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秘授

            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 傳授
            昂旺朗吉堪布 講授

            具足無緣大悲至尊具德恩師功德
            名稱極難贊說昂旺朗吉堪布口授

  發心次第要覽:

  一、皈依發心

  二、發心秘授:下中士道串修法

  1、修平等捨心
  2、續修知母
  3、次修念恩
  4、次修報恩
  5、次修慈心
  6、次修悲心
  7、次修增上心
  8、次修自他相換
  9、次發菩提心

  一、皈依發心等

  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誦若干遍)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三遍)我以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願成佛。(三遍)願一切有情離親疏愛憎住平等捨。(三遍)願一切有情具足樂及樂因。(三遍)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三遍)願一切有情不離增上及解脫妙樂。(三遍)特為利益慈母一切有情,必須盡力速速證得正等覺位;為證此故,當依甚深道師佛瑜伽為門,趨入修習菩提道次第。(三至七遍)

  二、發心秘授,下中士道串修法

(人生難得,善知識難遇,佛法難聞,修行機會難得)

  師云:難得具大義之人身已得,得之能成大義,應如何乃不空過,應勤取心要,以取得人身代價。此暇滿具大義之人身,僅此一幸遇,難遇之佛法,僅此一幸遇。宗喀聖教尤難值遇,難遇如晨星寥寥無幾之善知識,僅此初度值遇。勝緣會合,不能不贊為希有。如是難遇之因緣,以後更難幸遇。

  經云:人身僅一遇,如盲龜浮木。此言盲龜於大海中,尋其漂蕩之浮木舊巢,若干億萬年偶一值遇。此喻大好人身,若干億萬年之偶一獲得。

(人生無常,死決定)

  如是難得之人身,能長住也好。但又不能長住,亦必須死。凡在生死圈中,莫不有死,死為決定義。

(死期不決定,且生緣少而死緣多)


  
且死無定期,剎那頃即可由此身變為他類身軀。蓋此身脆弱及生緣少而死緣多故。

(死時無法阻止,財富妻子丈夫兒女等皆無法帶去,衹能孤零零一人上路)

  又死時何可利益,財物妻子均不能利,死時唯冷泠清清一人而去。積如須彌之資財,死時纖塵許亦不能攜去;廣遍世界之子女,死時無一人能將自己留住不死;

(強健與羸弱之身毫無用處,唯有含藏一切業力種子之心識,阿賴耶識,能相續下去)

  乃至與己俱生同來之身軀,死時亦須捨棄,唯餘心識而去。

(唯正法與三寶能利益、可作救護)

  死時唯一可利益者,唯佛說正法及三寶皈依處。能利益、唯正法,可作救護,唯有三寶。

(發心精進修正法)

  既如是,鬚髮心馬上勤求正法,即馬上勤求大乘法生起菩提心之教授。

(若不然,得生善道機會渺茫,死後必墮三惡道,因無始來黑業多白業少故。)

  復從反面思之,如現在不發心馬上去修正法,此身一失,其受生不外善惡二趣。以我多生以逮現世,惡業多故,定墮三途無疑。

(思維地獄種種苦,起大怖畏心及遠離心。人世的種種細微的苦我都不願承受絲毫,何論地獄難堪眾苦呢?而黑業卻正把我向彼處牽引!)

  地獄中寒冽熱熾,餓鬼道長時飢渴,畜生道互相殘食,愚癡、寒熱、飢渴、鞭打等苦,一旦墮入,何能忍受。

(趁尚有機會,皈依求救護,取捨業果。求人天福報。)

  欲救此苦,唯有皈依三寶,勤於止惡修善。並須趁此身尚未墮入三途之時,即去勤求不入三途之法,即皈依三寶,希求救護,併發心依業果取捨而行;以求人天增上善果。

(進一步思維,生人道仍不離八苦,諸受究竟全為苦,難出輪迴,毫無是處。吾不取!)

  此尚不足,復思我今雖生善道,已得人身,而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以及生、老、病、死諸苦,凡今所遇,無不是苦。

(再思維生天道,修佛法緣份極少,福報用盡,還墮惡趣,依然是苦,終非究竟,吾亦不取也!)



