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寶鬘論》是龍樹菩薩進言其摯友--國王之書函,故於為政之道方面,乃以大乘菩薩道之觀點而給予教誡。其所宣說國王之規範,就是以慈悲利他之精神,勸導國王以殊勝之菩薩行而治國。若能藉由佛法治理國政,不論任何行止,皆以慈悲利他之菩提心為動機,則可積聚福德資糧或智慧資糧,進而成就廣大之佛果。
龍樹菩薩除了宣講空性外,《中觀寶鬘論》是其講述實修方面的重要論著。其內容以宣說空性、以及無自性為主,含蓋修行次第、修行方式、菩薩十地、佛陀之相好等等。是龍樹菩薩將「深觀見」、以及「廣大行」相互結合之鉅作。
‧堪布洛桑滇增簡介:14歲於西藏甘丹寺出家、印度宗薩佛學院取得堪布資格、印度智慧林佛學院歷時五年擔任80位僧眾教授師,教授五部大論課程,並於法鼓山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教授藏傳佛教史課程。
‧授課經驗:般若、中觀、釋量、戒律、俱舍。
寶鬘論頌 龍樹菩薩
龍幢和巴操論師從梵譯藏
觀空法師講授并校正修改
仁光法師從藏譯漢
頂禮至尊諸上師
明增上生決定善品第一
解脫一切障 眾德莊嚴者 有情唯一友 敬禮一切智
為王修法故 說唯一善法 誰是正法器 則能成辦法
先增上生法 後生決定善 由得增上生 次生決定慧
增上生即樂 定善謂解脫 成辦此二因 略說即信慧
具信故依法 具慧故正知 二中慧為主 信是彼前導
諸不由欲瞋 怖痴而越法 說彼是具信 決定善勝器
誰能善觀察 身口意諸業 恆饒益自他 說彼為智者
不殺不盜取 不邪淫妄言 離間粗惡語 綺語正防止
遠離貪欲心 瞋恚及邪見 此十白業道 翻此為黑業
不飲酒淨命 無害意敬施 供應供修慈 略說法如是
若唯苦逼身 決不生善法 未除損惱他 益他亦非有
施戒忍光明 正法大坦途 若棄習苦行 如牛行險道
趣生死曠野 劇苦眾生樹 煩惱蛇纏身 長遠於中行
殺生壽短促 害他損惱多 偷盜乏資財 邪淫多怨敵
妄言招誹謗 兩舌親乖離 粗語聞惡聲 綺語言失信
貪欲摧所求 瞋恚多恐怖 邪見生惡執 飲酒心狂亂
不施感貧窮 邪命逢欺誑 驕生卑種族 嫉故少威德
由忿形貌丑 不問智者愚 此果在人道 先當往惡趣
諸不善異熟 如前所宣說 一切善業報 翻彼而生起
貪瞋痴及彼 所生業不善 無貪瞋痴等 所生業是善
不善感諸苦 惡趣亦如是 由善感樂趣 諸生中安樂
當從身語意 遮諸不善法 應常修善行 故說此三法
由此法解脫 地獄鬼傍生 且能得人天 王位圓滿樂
定無量無色 感梵天等樂 略說增上生 因果法如是
諸決定善法 細深智者見 離聞諸異生 生怖是佛說
我無當非有 我所現未無 凡夫聞此畏 智者怖永盡
一切諸眾生 皆是從我執 我所執而有 佛唯利彼說
說有我我所 勝義中顛倒 由於如實智 不見此二故
我執生諸蘊 我執義中妄 若種子本妄 所生云和真
由見蘊不實 我執則斷除 我執既斷已 後不起苦蘊
譬如依淨鏡 雖現自貌影 此影真實性 少分亦非有
如是依諸蘊 雖能起我執 亦如自貌影 全無真實性
如不依淨鏡 不現自貌影 若不依諸蘊 我執亦如是
聖者阿難陀 證得如是義 得淨法眼已 為諸比丘說
何時有蘊執 爾時有我執 由我執有業 由業而有生
三道生死輪 無初中後轉 猶如旋火輪 彼此互為因
彼自他及俱 三世不見故 即能盡我執 業及生亦爾
如是見因果 生盡真實性 即不思世間 實有及斷無
愚人若聞此 能盡諸苦法 於無畏處瞋 不知故生怖
涅槃中無彼 汝若不怖畏 此處說無彼 汝何故生怖
解脫無我蘊 設許如是者 此處除我蘊 汝云何不喜
涅槃尚非無 何當是有法 有無執俱盡 當知名涅槃
略則無見者 謂撥無業果 非福惡趣因 經說名邪見
略則正見者 謂信有業果 福是樂趣因 經說名正見
由知有無寂 超越福非福 彼離善惡趣 佛說名解脫
由見生苦因 遠離於無見 由見滅苦因 亦不許有見
