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是好心
俗世有人不明學佛修行的至勝義諦,和皈依佛門三寶的利益好處,以致常常起疑:「人只要心腸好就可以了?為何還要修行或信佛學佛?」
但究其實,常人所謂的「心腸好」只是懷有一少部分的慈善心而已,並非心地完美具足。心腸真正想完全趨向「善好」的一面,確實不易做到。
而學佛者所謂的好心,對利己而言,乃是:嚴戒身心,修養心性,以得到心靈的自在安樂。
在利己之後,尚要發用妙明的覺性,隨時關心緣眾,護顧他人。尤其在與人相處之時要注意到可有失禮之處?可有逾越禁戒?可有妄造惡業?
一般為人子女者在家居生活中與父母交談時,往往聊不到三、兩句話,語言態度就完全改變;甚而互起爭執。如是輕率不敬的行為表現,豈能算是好心腸。
若是真實心腸善好,縱有不稱心合意的地方,豈敢對父母如此的失態無理,怫然回應?
為人子女若有修學佛法必能晨昏定省,早晚噓寒問暖,徹底關心父母老邁身體的保健,孝敬俱全。在相處言談之中,時時體貼入微,輕聲細語,處處慈容滿面,喜氣洋洋,從不敢冒昧失敬,期能令博得老年人的歡心。如此盡力孝順,才堪稱為已做到一小部分心腸善好的德行。
「心腸好」的美德,尚須慢慢擴及到家庭中的兄弟姊妹、夫妻,乃至六親朋友,以及有緣的熟識者。就是不熟悉的人,也一律人人視如佛一般的禮敬。
總之,與人之相處,全不失慈心,恭敬禮遇到底。在生世中的言行,從未有過一次佔人便宜;或想欺侮於人;對人無禮,冒失於人,如此才足以證明已行出完整的「心腸好」。試想,普天之下,有幾個人真能圓具如是「心腸好」的上乘境域?
一般人在人生之中,對於「好心腸」的美德善行,很多人雖然願意去學習;而「壞心腸」的惡言劣行,卻時而不假思索地流露出來。諸如:只要他人態度稍微不恭敬,說出很「衝」的話,就隨時橫生惡臉,欲加反擊,也同等說了幾句如劍、如針尖銳的話,直接傷入對方的弱處?
其次,在善惡之間的反覆不定,一向是人性的弱點。否則,試反省:不知自身可否曾回憶過去數十年的種種不是;諸種不善對待親友和緣眾的錯誤?或者迄今尚未有一絲的悔意,還一直背覺合塵,認非為是?
試思:如此失去人性、人德,來生恐難立足於真正的人道上。雖有人的外形外相,若無人的方正人格,何能安享人的尊貴之身?
只有在修行、學佛之後,才會隨時督促、嚴束,回思這些重要的錯誤,無論對六親、戚友及一切人緣均能平等慈待,從不敢再失仁德,而恆持「好心腸」的慈悲心行。
是以,為人第一享受、最上勝樂,乃是嚴守人道、人品,以成就至尊的人格和無上至貴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