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05 22:36:09
學習次第 : 進階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分析

壹、顯教心要

一、賢首清涼大師,共判如來一代時教而有五種:

 

判教

 

代表經典

主要教義

(一)小乘教

 

阿含經

一切法從因緣生。明三界不安。了人空真理。

(二)大乘始教

法相宗

深密經。瑜伽唯識論

一切法皆是唯識。了二空真理。

無相宗

諸部般若等經

一切法本來是空。於中多談無相空義。

(三)一乘終教

 

法華涅槃等經

眾生皆有佛性而不自覺。欲成佛果須先了悟自家佛性。

(四)一乘頓教

 

楞伽。禪宗

一切妄相本空真心本淨。元無煩惱本是菩提。

(五)不思議乘圓教

 

華嚴經。十地論

全說毘盧法界普賢行海。總含諸教無法不收。稱性自在無障無礙。逈殊偏說故名為圓。

  • 此之五教。前前者是淺是權。後後者是深是實。若以圓教望之,前四皆是應根權施設也。
  • 若定執圓教為實,缺前四教,亦非圓暢。

二、圓教的修行(顯圓)

(一)初悟毘盧法界:華嚴經所說「一真無障礙法界」,或名一心。。此是一切凡夫聖人根本之真心。又分為:

 

 

同教真心

終教真心

楞嚴經雲:「真心遍圓,含裏十方」。一切世間所有虛空大地,情與非情,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凝然清淨,不增不減。

頓教真心

絕待真心,本來清淨,一切妄相本來是無。謂前終教,隨眾生迷,說有色身山河虛空大地世間諸法,令諸眾生翻妄歸真,了達色身山河虛空大地世間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今頓教中,本無色身山河虛空大地世間諸法,本是一味絕待真心。真心本無諸相。如虛空中本無諸華。

別教真心

 

謂一真無障礙大法界心。含三世間具四法界。全此全彼而無障礙。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妄,不知無盡法界是自身心,於中本具帝網無盡色心功德,即與毘盧遮那身心齊等,卻將自家無障無礙佛之身心,顛倒執為雜染眾生。

(二)後修本有普賢行海:令「一心」本具之神通功德疾得現前。普賢行海浩瀚無涯,今就觀行略示五門。

 

 

五種玄觀

內容

諸法如夢幻觀

(事法界觀)

謂常觀一切染淨諸法。全體不實皆如夢幻。此能觀智亦如夢幻。

若人雖信解圓教。而煩惱厚重不能習得此夢幻觀者。則可擇下列五種觀法:

 

 

 

 

 

  • 不淨觀:觀「種子、住處、自體、自相、究竟」皆不淨。。既觀皆是不淨。貪愛之心自然不起。
  • 骨鎖觀:此觀成就一切貪愛自然消亡。
  • 數息觀:應從淺至深次第進修。
  • 我空觀:觀我之自身心(五蘊)但是眾緣假和合相。本來無我。常修此觀,即三毒自滅。三毒既滅三界自離也。
  • 法空觀:諦觀此身,色(地水火風)心(受想行識)二法,皆從緣生都無自性,八法當體皆是空也。

★ 初心行者,宜習此等觀門。隨心所樂或一或二,乃至五種皆得修習。心觀法門唯貴修鍊,鍊之有味說之言淡也。

真如絕相觀

(理法界觀)

復有三門:

一者常觀遍法界,唯是一味清淨真如,本無生滅。是名真如三昧。亦名無生三昧。

二者若念起時,但起覺心。雖起覺心,本無起覺之相。

三者擬心即差動念便乖,但棲心無寄理自玄會,一切時中心無所寄,是名真修。雖然備修萬行,於萬行中心無所寄。

★具依三門即是正禪,隨闕一門便成偏見:

  • 見性門:先須了悟絕待真心。
  • 安心門:即真如絕相觀之三門。
  • 發行門:須備修菩薩六度萬行。達摩祖師四行論有: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事理無礙觀

(事理無礙法界觀)

常觀一切染淨事法,緣生無性全是真理,真理全是一切染淨事法。如觀波全是濕,濕全是波。理不礙事,如濕性雖一,不礙波浪成多。事不礙理,如波浪雖多。不礙全是濕性。

帝網無盡觀者

(事事無礙法界觀)

略示五門:一禮敬門二供養門三懺悔門四發願門五持誦門,如普賢行願之觀法。

★問曰:夫大行統唯無念,何以此帝網相即等觀,令人起無盡想念,豈不疲役身心耶?

★答雲:若此見者,是離念外求無念者,尚未得於真無念。真無念者,念本無無,何能更得念與無念之無礙。

無障礙法界觀

(四法界所依總法界觀)

常觀想一切染淨諸法,舉體全是無障礙法界之心。此能觀智,亦想全是法界之心。而此法界全此全彼互無障礙,則知根根塵塵全是無障礙法界。

  • 上來所說諸多觀門,或樂總修者或修一二者任情皆得,但專切修鍊。想得現前常現不隱,方是華嚴圓教真行。
  • 先須起想,想得現前,然後用般若空而淨除之,即成不思議大用,頓入佛果。
  • 修心行者,或有諸善惡夢境,或逢種種磨障,或現種種違順境界,或身心不安多思多慮,或入觀時種種相現,不與本觀相應等,皆須觀之如夢如幻、全體非實,或觀之皆是自家真心。

貮、密教心要

前顯教圓宗。如病人得好藥方。須要自知分兩炮炙法則。合成服之方能除病身安。今密圓神呪。一切眾生並因位菩薩。雖不解得但持誦之。便具毘盧法界普賢行海。自然得離生死成就十身無礙佛果。

呪是諸佛祕密之法。非因位所解。但當誦持不須強釋。問曰何以諸佛密呪不通他解。答雲謂呪圓解偏解生呪喪。是以不通他解。密義在此宜可思之。

依密圓修鍊亦分為二。一持誦儀軌。二驗成行相。

一、持誦儀軌:

前行:金剛正坐、淨法界、淨三業、護身。

  • 淨法界嚂字。若想若誦。能令三業悉皆清淨。一切罪障盡得消除。又能成辦一切勝事。隨所住處悉得清淨。
  • 護身真言。若人專心誦一遍能守護自身。誦兩遍能守護同伴。誦三遍能守一宅中人。

正行:次誦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真言曰唵麼抳鉢訥銘(二合)吽

  • 此六字大明。與准提真言次第相須也。

然後結准提印當於心上。以准提真言與一字大輪呪。一處同誦一百八遍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真言曰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馱俱胝喃怛儞也(二合)他唵折隸主隸准提娑婆(二合)訶部林二合

  • 此呪於南贍部洲有大勢力。似如意珠一切隨心。
  • 大輪一字呪。即部林是也。此呪於末法時法欲滅時有大勢力。是一切諸佛之頂。是文殊菩薩之心。若持誦餘一切真言恐不成就即用此呪共餘真言。一處同誦持之決定成就。是知此呪能助一切真言疾得成就。或別持此呪亦得。

持誦咒語的方法:

  1. 瑜伽持。但想心月中布字。
  2. 出入息持。謂出入息中想於真言梵字。息出字出。息入字入。
  3. 金剛持。脣齒不動舌不至齶。但口中微動。
  4. 微聲持。但令自耳聞之。不緩不急。
  5. 高聲持。令他聞之滅罪。

持咒要點:

  • 若上根持。謂須得三密相應。一身密結印。二語密誦呪。三意密或想真言梵字。或緣持誦之聲或想准提菩薩。或想菩薩手中所執杵瓶華果等物。
  • 欲求一切功德疾得成就。宜專持誦一道真言。成時一切真言功德皆悉成就。
  • 雖專誦二呪。須先起圓信信五部呪。皆是成佛之門。

咒字功德:

  • 唵字具含無量法門。是一切真言之母。一切如來皆因觀想此字而得成佛。
  • 阿字是毘盧佛身。亦是法界亦是菩提心。若人想念能生無量功德。
  • 吽字總攝金剛部一切真言。是金剛部主身。亦是三解脫門若常想念。能除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
  • 問曰何以梵字皆有如是不思議神用。答謂每一一字即體。是諸佛菩薩身心故。又即體是離相法界故。又即體是教理行果故。所以有不思議神用。

問曰上說對壇結印誦。呪等豈不是有相耶。答雲圓宗無障礙法界體上。本具無盡法門。禪宗無相法門。但是無盡門中之一門耳。今密宗壇法手印真言。即體便是無障礙法界也。今有人雲。持呪結印對壇是滯相者。此乃只就禪宗。中論之。即是離相外求於無相。古師指為外道見也。非是佛教之意耳。

四種成就法(息災、增益、敬愛、調伏)相應要點:須得預前持誦准提真言。五十萬遍或七十萬遍。或百萬遍而為先行。方於四種成就法中。隨心所欲作一法時決定成就。

出世間法(為欲速滿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及頓圓十波羅蜜超越三無數劫。今世祈剋聖界現前)相應要點:。須得預前持誦准提真言。五百萬遍或七百萬遍。或千萬遍而為先行。方作此法定有靈驗。