前生及俱生 非因實因無 假立與真實 生皆不許故
此有故彼有 如由長有短 此生故彼生 如由燈有光
有長故有短 非從自性有 如無有燈故 光亦不能生
見從因生果 此世間如是 許從戲論生 不成無見者
滅非戲論生 即成真如性 不許非有見 離二得解脫
遠處所見色 近見更明瞭 陽燄設是水 云何近不見
猶如諸遠者 見世間實有 近者則不見 無相如陽燄
陽燄現似水 其實並非水 如是蘊似我 非我非實有
計陽燄為水 是故往彼處 執水後變無 此是愚痴者
如是如陽燄 謂世間有無 此執即痴闇 有痴不解脫
無見墮惡趣 有見生善道 如實知正義 不依二解脫
如實正知故 不許有成無 無見者若成 何非有見者
若言由破有 義即屬於無 如是由破無 何故不屬有
諸不許全無 不行心亦無 依菩提道故 何說彼墮無
說我蘊實有 世間數論師 勝論裸形前 試問離有無
故應知佛法 不死真甘露 離有無甚深 是不共正法
滅生無去來 剎那亦不住 超越三世體 世間豈實有
由世間涅盤 無實去來住 故彼二真理 何當有差別
由無有住故 生滅非實有 則生住滅三 云何有自性
法若常變異 豈是非剎那 設是無變異 云和轉成餘
一分或一切 盡故成剎那 未見不同故 此二俱非理
剎那無不變 云何有故物 恆故非剎那 故物云何成
剎那有後際 亦應觀初中 三剎那體故 世剎那非住
初中後三際 如剎那應思 初中後三者 非由自他成
異分故非一 無分全非有 一無多亦無 有無無也無
由壞或對治 有亦可變無 有本非有故 壞對治何成
因此由涅盤 滅世間不成 世間有邊耶 問時佛默然
如是甚深法 非器前不說 故智者了知 佛是一切智
如是定善法 甚深無執著 諸圓滿佛陀 一切智所說
怖畏無住法 眾生深喜住 未越有無邊 諸無智受損
怖畏非怖處 自損亦損他 王莫為彼損 應當如是行
為王不受損 故依出世軌 不落二正教 如實而宣說
超越福非福 甚深解釋義 自他怖無住 因此未領納
士夫非地水 非火風及空 非識非一切 何者是士夫
士夫六界合 故非是實有 如是一一界 合故亦非實
蘊非我及無 亦非互相依 蘊非薪火雜 是故我何有
三大種非地 非互依非離 餘各亦如是 故大如我妄
地水火及風 一一無自性 三無一亦無 一無三亦無
若三無一無 一無三亦無 各各非自有 合豈自性生
若各各自有 無薪何無火 動礙及攝持 水風地亦然
餘無火亦無 三大何自有 三大與緣生 亦不應相違
一一有自性 如何相待有 一一無自性 彼豈相待有
若一一無性 一有餘亦有 不雜非共住 雜則非各有
諸大非各有 豈各有自相 無各無偏多 自相唯世俗
色香及味觸 亦是同此理 眼識與色等 無明,業及生
能作所作作 數相應因果 時和長短等 名有名如是
地水火及風 長短粗細性 善等智前滅 是能仁所說
識不可指出 無邊遍主前 地水火及風 住處不可得
此中長與短 粗細善不善 名及色等法 一切皆寂滅
由不知彼故 識未見本有 知彼故識前 後見是寂滅
此一切行法 是識火之薪 由具分別光 燃燒即寂滅
無知故先計 後了知真如 有既不可得 無云何可得
色體唯名故 虛空亦唯名 無大何有色 故唯名亦無
亦應當思惟 受想行及識 如大種及我 故六界無我
雜說品第二
如剝芭蕉樹 支分盡無實 士夫析六界 無實亦同彼
一切法無我 是諸佛所說 故為王抉擇 六界等無我
如是我無我 實有不可得 是故佛盡遮 我無我二見
佛說見聞等 非實亦非虛 違品亦非有 故彼二非實
如是勝義中 世間離實妄 因此佛不許 有無是實有
如是一切法 全非自性有 佛不記有邊 無邊及二俱
無量佛過去 未來及現在 度生俱胝數 密意住三世
盡故住三世 非是增長因 佛如何不記 彼前際有邊
於異生秘密 即彼甚深法 世間如幻化 是佛教甘露
猶如幻化像 雖現似生滅 然在事實上 無生亦無滅
此為幻世間 雖現似生滅 然於勝義上 生滅皆非有
譬如幻化像 無來亦無去 唯心愚痴爾 實則無所住
世間如幻化 無來亦無去 唯心愚癡爾 實則無所住
