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5/13 08:57:01
學習次第 : 進階
三乘根本戒概述(四) 三乘戒律的對治重點
《走向解脫——三乘根本戒概述》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四章 三乘戒律的對治重點
眾生因俱生我執,而產生出很多煩惱,導致流轉輪回,不得解脫。佛傳了八萬四千法門,目的都是為了遣除眾生貪嗔癡三毒的煩惱,然小乘、大乘和密乘遣除煩惱的方法各有側重。小乘的經論主要調伏貪心煩惱,大乘經論主要調伏嗔恚的煩惱,而無上密乘的經續論典主要調伏無明愚癡的煩惱。
第一節.小乘著重對治貪心
大小乘《俱舍論》都指出,欲界中的煩惱最突出地表現為異性間的貪著,也就是說,欲界眾生視異性間的歡愛為最大的快樂,旁生、人類、阿修羅、欲天這些輪回眾生也都是因貪心煩惱而出生,也即是《楞嚴經》所說的“純情即墮。”尤其人類,因為有貪愛煩惱,男女間不由自主地相互吸引,絕大部分的行為便圍繞著這個貪愛而發生,而這些行為,多數又都是惡業,這也就是為什麼佛陀把對治貪心立為別解脫戒的最主要內容。
初學者欲守持淨戒,首先必須要注意的是男女之間不能經常接觸,否則很容易生起貪心,若不能有效對治此煩惱,最後會破很多根本戒,造下極為嚴重的罪業,這是煩惱自性的作用,望大家對此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以上並非針對具體的某人,而是從貪心煩惱過患的角度而講的。但不管是誰,只要還有此類煩惱,那就應該深刻反省,勵力懺悔以往所造下的這類罪業。
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提出,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經典有直接、間接、附帶三種含義。例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直接宣說空性,間接講了現證五道十地及佛地等的修法次第,《妙法蓮花經》、《文殊根本續》中附帶有對許多人的授記。下面幾個佛經和成就者金剛句的教證,都具有兩層意思。所以在講女人過患時,不能以為男人有功德,因為對於女人來說,男人也有同樣的過患,應知這是針對各自相續中的粗重貪心煩惱而言。
佛在《正法念處經》中說:“如果具足清淨戒律的男人以染汙心去看女人,其過失就像地獄中的銅汁燒毀了眼睛一樣。”若在今生不能清淨此過失,死後會墮入地獄,受銅汁燒毀眼睛和身體的無量痛苦。同樣,一個持淨戒的女人以染汙心去看男人,其過失也與此相同。布頓仁波切又將《正法念處經》的意義作成了頌詞:
具戒男人染心視女人,過等地獄銅汁銷雙眼。
《正法念處經》又說:
女身是禍殃,損毀現來世,
若欲利己者,當遠離女身。
其大意為相對於有染汙心的男人來說,女人是他的禍殃,今生、來世的安樂都將因之而損毀,因此真想利益自己的人,應當遠離女人,方為明智之舉。同樣對女人而言,男人也是禍水,應該遠離。
跟女人接觸是否有過失,主要應以發心去衡量。若心有貪執,便連自己的母親、姐妹的手都不能摸觸,如果心無貪執,即使是受了出家戒的僧人也有許多可開許的地方。西方國家,男女多不避嫌,因從小養成的習慣,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擁抱等的舉動,因他們心無貪執,故不構成惡業。
因此不論修學小乘,還是大乘、密乘,在受持戒律時,千萬不能產生、增上染汙心,否則會造下極為嚴重的業障,故真正發心持戒的人對外境及人應詳加觀察,以免為自己製造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又經雲:
猶如愚人執財物,阻其追求後世心,
以染汙心求欲樂,損毀自己與他人。
即猶如世間對財富非常執著的人,因忙於現世財富的積累,想不到去為後世作點準備一樣,以染汙心去貪求欲樂的人,不但自己的今生後世毀壞了,他人的今生後世的安樂也同樣會被葬送掉。