二、驗成行相

  1. 真言行者用功持誦。或夢見諸佛菩薩聖僧天女。或夢見自身騰空自在。或渡大海或浮江河。或上樓臺高樹或登白山或乘師子白馬白象。或夢見好華果。或夢見著黃衣白衣沙門。或喫白物吐黑物。或吞日月等。即是無始罪滅之相。
  2. 或正持誦時見諸光明。或見空中遍地奇特之華。或見諸佛菩薩聖僧天仙等。或見諸佛淨土。或自遊佛國親承供養。或暫時聞經於多劫。或見燈光高一二尺乃至一丈。或無火爐中自有煙起。或見佛像旛蓋自動。或聞諸佛菩薩種種美聲。
  3. 若逢如上之事。但是福慧增長近成就相。莫生疑惑之心。勿起取捨之念。應觀所逢境界。皆是阿字或嚂字等(或想皆如夢幻。或想皆是法界一心)。若得如是應驗。更須策發三業加功誦持。不得宣說呪中境界衒賣與人。唯同道者不為名利。敬讚方得說之。

今有閑僧儒士。汎參禪理者。厥見相以為妖異。此則非但毀謗最上乘教。亦是捨相取性之邪見也。不知其相本來是性耳。

密教修持九品成就:

 

 

品位

成就

上三品

上品

三密變成三身。只於此生得證無上菩提之果。

中品

得至八地已上菩薩之位。

下品

得至五地已上菩薩之位。

中三品

上品

現證初地已上菩薩之位。

中品

便得神通往餘世界。為轉輪王住壽一劫。

下品

得諸呪仙中為王。住壽無數歲福德智慧三界無比。

下三品

上品

得仙道乘空往來。天上天下而得自在。世出世事無不通達。

中品

能驅使一切天龍八部。能開一切伏藏。或要入修羅宮龍宮。便得入之去住隨心。

下品

能攝伏一切四眾。凡有所求舉意從心。一切天龍而來問訊。又能伏一切蟲獸及鬼魅等。

參、顯密雙辯

若雙依顯密二宗修者,上上根也。謂心造法界帝網等觀,口誦準提六字等咒。知上根須要顯密雙修,中下之根隨心所樂,或顯或密科修一門皆得。

然顯圓華嚴,諸佛共讚菩薩同遵,西天東夏上智上賢無不歸心,為大教廣行,人多見聞不假讚揚。密圓神咒是諸佛之頂菩薩之心,功能廣大利樂無邊。為時流少知,今略敘述,亦分為二。一敘述密咒功德深廣,二問答密咒法器勝劣。

一、密咒功德深廣

依聖教略出十門,廣有無量(為人多不知密教深勝故,以十門讚揚用警未聞。若實一向捨顯讚密,亦非通人。若顯若密,或性或相,行則任在一門,信須圓通無礙。)

 

 

護持國王安樂人民門

一切國土中所有陀羅尼流行之地,一切不祥之事皆悉斷滅,復令財穀豐饒庫藏盈溢,華果榮盛人民安樂。

能滅罪障遠離鬼神門

問曰有人言,持咒者能惹魔障,今何卻說能離魔障?答曰此是閭巷之談,聖教無文。今密部諸經皆說陀羅尼能離魔障,且置勿論。如顯教法華經中,恐有講誦修習法華者,有魔障起故,說陀羅尼品令除惡魔。又金光明經說,十地菩薩尚以咒護持,何況凡夫。故首楞嚴經雲,若不持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除身心病增長福慧門

真言行人能除種種身心病苦。現能增長一切福慧。凡所出言人皆信受。所用衣物財寶等。舉意從心。

凡所求事皆不思議門

問曰諸佛本意令斷貪嗔等何卻令人起貪心求世事名利等耶?答雲諸佛有不思議度生方便。謂有眾生不肯直求菩提,且隨其所樂令持咒求之。由神咒不思議力,所求之事盡得遂心,一切罪業亦得消滅,自然超凡入聖。有人雲,陀羅尼多令人有所希求,反損陷眾生者,此是離求外別取無求,全同斷見外道。今佛教說,終日求之不見求相,是真無求,非同木石全不希求也。

利樂有情救脫幽靈門

大寶樓閣經大悲心經,牟梨咒等十五餘本經皆說,若有眾生得見持咒人身者,或聞語音者或影中過者,盡滅十惡五逆之罪,來世生諸佛國。又無垢淨光經,不空絹索經,佛頂尊勝經,隨求經等皆說,若亡人廣造惡業死墮三塗,真言行者,即稱亡人名字專心誦咒,亡者應時得離惡趣生於天上。

是諸佛母教行本源門

一切諸佛皆從陀羅尼所生。樓閣經雲,真言是諸佛之母,成佛種子,若無真言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四眾易修金剛守護門

一切四眾但解言語者,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而易誦習。又但口誦便是真行,能除煩惱安樂法身,不假備通教典。如病人得藥服之,便能除病身安,不在廣會醫書。唯宜信而持之,速得道果。若不生信,空無所獲。又諸經說,真言行者四威儀中,有無量天龍八部,諸金剛眾常守護之。

令凡同佛如來歸命門

真言行者持誦神咒課數滿時,身語意三所作善惡之業,皆成無漏功德法門。又持咒行者,得諸佛歸命故。佛頂偈雲十方世界諸如來,護念歸命受持者是也

具自他力現成菩提門

顯教中有自力他力二門。一自力門,謂修六度萬行等,名難行道,如人陸地步行千里程則遲到。二他力門,謂念佛等名亦行道,如人水路乘船行千里程則疾到。今真言中密具自他二力。謂大乘寶王等諸經中說,真言行者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圓滿功德。

諸佛如來尚乃求學門

如大乘莊嚴寶王經說,諸佛亦求神咒,何況凡夫而不持誦耶。

二、問答密咒法器勝劣

問曰上之十門盡敘述圓教中真言。為當一切真言而有勝劣。五教各不同耶。為復一切真言而無勝劣。皆是圓教耶?

答雲准神變疏而有二門。

  1. 隨他意門:一切真言而有勝劣,諸部不同。梵語陀羅尼,此雲總持,即以教理行果四法為體,五教中陀羅尼,各總含攝當教中教理行果也。
  2. 隨自意門:一切真言更無勝劣,皆是毘盧遮那大不思議祕密心印。一切真言名總持者,能總含攝無盡教理行果也。

真言行者,能於差別中解無差別義,於無差別中解差別義,當知是人善達真言相也。

一、前言

準提法流傳的時期出現重要的一部書《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因為此書的問世使得準提法的傳播邁入新紀元,得以中國式密法的方式廣為流傳。而此書的內容非常廣博,略為解析即知其以華嚴五教觀作為整部論的重要立論架構。

並以顯密圓融、以密為勝、準提總攝的架構完成了此一部大作。在本文中略析如下,若有需改進及不盡圓滿之處請各位大德多多指教。

二、判教法

(一)以華嚴五教觀判釋顯密二教

(1)判釋顯教

此書中關於顯教心要的部分是採取華嚴宗之教判論述,將釋迦佛創教以來之不同流派與教義分為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在「初顯教心要者」,一段文中提到:『且初顯教心要者。謂賢首清涼。共判如來一代時教而有五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頁989下25~26行)

由此句可看出道殿大師是採取華嚴的判教法來作為其論的架構。

在後文中道殿大師將顯教的分判列出為:

『1、小乘教:謂阿含等六百餘卷經。婆沙等六百餘卷論。說一切法從因緣生。明三界不安。了人空真理。修自利之行。忻小乘之果。

2、大乘始教:又分為兩種:

甲、法相宗:謂深密佛地等數十本經。瑜伽唯識等數百卷論。說一切法皆是唯識。了二空真理。修六度萬行。趣大乘佛果。於中多談法相之義。

乙、無相宗:謂諸部般若等千餘卷經。中百門等數本論文。說一切法本來是空無始迷情妄認為有。欲證菩提以為所得。修習萬行。於中多談無相空義。

斯之兩宗。皆是大乘初門。故名曰始。始者初也。

3、一乘終教:謂法華涅槃等四十餘部經。寶性佛性等十餘部論。說一切眾 生皆有佛性。從本已來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無始迷倒不自覺悟。欲成佛果須先了悟自家佛性。後方稱性修習本有無量妙行。多談法性是大乘盡理之教。故名曰終。終者盡也。

4、一乘頓教:謂楞伽思益經文。達磨所傳禪宗。說一切妄相本空真心本淨。元無煩惱本是菩提。唯談真性不依位次成佛。故名曰頓。

5、不思議乘圓教:謂華嚴一經。十地一論。全說毘盧法界普賢行海。於中所有若事若理若因若果。一具一切重重無盡。總含諸教無法不收。稱性自在無障無礙。迥殊偏說故名為圓。』

道殿以華嚴五教判教法大略撚出顯教心要的系統,並顯示出道殿其思想即是以華嚴圓教思想為主軸。依此架構再鋪陳出顯教心要的種種住心境界、種類及修持方法。

(2)判釋密教

在密教心要的部分道大師以問答的表述方式將圓宗的思想導入陀羅尼教法中,而認為圓宗可分為:「顯教的圓宗」,及「密教的圓宗」。

如下:

『問曰:賢首大師等。但判華嚴經為圓。餘教皆非。今判陀羅尼又是圓教。豈不違賢首等耶。

答雲:

圓宗有二:

一、顯圓。

二、密圓。

賢首但據顯教。正判華嚴為圓。今神變疏鈔曼荼羅疏鈔。類彼顯圓判斯密教亦是圓宗。顯密既異。乃諸師無違也。』(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頁994上7~12行)

由上文可看出,道殿認為圓教的思想也可以用來作為認識陀羅尼門的一個判別系統。

另從《下卷》來看。道殿亦運用了華嚴五教的思想來解釋陀羅尼亦分為五教:

在「問答密咒法器勝劣者」一段文中說到:

『問曰:「上之十門盡敘述圓教中真言,為當一切真言而有勝劣,五教各不同耶?為復一切真言而無勝劣,皆是圓教耶?」

答雲:「准神變疏而有二門。

一、隨他意門:一切真言而有勝劣,諸部不同,又清涼疏主,於經律論三藏之外立一雜藏,收陀羅尼而成四藏。

三乘各四,成十二藏,既三乘中各有陀羅尼,例知五教下亦各有密咒也。

如諸阿含經中咒,即是小教。

諸般若經中咒,即是始教。

金光明經中咒,即是終教。

楞伽經中咒,即是頓教。

大乘莊嚴寶王經中,六字大明准提神咒。即是圓教(又上來十門中所引諸陀羅尼經。多是圓教)

梵語陀羅尼,此雲:「總持。」即以教理行果四法為體。

五教中陀羅尼,各總含攝當教中教理行果也(五教勝劣今舉喻況之,令初學易知。一、小教如鐵;二、始教如銅;三、終教如銀;四、頓教如金;五、圓教似如意珠)。

二、隨自意門:

一切真言更無勝劣;皆是毘盧遮那大不思議祕密心印(一代教中乃至鬼神所說真言,皆是毘盧遮那如來,欲普門益生,全體變作彼鬼神類而說真言,非實鬼神能說真言,餘類皆爾)。

又賢首清涼以義判教,一經之中容有多教,即知一切經中真言,皆是圓教。一切真言名總持者,能總含攝無盡教理行果也。實而言之,雙用二門妙契佛心。

故《神變疏》雲:「真言行者。能於差別中解無差別義。於無差別中解差別義。當知是人善達真言相也。」』(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頁1003下~1004上)

此段道殿依據神變疏(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疏)的概念,用兩門分別解釋真言亦分為五教的概念。

在隨他意門中說到:三乘中各有陀羅尼,以此推知五教下亦各有密咒。所以他把五教底下所說的密咒引用華嚴五教觀的立場解釋,而說有五教之咒:小、始、終、頓、圓。

並且以五種物品來表示五教陀羅尼的勝劣,如:

小:鐵

始:銅

終:銀

頓:金

圓:如意珠

可知其認為圓教之陀羅尼是最圓滿、最好的。

但為何第二段又說:『一切真言更無勝劣,皆是毘盧遮那大不思議祕密心印』?這是他從圓宗的思想出發來看所有的密咒,如他舉:『賢首清涼以義判教,一經之中容有多教,即知一切經中真言,皆是圓教。』

所以這是從圓宗的解釋方法導入密咒教裡,所以道殿認為以此「一中容多」的論點來看,也可以說所有的咒都可稱為圓宗之咒。

這就是其以二門角度所述圓融的態度。

黃念祖金剛上師說:

『所以「人無我見」到「大圓滿見」這五種見,相當於華嚴宗的判教小、始、終、頓、圓。小教相當於人無我見,始教相當於唯識見,終教相當於中觀見,頓教相當於俱生知見,圓教相當於大圓滿,與華嚴判教很相當。』(「抉擇見」聽聞記)

(二)其密教思想之探討

(1)顯密圓融的立場

基本上本書是採顯密圓融之立場,所以論述中說五教中皆有密咒。以華嚴而言五教觀就將世尊的一代時教都分判融攝,而這五教裡都有陀羅尼門,道殿都將其視為五分教裡的密咒門。只是他以「隨他意門」的論點來闡述認為有優劣之別,與東密所發展之顯密判教不同。

日本東密的弘法大師(空海)依《金剛頂經》橫判顯密二教,依《大日經˙住心品》豎判「十住心教」。所說的十住心教,指的是:異生羝羊心(諸趣外道)、愚童持齋心(人趣)、嬰童無畏心(天趣)、唯蘊無我心(聲聞)、拔業因種心(緣覺)、他緣大乘心(唯識)、覺心不生心(三論)、一道無為心(天臺)、極無自性心(華嚴)、秘密莊嚴心(真言)。

這理論基礎是說,從橫的方面來解析,東密分為顯密二教,除了金胎二部之外皆是顯教的範疇。

民初東密上師持松也認同以華嚴五教判釋最為圓滿,而將大日經及金剛頂經判為圓宗。此與道殿大師所述有極為相似的論據。

而以華嚴五教觀判釋顯密二宗也與藏密的判教不大相同。以藏密的寧瑪九乘判教為例分別為:

寧瑪派九乘次第當中,聲聞、緣覺、菩薩共三乘之法為化身佛本師釋迦如來所說;

事部、行部、瑜伽部外三乘為報身佛金剛薩埵所說;

無上內三乘之摩訶瑜伽(大瑜伽)、阿魯瑜伽(無比瑜伽、隨瑜伽)、阿底瑜伽(無上瑜伽、無極瑜伽)則為法身佛普賢王如來所說。

而黃念祖金剛上師曾說:

『第五種是「中觀見」。講「中觀見」,順道提一下,在西藏活佛上師們所謂的顯教,是指中觀見以下的見,就是到前面唯識見的地方,才稱為顯教。不是什麼華嚴、法華、天臺,通通是顯教,就不如密宗,就低了些,這也是常常引起矛盾誤會的地方。所以華嚴宗、天臺宗、禪宗、淨土宗,密宗也很重視,不是那麼低的,沒有這個看法,顯教是指中觀見以下的見。而現在我們把在漢地的佛教,通通稱作顯教,把喇嘛的就叫做密宗。所以對於名詞解釋不一樣,聽到這句話,就生出許多的誤會。就說密宗輕視漢地的佛教,其實不是這個含義,是指中觀見以下的見。』(「抉擇見」聽聞記)

由此可知顯密並不只是在於形式的差別。

雖然判教思想只是古代大師對於世尊一代時教的一種觀察方法,但也可知顯密圓通其採用華嚴判教法的獨特性。

道大師認為五教中皆有密教也。甚至以「隨自意門」圓教思想角度解讀,他認為五教中的密咒皆是圓滿的。

何以得知此書是採顯密圓通立場?根據書中所言,有以下特點:

1、再觀察顯密二教方面皆以華嚴五教觀系統導入融合而為判釋;亦即五教皆有密咒門。認為顯教可以用五教觀,密教同樣也可以用五教觀。而且並非將顯密二宗分判,而是在五教中所提出的經典裡導出密咒門。

2、認為上根需三密加持顯密雙修,而中下者可擇一而修:

在「三顯密雙辯者」中說到:

『若雙依顯密二宗修者。上上根也。謂心造法界帝網等觀。口誦準提六字等咒。

此有二類。

一久修者。顯密齊運。

二初習者。先作顯教普賢觀已。

方乃三密加持。或先用三密竟然後作觀。二類皆得。

余雖下材心尚顯密雙修。故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並仁王儀軌皆雲。若不修三密門。不依普賢行願。得成佛者無有是處。又華嚴經字輪儀軌雲。夫欲頓入一乘修習毘盧遮那法身觀者。先應發起普賢行願。復以三密加持身心。則能悟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

是知上根須要顯密雙修。中下之根隨心所樂。或顯或密科修一門皆得。』(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頁999上9~21行)

(2)廣列顯教而以密咒涵攝的立場

雖說道大師以顯密圓融為旨,但卻隱含有密咒較為殊勝的思想。例如書中在敘述完顯教心要後,在密教心要的一開始就說:

『二、密教心要者:

謂神變疏鈔,曼荼羅疏鈔,皆判陀羅尼教,是密圓也。

前顯教圓宗,須要先悟毘盧法界,後依悟修滿普賢行海,得離生死證成十身無礙佛果,如病人得好藥方,須要自知分兩炮炙法則,合成服之方能除病身安。

今密圓神咒,一切眾生並因位菩薩,雖不解得但持誦之,便具毘盧法界普賢行海,自然得離生死成就十身無礙佛果。如病人得合成妙藥,雖不知分兩和合法則,但服之自然除病身安。

故首楞嚴經雲諸佛密咒祕密之法。唯佛與佛自相解了。非是餘聖所能通達。但誦持之能滅大過速登聖位。又雲神咒是諸佛密印。佛佛相傳不通他解。

賢首般若疏雲。咒是諸佛祕密之法。非因位所解。但當誦持不須強釋。

自古諸師皆說陀羅尼。因位聖賢不能曉解。但信而持之滅障成德…』(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頁993下7~26行)

這一段很明顯可看出,前面所講的顯教心要,到此段就以「持誦密圓神咒」就可具足「毘盧法界普賢行海」的功德來總攝。而且更以病與藥比喻來說,認為密咒如病人已經得到妙藥只需要服用就可癒病。而不必像顯教一樣需要得到好的藥方還要知道怎麼製藥的方法,來作成藥服用才能治病。