超越三世體 唯名言安立 諸法有或無 世間非實有
佛即由此因 於有邊無邊 二俱四句中 不授記非餘
此身不淨相 粗及現量境 恆常顯現者 心中尚不住
況正法無住 極細難通達 甚深非現量 心豈能易入
此法甚深故 眾生難悟解 故佛成道時 默然不說法
若倒知此法 能損諸無智 由如是無見 沉沒不淨坑
若邪執此義 愚起智者慢 誹謗具粗獷 倒首墮無間
若不善飲食 致招諸衰損 善食獲長壽 無病力安樂
如是倒執著 亦當獲衰損 善知得安樂 及無上菩提
是故應棄捨 毀謗和無見 為成諸義利 殷重求正知
若不知此法 即隨我執轉 而集善惡業 致感苦樂趣
何時若未知 遣除我執法 爾時應殷重 修施戒忍法
業前思善法 中後亦具法 如此行國王 現後世無損
由法獲稱樂 現及死無怖 後世樂增長 故應常依法
法是正規律 由法世間喜 世間喜樂故 現後無欺誑
若非法定律 世間即憎惡 由世憎惡故 現後不安樂
無義惡趣道 欺他生劇苦 此等錯亂慧 豈是義利明
若唯欺誑他 如何具正義 由此百千生 唯成自欺爾
欲令怨懊惱 捨過依功德 由王得自利 怨敵亦不喜
布施及愛語 利行與同事 以此攝世間 亦攝持正法
若王說實語 令生堅固信 如是說妄語 極能令不信
無欺是實語 違心非真實 利他是實語 不利則為妄
王有諸過失 施明能映蔽 如是由慳吝 能壞彼眾德
寂靜甚深故 能生殊勝敬 由敬具威信 故應修寂靜
具慧心難奪 堅不隨他轉 亦不被欺誑 故王應修慧
諦,施,寂靜,慧 王具此四法 如四種妙法 為人天讚嘆
直言意清淨 慧悲無垢染 與此人作伴 慧法常增長
說益語者難 聽者亦復難 逆耳知有益 速行者更難
因此雖逆耳 有益宜速行 醫病慈愛我 苦藥亦應服
命無病王位 恆念是無常 須應具精進 專一修正法
若見定當死 死後罪招苦 暫時雖安樂 亦不應作罪
有時見無怖 有時見有怖 若於一心安 汝何不畏餘
由酒世間譏 誤事亦耗財 痴迷行非事 故應常斷酒
賭博生貪憂 瞋諂誑掉舉 妄綺惡語因 故應常斷除
貪愛女人者 多計女身淨 實則思女身 全無一毫淨
口是唾齒垢 諸不淨器具 鼻流濃涕痍 眼出淚眵處
腹中糞尿聚 及是肺肝器 愚未見不淨 貪著女人身
有類由不知 貪不淨美瓶 世人痴無智 愛女人如是
身境極臭穢 本是離貪因 世人若愛彼 以何引離欲
猶如豬極貪 屎尿嘔吐器 一類愛糞尿 嘔吐處亦爾
身城是不淨 出生之穴孔 愚人於彼處 計為生樂因
汝見屎尿等 一一為不淨 於彼合集身 如何生悅意
由精血混合 不淨種子生 如是不淨身 於此何生貪
由彼不淨聚 濕皮所纏裹 若與彼同臥 如同不淨眠
身色好及丑 年老或青春 女身皆不淨 汝從何生貪
糞團雖色美 極新及形好 於彼不應貪 女色亦如是
內腐外皮裹 此腐臭尸體 所現極丑惡 如何未曾見
皮非如糞穢 是如衣云者 猶如糞堆皮 如何能令淨
糞穢所滿瓶 外飾亦應厭 身是不淨體 糞滿何不厭
若汝厭糞穢 香鬘及飲食 本淨令成穢 此身何不厭
如於自或他 糞穢起厭惡 自他不淨身 云何不厭惡
如女身不淨 汝自身亦然 故於內外體 非應離貪耶
九孔流不淨 自雖常浣濯 不知身不淨 對汝說何益
諸於不淨身 裝飾作讚頌 奇哉謬且愚 奇哉士所恥
無知闇所蔽 眾生多如此 為欲事興訟 如眾犬爭糞
搔癢生樂受 無癢更安樂 如是世欲樂 無欲更安樂
汝若如是觀 雖未成離欲 然由欲漸薄 於女不起貪
短壽怖及苦 地獄之主因 由暴惡畋獵 故應常斷殺
如不淨涂身 惡蛇流毒涎 依誰令有情 生怖者暴惡
大雨雲起時 諸農民生喜 如是依誰人 有情喜者善
故應捨非法 不懈依正法 欲自及世間 得無上菩提
菩提心為本 堅固如山王 大悲遍十方 不依兩邊智
大王若欲用 大士卅二相 莊嚴汝身者 諸事應諦聽
善事塔供處 聖者及尊宿 吉祥手足輪 莊嚴成轉輪
王於所受法 常堅固受持 由此當得成 安足之菩薩
由布施愛語 利行及同事 感吉祥手指 密網連接紋
由施妙飲食 及極豐盛故 感手足柔軟 身高手及足