佛在小乘經部《律本事》中曾經講過一個有關五無間罪的公案:曾經佛在世的時候,有位學佛非常虔誠的女居士,非常希望自己的兒子相信因果、皈依三寶、最後出家為僧,但是兒子卻深深貪戀著塵世。有一天兒子又想出去與情人約會,被母親關了起來,兒子央求母親放他出去,母親說:“我決不讓你出去造惡業,你若一定要出去,除非殺掉我。”而其兒子在貪心催逼之下竟然真的舉刀將自己的母親殺死了,事後兒子驚恐地跑到了與其相通的女人家裏,戰戰兢兢地告訴了她殺死母親的實情。此女大驚,暗思此人既能殺母,他日也會殺我,於是假作笑顏敷衍此人說:“你先呆在這裏,我上樓去一下。”女人上樓之後,即大呼捉賊,鄰里聽到後,齊來捉拿,此人只得逃走。
此人後來心中漸生悔意,一日他來到東方一座城市,遇到了一位外道本師。於是向其求教,外道說:“若想清淨業障,那就應先跳進水裏,再跳進火裏去。”但此人膽怯,未敢照辦。
後來他又來到印度的另一座大城市,偶爾聽到一位內道比丘傳法,當他聽到比丘說,如果真發後悔心懺悔,且皈依三寶,依止具德上師,精進修持,業障完全可以清淨,不須感受痛苦的果報時,心生歡喜,乃發心出家。出家受戒後,他非常精進聞思修。後有比丘問及何故如此精進,他回答說:“昔日曾為邪淫故,已親手殺死生母。”殺生母之語後傳至佛陀耳中,佛言:“此人於今生故意殺母,犯了五無間罪,其別解脫戒之戒體已不可能得到,故不能留住於僧團之中。”於是他被驅摒了出來。
他因經過長期之聞思修,已深信因果,且對自己所犯之罪業非常後悔,知道自己所造之罪業太大,實在無法和僧眾同住,於是便去沒有佛法之邊地弘揚佛法,攝受眾多弟子。施主為他建造了經堂,他的不少弟子已證得了阿羅漢果。後來在他發心供養給僧眾的一間大坑室(戒律中所指的僧眾烤火、洗澡、擦油的地方)中圓寂。因其生前所造之嚴重罪業,死後即墮入地獄,被獄卒持錘重擊昏死過去,當他醒來之時,發現自己已轉生在三十三天。他用天人的神通觀察,得知自己之所以能轉生三十三天,是乃得益於釋迦牟尼佛所傳教法,所以立即生出很大的報恩心,你在過夜之前,去印度拜見了釋迦牟尼佛。見佛後,在佛面前聽聞了殊勝的教法,而且還立即得到了小乘的見道果(預流果)。
後來佛陀應眾比丘之請講述了此人的前世因緣,佛並且還開示因果的不可思議。依此殊勝因緣很多人對輪回生起了厭離心,對解脫生起希求心,最終得到聖果。
所以說染汙煩惱心的力量極大,竟然能令子殺母,因此我們凡夫眾生,若想得到解脫之聖果,就一定要按上師的教言去做,依教奉行,遣除貪心煩惱,最終趣入無上菩提。
第二節.大乘、密乘也應對治貪心
佛在大乘的《月燈經》中說:
女人是乃無窮盡,具大恐怖之韁繩,
是故諸佛不贊許,染心執取女人者。
意即相對於有煩惱貪心的男人,女人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有很強的吸引力,而在輪回中不能出離,因此女人就像千變萬化而又極其恐怖的繩索,將男人緊緊拴住在輪回之中。因此諸佛對於以染汙心貪執女人之人都一律不加贊許。又說:
此道不能得菩提,是故不能近女人,
猶如嗔恨之毒蛇,智者應當遠女身。
意即以染汙心貪執女人便永遠不可能獲證菩提,因此對女人不能親近,女人就像一條嗔恨心極強的毒蛇,一不小心便會被咬上而丟命,因此有理性智慧的人應該遠遠地避開。
佛在大乘《三摩地王經》中說:
染心凡夫眾,因執腐女身,
轉生為腐身,墮落於惡趣。
即如果男人對本為污穢不堪的女身非常貪戀執著,便會作出許多不軌行為,對於已受戒的人來說,破掉根本戒,因其貪著污穢身的果報,來世也轉身為具污穢身的眾生,若加上作邪淫的罪業,則會墮入惡趣之中。
有謂學密宗可以享受凡情貪欲,貪執凡夫女人。出此言者實未曾真正依止過具相金剛上師,沒有好好聞思過密宗的經續和上師的教言。蓮花生大師說:“初入佛門的人,凡是增長邪分別念的緣分都是違緣;尤其對男人來說,最大的魔障是女人;對女人來說,最大的魔障是男人;除此之外,對男女二者共同來說,飲食衣服是最大的魔障。”以及:“不如理受持三昧耶的女人是修法人的魔障。”蓮師這裏在間接上也意味著不如理受持三昧耶的男人同樣是女性修法的魔障。要知道,我們所修學的無上大圓滿,有很多傳承灌頂都是蓮師傳下來的,若不遵循蓮師之金剛語,欲成就這些大圓滿又從何談起呢?
