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ai Lama 達賴喇嘛- The Four Noble Truths Part 四聖諦
四聖諦The Four Noble Truths Part
日本明治時代的著名佛教學者姊崎正治,曾於1910年出
版《根本佛教》,首次使用「根本佛教」一辭,指謂釋迦牟
尼佛在世的佛教。大正年間另一著名佛教學者宇井伯壽,開
始分辨根本佛教與原始佛教,廣義的原始佛教始於根本佛教
,終於部派佛教的形成,狹義的原始佛教則專指根本佛教而
言,包括佛陀及其直傳弟子 (佛陀滅後三十年為止) 的佛教
。到了昭和年代,駒澤大學教授增永靈鳳承繼宇井伯壽
的說法,於1948年出版《根本佛教之研究》,對於根本佛教
教義,予以系統化整理。
如果我們將根本佛教只限於釋迦生前金口直說的佛法教
義,則依增永氏的考察,包括法身偈、無常偈等最古的偈文
,以及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 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
等法數名目。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
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 構成三十七道品的主要部分,
三十七道品本身則指謂追求智慧而進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種
修行方法。不論是八正道或三十七道品,都可看成屬於四聖
諦之中的第四諦,亦即道諦。三法印或三相在南傳佛教的巴
利文聖典,指謂諸法無我、諸行無常與一切皆苦,可以看成
四聖諦之中的第一諦亦即苦諦所攝﹔但在大乘佛教的梵文聖
典則以涅槃寂靜印取代一切皆苦印,如此三法印的前二者仍
屬苦諦,而涅槃寂靜印則為四聖諦之中的第三諦亦即滅諦所
攝。至於十二因緣可以說是構成四聖諦之中的第二諦亦即集
諦的教義內容。由是,三法印、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以及十
二因緣等說,全部可以歸屬苦、集、滅、道的四諦。如此,
釋迦牟尼的根本佛教教義可用四聖諦予以概括,可見四聖諦
在佛法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漢譯阿含經典處處載有四聖諦的內容,不必在此一一舉
出。巴利文聖典最早的記載之中,中部第二十八象跡喻大經
有云﹕「恰如一切動物即一切生存者的足跡為象之足跡所涵
攝,而象之足跡以其偉大稱為彼等第一,一切善法皆為四聖
諦所涵攝,即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
。」也就是說,四聖諦是(根本)佛教的最勝理法,也是整個
大小乘各宗教義的起點或基點。
巴利文聖典所載四聖諦的最早記錄之一,據說是如下簡
單內容﹕「此即是苦聖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
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約言之,
五取蘊是苦。此即是苦集聖諦--帶來後有,喜貪所伴,而
隨處悅喜之愛欲,指謂欲愛、有愛、無有愛。此即是苦滅聖
諦--即謂無有愛欲殘存之滅盡、捨離、解脫、無執著。此
即是苦滅道聖諦--即謂八支聖道,乃指正見、正思惟、正
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而言。」依照著名的
《良醫經》的解釋,四聖諦的次第有如良醫先知病情(苦諦)
,尋出病源(集諦),而後對治(滅諦),最後想出對治的具體
辦法(道諦)。
然而我們有否充足的文獻去證實,四聖諦構成根本佛教
的主要部分,實係釋迦金口直說的呢﹖戰後以東京大學為中
心的,新一代專研我們如在「意謂」層次也暫且假定,歷史上的佛陀所宣
說的四聖諦,有其佛陀自己原原本本意向著的客觀旨意或義
理,則此原意或「客觀」義理究竟是甚麼﹖自認完全忠實於
佛陀的金口直說而不提新說的小乘佛教,有否提出合乎佛陀
原意而惟一客觀的理解詮釋﹖
水野弘元教授是原始佛教研究權威學者之一,他曾依據
《良醫經》詮釋四聖諦的原義,認為佛教四諦可用醫生治病
四訣比喻,即善知病情、病因、對治(恢復健康狀態)與治療
方法,而在下列圖表以治病四訣,說明聯貫到緣起說的四聖
諦要義﹕
┌苦諦(病況)-苦惱而無有自覺的現實世┐
界(果)├ 流轉緣起
四諦┤集諦(病因)-現實世界的原因理由(因)┘
│滅諦(健康)-具有自覺的理想世界(果)┐
└道諦(療法)-理想世界的原因理由(因)┴ 還滅緣起
如果我們把小乘佛教的三法印包括在苦諦之中,則可以
說,由於世間凡夫未能了透「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的