雙肩與後頸 滿故七處高 不害救死犯 感身嚴修直
長壽手纖長 足跟寬廣等 闡揚正受法 感吉祥妙色
足踝骨不現 毫毛向上嚴 於明及工業 敬受並授人
感阿勒耶? 及聰利大慧 若他求己財 不捨誓速施
感臂圓體健 為世間導師 親友若乖違 正直作和解
感吉祥陰藏 向內而隱沒 施舍宅臥具 舒適且美妙
感純淨無垢 極光滑金色 施無上權位 如理順師長
感一孔一毛 白毫莊嚴面 說和雅愛語 隨順他善說
汝感臂膊圓 上身如獅子 承事諸病人 痊感臂頭圓
自己安穩住 得最上妙味 引導順法事 汝頂髻善住
如諾瞿陀樹 縱廣量相等 由長時宣說 諦實和軟語
王當得舌相 廣長具梵音 由恆常相續 說諸諦實語
兩頰如獅子 吉祥他難勝 由恭敬承事 隨順正理行
感齒極潔白 整齊平正相 由長時串習 實語無離間
感齒具四十 整齊且細密 由無貪瞋痴 慈心視有情
得眼青且光 睫順如牛王 如是略說因 及三十二相
應知彼即是 大士獅子相 隨形好八十 由慈等流生
餘恐文辭繁 故未為王說 一切轉輪王 雖有此諸相
淨嚴及明顯 不逮佛一分 轉輪王所有 相及隨形好
說由於能王 一分淨心生 經百俱胝劫 專積諸善根
亦不能出生 佛一毛孔相 日光與熒等 唯少許相同
佛相與輪王 相同亦如是
攝菩提資糧品第三
從不思議福 出生佛妙相 大乘教中說 王應如是聽
諸獨覺所生 學無學所生 世間所生福 如世間無量
以此福十倍 感一毛孔相 佛一一毛孔 與彼福相等
生一切毛孔 所有諸福德 以彼之百倍 感一隨形好
所有福國王 成一隨形好 如是至八十 所生福亦爾
感八十隨好 所有福德聚 此等之百倍 成一大士相
三十二相因 是大福德聚 以此等千倍 感毫如滿月
白毫相福聚 億倍共合集 能感無見頂 救怙之頂相
如無見頂福 百億俱胝倍 當知能感得 具十力法螺
彼福雖無量 如說與十方 世界等無餘 略說為有量
由於色身因 如世界無量 所以法身因 云何成有量
一切因雖小 能感廣大果 佛具無量因 果有量難思
一切佛色身 從福資糧生 大王佛法身 由智資糧生
因此二資糧 即是成佛因 如是應常依 此福德智慧
由說正理教 令得安慰因 於成菩提福 不應生懈怠
如十方空地 水火風無邊 如是許具苦 有情亦無邊
彼無邊有情 菩薩由大悲 從諸苦拔濟 令安住佛位
彼心堅住者 未眠或眠時 從正誓受起 雖有時放逸
有情無邊故 常積無邊福 由彼無邊因 證佛果不難
諸住無量時 為無量有情 求無量菩提 作無量善法
菩提雖無量 由四無量聚 無須經長時 如何不能得
由無邊福德 及無邊智慧 身心所有苦 迅速得消除
罪感惡趣身 生饑渴等苦 彼止惡修福 他生則無苦
由痴生心苦 貪瞋怖欲等 彼因無依慧 速離諸心苦
所有身心苦 不能損惱故 直至世間盡 度生如何厭
有苦時雖短 難忍何況長 無苦而安樂 時無邊何妨
彼既無身苦 心苦云何有 悲愍世間苦 由此長住世
成佛時雖長 具慧不怯弱 為盡過德圓 此應常勵力
貪瞋痴等過 知已應全斷 無貪瞋痴德 知已殷重依
由貪墮餓鬼 瞋恚感地獄 痴多趣傍生 翻此生人天
捨過取功德 是增上生法 由智盡諸執 是決定善法
佛像及佛塔 殿堂應廣造 廣設諸臥具 殊勝應具備
眾寶之所造 佛像極莊嚴 又應善繪畫 坐寶蓮花上
正法比丘僧 應殷重護持 金及寶瓔珞 供佛塔等上
金銀花金剛 珊瑚及珍珠 帝青吠琉璃 藍寶等供塔
供養說法師 利養承事等 作諸喜悅事 六法敬依止
事師及敬聽 服事和問訊 及諸菩薩前 常恭敬供養
汝莫於外道 恭敬供養禮 無知由彼緣 於有過生愛
能仁經及論 書寫施經紙 諸筆及墨等 亦應先惠施
於國起學校 聘諸教授事 給田固基業 願增長智因
為除老幼病 有情之苦惱 醫生剃髮師 給田令安居
造旅舍花園 橋池聚會廳 渠衣食草薪 令諸巧慧作
於村城伽藍 修建雅亭館 諸缺水道中 應為置水渠
病無依苦逼 下姓或貧窮 常悲愍攝受 撫育敬彼等
應時新飲食 啖食谷果等 乞求諸物人 未給不先用
靴傘濾水囊 及拔刺器具 針線與扇等 安置涼亭中