無垢光尊者曾雲:“貪執凡夫女人會招致十方的誹謗。”同理,女修行人貪執凡夫男人同樣也會招致十方的誹謗。”
無垢光尊者作了許多揭示女人對修道過患的金剛頌詞,下面引述八則,其一為:
欲求解脫捷徑精進者,違緣魔障莫過狡詐女,
違背聖者形象眾垢罵,遠離衰損根源之女人。
也就是說欲尋求極快解脫、修行非常精進的人,最大的違緣魔障即來之於狡詐的凡夫女人,所謂“狡詐女”,是指那些巧言令色,口是心非,心懷不軌的女人。如果貪圖這些凡夫女人,他便會違背聖者的形象,又因行為不如法而不免遭到世人的輕視垢罵,故無垢光尊者指出凡夫女人是使修行人的世間出世間法都遭到衰敗損耗的根源,告誡弟子應該遠離。而從間接的意義而言,狡詐的男人亦是女修行人之最大魔障。
其二為:
誰何雖已進入聞思修,但若遇彼此法即減滅,
見未見之果報無限量,遠離衰損根源之女人。
其大義為,雖然修行者已開始了聞思修,但如果對女人產生了貪執,如此則聞思修的功德都會消減乃至滅盡,並且會出現許多過患,如在今生能見到的如遭遇意外違緣、疾病、短壽,所不見的如護法遠離,魔王加持等,後世更會墮入惡趣,而這一切衰損的根源都在於貪執了女人。
其三為:
誰何雖已利益於他人,但若遇彼名聲遂消匿,
事業空耗利益將減滅,遠離衰損根源之女人。
其大意為,雖然修行者已發起菩提心,並已開始利益六道眾生,但還未證得聖位,此時,他偶然碰上一個狡詐凡夫女而生起貪心,依此違緣,他的名聲便會逐漸消退,且其已有的事業也會損毀,自己的一切利益也會消失。同樣,真正學法的女人雖然發起了菩提心,但因偶然與狡詐的男人相逢而生染心,終將導致名聲掃地。
其四為:
雖為智者但遭眾垢罵,希求減滅故難利他人,
行為下劣故遭俗人笑,遠離衰損根源之女人。
其大意為,雖然曾是學識非常淵博的智者,因貪著凡夫女人而會遭受大眾的輕視和垢罵,以前曾經希求得到上師三寶的加持,勵力祈禱本尊賜予悉地乃至解脫,現在也因貪著凡夫女人之故,這些出世的希求心也已減滅,再作利他之事業自然也就很困難了。且此時所接觸的都是行為下劣的世間凡夫,他便會逐漸被染汙而變得粗俗,此刻甚至連世人也會恥笑他,今生造此罪業,後世肯定會下墮地獄。一個曾對解脫有希求心,也曾下過苦功夫學法,本可廣利眾生的智者,最終不但自利利他不成,還落到個受世人厭棄的下場,實是可悲。因此凡是真正希求解脫,發心利益眾生的男子,必須遠離衰損根源的凡夫女人。女修行人也同樣應如是引起警惕。
其五為:
雖為尊者然已破戒律,護法遠離眾人不歡喜,
業障深重現來世受苦,遠離衰損根源之女人。
其大意為,雖然本是一個持戒謹嚴的尊者,但後來因貪著一個凡夫女人,而破了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根本戒,這時真正的護法善神都會遠離此人,三寶弟子也不喜歡他,因其造下的深重業障,今生後世都會遭到難忍的苦痛。因此無論出家還是在家的初學男女,都應嚴肅對待這個問題,如果對各自的戒律置之不顧,聽任貪心蔓延,漸漸地就會破掉根本戒,甚至退墮到不信因果,捨棄三寶的地步。尤其對已受灌頂的密乘弟子,因貪執女色追求世間法,最後還可能導致誹謗金剛上師,捨棄密乘戒等等,這樣他所造的罪業比魔王波旬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魔鬼以嗔心等煩惱也會造很多罪業,但因他們得不到灌頂,不可能造下誹謗金剛上師等破密乘戒的罪業。對這種惡劣的人用不著去打卦,便可推知他們的出路只有墮入金剛地獄受無量苦,這並非是外境緣故,而是自相續中的染汙心所促成的惡業。