  即使生到最高之究竟天界,亦未離苦之自性;煩惱一生,終必還墮三途。如是三界,等同苦聚,長期是苦。

(若欲了生脫死,如何修,當依戒定慧三學)

  然究應如何乃能離生死,乃離苦之自性。須依戒定慧三學,乃能脫離。故應依戒定慧三學而修。依此三學,確可解脫生死苦,解脫苦之自性。(再進一步思維,我雖出離熱惱,得自在解脫,而一切諸父母親朋友仇敵仍在苦海掙扎,迷不知途,我言解脫,豈非癡人說夢?緣何,眾生同體故。)

  此尚不足,復思自己雖已出離,但自之一切父母尚淪苦海,此為諸佛菩薩所不忍所不許者。

(既如此,當發願度眾生父母,方為圓滿,皆大歡喜,而能度眾生父母者,唯佛,故必發願成佛。)

  為此故,須自他二利,須依大乘法,鬚生起菩提心。蓋欲自他二利究竟圓滿,必具功能,而此功能唯佛乃具,故須成佛。

(成佛之道,在修大乘,大乘之要,在修菩提心。修菩提心之前,應先剷除親愛怨憎中庸漠然之有漏三心。換之以無漏之平等捨心。基礎才牢不可破。否則千里之堤,潰於一穴。竹籃打水一場空。)

  成佛方便,唯有大乘法。而大乘法之命脈,乃菩提心。故鬚髮心修大乘法,發心生起菩提心。(須心與法相合而修,能感動而修。)



  阿底峽尊者依止金洲大師求得七因果言教與自他相換二種修心教授,依之修習,較易生起菩提心。修七因果言教之先,須先修平等捨心,乃能生起依一切有情而修心,而修為利一切有情願成佛之菩提心。

  1、平等捨心應如何修:

(欲修此法,必求加持,求大智大權勢圓滿成就者,此極方便而必須之法。)

  先想頂上釋佛即上師,即一切佛,向之啟請:祈尊加持我心相續,我對一切有情因親生愛、因冤生憎、因中庸而漠然之三心,均祈加持除去而安住於平等捨。並祈加持我令一切有情亦除去此三種心而安住於平等捨。

(冤親中庸皆為緣起,切莫執著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應知眾生同體。三者無絲毫自性可言。自編樊籬,還苦自己。於己於他,無任何益處。智者所不取也。)

  初、先想一中庸有情於自前面,思維:我願迅生離冤憎親愛中庸漠然之三心這平等捨心。如伊平日對自作過許多饒益,自對之一定生悅意心。此悅意心不可要,因能生愛執故,焉知此人過去不曾對自作過殘害;故利我者不決定,而消遮愛執之心。反之,如伊對自作過如何殘害,自對之一定生憎恨心,此亦不可,焉知此人過去不曾對自作過許多饒益,故害我者亦不決定,而遮止憎恨心。略想:利我者不可生愛執,過去對自曾作殘害故;害我者不可生憎恨,過去對自曾作饒益故;由是遮止怨憎、親愛中庸漠然三心而住於平等捨心。我今安住於平等捨心有何不可呢?!

(親者並非決定親,因緣所成。親者無自性。)

  嗣想親厚者於自前面,思其於自饒益事,則生愛執,亦不可愛,因過去曾對自殘害故。

(仇者並非決定仇,因緣所成。仇者無自性。)

  嗣想怨仇於自前面,必生憎恨,此不決定,因彼過去曾對自饒益過。

(是故安住平等心,為最上策。)

  反覆思維後,三種均齊想於前面,如生愛則如前遮止(過去對自曾作殘害故);如生憎亦如前遮止(過去對自曾作饒益故);遮止後,安住於平等捨心。

(眾生顛倒,執著我人眾生壽者,故親愛冤憎中庸漠然之心應速速捨去。)

  此平等捨心提念後,想於自方面此冤憎、親愛、中庸漠然三心不可生。又回到他方面,此三心亦不可生。根本須於冤親平等,即無所謂冤,無所謂親,蓋冤者過去曾作過許多次親眷,親者曾作過許多次冤仇。如阿羅漢結婚者故事,曾作偈云:「六親鍋內煮,子打父屁股,冤仇懷中抱,孫兒娶祖母。」眾生顛倒,大多如是,思而壓伏冤憎親愛之心。如對冤許過去對自曾作利益,而現在是對自殘害。但冤過去對自是利,不能過去是利,不許為利,而現在是利,乃許為利。以時間推之,冤對自過去曾作多利,總之是利;又將憎心壓伏下去。

(於親者,起感激想,報恩想,於冤憎者亦然,且應生極大慚愧想,因其消我宿業,成就我故。)

