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1 01:24:27
學習次第 : 進階

密勒日巴尊者道歌《六種問》

教授:創古仁波切
中譯:堪布丹傑
日期:2006.4.20
地點:香港觀塘創古密宗佛教中心

前言

這是一首有關大手印禪修的道歌,名稱為「六種問」,主要闡述大手印的「見地」,也就是昨天所談到的比量與現前兩種見地當中的後者。今天,很高興能為大家講解這首道歌,謝謝各位的前來。

佛陀為眾生開示了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口訣。不同的口訣,適合不同的眾生修持。例如出家人的修持方法,大苦行,在山林裏閉關修持;然而,大手印的禪修法門,僧俗二眾都可修持,各行各業的在家居士當中,無論是繁忙的上班族或者悠閒的人,也都可以修持。這是一個甚深、殊勝的法門。

大手印的禪法最早在印度弘傳。當時主要有八十位修持大手印的男女成就者,我們看每一位行者的傳記與行儀時,會發現他們每一位的生活與工作都不同,然而,他們就是在生活日用當中,修持大手印而得到了成就。

八十位大成者當中,有一位因紮菩提國王,具有廣大的權勢與豐富的財寶,生活優渥並且他也需要處理繁雜的國政,承擔巨大的責任與壓力。他並沒有為了修行捨棄王位,而就在優渥的生活與繁忙的工作中禪修大手印得到成就。

許多佛弟子可能也是一樣,尤其是修持大手印的行者,有的可能生活富裕、工作繁忙,但是這與修行完全不相違背。若是能夠精進修持,都能得到好的果實。

又例如大成就者龍樹菩薩,他是一位大學者、大智者。當時印度有很多不同的學派,其中有善有惡。為了利益眾生,龍樹菩薩針對邪派的見解撰寫多部著作予以破斥,針對善的典籍大力推廣。龍樹菩薩也與外道進行辯論、著作予以破斥、並且撰寫多部闡揚佛陀見解的典籍,藉此弘揚佛法。龍樹菩薩的智慧不可思議,後世的大師們也認為,龍樹菩薩出世前後的各種典籍內容,無論是佛教或外道的典籍內容,都有著很大的差異。這是因為龍樹菩薩的智慧銳利,其著作的論典清晰易懂,閱之容易生信,所以不僅是佛教徒承認並跟隨龍樹菩薩的見解,就連外道徒也都信仰。其一生樹立了教界說法、辯論與著作的模範。

然而,龍樹菩薩不僅是一位學者而已,他同時修持大手印,並在一生當中成就大手印的果位。同樣,許多知識份子的佛弟子,我們不必擔心生活、工作與修持會互相違背,我們可以效法龍樹菩薩,修持大手印而得成就。

又例如大成就者帝洛巴,他是噶舉派傳承的主要持有者,一生簡樸自然,他的工作是在眾人當中充當僕役,搗芝麻過生活。然而就這樣一邊搗芝麻,一邊修持大手印而得到了成就。

一些生活簡樸的法友們,也不用擔心無法修行,我們是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禪修大手印的。

佛法的發源地是印度,以上是當時的情況。之後佛法在西藏興盛,當時也有很多成就者的例子,告訴我們任何人都可以在不同的生活與工作中修行而得到成就。例如,噶舉派大手印口訣的根本祖師──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大師,從他們三位祖師的傳記中可以發現一個特點,就是大手印法門是任何人都可以修持的。

例如馬爾巴大師,他是在家人,有生活資具、妻子、孩子。為了佛法他前往印度,修持佛法,親近上師,得到成就,成為噶舉殊勝的大成就者。同樣,如果我們的身分是在家人,有家庭、世間工作,但是也可透過修持大手印而得到成就。

第二位密勒日巴大師,他是馬爾巴的弟子,但是他一生的示現與行儀卻與他的上師截然不同,他主要專注于實修,斷除一切世間俗事,在山洞中閉關修持,行大苦行,捨棄世間的食衣財寶,行出世行;盡其一生如是修行,亦告誡弟子依此奉行。