三果和三辛 酥蜂蜜眼藥 消毒置涼亭 書咒及藥方
涂身足首由 嬰兒床及粥 妙瓶刀斧等 請置涼亭中
芝麻米及谷 飲食糖油汁 淨水灌滿缸 陰涼處布施
螞蟻窩穴門 置食物水糖 及諸谷米堆 常令堪信施
食前與食後 亦常施餓鬼 犬螞蟻鳥等 隨宜施飲食
侵害饑饉年 損害和瘟疫 被敵戰敗域 隨世廣攝受
農夫受苦惱 應給種飲食 殷重蠲賦稅 田糧亦減少
救濟債累者 免稅及減稅 住諸門苦惱 亦應善解除
自境或他境 群賊須平息 貨潤須平衡 價值令合理
群臣所稟白 自當全了知 有益世人者 一切應常作
如有利己者 汝常殷重為 如是利他事 汝應殷重作
如地水火風 藥草林木等 於一須臾間 可令他享受
若行七步頃 起心捨諸物 菩薩所生福 如虛空無量
童女身端嚴 賜與諸求者 由此得正法 總持陀羅尼
釋迦佛往昔 施八萬童女 具一切莊嚴 及諸資生具
種種色光華 衣服莊嚴具 香鬘受用物 愍施諸乞者
諸缺乏法義 生極苦惱者 若立即惠與 無施能勝此
若於何有益 毒亦可布施 於他若有損 妙食不應施
如人被蛇咬 說斷指有益 佛說若利他 不樂亦應為
於正法法師 汝應勝承事 恭敬聽聞法 亦恆行法施
莫愛世間語 應樂出世言 如自生功德 亦應令他生
聞法無厭足 攝義應分析 於師修供養 常恭敬陳白
莫讀順世論 遠離諍執慢 自德不讚嘆 仇德應宣揚
莫攻他要害 及不以惡心 舉發他過非 恆應觀己過
他由何種過 常為智者責 自應斷彼盡 亦應遮止他
他害莫瞋恚 應念宿業感 為後不受苦 自應離諸過
不希望報酬 於他作饒益 有苦唯自受 樂與求者共
雖具天圓滿 亦不應驕傲 窮困如餓鬼 亦不應怯弱
由說真實語 自死失王位 亦應常說彼 不說其他語
如所說而行 誓願應堅持 由此具吉祥 地上成勝量
汝恆於一切 應善觀察行 由見真實義 故不隨他轉
法生王位樂 遍諸十方界 大名蓋當生 群臣盡敬服
死緣極眾多 活緣唯少許 此等亦死緣 故當常修法
如此恆修法 自與諸世間 心得喜悅者 即以此為佳
由法睡時樂 醒時亦安穩 由內無過咎 夢中亦見樂
虔誠孝父母 敬事族姓尊 善受用忍施 軟語無離間
實願盡壽行 感得天王已 後仍為天王 故應修彼法
每日三時施 三百罐飲食 不及須臾頃 修慈福一分
人天等慈愛 彼等亦守護 意喜身多樂 無毒刀損害
無勞事得成 當生梵世間 設未能解脫 得慈法八德
若令諸有情 發堅菩提心 常得如山王 堅固菩提心
由信離無暇 由戒生善趣 由修習空性 即得不放逸
無諂具正念 思惟增聰睿 恭敬證法義 護法具智慧
由不障聞法 及行法施者 當與佛值遇 所求亦速得
無貪成法事 無慳增受用 無慢感尊主 忍法獲總持
由施五精華 乃施無怖畏 諸魔不能侵 具殊勝大力
佛塔供燈鬘 闇處置火炬 燈中施油類 能獲淨天眼
供養佛塔時 敬獻妙音樂 鐘及螺鼓等 能得淨天耳
不舉他過失 不說缺支等 常護惜他心 當感他心智
施履及車騎 攙扶羸弱人 乘騎奉師長 智者得神變
為法建伽藍 憶念法文義 由淨心施法 故得宿命通
諸法無自性 如實正了知 得第六神通 諸漏永斷盡
為解脫有情 真如智等具 修悲以潤澤 成最勝勝者
由種種淨願 成佛淨剎土 以寶獻能王 得放無量光
由此知業果 相應義如是 常利益有情 即是汝自利
國王規則品第四
忍不忍難知 故王行非法 或作非理行 給養者於王
多加讚美故 益無益難覺 若對任何人 逆耳益難說
況於大地王 我比丘何言 為令汝喜悅 及愍眾生故
逆耳若有益 我一定啟白 佛說對弟子 實柔具義合
悲愍應時言 故今說此語 堅定若宣說 無瞋諦實語
如滌垢妙水 可聽聞受持 我為汝宣說 現後有益者
知已應修行 自他有益事 由昔施來求 事成若不施
忘恩起貪者 後難獲義利 如世間路糧 無資不能負
施乞雖不念 後世獲百倍 願常發大心 歡悅作大事
由作廣大業 定感廣大果 大王應當作 劣者難思事
法事三寶依 得名稱吉祥 若作何法事 他身毛不豎
死後無善譽 王不作為上 作諸廣大事 全離驕生喜