  續想:一切有情雖在過去、現世,曾為我仇,比皆由我業力感召而來,彼等如執刑人,奉命行事,非於我故為加害;如是不生瞋恨。又彼等於我消多罪業,是則於我有益無損;我不但不生瞋恨,並且當生感激。又彼等因我多造惡業,為我消業,彼則自受下劣等報,是我累彼,我不但當生感激,且生極大慚愧;而為報彼恩故,極圖度脫彼等。

(眾生皆喜樂不喜苦,將心比心,決定取平等心而舍親愛冤憎中庸漠然之心。)

  嗣想三者於自前面,作總思維:親者不可生貪,冤者不可生憎,中庸者不可漠然,於自於他均不可如是。但一切有情有共同性,即不意樂痛苦,意樂樂受。自又承許願其具樂離苦之戒,又如何可生愛憎。

(成佛乃為盡虛空遍法界眾生成佛,自他尚在苦難中,應起同體大悲,捨愛憎心。)

  又想三者於自前面,於自方面決不可生親即愛、冤即憎之心。一切有情均自母親,決不可一部分愛一部分憎。並且自己乃依一切有情而成佛,決不會依一部分有情而成佛,不依其餘一部分有情而成佛;一切有情均自恩者。自他雙方均不可生親者愛、冤者憎之心。因自他尚在水深火熱之中,又何能有愛憎之分。

(將此平等心廣大週遍。)

  又漸推廣到一村一縣,乃至一切世界,對一切有情均不可生親者愛、冤者憎之心而住於平等捨心。有暇時可廣想。略想:冤親二種有情於前面,而平其愛憎心。平等心生後,然後轉入於知母念恩。依前說觀到無可愛、憎、漠然;然後又啟請,又觀又修。如是週而復始,三四次修。

(何為菩提心。其次第修法。)

  所謂菩提心者,須具有為利遍虛空一切有情之利他心,和為利一切有情自己必須成佛之願成佛心二者,才是菩提心。依七因果言教和自他相換教授合修,更易生起菩提心。所謂七因果言教者,乃依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發菩提心七者,以前前為生後後之因的次第,長期殷勤串習,必生菩提心也。

(無量劫中,無量母親,無一有情不曾為我母。)

  2、修平等捨後,續修知母:即認識一切有情是母,為生起念恩心之因。

  知母者,即能認識一切有情均自母親之心。八千頌云:一切有情,吾毋不去處,吾毋不生處,吾毋不死處。由此可知一切有情均自母親。僅念此,認識母親之心,尚不決定。再以無始之理思之,一切有情從無始來,心流不斷,現在之心流,由過去之心流而來。現在之心流,非於現生中僅有,蓋入胎之心流,來自入胎前之中有,中有之心流來自前生之心流,以此前前,推之無始。我從無始以來,受生無量數,母親亦無量數。假如有哪一種有情未曾作過我的母親,則我受生母親的數量就不夠。又從無始以來,我無處不曾受生過,無趣不曾受過生,故一切有情不僅作過我的母親,而且多生作過我的母親。依此理思之,一切有情確是我的母親,何以我又不認識呢?

  譬如幼小離家,老大始回,見母而不認識,不能說不認識她就不是自己的母親。

  又如見一蟲豸於自前爬過,如有神通力,則知是自己過去生中的母親,不能說她今生開形相變了就不是自己的母親。

(念母恩,念父恩,念友恩,念鄰里,國恩,推而廣之。)


  
3、次修念恩:為生起報恩心之因。

  先想今生之母於自前面,思其對自種種養育之恩,為我救護一切損害,為我成辦一切利樂。初住胎時,母親一飲一食,一行一動,一坐一臥,都是在為保護胎兒著想,何者於胎兒有害,雖自喜食亦不食,何者於胎兒有益,自不喜喫亦要喫。更不顧自己疲勞、辛苦、困難,一行一動,一坐一臥,都是在為保護長養自己著想。假如母親不是精心保護自己,稍一不慎,自己就會死在胎中,我身得來,實非容易。何母親給我的身體,既不缺支,又具智慧,能辨善惡,依止佛法,精勤修學,可望成佛。母恩之大,何能比擬。中時,於出胎後,自己如一無知之肉蟲,不能自己生存,全賴母親溫之暖之,哺之養之,母親之心無時不刻不在自己身上,自己一顰一笑,母親隨之一憂一喜。自己糞便,母親不惜以手承之,以指拭之。夜間便溺,浸濕床褥,母親寧臥濕處,將自己移睡幹處。自己一有疾病,母親惶惶不安,求醫求藥,至心護理,不惜通夜不眠,抱自行走。自己不食不語,母親更自憂心如焚。自己學語學走,全賴母親晝夜教導扶持。即使有保姆撫養,保姆亦系看母親的金錢和關心如何而愛護自己的。後時,成長入學,撫之育之,有加無已。既為自己學業擔心,又為自己成長焦慮。乃至參加工作以後,尚時時為自己事業發展操心,關注之情,無時或已。母親對自大恩,不僅今生,乃至多生,亦復如是。不僅在人趣中母恩如是之大,生於獸類,亦有跪乳之恩,生於禽類,亦有反哺之德。