簡單而言就是說,有他力加持的意思。密咒就如同諸佛菩薩把他得到解脫的藥方磨製成藥(陀羅尼)給眾生服用,眾生只要相信而且願意服用就能解脫。

如《總釋陀羅尼義讚》言:『如來於百千俱胝阿僧祇劫。積集菩提資糧加持陀羅尼真言文字。令頓悟菩薩與此相應。頓集福德智慧資糧。於大乘修菩薩道二種修行。證無上菩提道。』

密咒陀羅尼就是諸佛菩薩將所有功德皆灌注於其中的綜合維他命。

另外在《下卷》中言:

『梵語陀羅尼;此雲:「總持。」即以教理行果四法為體。五教中陀羅尼,各總含攝當教中教理行果也』(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頁1004上8~9行)

這段就說明瞭分佈在五教中的陀羅尼都可以分別總攝五教中的教理行果。這也是這本書中以密咒涵攝顯教的論點。

(3)華嚴與藏密大圓滿

黃念祖金剛上師曾言:『華嚴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華藏世界。一真法界,一真,是大圓滿的境界。』(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又說:『「大圓滿者,諸法起時,剎那圓滿。」這個圓滿是剎那間都圓滿,在大圓滿裡是這樣,華嚴也是一樣。一真一切真,一位一切位,一地一切地,剎那都圓滿。一處真了,一切都真了;你證到一個位,一切位都證到了。不可思議,超情離見。一切都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一就是多,一就是一切,念了一個咒就具足念一切咒的功德,禮了一尊佛,就是禮拜了一切佛。剎那都圓滿,一切都圓滿,因果都同時。』(「抉擇見」聽聞記)

談錫永上師也說:

『依照華嚴家的說法,當日釋尊轉法輪,實先說《華嚴》,後來因為照顧眾生的根器,才轉四諦法輪,為聲聞眾說法。

假如承認華嚴家的意見,那麼,釋迦其實於說法開頭即便提出如來藏的思想。在《華嚴》中,有許多法義跟密乘「大圓滿」的法義相同,而密乘的法義則由毗盧遮那佛(Vai rocana)說出,於《華嚴》中,恰恰便有《盧捨那品》(晉譯本),或《毗盧遮那品》(唐譯本),此中的關合,研究者實在應該留意。

《華嚴》中有些品次,其流行時代實在十分早,例如其《入法界品》,龍樹論師在《大智度論》中即曾引用,但卻名為《不可思議解脫經》,可見此品次實曾單行,且流通時間必在龍樹以前。《入法界品》充滿密乘的意趣,所以這亦是很值得注意的事。

假如我們能客觀一點,認為《華嚴》中至少有部份法義與「大圓滿」法義相同,那麼就應該同意藏密寧瑪派的說法,至遲在西元一世紀,「大圓滿」祖師俱生喜金剛就已開始宣揚法義。《入法界品》的流通,可能就正當俱生喜金剛傳法的年代。

還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經典中凡與「大圓滿」法義有關的,都強調為「不可思議法門」或「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例如《維摩》、《華嚴》,又如《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菩提流志譯為《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而凡提到「不可思議法門」的經典,則多少都關係到如來藏思想,這亦是一個很有趣味的問題,足證「大圓滿」以如來藏為根,實在是大乘開始流行就有的事。——如果是後世密乘牽強比附,則大乘經典流播初期,不應該有那麼多的經典談到如來藏,亦不應該有那麼多的經典,與「大圓滿」的觀點一致(例如以文殊師利為主名的一系列經典,以及《華嚴》等。)』(談錫永《楞伽經》導讀)

坊間亦有一書『一乘圓教與大圓滿見(歐陽鍾裕)慧炬出版社 』,專門探討這兩者思想的關連,可參詳之。

可知華嚴的教裡是很殊勝的。而顯密圓通集以華嚴為主,亦將準提法的思想提升到大圓滿的境界,並非只是事密。無怪乎後世有「華嚴密」之名稱出現。

(三)準提獨部法與圓教思想的激盪

從上可知道殿大師對於華嚴思想之尊崇,甚至運用華嚴教觀來解析顯密二宗。提出了顯圓與密圓論點。

而其所列舉的密咒修持中皆是其認為圓密之咒,他說:『依密圓修鍊亦分為二。一持誦儀軌。二驗成行相。』這裡他就點出了以下所列的皆是密圓之咒。

但其實道殿大師雖列出持護身真言、六字明咒、準提咒、一字金輪咒,但其實他提倡的是準提咒,可從以下一句中看出:『如上雖有數道真言。皆是持誦准提真言之次第。』

他提出的另幾個咒只是作為準提咒的次第,重點其實是在於準提咒。

為何提倡準提咒呢?其實與道大師偏好圓宗思想有關。

圓宗言一多互融,而準提獨部法也揭示了含攝二十五部壇城的思想,而與圓宗起了呼應的共通點。道大師言:

1、先示為何提倡準提咒

『何以多示准提真言令人持誦。答雲一為准提總含一切諸真言故。准提能含諸咒。諸咒不含准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攝大海(準提總含諸咒如下所明)』

2、解釋準提咒含攝諸部

『雲何得知准提總含諸部神咒?

答謂:一藏經中神咒。不出二十五部:

一、佛部:謂諸佛咒。

二、蓮華部:謂諸菩薩咒。

三、金剛部:謂諸金剛神咒。

四、寶部:謂諸天咒。

五、羯磨部:謂諸鬼神咒。

此五部每部復各有五。即成二十五部。今准提總攝二十五部。

故准提經雲:獨部別行總攝二十五部。又雲若欲召二十五部天魔等。專誦此咒隨請必至。又雲五部金剛四天王。共結總持三昧界』

『准提真言既總攝二十五部真言。准提鏡壇亦總攝二十五部壇法。謂二十五部中壇法。或用形像印法梵字等。各各不同。今准提鏡壇。總攝此一切諸壇法也。故准提經雲。總攝二十五部大曼荼羅。』

本來總攝二十五部壇法的特點只有在善無畏翻譯的《七俱胝獨部法》中有提到,但道大師已經其引申解釋為準提咒之特色了。

除了因為崇尚圓宗的思想而提倡準提咒外,並且他認為準提法對眾生而言是很方便的法門。

他提出三點作為提倡準提法的理由:

1、准提總含一切諸真言

2、准提壇法人易成辦(鏡壇)

3、准提不揀染淨得持誦

並認為準提是圓圓果海之法。他以寶王經說六字明咒後即說準提咒為根據而言:

『今六字大明准提神咒即體便是圓圓果海也(今密部一切神咒。當顯教中所詮法也。實而論之具含能所詮。一切神咒說文。

當顯教中能詮言也。今六字准提。當顯教中果海也。

問曰寶王經。只言六字大明佛不知得。

雲何今說准提佛亦不知得。

答雲彼寶王經。說六字大明已便說准提。是知准提同是果海。又佛知佛說者真言。於五部中佛部中收。今准提獨出五部之外。若非圓圓果海是何法耶。』

他提出:

1、說六字大明已便說准提。是知准提同是果海。

2、又佛知佛說者真言,於五部中佛部中收,今准提獨出五部之外,豈非圓圓果海的論點。

以這兩點作為準提是圓密之根據。而又舉獨部法的特性引申,這就跟上面所說:『准提總含一切諸真言』,是有關連的。這也是道大師為何選擇準提咒為主要弘揚的咒。是圓教思想促成其以準提為主的原因。

四、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的結論(抉擇顯密心中心要)

『慶遇述懷者:

謂如來一代聖教。不出顯密兩門(仁王經鈔雲。如來一切教。不越顯密兩宗)。

於顯教中雖五教不同。而華嚴一經最尊最妙。是諸佛之髓菩薩之心。具包三藏總含五教

(梵本有十萬偈。此方已翻譯者。或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等。雖文義廣博。其中最津要者。唯別行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是華嚴之關鍵修行之樞機。可讚可崇。西天道流無不依之修行也)。

於密部中雖五部有異。而准提一咒最靈最勝。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命。具包三密總含五部

(梵本有十萬偈。此方已翻譯者。有諸師諸本。雖儀式稍異。其中最綱要者。准唐善無畏三藏所譯一卷經文。是諸壇之領袖七眾之藥餌。可傳可尚。東夏高德無不依之持誦也)』

由此總結內容可看出:

慶遇述懷,是道殿大師感於遇到聖教深為慶幸,並述說他心中的結論及見解:

(一)顯教方面:

道殿大師最為推崇華嚴,而華嚴其中最津要是:『普賢行願品』,他說是:『華嚴之關鍵修行之樞機』。他說顯教中雖有五教的不同分別,但屬華嚴經境界最高最微妙。是諸佛菩薩的心髓法要。包括了三藏五教的教法。

又言:華嚴經梵本有十萬偈,中土已翻譯的有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等,雖然他的文義很廣博,但其中唯有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是華嚴的關鍵修行的樞紐。

(二)密教方面:

道殿大師說密分五部,而准提一咒最靈最勝,而准提諸譯中又以善無畏大師所譯:『七俱胝獨部法』是最為提綱契領的法門,讚為:『諸壇之領袖,七眾之藥餌』。

這裡道殿大師即是說:

『准提法在梵本中有十萬偈之多,漢地已翻譯的有各位大師的種種版本,雖然儀式有點不一樣,但這些經典之中就屬善無畏大師譯的:『七俱胝獨部法』,是最總攝一切也最契心要的譯本,是准提法種種壇城中作為主導的一種壇城法,也是能廣度七眾的法門,因此,可以流傳及以此為依怙。東夏的高僧大德沒有不依此法而持誦的。』

這一段是【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的總結,通常結論也是最重要的論述,但多數人讀顯密圓通集都無注意到此重點,宜善思之。

(三)小結:

依道殿大師所作結論,他認為顯教最為心要的修法可行持『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而密教最為心要之修法即是:『七俱胝獨部法』。

此結論為道殿大師最極心法要之談
道殿的顯密圓融思想特點
1、顯密平等,無高下之別
道的立場與覺苑不同,顯圓、密圓無高下之別,平等無異,主張顯密圓通、顯密雙修。他說:“如來一代聖教,不出顯密兩門,於顯教中雖五教不同,而《華嚴》一經最尊最妙,是諸佛之髓、菩薩之心,具包三藏,總含五教,於密部中雖五部有異,而准提一咒最靈最勝,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命,具包三密,總合五部。” 道反對顯密之間有優勝淺略的說法,他纂集《心要》的出發點,就是想平息二者互相是非的爭論,建立平等圓通的顯密教說。說善無畏之後“聖經年遠,誤見彌多,或習顯教,輕誣密部之宗。或專密言,昧顯教之趣。或攻名相,鮮知入近之門。或學字聲,罕識持明儀軌,遂使各深觀行變作名言,秘密神宗翻成音韻。今乃不接瑣才,雙依顯密二宗,略宗成佛心要,庶望將來悉得圓通”。 這也表明遼代佛教中,密教與顯教諸派論爭激烈,密教勢力很大,敢與顯教諸派抗爭。陳覺《序》中也反映了雙方矛盾的情況,他說:“習顯教者,足以空有樣律而自違,不盡究竟之圓理、學密部者,但以壇印字戶而為法,未知秘奧之神台。遂使顯教密教,矛盾而相攻,性宗相宗。鑿柏而難入,互成非毀。謗議之心生焉,竟執邊隅,圓通之心悸矣。” 性嘉《序》也說:“去聖時逐,群生凡差,或密顯偏修,或有空別立,或學聲字,迷神咒之本台;或滯名言,昧佛經之正意,雖有觀心照性,然多貧正趨邪,各計斷常,競封人法。弘性弘相,商參互起於多端;宇立累樣,水火交騰於異義。遂使滔滔性海罕提波瀾,燦燦義天觀窺光彩。” 所以有人出來調和顯密矛盾,宣導平等圓通,也是客觀形勢的需要,所謂“向非至智,孰融異端,事必有成,人能弘道”。
2、顯教取華嚴為心要,密教取准提為心要
道殿雖然講顯密圓通,顯密平等,而顯密內部的各宗各教,他並不認為平等,顯教他以畢嚴為心要,密教他取准提為心要。以華嚴、准提為最尊最妙、最靈最勝。實際上他講的顯密圓通,是講華嚴和密教之間的圓通,所謂雙弘顯密、雙修顯密,是弘揚、觀修華嚴宗義和密教宗義,而這也卻是當時的實際情況,遼代佛教中唯有此二派勢力較大,需要調用、圓通的,主要也就是這兩派。道的這個特點陳覺總結出來了,說“會四教,總歸于圓宗,收五密,咸入於獨部”。 道雖以華嚴五教判攝諸教,但他認為圓教中包羅了前四教。
他講法界觀說五種:一諸法如夢幻觀,相當於事法界觀。二真如絕相觀,即理法界觀。三事理無礙觀,四帝網無盡觀,即事事無礙法界觀。五無障礙法界觀,這是他在四法界觀之外提出的一個觀法,作為總法界觀。一、二觀中加入不少《起信》、禪宗的觀法。他在密教心要中,會集了以持明密典為主的很多密典的印咒、觀想法,而以准提法為主,他多處引用觀世音六字大明、文殊印咒、大輪一字咒等。道以准提印咒壇法及護摩法來統攝密教諸部,出於幾種原因,一是他自修密部,並無師承,這就決定了他不可能攝取密不外泄的瑜伽密教修法,相應地,持明諸法容易修持,其中准提法經本多,手印咒法詳備,故他以為印法最清楚的善無畏譯本最好。“是諸壇之領袖,七眾之藥餌,可傳可尚,東夏高德無不依之持誦也”。
二是作善無畏譯的本子開首標明獨部別行,總攝二十五部大曼荼羅等。道以為此之二十五部總合所有神咒,密教分五部,每部複名有五,即成二十五部。故准提真言總攝二十五部真言,准提鏡壇,亦總攝二十五部壇法。又引《金剛頂大教王經》說:“七俱胝如來三身,贊說准提菩薩真言,能度一切賢聖。若人持誦,一切所求總得成就,不久證得大准提果。是知准提真言,密藏之中最為第一,是真言之母,神咒之王。” 三是法賢譯本中標明,此經由龍樹菩薩于持明藏略出。道以為“自如來滅度以後,時人不聞不知(不聞顯因、不知密圓)。至龍樹菩薩七百年中出世,雙弘顯密圓宗,方乃流行人世” ,道殿認為此經是龍樹菩薩親傳,最有權威。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卷上
  一、顯教心要
  (一)顯教心要共分五類
  1、小乘教
  2、大乘始教
    (1)、法相宗
    (2)、無相宗
  3、一乘終教
  4、一乘頓教
  5、不思議乘圓教
  (二)顯教修行略分為二
  1、初悟毗盧法界
  (1)二種真心
    ①同教真心
      a、終教真心
      b、頓教真心
    ②別教真心
  2、後修普賢行海(略示五門)
  (1)諸法如夢幻觀
    ①常觀一切染淨諸法。全體不實皆如夢幻
    ②若人雖信解圓教。而煩惱厚重不能習得此夢幻觀者,應修:
      a、不淨觀
      五種不淨:種子不淨、住處不淨、自體不淨、自相不淨、究竟不淨
      b、骨鎖觀
      c、數息觀
      d、我空觀
      e、他法空觀
  (2)真如絕相觀
  于中安心複有三門:
   ①常觀遍法界
   ②若念起時但起覺心
   ③擬心即差動念便乖
  (3)事理無礙觀
  (4)四帝網無盡觀
  於中略示五門:
   ①禮敬門
   ②供養門
   ③懺悔門
   ④發願門
   ⑤持誦門
  (5)無障礙法界觀
  二、密教心要
  依密圓修煉亦分為二:一持誦儀軌。二驗成行相
  (一)儀軌
  1、持誦儀規
   (1)、先須金剛正坐(以右腳壓左腳脾上。或隨意坐亦得)手結大三昧印(二手仰掌展舒。以右手在左手上。二大拇指甲相著。安臍輪下。此印能滅一切狂亂妄念雜染思惟)澄定身心方入淨法界三昧。
   (2)謂想自身頂上有一梵書◇嚂字。此字遍有光明。猶如明珠或如滿月。
   (3)想此字已。複以左手結金剛拳印(以大拇指撚無名指根第一節。餘四指握大拇指作拳。此印能除內外障染。成就一切功德)右手持數珠。口誦淨法界真言二十一遍。
真言曰:唵嚂
   (4)次誦護身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 唵齒[口*臨](二合[口*臨]字去聲彈舌呼之)
   (5)次誦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真言曰
◇唵◇麼◇抳◇缽◇訥銘(二合)◇吽
   (6)結准提印當於心上。以准提真言與一字大輪咒。一處同誦一百八遍竟。於頂上散其手印
   (7)每持誦了。卻用右手作金剛拳印。口誦吽字真言而印五處。先印額上次印左肩次印右肩次印心上後印喉上。印竟頂上散之。或比至持課先印五處亦得。
  2、鏡壇
  以一新鏡未曾用者。
  於佛像前隨月十五日夜。
  面向東方置鏡坐前。
  隨力莊嚴諸供養具。
  燒安息香及淨水。
  然後結印在於心上。
  咒鏡一百八遍。
  以囊盛鏡常將隨身。每欲念誦但以鏡壇置於面前。結印誦咒。
  若不能逐日對鏡念誦。但於十齋日對鏡念誦。除十齋日外不對鏡壇持誦亦得。
  3、儀規的簡化
  (1)若不能結得准提印者。但以左手作金剛拳印。右手持珠誦之。
  (2)或不能從前淨法界真言等次等持誦者。只持准提神咒。更或根鈍不能具受此准提者。只唵字已下持之。