尤其金剛道友,同一個金剛壇城受同一個上師的無上密乘四灌頂,如是應該互相幫助,乃至未得菩提前不舍離道友和上師,並要注意不對他人製造違緣,不誘使他人破根本戒,不做非法行,不造根本罪。因我們修菩提心的人,知道天下所有的眾生都曾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不能故意讓父母違背上師教言破根本戒,下金剛地獄受無量痛苦。如果男眾有相似的菩提心、大悲心,肯定不會對尼眾造這種違緣,令其破掉根本戒,造下很多業障。
其六為:
雖為賢良染汙煩惱增,謀求今生恣意享五欲,
顯相下劣且又染汙他,遠離衰損根源之女人。
一個品行高尚的修行人在貪著一個狡詐的凡夫女人之後,其相續中的煩惱會不可遏制,象上弦月一樣迅速增長,不再去追求後世的安樂以及究竟的解脫,而沉緬於今世的五欲享受,處處失態,而且他的這種行為還會影響、傳染給周圍的人,因此千萬不要接觸這種人,無垢光尊者雲:無論身處何地,修行人都應引起高度警惕,遠離這種造違緣的人,否則違緣來時將後悔莫及。
其七為:
具信出離勝法亦精進,但若遇彼只謀求今生,
棄解脫道永沉於輪回,遠離衰損根源之女人。
其大意為,一個對上師三寶有堅定的信心,對輪回有出離心,對解脫有希求心,對佛法有精進心的行者,若沾染上女色,破了根本戒之後,就會追求今生為主的世間八法,捨棄解脫道。真正修法之男眾必須遠離狡詐的凡夫女人,在家人自然不必遠離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但不能邪淫,否則會造重罪,生生世世不遇善知識,聽聞不到真正的佛法,得不到十八暇滿的人身而修學佛法。若出了家,乃至未調伏自相續的煩惱執著時,應遠離凡夫的異性,因這是修法之最大魔障。
其八為:
雖為修習靜慮之禪師,但若遇彼善法遂消滅,
舍離神山到達鬧城邊,遠離衰損根源之女人。
在深山獨自精進修持佛法的禪師,在還未得證悟成就時,在某些偶然的機會中,遇到狡詐凡夫女人的違緣之後,作非法行,破根本戒,於是修法的功德自然隱沒,不由自主地離開了神山,來到充滿業障煩惱的城邑鬧市,如同世人去作非法行。
密乘十四根本戒中有“不能誹謗智慧空行母”,那麼無垢光尊者的教言是否與這條戒相抵觸呢?當然沒有,因為該條戒中的智慧空行母是已成就者,並非指“狡詐凡夫之女人”,但即使是凡夫,異性之間也不能誹謗、排斥。