諸劣者息慢 至一切財盡 汝棄一切物 無主尋去處
唯有如法行 來至汝面前 先王諸財富 雖屬新王有
然能得先王 法樂名稱否 有財此世樂 施感他生樂
不用施損失 唯苦何有樂 臨終諸惡臣 輕汝重新王
諸欲慈愛者 無權不行施 故在有權時 速捨為法事
常住死緣中 猶如風中燈 諸先王所建 法事天廟等
一切善制度 應如昔保護 彼不害善行 住戒慈新來
實語忍無諍 常處精進行 盲病劣無依 窮苦缺支節
切勿遮彼等 平等獲飲食 具法無希求 或住他王境
亦盡力攝受 隨宜善處理 一切法事王 應委精進人
不侵蝕聰智 如法不損傷 明規具法親 淨貼心不瞋
上姓稟性賢 知恩委大臣 能捨無貪勇 柔知適當用
堅常不放逸 具法委將軍 法軌清淨作 識事了經義
如法平柔和 委老宿為首 王每月於彼 聽一切收支
廳已即應於 法事作權衡 汝王位為法 不求名五欲
因此有勝果 反之果無義 人王現世間 多互相損害
如是汝應聽 政法不相違 智耆宿上姓 知理能畏罪
善良見重要 汝應常招納 罰系打罵等 雖屬應執行
汝以悲心潤 恆常賜攝受 於造極重罪 一切諸有情
王亦應常起 悲愍饒益心 於造極惡者 尤應起悲心
彼等自受損 大士悲愍處 一日或五日 放諸弱小囚
餘亦隨所應 勿全不釋放 汝思不放誰 即生非律儀
從彼非律儀 相續積罪惡 何時囚未放 爾時剃髮師
沐浴及飲食 醫藥令安樂 如欲不肖子 成為可造材
悲心行治罰 非瞋非為財 極瞋行惡人 觀察善知已
不殺不損害 驅擯出境等 所轄諸境內 派專使視察
恆念不放逸 願作順法事 自於功德處 善施敬承事
廣大隨順行 餘亦如理施 王樹忍陰涼 恭敬花繁盛
善施果廣大 民眾鳥來栖 若王姓好施 有威眾亦喜
如荳蔻胡椒 所包沙糖丸 若依理觀察 汝王位不失
亦不成非理 離非法成法 王位從正法 非前世帶來
攜至後世故 不應行非法 王位如貨物 若苦價相傳
則將無成就 願王努力行 王位如貨物 若王價相傳
則應當更換 願王努力行 雖得四洲地 轉輪王安樂
許身及與心 唯此二樂爾 身所受生樂 僅苦逼變壞
心樂想自性 唯分別而已 世間一切樂 唯苦逼變壞
及唯分別故 彼樂非真樂 洲境處及家 乘椅衣臥具
飲食及象馬 女人等受用 何時生樂心 爾時稱彼樂
餘由心不緣 爾時境非境 眼等五種根 緣五種境時
若無分別執 不知何者樂 何時色等境 為一根緣知
爾時不緣餘 爾時無境故 諸根只能緣 過去境行相
意緣起分別 便執為樂想 此由某一根 而緣某一境
境無根亦無 根無境亦無 如說依父母 後乃有子生
如是依眼色 後乃說識生 境唯過及未 不越此二故
彼有根無境 則現亦無境 如由眼錯亂 妄見旋火輪
如是由諸根 緣現境亦爾 諸根及諸境 許是大種性
大種別無境 此等無實境 若大種各異 無薪應有火
和合當無相 其餘如是知 大種二相中 無境合無境
和合境無故 色亦無實境 識受想及行 一切亦如是
別體無境故 勝義中境無 於苦變壞位 起真樂我慢
如是樂變壞 起真苦我慢 由於無自性 斷除樂受愛
以及離苦愛 是故見解脫 由何心能見 依名言中說
無心所無心 無境不許俱 如彼真實性 知眾生無實
如無因之火 無住得涅盤 菩薩亦如是 求圓滿菩提
彼唯由大悲 受生至菩提 如來從大乘 示菩薩資糧
於彼愚痴者 極瞋興毀謗 不知德與失 或想德為失
或於德起瞋 而誹謗大乘 知損他是過 利他為功德
仍誹謗大乘 說於德起瞋 不顧自利故 一味喜利他
大乘德根源 瞋彼遭焚燒 具信由惡取 另方由瞋恚
具信尚說焚 況餘瞋背者 醫方中所說 以毒能攻毒
如是以小苦 除大苦何妨 諸法意前導 說意為上首
饒益心利他 雖苦豈無益 作現苦後利 何況為自他
引廣大利樂 此法是常規 若捨小安樂 能見大安樂
願王見大樂 而捨小安樂 設若不捨彼 醫師為病愈
而給諸苦藥 病減不應瞋 見為損害者 智者見有益
了知總別者 諸論極稱讚 大乘經中說 先具大悲行
及無垢淨 慧 有心誰謗彼 於廣大甚深 懶惰己未修
由痴謗大乘 實為自他怨 施戒忍進禪 智慧悲為體