  不僅今生母親對自如是大恩,推之父親、親友、鄰里,乃至遍虛空一切有情,均自母親,對自大恩,莫不如是,須一一多遍思念母恩。

(知恩必報,報恩之究竟法,為修究竟圓滿方便善巧之正法。)

  4、次修報恩:為生起慈心悲心之因。

  思維我輩從嬰兒受生飲乳,以至成人,一切憂勞母親之事,無論初中後時,皆飽受母親慈恩,如是大恩,焉能不報。以世間一切衣食供養,饑予食,寒予衣,食以甘食,衣以輕暖,作種種承侍供養,雖屬報恩,然皆以苦為自性,轉瞬即逝,尚非究竟報恩。慈母有情長期沈淪生死,備受諸苦,我當為之拔苦予樂,乃為究竟報恩。

(願彼得樂)

  5、次修慈心:修慈修悲為生起增上心之因,而悅意慈心,又為生起悲心之因,今修慈心。

  因受諸母深恩,見諸母有情如愛獨子而心喜悅,極欲勸導令得安樂,令得涅槃無漏之樂。現諸母有情不僅缺乏無漏安樂,連有漏樂,亦甚缺乏,蓋缺善法以作樂因。我當如何令彼得樂,願其得樂,我誓願令諸母有情俱獲無苦之樂。

(不忍其受苦,願拔其苦。)



  6、次修悲心:

  諸母有情昔曾為轉輪聖王,富有天下,福盡沈淪,仍在苦中,諸道慈母有情節莫不皆在苦苦、壞苦、行苦之中,無有自在。苦苦如傷上加鹽,苦上加苦。壞苦似樂,瞬即成苦。行苦由煩惱業力使然,所作所受,毫無自在。因之諸母有情從無始來,流轉生死苦海之中,飽受諸苦,今後煩惱繼續滋生,仍不能離苦。為人子者,須為諸母有情拔苦予樂,尤須為之盡拔其苦,予以涅槃無苦之樂,乃為究竟報恩。

(捨我其誰,責無旁貸,發猛厲心。)

  7、次修增上心:生起增上心,已圓滿利他之心,又為生起菩提心之因。

  諸母有情盲目發狂,又無引導,正向懸巖險處狂奔,為人子者焉能委諸他人、坐視不救。何況自為學大乘法人,焉能不救。慈母發狂者,乃煩惱擾亂其心,不能自主。盲目者,乃無慧眼觀察增上生和決定勝之義理。無引導者,無真實善友也。狂奔險處者,謂剎那剎那造諸惡業,總於生死,別向三途狂奔不已。我為慈母獨子,母不望我,望誰去救,我不往救,誰復往救,責無旁貸,我非救度遍虛空一切慈母有情不可。

(願代彼受苦。)

  8、次修自他相換:為摧毀我愛執,轉為他愛執,增勝利他心,易生真實菩提心。

(願諸母有情之苦由我承負。)

  想自母親於自面前,想她無始以來,由煩惱業力,備受種種痛苦,今後仍無止息,為人子者,何能不救。想她所積一切罪障,苦及苦因,均化為灰煙黑霧,紛紛向自襲來,一一入於自身,代母消受淨盡。次想父親,次想親眷,次想怨仇,乃至六道一切有情,皆自母親,她們身中所有一切罪障,苦及苦因,均化為灰煙黑霧紛紛向自襲來,一一入於自身,均代諸母有情消受淨盡。

(願我一切修法之功德入於諸母有情。)