法王還專門指出,年輕人特點是貪欲心重,老年人特點是嗔恨心重,如果學院裏的年輕學法人因貪欲心破了男女眾之間的根本戒,法王說其過患比吃了他的肉、喝了他的血還要嚴重。法王是諸佛菩薩的化現,是末法時代弘揚佛法的紅太陽,更是我們的金剛根本上師。法王以他的悲心,給我們作了這麼嚴厲的規定,為我們阻住了導向惡趣之路,希望大家對法王上述的金剛句銘記在心,千萬不要做出讓法王感到痛心的事。假如有男眾中有人對出家女眾作了違緣,使有人因此失去了根本戒,那麼這兩人的罪過都非常大。因為女眾一生中只能受一次出家戒律,這就像有人一生中只能吃到一頓飯,好不容易飯已捧在了手上,又被人搶走了一樣可憐。而且因為故意違反金剛上師的教言,他們來世只有到金剛地獄去消這業障。
因此心有染汙煩惱的初學者,一定要謹慎觀察自相續,千萬不要放縱自己的染心。
第三節.大乘顯宗著重對治嗔心
小乘行人希求自己從輪回中解脫而證得羅漢果,雖然對眾生發了嗔心,但因其未曾發起菩提心,故無捨棄眾生的過患,所以小乘主要對治三毒煩惱中的貪心,如果沒有遣除貪心,則易毀犯四根本戒中的邪淫戒等。而在大乘中,只要生起嗔心損惱他人,就破了菩薩戒。相對而言,大乘中生貪心犯戒作不淨行,其相續中還未捨棄眾生,而生嗔心犯戒則是捨棄眾生了,因此從大乘角度來說,生貪心所造罪業遠不及以嗔心造罪業嚴重,故佛在《大寶積經》中雲:“貪心犯戒,其罪尚輕,因嗔犯戒,棄舍眾生。”在傳承上師的教言中也提到,就守持別解脫戒而言,生一百次嗔心不如生一次貪心的罪業重,而就守持大乘菩薩戒而言,生一百次貪心不如發一次嗔心的罪業為重。
若有人因此以為自己是修大乘法的,生些貪心無關緊要,這又墮入了偏執,因為我們都已受了別解脫戒、菩薩戒以及三昧耶三乘戒律,這三乘戒律無疑都應守持清淨,況且別解脫戒是後二乘戒律的基礎,若別解脫戒不清淨,則菩薩戒與密乘戒也就無從談起。且貪嗔等毒均源於我執,欲得究竟的解脫,須淨除我執,因此由我執而生的貪嗔等毒也均須捨棄。
若有人貪嗔等煩惱已趨細微,對戒律恭敬,則可知其修行很好,反之就算其表面上的威儀很如法,但因其煩惱粗重,故破戒的機會就會有很多。
第四節.密乘著重對治癡心
癡毒即是眾生背離實相的分別心念。所謂實相,即是法界的真實之相,是空性與光明的大雙運。但是眾生因為受分別念癡毒的限制,並沒有認識、安住在這大安樂的雙運境界中,而把本來沒有的執著為有,本來不是的執著為是,徒然生出了子虛烏有的世俗萬法。但即使在這眾生分別念的世俗萬法境界中,也仍有其相對正確的實相與行持方法,如觀萬物如夢如幻、深信因果、嚴謹持戒、祈禱上師三寶等,但眾生對此也不知取捨。因此在聖者的眼中,眾生猶如狂人、盲人,整天行持不如法的行為,至為可憐。
眾生從癡心中,又生出了貪心和嗔心,若將貪嗔癡三毒比喻成一棵荊棘樹,貪嗔二毒好比是樹枝、樹刺,癡毒則好比是樹根。小孩或力量不大的人,遇上荊棘樹時應小心避開,或小心將樹枝、樹刺折斷,才能安全通過,而身強力壯、又有工具的人則可以直接將荊棘樹連根拔掉,清除這個路障。同樣,根器相對不高又不具備殊勝方便的弟子應首先避開或對治貪嗔二毒,而根器較高而又有殊勝方便的弟子可以直接從對治最根本的癡毒著手,迅速地把三毒煩惱同時遣除。
密乘即是通過直接以如來的智慧對治癡毒,而迅速遣除三毒煩惱的殊勝法門,具體的方法可在接受灌頂之後,通過上師的竅訣或聞思續典而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