此即是大乘 有何錯誤語 由戒施利他 進忍行自利
定慧解脫因 總攝大乘義 自他利解脫 總則佛聖教
六度中全有 因此是佛語 佛說菩提道 福智資糧體
此即是大乘 諸痴盲不忍 德如虛空量 說佛德無量
因此於佛陀 大乘說當忍 聖者舍利弗 猶不知戒蘊
故佛大功德 無量何不忍 大乘說無生 餘說盡空性
盡無生義同 是故應忍許 空性法身體 若如理觀察
二乘於智者 如何不相等 如來密意說 非易了知故
說一乘三乘 存置護自身 由置不造惡 瞋毀集非善
故欲愛自者 不應瞋大乘 彼小乘經中 未說菩薩願
諸行及回向 豈能成菩薩 加持成菩提 故佛未曾說
此義較佛勝 定量更有誰 加持四聖諦 及順菩提道
共諸聲聞行 佛果由何勝 安住菩提行 彼經未曾說
大乘中說故 智者應受持 如諸聲明師 先教學字母
如是佛為他 先說堪忍法 或者為遮止 眾罪而說法
或為成福德 或者依二法 或二俱不依 分別怖深法
為修菩提者 說空悲心要 是故諸智者 應捨憎大乘
為成辦菩提 尤應起淨信 由信解大乘 及依彼說行
成無上菩提 兼得一切樂 施戒忍辱法 特為在家說
大悲心要法 願依教修習 由世不馴服 王位若乖法
為法及名稱 汝即應出家
菩薩共學品第五
復次出家者 初應敬學處
於別解律儀 多聞善抉擇 次知微細罪 諸事應斷除
所說五十七 應精進了知 忿令心擾亂 隨彼行名恨
覆謂覆諸惡 惱於惡堅執 誑謂極虛妄 諂心曲為性
嫉憂苦他德 慳於捨怖畏 無慚及無愧 於自他不羞
傲謂不恭敬 怒為瞋所損 憍高舉放逸 不能修諸善
慢相有七種 當分辨解說 此中慢相者 劣己劣等等
劣計勝或等 是故名為慢 於劣計己勝 是名為過慢
於勝而計勝 名為慢過慢 猶如瘡上皰 有極大過患
五取蘊本空 於彼等愚昧 計我起執著 故名為我慢
未得果計得 故名增上慢 稱讚造惡業 智者知邪慢
謂我無作為 輕毀自己者 名為卑劣慢 是略說彼等
矯為利敬故 偽現根防護 媚為利敬故 先說柔軟語
側面求所得 稱讚他財物 方便求利故 當面譏謗他
欲以利求利 讚嘆先所得 說過即一一 說他人過失
無勤不觀察 由病緣意昧 遍貪自資具 由貪生懈怠
自與他異想 由三毒遮障 若不起作意 於心不觀察
於隨順法者 懈怠不恭敬 於師非佛想 許是惡異生
耽著小纏縛 從欲貪而生 遍著謂從欲 生起大纏縛
貪謂於己物 具貪欲之意 耽著他財物 名為非理貪
貪所斷女色 讚頌非法貪 惡欲無功德 現德現矯詐
大欲謂極貪 違少欲知足 得欲謂欲他 知己具功德
不忍於損害 及苦等不忍 無規於闍黎 師長事不敬
教誨心不樂 不敬順法語 親眷尋思者 於親起慈貪
如是於方處 生愛讚其德 不死尋思者 於死怖不慮
順了別尋思 欲令他了知 自有何德相 為他作師長
貪愛他尋思 於他起貪愛 由彼損害心 思利己損他
不喜無堅固 欲合渾濁意 懶惰無精進 身遲緩懈怠
變由煩惱緣 令身語變化 不思食過量 令身不安樂
心最下劣性 是說心怯弱 欲貪於五欲 起貪欲希望
害心我伴仇 三時非理疑 損害他人心 皆從九因起
身心沉重故 離作業昏沉 睡眠掉舉者 身心不寂靜
悔於惡作悔 後生諸憂苦 於諦三寶等 懷二心曰疑
菩薩應斷除 勤戒尤應斷 已離彼等過 功德等易依
略說菩薩德 謂布施持戒 忍辱與精進 靜慮智悲等
施謂捨自財 尸羅為益他 忍辱遠離瞋 精進總持善
禪一境無惑 慧抉擇諦理 悲於諸有情 悲愍一味慧
施受用戒樂 忍光澤進威 禪寂慧解脫 悲成一切義
此七等無餘 由波羅蜜多 得不思議境 為世間依怙
如聲聞乘中 說聲聞八地 如是大乘中 說菩薩十地
彼等初歡喜 菩薩歡喜地 三結永斷除 生如來種姓
彼所感異熟 施度極殊勝 能動百世界 作閻浮提王
第二名離垢 身語意十業 清淨無垢故 任運住彼等
此所感異熟 戒度極殊勝 作吉祥七寶 利生轉輪王
三地名發光 智放寂靜燄 起靜慮神通 永盡貪瞋故
此所感異熟 忍辱行殊勝 作帝釋天王 能遣諸欲貪
第四名燄慧 發正智燄故 一切菩提分 增上修習故
