己的相續(內心),貪嗔癡是不是很重,和以前比較有沒有明顯減少,對上師有否不退的信心和恭敬心,對眾生有沒有悲心、菩提心,有沒有經常說別人或金剛道友的過失,對治煩惱的力量是增強還是減弱了等等,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修行工夫
 
如全是違品出現,那無論依止了成就多大的上師,得到多高的灌頂、傳承,修多殊勝的本尊法,都不能掩蓋自己修法的低劣。我們無論採取何種修法,都是以調伏煩惱為中心,若煩惱反而增上熾燃,又怎好意思認為自己的修法水準不斷提高呢?

有人驚奇人在天空飛翔,或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四大無礙等的神跡,但要在水中暢遊,魚類也能做得到,小鳥也有能力在空中自由飛翔。在聖者的眼中,能在末法時代受持淨戒才是非常稀有的,這才是末法時代最大的神變。真正的神變不在外境形象上,而在於調伏內心無始劫來的煩惱,獲得自在。

「閉關」這兩個字對大家很有吸引力,要知道,在閉關前,對自己所受的戒律學處必須了知,正知、正念必須具足,這樣才不致于在閉關過程中產生魔障與違緣。佛陀未允許修法一開始就可以去閉關,尤其制戒時未允許尼眾可以獨自在一個地方修行,這樣肯定會遇到違緣,易給他人造成障礙,真正有智能想修法求解脫的女修行人,應依止真正的善知識,並在上師前猛厲祈禱,以勇猛厭離心思維輪回過患,生起強烈之出離心。

末法時代最容易使眾生脫離生死的,是大圓滿和淨土法門,但應認清並一再強調的是,對廣大的中下根人來說,修持這兩個法門仍必需以守持清淨戒為基礎並且不能排拒甚至誹謗其餘法門若巳造下這在顯宗中最嚴重的謗法罪業,必須精進懺悔,否則往生與成就都與其無緣。佛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本來就是一脈相承,互相圓融的,各種教法也本屬一味一體,認為是抵觸相違的人,應冷靜深刻地反思自已對佛法是否有全面正確的認識,或帶有明顯的感情偏執。
 
法王如意寶以他出世的聖者智慧,確定了弟子們以清淨戒律為基礎,今生精進修持大圓滿法門,同時結合淨土往生法門,臨終回嚮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依靠上師和大圓滿法的加持,輔以自己對上師和大圓滿日益堅固的信心,在今生就可獲得稀有難得的成就,不但來生在極樂世界品位很高,今生也可荷擔如來家業,大弘佛法,也就是永明延壽禪師所謂的「有襌有淨土,猶如戴角虎」。這並不是一種美好的設想,法王的很多弟子,以其廣泛的聞思智慧和內在修證的攝持在一生中廣弘佛法,圓寂後往生西方淨土,就已顯示了這種修行方法的功德。
 
尤其,甯瑪派袓師蓮花生大師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授記法王如意寶亦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法王不但在平時宣說極樂世界的功德,並經常讓弟子們集體發願往生,尤其在每年秋天,專門主持「極樂大法會」,使學院以外千千萬萬的人,亦能沐浴在阿彌陀佛的清涼光輝。

 

益西彭措堪布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