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01/29 10:04:50
|
尊貴薩迦崔津法王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薩千貢噶寧波大師「遠離四種執著」
薩迦天津法王開示,紐約大悲遍空寺
口譯:馬君美 居士
「遠離四種執著」這個教法,最早由文殊師利菩薩親傳薩千貢噶寧波。今天您們來此聽聞此一殊勝法門,應該留意如下的聞法須知:
第一要有正確的發心,同樣的行為,若發心不同,果報便因之而異;因此,正確發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發心時,要觀想空間是無限的廣大,面前眾生是無限的多,而這些眾生都希望能遠離痛苦並得到長久的快樂,然而由於眾生的無知,他們雖然已體驗過無數嚴重的痛苦,但卻仍持續不斷的在造痛苦的因。因此我們要發起菩提心,為解救眾生的苦與給予真正的快樂,而發願成佛。今天來此聽聞珍貴教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努力精進修習此法門,而早日成佛,以期解救眾生之苦;如此發心便是正確的。
第二要有正確的態度,聞法時,身體必需保持恭敬的坐姿、禁語、心念專一而充滿法喜。如果坐姿不恭敬或平躺著,那便非常不宜。我們應感到法喜是因為這是稀有難得的教法;有佛出世,得到寶貴人身,更難得的是有大福份能聽聞此殊勝教法。在聞法時,若以容器為比喻,我們應避免犯下三種過失。第一是覆器過失,若器皿是覆蓋著,無論有多好的東西都倒不進去,如果坐在上師面前而不專心聽聞教法,便是犯了覆器過。第二破器過失,若器皿有破洞,無論倒進什麼好東西,最後都會一滴不剩的流掉。
如果在聞法時,沒專注記憶上師的教法,便是犯了破器過。第三毒器過失,若器皿沾染有毒物,無論倒進什麼好東西,都會被毒物染污。如果在聞法時,心中有不正確的見解、發心或負面情緒等,便是犯了毒器過。
此外,聞法時還要避免「六種錯誤心態」。
一是「我慢」,例如有人因出身貴族而感到驕傲,在聞法時,心想:「我出身貴族」或「我比上師更博學」等;以此驕傲態度來聞法,就是所謂的「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二是對上師與教法不信任或不虔誠,甚至還對上師與教法吹毛求疵。
三是對教法缺乏熱忱和興緻,例如有人聞法動機是基於好奇而非真正想獲得實修利益。
四是坐著聞法而心念卻被內在、外在、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現象。
五是一邊聞法,一邊禪修;當知學習次第是先聞法,次思維,後禪修。若在聞法時作禪修便不適當,應當在聽聞佛法時,充滿大法喜和熱忱,等到學習完全再作思維與禪修。
六是無耐性,這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對漫長課程無耐性,二是對無法理解深奧教義無耐性。當第一種無耐性生起時,應想這是一個很珍貴及殊勝的機會,雖課程漫長也要試著有耐性的聽聞完整教法。若對無法理解深奧教義無耐性,最好對治方法是增加聞法次數,經由多次聞法便能增進對教法的如實理解。
最後,聞法需具備「六種正確認識」:將上師視為醫生;自己視為病人;教法視為良藥;煩惱雜染視為重病;修行視為療法;信佛陀的教法為無瑕,終必有效。
當我們聞法時,若心中能免除三種過失及六種錯誤心態,並具六種正確認識,這本身即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再者,菩薩道最主要的修行法是六度,這六度也包括在正確聞法中:當上師教授佛法時,弟子獻曼達或其他供養物,即是布施度。在聞法時,戒除不好的行為,即是持戒度。在受法時,身口意保有耐性是忍辱度。對教法產生極大熱忱和興緻是精進度。一心專注在深奧教義中是禪定度。經由聞思修所得者,即是智慧度。故正確接受教法即是六度修行。
以下說明此一教法的歷史背景:
薩千貢噶寧波,是薩迦五祖之初祖,他的上師就是巴利譯師仁欽卓巴,而仁欽卓巴便是四大譯師之一,所以他被認為是偉大四譯經師的傳承持有者。
當薩千貢噶寧波十二歲時,他的上師巴利譯師對他說,「你是大師的兒子,研讀經典對你非常重要;為了研讀經典,你必需開發智慧;為了獲得智慧,你必需修智慧本尊文殊師利菩薩法。」言畢,巴利譯師傳授他紅黃文殊菩薩灌頂及相關教法。其後在巴利譯師指導下,年輕的薩千貢噶寧波進行文殊菩薩的禪修閉關。在閉關初期有些障礙顯現,他修忿怒不動明王法除障,經六個月閉關,文殊菩薩顯現於薩千貢噶寧波的淨觀中,且伴隨著二位菩薩及許多供物、彩虹及花雨。就在此時,文殊菩薩說出此四句偈教法: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人;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執著己目的,則無菩提心;執著心生起,正見已喪失。」