我們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有的人可能嚮往出世的修持,能行苦行,那麼就能效法密勒日巴大師一樣修持,得大成就。

第三位大成就者是岡波巴大師,他的佛行事業與一生的示現也不同,他是一為出家人,在達拉滾波興建寺院,建立僧團,並與大眾共住。一生示現出家,並修持大手印得到成就。之後大師將大手印口訣教導弟子,有八百位成就的弟子。

同樣有許多修持者是出家人,或者想要出家,也可以修持大手印,修持與生活是不相違背的,岡波巴大師即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在西藏,不同的上師傳承不同的口訣教授,例如拙火、大圓滿頓超、施身法等殊勝法門。但是,修持這些法門需要很多準備與因緣的和合,有時也會有逆緣障礙產生,例如修持大圓滿的黑關──需要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禪修──或者觀看日光的閉關修持等,這些法門如果沒有善知識好好帶領的話,很容易誤入歧途而走火入魔。然而,大手印法門完全沒有危險,只要保持自心的平靜,觀看心的實相,是一個容易修持又具備大利益的法門。我們任何人如果願意精進於大手印止、觀的禪修,絕對會得到大利益。

不僅如此,後世的成就者們,歸納整理出大手印的修持次第,從四共加行、四不共加行、修心,菩提心、止、觀等循序漸進,是一個清楚、易修、具大利,毫無危險的法門。若能精進修持,必定能得到利益。

止的禪修

大手印禪修包括前行與正行。這首道歌是屬於大手印正行的道歌。正行又分為止與觀,這首道歌是屬於後者。

一般來說,在進入觀的修持之前,如果自心沒能平靜放鬆的話,妄念會很多,這時如果想要觀自心會很困難。因此,修觀之前,首先要作止的禪修。第三世大寶法王讓炯多傑曾經解釋「止的禪修」說:「妄念波濤巨細自地息,不動心之水流自安住,昏沉紛擾之垢鹹舍離,止息大海不動願穩固。」

妄念波濤巨細自地息

我們的心有很多妄念,粗分的、強烈的念頭等等,止的禪修幫助平息妄念,不跟隨妄念走。

不動心之水流自安住

雖然自心明、覺的妄念或顯相無法被阻斷,但是我們可以不跟隨妄念走,所以說自安住。

昏沉紛擾之垢鹹舍離

修止時會遇到什麼問題呢?有時會出現昏沉,不清楚,黑濛濛的情況,這時要提起精神,恢復安住于清明的狀態中,這即是止的修持。

這首道歌並沒有提到止的禪修方法,然而,平時可以這樣來練習,這是很好的。

正文──觀的禪修

密勒日巴尊者在灰崖金剛堡駐留時,來了一位密乘行者,對尊者生起大信心。並請示尊者:「師父啊!我雖然修行多年,但仍舊對修行的精要茫然無知,所以功德和覺受都絲毫不生,請您慈悲開導我,賜我一點口訣吧!」之後,尊者就用這首「六種問」道歌回答他。

平時我們修行時,有時可能修的很好,但有時可能沒有進展而產生疑惑,這時,尊者的道歌就非常有用。

這首道歌一共開示了六個口訣:

心之所顯億萬千,多於日光映微塵,

平時我們會生起很多妄念,多的如同太陽光照射下反映出的微塵一樣。但是念頭雖多,卻不會傷害到我們,為什麼呢?有什麼方法不讓妄念影響我們呢?

應于彼體如實知,如王自心確了知。

這些妄念其實都屬於空性的本質,並不實際存在,也非任何堅硬的實體。瑜伽行者能了知:妄念的本質為空性。若能保持這樣的體悟,妄念是不會傷害我們的。

萬法實相之本體,任何因緣不能生,

本體可以泛指能夠顯現萬法的空性,在此處特別指能生各種妄念的根本。此處的本體實相即是空性,因此,就算是心生各種妄念,但生出妄念的本體,卻從來未生,本質為空性。此空性非任何因緣造作而成。