  4、結界:
  又隨所住處欲辟除鬼神。結金剛界但誦准提真言。咒香水二十一遍。八方上下灑之。即成辟除結界。
  5、持誦方法
  (1)瑜伽持
  (2)出入息持
  (3)金剛持
  (4)微聲持
  (5)高聲持
  6、計數
  (1)無數持誦
  (2)有數持誦(若掏數珠所獲功德諸經廣贊)
  用嚂字真言加持數珠七遍。用持課時。一遍或千遍。若掏數珠至母珠。卻回不得越過母珠。
  7、持誦時間
  若一時持謂早晨。若二時持並黃昏。若三時持加正午
  8、持咒中間間斷
  又正持誦未滿一百八遍。不得共人語話。若欲語話時。於自舌上想一梵書◇嚂字。縱語話不成間斷。
  9、觀想方法:
  每日對鏡初欲持誦時
  (1)或只依前先想自身頂上有一梵書◇嚂字。猶如明珠。然後持課。
  (2)或想自身頂上◇嚂字。變作三角火輪。從頂至足燒儘自身。遍周法界唯見清淨。次想一梵書◇阿字生成自身。複想一◇暗字。在自頂門十字。縫中然後持誦。
  (3)或想自心如一月輪圓滿清淨。於月輪中有一梵書◇唵字
  (4)或心月輪中想一◇阿字
  (5)或心月輪中想一◇吽字
  (6)或舌上想一◇嚂字。或◇吽字想竟然後持誦。
  (7)或想自身頸上出大蓮華。于蓮華上現出◇阿字。複想阿字變成月輪。又想月輪變成◇字。吽字變成五股金剛杵。又想此杵移於舌上。方得名為金剛舌。然後持誦(次於二手中亦想◇阿字。阿字變成月輪。月輪變成◇吽字。吽字變為白色五股金剛杵。方得名為金剛手。然後結一切印)
  (8)或想准提九聖梵字。每一一字有種種光明。安自身分之中。想安布已然後持誦。
  (9)或有不能想得梵字者。但只專心持誦亦具一切三昧。
  10、有魔妨礙時
若人緊切持誦時。或逢種種魔障或忽然怕怖。或舌難持誦或身心不安。或多嗔多睡或見諸異相。或於咒反生疑心不欲持誦等云云。若對治者。應觀梵書◇羅字。或觀◇嚂字或觀◇阿字等。但隨觀一字彼竟界自然消滅。
  (1)若分別心多。當觀◇灑字。即成無分別。
  (2)若著有心多。應觀◇含字。即因緣法本空也
  11、五種壇法
若欲於此四種法中求成就者。須得預前持誦准提真言。五十萬遍或七十萬遍。或百萬遍而為先行。方於四種成就法中。隨心所欲作一法時決定成就。
  (1)若作息災法者
  (2)若作增益法者
  (3)若作敬愛法者
  (4)若作降伏法者
  (5)若作出世間法者
  唯求出世間。若欲於此法中求成就者。須得預前持誦准提真言。五百萬遍或七百萬遍。或千萬遍而為先行。方作此法定有靈驗。
  (二)驗成行相
  1、夢境
  2、持誦時:異象
  3、應對辦法;
  若逢如上之事。但是福慧增長近成就相。莫生疑惑之心。勿起取捨之念。應觀所逢境界。皆是◇阿字或◇嚂字等(或想皆如夢幻。或想皆是法界一心)。若得如是應驗。更須策發三業加功誦持。不得宣說咒中境界炫賣與人。唯同道者不為名利。敬贊方得說之。
  (三)九品成就
  1、下品成就:三品
  2、中品成就:三品
  3、上品成就:三品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卷下
  三、顯密雙辯者
  (一)顯密雙修方法:謂心造法界帝網等觀。口誦准提六字等咒。
  此有二類:
  1、久修者。顯密齊運。
  2、初習者。先作顯教普賢觀已,方乃三密加持;或先用三密竟然後作觀。
  (二)密圓神咒略述
  1、敍述密咒功德深廣
  (1)護持國王安樂人民門
  (2)能滅罪障遠離鬼神門
  (3)除身心病增長福慧門
  (4)凡所求事皆不思議門
  (5)利樂有情救脫幽靈門
  (6)是諸佛母教行本源門
  (7)四眾易修金剛守護門
  (8)令凡同佛如來歸命門
  (9)具自他力現成菩提門
  (10)諸佛如來尚乃求學門
  2、問答密咒法器勝劣
  (1)問曰上之十門盡敍述圓教中真言。為當一切真言而有勝劣。五教各不同耶?為複一切真言而無勝劣。皆是圓教耶?
   ①隨他意門。一切真言而有勝劣。
   ②隨自意門。一切真言更無勝劣。
  (2)問曰上說密部。包廣包深難思難議。未審此法被何根器?
   ①就隨他意門。真言既有五教不同。
   ②就隨自意門。一切陀羅尼皆被不思議圓根。
  四、慶遇述懷
附:供佛利生儀
  1、供養佛法僧三寶者
  (1)先於三寶像前。五體投地普禮遍法界無盡佛法僧三寶。口誦普禮真言七遍
  (2)方始以飲食香華等隨力所辦之物。並盛飲食器物等。皆以普通吉祥印印之(石手拇指與無名指相撚。餘三指皆舍散)。
誦淨法界真言。加持二十一遍。真言曰◇嚂
  (3)次誦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劣力變食真言。加持二十一遍。真言曰
◇娜◇謨◇薩◇嚩◇怛◇他◇蘖◇多◇嚩◇盧◇枳◇帝◇唵◇參◇婆◇囉◇參◇婆◇囉◇吽
  (4)後結出生供養印(二手當心合掌以十指右壓左頭指交複安在頂上)。誦出生供養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唵
  2、施諸仙
  以淨飲食盛滿一器。誦前變食咒二七遍。投於淨流水中。
  3、濟餓鬼
  以左手執器。右手作寶手印。誦前變食咒七遍加持已。然後稱四如來名號(南無多寶如來、南無妙色身如來、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離怖畏如來)。彈指七遍。取于食器於淨地上。展臂瀉之。
  4、施水
  取水一掬用甘露咒。咒之七遍散於空中。甘露咒曰:
  ◇南◇無◇素◇嚕◇皤◇耶◇怛◇他◇揭◇多◇耶◇怛◇侄◇他◇唵◇素◇嚕◇素◇嚕◇皤◇囉◇素◇嚕◇皤◇囉◇素◇嚕◇莎◇呵
  5、救地獄
  誦智炬如來心破地獄真言一遍。真言曰:
  ◇曩◇謨◇阿◇灑吒◇悉◇底◇喃◇三◇摩也(二合)◇三◇母◇馱◇故◇致◇喃◇唵◇艮齧(二合)◇曩◇嚩◇婆◇悉◇蹄◇哩◇提◇哩◇吽
  6、救一切亡靈者
  應誦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誦此真言加持土砂一百八遍。散亡者屍上骨上或墓塚上。真言曰
  ◇唵◇阿◇謨◇伽◇尼◇嚧◇左◇曩◇摩◇賀◇母◇捺囉(二合)◇麼◇抳◇缽◇納麼(二合)◇入嚩(二合)◇攞◇缽囉(二合)◇靺◇哆◇野◇吽(引)
  7、利益一切有情者
  每至天降雨時。起大悲心仰面向空誦聖觀自在菩薩甘露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
  ◇曩◇謨◇囉◇怛曩(二合)◇怛囉(二合)◇夜(引)◇野◇曩◇謨◇阿(去引)◇哩也(二合)◇嚩◇路◇枳◇帝◇濕嚩(二合)◇囉(平引)◇野◇冒◇地◇薩◇怛嚩(二合)◇野◇摩◇賀(引)◇薩◇怛嚩(二合)◇野◇摩◇訶◇迦(引)◇嚕◇抳◇迦◇野◇怛◇爾也(二合)◇他(引)◇唵(引)◇度◇[寧*頁]◇度◇[寧*頁]◇迦◇度◇[寧*頁]◇婆嚩(二合)◇賀
  8、利樂一切四生等有情者
  應書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曰
  ◇曩◇謨◇薩◇嚩◇怛◇他(引)◇蘖◇多(去聲)◇南(引)(一)◇俺(二)◇尾◇補◇攞◇蘖◇陛(三)◇麼◇抳◇缽囉(二合)◇陛(四)◇怛◇他◇蘖◇多(五)◇儞◇捺◇舍◇寧(六)◇麼◇抳◇麼◇抳(七)◇蘇(上)◇缽囉(二合)◇陛(八)◇尾◇麼◇黎(九)◇娑(引)◇檗◇囉(十)◇儼◇鼻◇[口*(隸-木+士)](十一)◇吽(十二)◇吽(十三)◇入嚩(二合)◇攞◇入嚩(二合)◇攞(十四)◇沒◇馱◇尾◇盧◇枳◇帝(十五)◇麌◇呬夜◇地◇瑟恥(二合)◇多(上聲)◇檗◇陛(十六)◇娑嚩(二合)◇訶(十七)
  9、准提咒可以代替以上各種真言:
  上來供佛利生諸真言等。若不能都各誦持書寫得。皆用准提真言亦得。
一、前 言