當他慎思此教法時,薩千貢噶寧波體會到此四句偈,實蘊含所有經論密續的精髓。
實際上,偉大的薩千貢噶寧波自己即是文殊師利菩薩和觀世者菩薩的化身,因此他並不需要得到更多的智慧,但他生為人身,所以需要顯現為一般人的學習研讀方式,以接受此教法。其後,薩千貢噶寧波將這教法,傳給他兒子和弟子,他們又傳授給他們的兒子和弟子,如此代代相傳至今。我是從我主要上師──哦寺當巴多傑羌仁波切及尊貴的究給企謙仁波切處接受此教法。
這教法是所有薩迦寺院中的基礎教授,因這是由文殊師利菩薩親口所傳,是真實殊勝的口訣教授,因此被所有藏系佛教傳統公認為殊勝教法,而將之包括在許多修心法門中。
佛陀給我們無數形式與層次的教授,這些教授大致可分兩大類:一是廣博的經論教法,此需經長時間研讀後,才能付諸修持;另一是為沒時間廣讀經論的人所傳的口訣教授,偉大的祖師們根據他們修行及證悟經驗,將之記錄下來供弟子們修行之用,便成口訣教授。
前行教授基礎
這個口訣教授分三部分:前行、正行、和結行。雖然這四句偈教法並未明述前行部分,但是我們修持總是由前行開始。前行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從邪道改為正道,凡是不作善行,或以錯誤方式作善行,都是邪道;從邪道轉為正道,便進入解脫道。皈依是從邪道轉為正道的關鍵,雖然皈依三寶是所有佛教傳統的共法,但大乘傳統的皈依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就皈依對象言,所有佛教徒都皈依佛、法、僧三寶;在大乘傳統中,佛是具備無量功德、至高無上、完美無瑕的特質,佛並具有法、報、化三身。法身又稱實相身,法身具有兩種清淨,第一種清淨是所有眾生皆具的佛性,佛性即沒有被煩惱染污的心之實相。唯眾生雖具此清淨性,卻沒此體認,因佛性已被煩惱完全遮蓋住。經由積聚功德智慧資糧,淨除一切煩惱雜染,則會見到心的本來實相,此為第二種清淨。佛的法身便是具備此兩種清淨的實相身。
佛三身中的第二身是報身,又稱受用身;要證得此身,不但要積聚廣大功德智慧資糧,清淨一切煩惱,還要證得身、口、
意之究竟圓滿,由此而顯現的莊嚴身相即是報身。報身具備五種決定,超脫生死、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永遠在最高佛土、只給大乘的教授、弟子皆高地菩薩、永不停息轉法輪直至輪迴結束為止。
佛三身中的第三身是化身,這是出於大悲心的示現,佛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化現為任何形相來救度眾生,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即是化身佛,因為即使是一般的眾生也都能見到他的身相,與接受他的教法。
因此具有法、報、化三身的佛陀,是大乘佛教皈依的對象,此與小乘之說不同。
第二個大乘皈依的對象是「法」,它是佛陀珍貴的教授,我們所皈衣的法,其意義會因不同背景情況而有差異,按佛法分為二種:一是大乘經典,如《大藏經》,二為佛與菩薩的證悟。
第三個皈依對象是「僧」,或某一神聖團体,大乘佛教所稱的「僧」是已達到不退轉地的菩薩,並具有正確見地、修行、和證悟者。
以上是大乘佛教皈依的第一個特點,以佛、法、僧為皈依對象。
大乘佛教皈依的第二個特點是皈依的期限,大乘皈依期限並非達到某一短暫目標或只限定在此生。大乘皈依是從接受皈依那一刻開始,持續到我們達到最終目標──證得圓滿佛陀為止。
大乘佛教皈依的第三個特點是,受皈依者需想像不只自己皈依,而是所有六道眾生與我一同接受皈依。接受皈依的三種原因:
一是對輪迴痛苦的害怕恐懼,二是對三寶功德的信心,三是對眾生的悲心。雖然恐懼、信心、慈悲這三種原因都可能在我們心中,但在大乘傳統中皈依最主要原因是慈悲,因悲心之故,了解所有眾生在前世都曾是我們的親人,所以不僅要自己接受皈依,同時要觀想所有眾生一起皈依。
第四個大乘皈依的特點是,我們皈依的目的不只為解救自己,更為解救無數眾生。我們以悲心觀察所有輪迴眾生,了解所有眾生正陷在痛苦當中,並且他們還不斷在製造更多苦因,因而為解救眾生之苦,我們必需接受皈依。
我們必需謹記以上大乘皈依的四個持點,然後唸誦以下的皈依文:
「今我與虛空如母有情眾生,願皈依佛為我們的上師;願皈依法為我們的修行道路;願皈依僧為佛子;直至共成無上菩提。」