唯一實相得決定,如王自心確了知。

雖然說是空性,但是我們不認識此點,粗分的妄念與煩惱生起,那麼要如何消除這些妄念與煩惱呢?證知煩惱與妄念的本來面目為空性,對此唯一的實相能夠決定的話,粗分妄念即能消除。

頓時出生之心識,雖逢百刃無退卻,

當一個粗分的妄念出生時,我們說不出它從哪里出生,它是突然生起的。如此頓時生起的心識,就算百刃也無法將此心識退卻與阻斷。這是一個比喻,依照外道典籍的記載,大梵天與遍入天等天神手持三叉戟和長矛、刀刃等武器,這些天神具有無比的大力,但是,當粗分妄念生起時,就算有一百個大梵天與遍入天神也無法阻止、遮斷妄念的生起。因為,妄念的出生是自然而然的。

由此自然離貪著,如王自心確了知。

妄念需要被阻斷嗎?其實是不需要的。我們只要做到:好的妄念生起不跟隨,壞的妄念生起亦不阻斷──自然遠離貪著後,妄念自然就會消散。因為妄念不是一個實體,而是如同水泡一樣。

妄念賓士如潮湧,鐵閘銅池不能容,

如果有人想用鐵閘、銅池把賓士如潮湧般的妄念的本質關起來,這可能嗎?這是不可能的,妄念還是會生起。

念由心現非外境,如王自心確了知。

對於一個不懂觀心要訣的人來說,妄念好像真的很有力量。但是,當一個瑜伽行者觀修要訣的時候,會知道念由心現非外境,也就是當他知道了妄念的本質為空性時,妄念的力量自然就消散了。

以上是四個平息妄念的口訣。妄念是會生起的,但是如果能夠守護妄念的本質,就不會受其影響。

接下來的兩個口訣,告訴我們平息貪執外境的方法。

各種五欲之受用,智慧本尊亦不棄,

五欲的受用例如美麗的東西、好聽的樂曲等,這些讓人心生執著,很難捨棄。不僅我們難捨棄,好像連智慧本尊也很難捨棄。

於彼六識松緩住,如王自心確了知。

但是,確是有能夠消除對這些事物貪執的方法,「於彼六識松緩住」,若是能將自己內心的六識自然松緩安住的話,那麼斷除財富、物資的貪執是能做到的。

六識境之諸顯現,世尊手亦不能抑,

眼識的境-色、耳識的境-聲、鼻識的境-香、舌識的境-味、身識的境-觸等境相是會顯現的,想要抑制是不可能的,因為連世尊也無法用他的手阻止這些境相的生起。

知彼現象無有境,如王自心確了知。

但是,如果知道了禪修的要訣,這些境相對我們也不會有什麼傷害。口訣是什麼呢?就是「知彼現象無有境」:顯相的境沒有真實存在,其本質為空性,為什麼本質是空性的呢?因為顯相是心所化現的,而心的本質是空性,因此自然心所顯現的外相也是空性的。若是知道這一點,六識的顯現也毋須遮止,因為本來就不會對我們有任何的傷害。

結語

這次,有三天的機會講授密勒日巴道歌,我感到非常難得幸運。我是一個佛教僧人,勉勵諸位學佛是我的責任。尤其是在香港這樣富庶安樂的地方,大家都非常繁忙,但是因為佛陀的大悲加持,也可能是諸位佛弟子過去積聚的福德資糧,如今都已成為佛弟子,不僅如此,還願意精進修持佛法,這真的非常難得。

未來,我希望各位不要忘記佛法。是什麼原因會讓我們忘失佛法呢?例如有時運氣好的時候,生活安逸富有的時候,很容易會被欲望所欺騙,而忘了佛法,變得懈怠,變得不信。這個時候,我們一定不能忘記佛法,更要精進;有的時候,運氣不好,遇到好多障礙逆緣,受到很多苦,這時也會忘了佛法,變得懈怠;但是這時不能懈怠,就算遇到再多的苦、逆緣或障礙,我們更要提醒自己:佛、法、僧三寶是我們唯一的依靠物件。這是很重要的。

祝福各位不忘正法,精進修持。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