  次想自己母親於自前面,思其備受三苦,缺乏安樂。想自身分出一牟尼身入於母身,母親因之諸苦淨盡,亦轉成牟尼身,隨欲而有。次想父親,次想半眷,次想怨仇,次想地獄,次想餓鬼,次想畜生,次想人道,次想阿修羅道,次想天道一切慈母有情均在苦中,缺乏安樂。由自身分出一一牟尼身,入於一一慈母身中,均令諸苦淨盡,亦轉成牟尼身,隨欲而有。次想自身分出無量數牟尼身,化作供物,向十方三世諸佛菩薩作供,諸佛菩薩受供後,心生大樂,身放光明,入於自身,加持我身,將自一切罪障和煩惱所知二障消除淨盡,自身化成光明轉成佛身,作我已真實成佛想。

(觀想諸母有情供養佛菩薩,接受加持,成為法器。)

  次想一一慈母有情,均各身中分出無量數牟尼身,化作供物,向十方三世諸佛菩薩作供,諸佛菩薩受供後心生大樂,身放光明,加持一一有情,想一一有情已罪淨慧生,成為堪受正法之法器矣。

(觀想自為諸母有情說法灌頂勸導修行,做有情真實成佛想。)

  次想自心放光,放出無量數上師、佛、菩薩到一一有情面前,為之說法灌頂、勸導修行,最後一一有情依之修行,均已二障淨盡,俱皆化成光明,於無有絲毫實有自性之光明中頓成佛身,作均已真實成佛想。

  9、次發菩提心:

(然而,唯有自成佛後,乃有救度功能,思維佛之功德。)

  想此僅系緣念一切有情成佛,要自己真實成佛後,乃有此救度功能。蓋佛身功德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一相好,眾德所成,諸大菩薩莫能測知。佛身紫金色,光明為性,常光數丈,使人瞻仰,無有厭足。見佛相者,能止惡生善,種成佛因。佛之教化,普及十方,隨類現身,隨諸根器,任運現身。於各方世界,普現十二種度化事業,有緣眾生,隨化得度。佛諸相好,一一毛孔,均能放光說法。佛光所至,熱獄化涼,寒獄轉溫,六道諸苦,無不頓息。

  佛語功德,六十妙音,一音能說眾法,一一有情隨類得解。佛事業以語事業為第一,語示解脫,語音無遠不遍,如同面聆。

  佛意功德,總為悲智,與聲緣共者三十四種,與菩薩共者三十七種,其不共者三十九種。聲緣菩薩僅得佛之相似功德一分,不能得佛真實功德一分。佛意中智德,遍一切所知境,阿底峽尊者曾云:「佛智於一切剎那能遍了知一切境界。」謂佛一念能遍了深廣真俗二諦,最深最細深義,無不清晰顯現。佛與聲緣菩薩之智,有共不共之分,非智體各別,乃同一智體,唯了達程度不及佛耳。因之度化有情功能,亦不能及佛。佛意中悲德,於諸有情不分親怨、愛逾獨子、愛逾自身百千萬倍,無一有情無時無刻不在佛悲憫之中。

  佛事業功德,如明淨寶石,置於白處則白,置於黃處則黃,隨緣而異,與緣相應。佛之俱生事業功德,亦復如是。遇菩薩眾,則現報身而為說法。遇菩薩以下,則現化身而為說法。遇凡夫,則現帝釋梵天人非人等,隨緣而起,任運應機皆不作意。

  佛之無邊功德,皆由教證二法而生,尤須證得佛之一切種智,乃能遍了一一眾生須用何法始易得義。一切種智,唯佛獨有,我為利益遍虛空一切慈母有情,誓願成佛。



(發願)

  願我從今以後,凡身誤意所作善業和三世善根,以及行住坐臥四威儀,均一齊迴向為利遍虛空一切慈母有情,誓願速速成佛。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願成佛。(一遍)

  吉祥圓滿

  師云:受本法誓言:行者須日串習一遍。此係恩師單傳菩提心修法之規。如依菩提道次第修法,於修六加行到資糧田諸尊收入主尊釋佛,合入行者頂上上師,供七支曼遮後,即續修菩提心修法。應永惠居士殷重虔誠勸請,稟承至尊具德恩師功德名稱極難贊說昂旺朗吉(前譯阿旺南吉)堪布,慈悲法露,憶述成集。願諸有情依之修習,迅成佛陀。

  低劣弟子昂旺敦振於1986年2月述於春城。1992年3月重校於蓉城。

    迴向偈

  聖菩提心極珍貴,諸未生者令生起,令已發起不衰退,輾轉增上恒滋長。





主持人
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 傳授、昂旺朗吉堪布 講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