我們必需專注地多唸誦幾遍以上的皈依文,唸完皈依文後再唸誦以下的祈禱文。
「祈禱三寶,請加持使我心能轉向佛法;請加持我,在佛道上精進修持;請加持我,去除修法上的錯誤;請加持我,能轉幻象成俱生智;請加持我,不升起任何雜念;請加持我,速證無上菩提。」
此祈禱文已大致包含〈遠離四種執著〉的教授,如祈禱文第一句「祈禱三寶請加持我心能轉向佛法」與〈遠離四種執著〉第一句的「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意義是相等的。
當修持正確佛法時,你必需放棄執著此身;因為此生是短暫、無實體、及脆弱無常的。當念誦「使我心能轉向佛法」時,當知此處的佛法是指正確的佛法,任何佛法若混雜且執著世間的法,便不是正確佛法而只是世間法。所以在走向佛法之初,我們必需祈禱三寶加持讓我們成功的將心轉向正確的佛法。
第二句「祈禱三寶請加持我在佛道上精進修持」,意謂當進入佛道時,若未能升起「出離心」,便不可稱為正確的入佛道。此同〈遠離四種執著〉第二句偈「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因此,我們不但要祈禱三寶帶領我們進入佛道,且要祈禱使我們生起正確的出離心。
第三句「祈禱三寶請加持我去除修法上錯誤」,此同〈遠離四種執著〉第三句偈「執著己目的,則無菩提心」。雖然我們進
入佛道時可能具足出離心,但我們如果只求自己解脫仍然是錯誤的。即使達到自我解脫的涅槃,仍不能聚集所有功德,也不能清除所有障礙。
第四句「祈禱三寶請加持我轉幻象成俱生智」,此同〈遠離四種執著》第四句偈「執著心生起,則失正見地」。因我們缺乏智慧,故所見到的只是幻象,因此我們要祈禱三寶加持,使我們成功修習止觀,使智慧生起,轉幻象為俱生智而見實相。
第五句「祈禱三寶請加持我不升起任何雜念」,此句可說是包含前面所提到的所有修持,因所有非宗教性的雜念與思想,只會讓我們陷入輪迴及下三道中,因此我們要祈禱使我們的雜念片刻不起。
第六句「祈禱三寶請加持我速證無上菩提」,大乘佛法是過去、現在及未來所有佛修行的道路,也是我們應該追隨的正確道路,同時是能速證無上菩提的道路,因此祈禱讓我們透過大乘教法早日圓證無上菩提。
以上即是前行第一部份有關如何從邪道轉為正道的教法。
以下是前行第二部份 ── 有關如何從下士道轉為上士道。
佛教徒都相信輪迴轉世,關於輪迴轉世可用下列邏輯方式來了解。我們都具有身體及心識:關於身體,我們都能見到及觸摸到,並可具體形容身高、膚色及體形;而心識與此則有極大差別,看不到也觸摸不著,更無法形容心識的形狀與顏色。因為心識不能從身體的物質及五大(地、水、火、風、空)來呈現,心必需由心自己的相續而感覺到。我們可以形容現在的身體是從何而來,如何保養及最終會如何被處理;但心就無法用認識身體的方式來處理。
心是相續的,因此心必需來自同樣的心相續,我們可以証明此生的心是相續於前一生。如果以此方式繼續推論下去,我們會發現找不到心的起點;這就是所謂「從無始以來」;我們每人的心都是從無始以來相續至今。既然我們的心是相續於無始以來,那必出生及輪迴過所有地方,所有眾生也都會是我們過去的母親、父親、或親人。因時空人物型態的變化,過去的親眷
此生不再彼此認識,我們可能會將之視為敵人、親人或陌生人。事實上,每位眾生都可能一次或無數次,當過我們的親人;每次他們皆會給予如同現在親人一樣的關愛、照顧與幫助。如果我們只追求自己解脫,而忽視如同母親般的眾生是不對的,我們必需要幫助如母眾生解脫輪迴痛苦,帶領眾生進入真正快樂之道。
然而因為我們現在只是平凡人,自己既未解脫,也無能力去解救他們。即使是世間的神祇及證得自我解脫的聖人,也一樣無法解救眾生,只有證得圓滿佛陀果位的聖者,才能真正徹底解救眾生之苦;因此我們必需發心證得圓滿佛果。
這樣的發心便是「菩提心」,菩提心分為二種:「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我們發心願證圓滿佛果以利益眾生,即為「願菩提心」;當進入菩薩道修菩薩行,即是「行菩提心」。
皈依、發菩提心及迴向的祈禱文,是如此唸誦: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施等善,為利有情願成佛。」
施等善指的是行六度(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般若。
另一祈禱文,可如此唸誦:
「以我身口意等善,為利有情願成佛。」
也就是說一切所有身、口、意的行為及意念,都為證佛果以利益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