  《大正藏》第四六冊(編號1955)收有《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以下略稱《顯密圓通》)一書。作者是「五臺山金河寺沙門道 [厄+殳]」[1]。這部書所提倡的准提法,使佛教界對準提菩薩的信仰大幅度地提升,曆元明清諸朝代,迄今未絕。在臺灣,修習准提法的信徒也大多沿用該書所訂的儀軌。可見該書之歷史意義實不可輕忽,應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本文即系該書內容及准提信仰的初步探討。

  關於《顯密圓通》一書作者所駐錫的「五臺山金河寺」,筆者原以為即是山西五臺山的某一寺院。此文初稿完成之後,偶見一九九五年《文物》雜誌所載的〈河北蔚縣小五臺山金河寺調查記〉一文,才知道此處之「五臺山」其實是在河北蔚縣,而不在山西。附志於此,以供參酌。


二、作者及其時代

  關於《顯密圓通》一書的作者名稱及該書的出現時間,歷來有若干不同的說法。茲略舉數例如次:

(1)《大正藏》所載:「元、道 [厄+殳]」。[2]

(2)新文豐版《磧砂藏》目次:「唐、道 [厄+殳]」。[3]

(3)《佛教大藏經總目錄、索引》:「宋、道殿」。[4]

(4)《閱藏知津》(卷四二),〈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條:「宋,北遼金河寺沙門釋道 [厄+殳]」。[5]

(5)新文豐版《卍正藏經》第七○冊:〈目錄〉一一○頁作「道殿」,〈索引〉一八一頁作「道 [厄+殳]」。[6]

(6)呂澄《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遼.道 [辰+殳] 撰。應曆八(九五八)」。[7]

  從上面所列舉的幾項記載看來,此書作者的名稱及年代,確實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此下,筆者擬先從作者的名稱談起。

  在各種不同的名稱之中,其中版本最古老的《磧砂藏》所載的是「道 [厄+殳]」。由於「[厄+殳]」字在各種字典中都查不到,而其偏旁「厄」的寫法,與「辰」的草書甚為接近。因此,有人在出版該書時就寫成「道 [辰+殳]」。至於另外有人寫成「殿」,則顯然是訛字。而《大正藏》本寫成「[厄+殳]」字,當系依古版所仿刻的字。問題是「 [厄+殳]」字在字典之中仍然查不到。

  我的推測是作者的法號可能是「道 [辰+殳]」,由於作者手稿寫的是草書或行書體,後人在刻書時乃依之仿刻成一個多數人都不認得的字。當然,作者自也可能以「道 [厄+殳]」二字為法號。只是用一個字典查不到的僻字作名字,可能性總是較低吧!

  關於作者的年代問題,已可確定的是所屬朝代。他的著作時代是遼代,而且可以確定是在遼道宗之時。在《顯密圓通》卷下末跋語中有下列文句:

  「今居末法,得值天佑皇帝菩薩國王,率土之內流通二教。」[8]

  依《遼史》(卷二一)〈道宗本紀〉所載,道宗清寧二年十一月,文武百僚上尊號─「天佑皇帝」。「佑」與「佑」互通,因此《顯密圓通》書中的「天佑皇帝」當即「天佑皇帝」。而遼道宗被尊為天佑皇帝是在清寧二年(一○五六),道宗逝世於一一○一年。因此,《顯密圓通》一書,當系撰於一○五六年至一一○一年之間。

  此外,在《顯密圓通》卷首有「陳覺」的序文,陳覺的官銜有「宣政殿學士」等若干種。依《遼史》(卷二二)〈道宗本紀〉所載:

  「宋主曙殂,子頊嗣位,遣使告哀。即遣…翰林學士陳覺等弔祭。」

  由上列「天佑皇帝」與「陳覺」這二項史料,應可確定《顯密圓通》一書是作者在遼道宗時所撰。關於這一發現,應歸功於呂澄先生。他在其〈契丹大藏經略考〉文中,即指出「天佑皇帝」即是遼道宗。此外,該文中所載的《顯密圓通》一書作者的法號就是「道 [厄+殳]」[9]然而,呂先生在其所編《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纂集部〉所收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書的作者,又署為「道 [辰+殳]」[10]。可見呂先生對於該書作者的名諱似尚未詳考。

  附帶一提的是呂先生在前引《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書中,曾注明《顯密圓通》的成書年代是應曆八年(九五八),這是沿用《大正藏》所收《大正藏勘同目錄》中的記載 [11]。這一年代與《顯密圓通》作者在卷末所謂的「天佑皇帝」年代不符。因為「天佑皇帝」的尊號是在一○五六年開始的。

  關於本書作者的生平,在卷首的陳覺序文及卷末的性嘉〈後序〉文中都略有提及。綜合這些記載,大體可以知道他的若干事蹟。他法號道 [辰+殳](或道 [厄+殳]),字法幢,俗姓杜。山西雲中(大同)人。幼習儒釋之學,出家後持戒謹嚴,精研內典。在顯教方面擅華嚴宗學,密教方面則熟習准提等法門。由於提倡顯密兼學,因此陳覺序文中即稱之為「顯密圓通法師」。著作除本書外,未見有他書被徵引。弟子有性嘉等人。

  在現存各種版本的《顯密圓通》一書卷末,都附有其門人性嘉的〈後序〉。依〈後序〉文中「今我親教和尚諱道 [辰+殳]([厄+殳])之語,可以推知撰文之時,其師仍然在世。然而,該文文末,卻有「管主八緣幸,釋流慶逢聖世。聲教熾焰,佛法莫盛於當今。……敬鐫刻於斯文,俾流通而入藏」一段文字。

  按,管主八是元代名僧,曾任松江府僧錄。一生刊刻佛典無數。《顯密圓通》一書之得以被收入元代補刊之《磧砂藏》,系管主八之倡議。其後,該書得以在明代《南藏》、《北藏》、《嘉興》及清代《龍藏》中入藏,可以說系管主八最初收之入《磧砂藏》的作始之功有以致之。

  管主八的生存年代是十四世紀初(元、大德年間),距性嘉撰〈後序〉的時代遲了二百多年。可見性嘉〈後序〉文末自「管主八緣幸」之後一段文字,當系管主八在元代的刻經題記,並不是性嘉〈後序〉內文。近人蔡運辰氏在其《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書中,即曾提及管主八刊印《顯密圓通》一書而「有自跋」[12],可惜現代出版佛典者鮮有人措意及此,仍將管主八題記與性嘉〈後序〉混為一文。因此筆者不憚辭費,贅言如此,以提醒後之出版者、研究者注意。


三、內容大略

  《顯密圓通》一書分上下二卷。內分四門:顯教心要、密教心要、顯密雙辨、慶遇述懷。卷末附「供佛利生儀」。

(1)顯教心要

  在顯教諸經中,作者最推尊的是《華嚴經》。他依《華嚴經》提出「初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性海」的修持次第。主張修行者須先體認「無盡法界是自身心,於中本具帝網無盡色心功德,與毗盧遮那身心齊等」。體認內在真心即是毗盧遮那法界,是修顯教法門的心要,具有這種體認基礎,才有可能成就佛果,否則縱經多劫修行,也不過徒自勞苦而已。

  了悟自心中具足無盡功德,然後才可進修普賢行海。在這方面,他提出五種觀法(自「諸法如夢幻觀」以迄「無障礙法界觀」),作為顯教修持的具體法門。


(2)密教心要

  作者認為顯教密教各有圓宗。華嚴宗的賢首法藏以《華嚴經》為圓教,這是「顯圓」(顯教之圓宗),而作者依《神變疏鈔》等書判定陀羅尼教是圓教,這是「密圓」(密教之圓宗)。

  在本節中,作者所提出的密教心要正是全書的核心內容,也就是他所創編的准提咒修持法。這一修法包含淨法界真言、護身真言,六字大明咒、准提咒、大輪一字咒。也包含息災、增益、敬愛、降伏、出世間等五種特殊修法,是部相當完整的修法儀軌與理論說明。

(3)顯密雙辨

  作者在這一節中明言他自己「心尚顯密雙修」。他認為「雙依顯密二宗修者,上上根也」。在文中他也引用《華嚴經字輪儀軌》內文作為提倡顯密雙修的理論依據。該文雲:

  「夫欲頓入一乘,修習毗盧遮那法身觀者,應先發起普賢行願。複以三密加持身心,則能悟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

  除了倡議顯密雙修之外,作者也在本節中詳述密咒的十項功德。由於准提咒總攝諸部,因此,這十項功德也可以說是准提咒的功德。這十門是「護持國王安樂人民」、「除滅罪障遠離鬼神」、「除身心病增長福慧」、「是諸佛母教行本源」、「四眾易修金剛守護」、「令凡同佛如來歸命」、「具自他力現成菩提」、「諸佛如來尚乃求學」。

(4)慶遇述懷

  這是一篇短文,猶如作者為本書所作的後序。作者在此處為全書作一小結,重新拈出「華嚴一經最尊最妙」的顯教主張,及「准提一咒最靈最勝」的密教看法。

(5)供佛利生儀

  這是全書的附錄。也是作者為「上供三寶」所編的儀軌。儀軌中包含普禮真言、淨法界真言、變食真言、出生供養真言、甘露咒等多種真言,但是文末也明言:「上來供佛利生諸真言等,若不能都各誦持書寫得,皆用准提真言亦得。」可見他對準提咒的重視。


四、思想特色

  《顯密圓通》一書的篇幅雖然只有二卷,但是作者的思維特色在書中則有清楚的表達。筆者覺得下列幾項是不應忽略的:

(1)學理與修行技巧的並重

  「解行並重」本來是印度佛教所標示的信仰原則,但是歷史發展往往不能盡符理想。以中國佛教史上之諸宗為例,有些宗派雖然建構了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卻不儘然有相等的實踐次第。有些宗派也曾整理出若干修持方法,但是卻罕見有人依之修習。像唯識宗、三論宗就是如此。