真諦,因此才會產生「一切皆苦」。這裡所說的「苦」,不
但指謂八苦 (即生老病死等四苦,另加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與五陰熾盛苦) 乃至十八苦等等傳統大小乘佛教
所強調的個人苦,也可以包括我所強調過的人際苦與社會苦
。水野氏更進一步說,「苦諦不必限於苦的現實,一
般指謂事物缺失理想的無自覺狀態的現實(世界),因此不必
限於苦。然從宗教的立場,尤其從佛教的立場去看,世俗世
間無有理想的無自覺狀態即是苦。」。集諦則說明「
一切皆苦」的原因或理由,苦、集二諦合起來說構成流轉緣
起,即以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及憂悲苦愁惱)。 十二因緣之中,「
(貪)愛」是當前容易辨認的生死流轉主因,但最根本的原因
是在「無明」,又稱「根本無明」,只有佛或界。
在今天日益民主自由化、多元開放化的(後)現代社會,
我們必須承認,已不可能有所謂永恒不變的佛教理法,即使
有此永恒佛法,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佛教徒必須依照我們現
代人的精神需要,去實存地(existentially) 重新探索開展
佛法的新時代意義。同時,誠如無量四諦所暗示,我們的世
俗人間永遠會存在著無量的苦相 (如近年來的愛滋病等種種
病症,或各地小規模戰爭所帶來的種種禍害)、無量的集相(
如種種日常複雜的人際關係所造成的外在條件,與現代精神
分析所發現的種種心理問題所形成的內在條件等等,共同構
成的因緣湊合)、無量的滅相 (如身心條件不同的各別實存主
體所了解或體認的涅槃解脫境界或意義)以及無量的道相(如
包括漸修頓悟、本證妙修等等在內的種種修行實踐方式)。
問題是在﹕如何依據二諦中道的佛法理念與一心之轉的佛教
理解,既不迴避世俗人間無量無數的苦相集相,同時又不刻
意隔開滅、道二諦於苦、集二諦之外,一方面日日磨鍊我們
自己成為具有大乘菩薩道精神的新時代佛教徒,另一方面通
過具有新時代共命慧的宗教教育,旁助其他佛教徒把握上述
佛法理念與佛教理理解,共同勉勵,建立我們的人間淨土﹖
以下是我依多年來的自我探索,在「創謂」層次所獲得的小
小結論。
根據二諦中道的佛法理念,在不可思議、不可言詮的最
勝義諦層次,一切如如,無有各別實存主體的生死問題、解
脫問題存在 (因我實存主體之存在與否毫不影響一切如如的
諸法實相之故,正如天台大師的無作四諦或圓頓止觀所示)
。然而正因(包括釋迦牟尼在內的)無數實存主體自古存在,
而有其宗教探索之故,不得不(暫且)設定勝義諦與世俗諦之
分,依此理解世俗人間無量的苦相集相,也依此探索脫離苦
相集相而求涅槃解脫之道(「滅」盡之「道」)。然從最勝義
諦去看,所謂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眾生與諸佛等,乃
是原本
一如,只因我們一心之轉(原為無分別智,轉為分別智)才有
生死與涅槃等等之分。了解乎此,我們只有即於苦集二諦印
證滅道二諦,化四諦為一諦,於無量義的人間苦集之中體認
無量義的滅盡之道。
我更認為,在多元開放的(後)現代社會裡,我們一方面
許有(各別獨特的實存主體之究竟平等意義的)無量四諦,另
一方面又依四諦原即一諦的中道理念,以及人生佛教或人間
佛教的新時代信念,應該肯認世俗諦層次的生活實踐即是勝
義諦的涅槃解脫,除菩薩道的修行之外不必刻意另求成佛之
道,修行實踐的時時刻刻即不外是涅槃境界的真實顯現,亦
即「永恒的現在」(或即道元禪師所云「有時之而今」)。也
就是說,一切皆苦即是緣起緣生,即是涅槃解脫,即是中道
修行,我們應在修證一如的日常生活實踐之中體現人生佛教
或人間佛教的真諦深意出來。於此,一切皆苦的「苦」已不
僅僅是傳統佛教所強調的個人苦,卻是社會共苦,而涅槃也
不僅僅是各別實存主體的個人解脫,卻是眾生共命的涅槃,
亦即社會性乃至宇宙性的涅槃。因此,我們各別的修行實踐
不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終極目標,而是為了整個社會的涅槃化
、淨土化,除此之外別無佛法佛教可言。自始至終以「無我
」 (anatman)著稱,而以此有別於其他宗教的佛教真諦,即
在於此。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加州聖地亞哥市自
家,專為印順導師九十高壽祝壽論文集撰寫。)
◎姊崎正治
Anezaki Masaharu
日本宗教學家。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後去印度及歐洲進修(1900~1903)。歸國後,任東京帝國大學宗...
|
主持人 |
尊貴達賴喇嘛、傅偉勳教授
|
|
達賴喇嘛 英文影片-四聖諦The Four Noble Truths Part
四聖諦的多層義蘊與深層義理-傅偉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