此所感異熟 作夜摩天王 善能破一切 薩迦耶見等
第五極難勝 諸魔難勝故 善知聖諦等 微細深義故
此所感異熟 作睹史天王 能破諸外道 煩惱惡見處
第六名現前 佛法現前故 由修止觀力 得滅及增廣
此所感異熟 作化樂天王 聲聞不能奪 能滅諸我慢
第七名遠行 由數遠行故 剎那剎那中 能趣入滅定
此所感異熟 作自在天王 現證聖諦故 為勝阿闍黎
第八童真地 不動無分別 不動身語意 行境不思議
此所感異熟 千主大梵王 抉擇諸法義 聲緣不能奪
九地名善慧 如王太子位 得無礙智解 故此名善慧
此所感異熟 二千主梵王 有情心所問 羅漢等無奪
第十名法雲 降正法雨故 菩薩得諸佛 光明灌頂故
此所感異熟 為淨居天王 無量智境主 殊勝大自在
如是彼等十 菩薩十地說 佛地與彼異 廣大不可量
此處但略說 與十力相應 彼力又一一 如眾生無量
諸佛德無量 如方隅虛空 及地水火風 僅略說彼相
若佛因僅此 則不見無量 於佛德無量 難生決定信
在佛像塔前 或餘處亦可 於此二十頌 一日三時誦
於諸佛正法 僧眾及菩薩 恭敬皈依已 頂禮堪供者
消滅諸罪業 廣修眾福德 諸有情福善 一切皆隨喜
我頂禮合掌 請轉妙法輪 直至有眾生 諸佛久住世
我以所作福 已作及未作 願一切有情 皆發菩提心
願有情無垢 根圓離無暇 正行得自在 正命悉具足
願諸有情等 手中具財寶 諸資具無量 盡生死無竭
願一切女人 恆為勝丈夫 一切有情明 戒足願成就
願有情妙顏 端形大威光 見者悅無病 得大力長壽
成方便善巧 願諸苦解脫 安住三寶中 佛法財具足
修慈悲歡喜 離惑住等捨 施戒忍精進 靜慮慧莊嚴
諸資糧圓滿 相好極顯明 不思議十地 願不斷進行
我亦以彼德 及餘而莊嚴 遠離一切過 於有情勝慈
有情意所求 諸善修圓滿 願恆常斷除 諸眾生苦惱
諸世間異生 為怖所懊惱 願但聞我名 遠離大恐懼
見念聞我名 諸異生淨信 離錯住真實 定圓滿菩提
願一切生中 五神通隨行 願於諸有情 恆常作利樂
諸世間異生 欲作眾罪業 願彼等無損 恆時頓遮止
如地水火風 藥及曠野樹 願眾生恆常 隨意而受用
於生如愛命 隨彼極愛我 眾罪咸歸我 我善施眾生
何時有有情 未得解脫者 我雖得菩提 誓願住三有
上所說福德 設彼有形體 恆河沙世界 亦不能容受
彼是世尊說 此中亦有因 饒益眾生界 無量者同彼
如是我為汝 總攝說是法 汝如愛護身 恆常作愛護
為愛彼法義 即是愛己身 若欲益所愛 彼由法能所
如我依止法 依如法修行 如修行依慧 如慧依智者
清淨慈具慧 由辯說饒益 誰懷疑衰損 彼必失自利
善知識德相 略攝應了知 知足具悲戒 有斷煩惱慧
彼若教誨汝 汝應知恭敬 法規圓滿修 當得殊勝果
眾生諦軟語 安詳嚴可畏 有理不輕毀 自在應善說
調伏離隨眠 威嚴心寂靜 無掉亦無怠 無諂決定作
決定如滿月 光輝如秋日 淵深如大海 堅固如山行
解脫諸過患 以眾德莊嚴 諸有情受用 一切智願修
此法不唯獨 專為國王說 亦為餘眾生 隨應饒益說
令自及他等 成正等菩提 國王對此論 應日日思惟
具戒敬上師 忍辱無嫉妒 離慳不希求 利他財具足
饒益貧乏者 勝非勝持捨 正法常住持 求無上菩提
附註 棄 淚 恥 遍 況 淨 這幾個字 因原書所出現的
可能是簡體字或古字 所以用這些字代替
若按書上所印 在電腦中無法出現
在雜說品第二後段 有一字無法出現 解說如下
肉字旁 右半邊 為端字的右半邊
此論頌 由 民族出版社 所出 龍樹六論
ISBN 7-105-03866-7/B.161
民國九十六年九月七日 信士 奎宏
2007年9月6日 下午 10:13
|
主持人 |
龍樹菩薩‧堪布洛桑滇增
|
|
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推廣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