  《顯密圓通》一書「強調修行」的意向是相當明顯的,但是在提出顯密二教修持方法之時,也清楚地揭示與之相關的華嚴義學理趣與密教原理。一部篇幅僅有二卷的著述之中,能如此清晰、扼要地將解行二門的相關理趣揭示出來,這不能不說是這部書的優點之一。以准提法的唐代譯本為例,這些來自印度的准提法佛典,對準提咒的修法及效用雖然多所描述,但對於密咒的理趣卻全未提及。如果僅依據這些譯本去修持,則勢必難以理解密教修持的基本學理。關於這一點,《顯密圓通》書中確有頗具份量的補充說明。

(2)提倡顯密雙修而有所抉擇

  「顯密雙修」是作者本人所奉行的修持方向,也是他在這部著作中的核心思想。但是他所提出的方向並不是要人含混地雙修顯密二教,而是有明確的抉擇。他所揭示的是:「心造法界帝網等觀,口誦准提六字等咒」。

  作者主張的顯教修行次第,是「初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海」,主要依據的是《華嚴經》與華嚴宗學。至於密教,則最尊准提法。他認為實踐顯密雙修原則的行者有二類:一類是「久修者顯密齊運」,也就是顯密齊修。另一類是「初習者先作顯教普賢觀已,方乃三密加持」,亦即先修華嚴普賢觀法,然後才修密法。

(3)准提法儀軌是作者所新編,並未全部沿用印度修法

  這是作者這部書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點,因為他所創編的這部准提法修持儀軌一直到現在都還有多人依之修習。

  在唐代金剛智所譯《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經》中附有念誦法。此外,不空譯本之末,也附有《念誦儀軌》;善無畏也譯有《七俱胝獨部法》及《准提別法》。這些都是准提法或詳或略的修持儀軌。

  不過,《顯密圓通》一書的修持法對這些譯本並沒有全加沿用,甚至於還作大幅度的修訂。譬如強化淨法界真言的功用,並另增護身真言,六字大明咒及大輪一字咒,且在息災、增益、敬愛、降伏、出世間法的修習方面都另有安排。顯然的,作者除了以唐譯諸部准提法為基本資料之外,必定另外有新的依憑。這種新的依憑大體可以分為二類,其一是作者所沐浴的佛教文化。其二是他個人的修持體驗及心得。

  關於第一點,可以從《大正藏》所收的另一佛教文獻窺見端倪。西夏天慶七年(一二○○)五臺山大清涼寺沙門慧真等人編集的〈密咒圓因往生集〉[13],書中錄有三十餘咒,並引經據典加以說明。其中所包含的淨法界真言、文殊護身咒、六字大明咒、一字輪王咒(即大輪一字咒)、准提咒等,咒為《顯密圓通》所述准提法中的主要咒語。此外,《顯密圓通》卷末所附「供佛利生儀」中所用諸咒,也大多收在《密咒圓因往生集》書中。

  這一事實可以使我們合理地推測,《顯密圓通》書中所用的若干不同于唐譯准提法諸書的咒語,可能是《顯密圓通》一書成書時代的十一世紀,以迄《密咒圓因往生集》成書時代之十三世紀間,中國北方某些地方所流行的常用咒語。《顯密圓通》一書的作者,當是這些咒語的修持者、弘揚者之一。

  此外,依《顯密圓通》卷末性嘉〈後序〉所述,其師道 [辰+殳]「博學則侔羅什之多聞,持明則具佛圖之靈異」,可見道 [辰+殳] 其人在真言修持(持明)方面必定有甚深心得,且有靈異事蹟傳世,否則其弟子斷不會將他與以神異著稱之佛圖澄相比。加上該書卷首陳覺序文稱他為「顯密圓通法師」,更可證成其人在密教修持上必有為時人所稱的功力。而准提法則當是其人修持最有成就的法門之一。

  就這樣,作者依唐譯准提儀軌為基礎,加上當時的佛教文化與個人的修持心得,乃揉合成為《顯密圓通》一書中的新編准提法儀軌。


五、歷史意義

  從《顯密圓通》一書的書名及內容來看,作者的悲願(或佛教文化使命)是清楚的。他想在龐雜的顯密佛教文獻中理出可供後人遵循的「心要」。他的「顯密雙修」理論則企圖在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中,為後人指出一條簡明扼要而又不致低俗的修行途徑。這樣的佛教文化使命在中國佛教史上究竟有何意義?這是值得今人探討的,筆者謹提出幾點供大家參考:

(1)《顯密圓通》一書是佛教中國化之一示範

  佛教中國化的示範為數甚多,禪宗之成立、懺儀之形成、戒律制度之轉型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不過《顯密圓通》一書與佛教中國化的關係則未曾有人提過。筆者以為該書所揭示的理論方向及所提倡的顯密雙修法門,是作者對十二世紀以前中國佛教的「抉擇、綜攝與再創造」之一例。他在縱覽顯密諸家義學與實踐體系之後,選擇華嚴宗學與准提法為顯密二宗的心要。然後闡明理論,創建修習次第,創造出一個超越印度佛教的信仰體系。

  在這體系之中,「顯密圓通」的思想方向,以及修持准提法之不沿用唐譯儀軌,可以看出作者站在遼代中國佛教徒的立場所作的「文化再創造」。單就准提法的新編而言,也可以說它是「密教中國化」的象徵。如果說唐譯本所傳的是「印度式的准提法」,則《顯密圓通》一書所提倡的准提法儀軌,就是「中國式的准提法」。

  依筆者所見,《顯密圓通》一書所提出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已經勾勒出一個新宗派的雛形。後繼者如果能將它發揚光大,則一個名為「顯密圓通宗」或「准提宗」的新宗派的成立,並不是不可能的。

(2)《顯密圓通》一書使准提信仰在後世綿延不絕

  准提信仰是中國佛教信仰中之一小支流。雖然准提咒在北周宇文氏統治時期,即有闍那崛多譯成漢語,唐代的玄奘也曾譯出准提咒,但是較完整的修持儀軌則是在唐代開元三大士時才傳入中國 [14]。不過,准提法的普遍流傳,當在《顯密圓通》書出之後,尤其是在明代迄今(臺灣)之數百年間。

  清初僧人澹歸今是的《遍行堂集》中所收〈准提閣記〉一文,曾記載准提法的流傳狀況,文雲:

  「准提菩薩近百餘年前稍知趨向,今則遍宇內仰威神,幾與補陀競爽。」[15]

  文中指出的「遍宇內仰威神,幾與補陀(觀音)競爽」之語,可以窺見明末清初准提信仰的盛況。此外,明末名僧天界覺浪在〈佛母准提修懺儀序〉文中也說:「至如諸佛菩薩充滿剎塵,獨有觀音與准提之救世最為靈驗。而法界中,亦無一人不知有觀音與准提者……。」[16] 這段文句更可證成前引澹歸今是文句之所言不虛。

  造成明清二代准提信仰風行的原因固有多種,然而最具關鍵性的原因當是《顯密圓通》一書之流傳於世。在所有中國人著述的准提法修習典籍之中,以《顯密圓通》一書的出現時日最早(前此諸書都是來自印度的翻譯本),而且也只有《顯密圓通》一書最早入藏(《磧砂藏》),在後代所編的《南藏》、《北藏》與《龍藏》裏,此書也都被收錄於其中。這種受重視的情形是其他多種中國人所撰之准提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其所以能歷經九百餘年,迄今仍為人所用,自非無故。

(本文原發表於2001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論叢》)


-------------------------------------------------------

【附注】

[1] 這是《大正藏》版本對該書作者所署的名號。至於該名號的正確寫法,仍待考。

[2]《大正藏》第四六冊目次、《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五○○頁及六八○頁(《勘同目錄》及《著譯目錄》)。

[3]《磧砂、嘉興大藏經分冊目錄、分冊目錄、分類目錄、總索引》二○八頁,一九八八年臺北,新文豐版。

[4]《佛教大藏經總目錄、索引》五三八頁,一九七九年臺北佛教出版社版。

[5] 新文豐版《嘉興大藏經》三二冊一七一頁。一九八八年臺北新文豐版。

[6] 新文豐版《卍正藏經目錄索引》(《卍正藏經》第七○冊),一九八○年臺北新文豐版。

[7]《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三,一八八三頁。一九九一年山東齊魯書社版。

[8] 新文豐版 《嘉興藏》三四冊二二頁下。一九八八年臺北新文豐版。

[9] 呂澄《契丹大藏經略考》,載在《呂澄佛學論著選集》(三),一四三六頁。

[10] 同注[7]。

[11] 收在《大正藏》所收《昭和法寶總目錄》(一),五○○頁。

[12] 蔡運辰《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四九二頁。一九八三年臺北新文豐版。

[13]《大正藏》四六冊(NO.1956)一○○七頁至一○一三頁。本書是西夏中書相賀宗壽所輯錄,而由當時熟諳咒語之西域及東土僧人慧真、智廣、金剛幢共同審訂編集而成的。

[14] 參見闍那崛多譯《種種雜咒經》(《大正》二一冊)、玄奘〈咒五首〉(《大正》二○冊)、開元三大士及地婆訶羅之五種譯本,收在《大正藏》二○冊。

[15]《遍行堂集》,收在《禪門逸書》續編五冊二六七頁。一九八七年臺北、漢聲版。

[16]《佛母准提焚修悉地懺悔玄文》序,《新纂卍續藏經》七四冊五五八頁。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