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20 00:28:31
學習次第 : 進階

禪定與智慧 1 煩惱的產生

 

心定和尚

 

「六根對六塵,六識亂紛紛。
   心意要集中,數息守根門。」

諸位同參!大家為什麼要來參加禪七?就是希望能夠使心意集中、修行有定力,進一步能夠參禪,明心見性。

 

1-1念頭作用的過程

每一個人都是靠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才能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加以分別。並且對可愛境界生起貪愛染著;又對厭惡、瞋恨這些外境生起排斥。這些貪欲或瞋恨一天到晚隨著六根門頭,攝取外面種種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不斷的分別,不斷的染著,或不斷的起瞋恨,所以心意沒有辦法靜止下來。

除了六根對六塵引起六識的分別之外,就是自己內心一些習氣種子,隨時都會對於色、聲、香、味、觸……等等自然的生起一些心理現象。這些貪欲、瞋恨、掉舉、昏沉、疑、惡作等等,在修行禪定的過程中也都是我們的障礙。

大家進入禪堂,六根門頭容易守得住,因為在這裏面容易都攝六根,不像世俗的社會有那麼多外境可攀緣。此外,對五蓋、五欲等煩惱都是修定參禪的大障礙,所以也應該要練習放下來呀!要徹底的遠離它,才有辦法修得定力,達到明心見性。

修行禪定、參禪有很多方法,很多方便、技巧和理論,禪七之中班首師父都會隨時提醒、指導大家。大家難得有這樣的因緣進入禪堂,除了心生起歡喜、感恩的心之外,不必太緊張或太過要求自己達到某種層次。修行要逐步逐步的來,放鬆自己的身心,放下自己的憂慮,或許更能夠與定力相應。

即今參禪、禪七、起七開始,說法一句又作麼生道?

「五蓋與五欲,徹底要遠離,一則能明心,見性生歡喜。」

1-2念頭的起源

我們都會有很多習慣性的動作。做事、講話是一種習慣,包括我們的念頭也是成為一種習慣性,而且無法克制自己不去想它。一般凡夫沒有修定的境界,是不可能叫他不要想。但事實上的確有方法可以讓妄念逐漸減少,到達一念不起境界。我們的心念這麼多,無法知道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這麼多?佛法講「無明」就是說:一開始即是這個樣子的。

這些猶如虛空,不論是被白雲或烏雲覆蓋,宇宙是本來就有的。佛法所說的地、水、火、風,也是本來就存在的。虛空裏的烏雲、白雲這一類東西不曉得是何時形成的;我們的心意、念頭很多,也不曉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只不過因為從有念頭以後,我們就把不真實的誤認為是真實的,從此繼續在見解上繁衍出身、口、意三方面的錯誤行為。

從錯誤的身、口、意行為形成了見解上的一種執著;再由見解上的執著衍生了身、口、意的一些固定行為。這樣反復輾轉的相依、相關,使得我們生生世世都不斷在增加一些錯誤或沒有意義的行為,最後這些身、口、意三業的痕跡就形成了我們的心意識。

1-3 存放念頭的地方---阿賴耶識(第八識)

我們做每一件事情,不論好事、壞事,喜歡的、苦惱的,都會很自然地成為我們記憶力的一部份。例如我們講話時,不論好話、壞話、歡喜的、苦惱的,就很自然的成為我們記憶力的一部份。倘若我們在心裏頭想事情,這時不論清淨的、雜染的,也都很自然的成為我們記憶力的一部份。

在唯識學裏頭,這就是我們身體、語言、心念的這些行為、動作,就是我們所謂的「有表業」。在變成了記憶力他就是現行的這些有表業回熏到我們第八意識成為第八意識裏頭的一部份,第八意識就像一個大倉庫,儲存起來後永遠不會消失。

因為我們的任何動作,包括身體的、語言的、心意的,這些都是品質化的狀態。一旦發動成品質化的動作以後,就立刻轉化成為「能量」的狀態。好比汽油揮發了以後,就成為一種能量化的狀態(成為氣體,而不再是液體),這種能量狀態雖然看不見,但確實是存在的。

因此我們身體的任何一個動作、語言的任何一個動作、或者心念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變成品質化的狀態,稱為「現行」。而這個現行很自然而然的就轉變成能量化的記憶力。所以我們說由「現行」回熏到阿賴耶識以後成為習氣,這種習氣也可以說是一種能量。這個汽油揮發了以後所存在於虛空看不見但有存在。

1-4 阿賴耶識(第八識)的現代語---記憶力

我們的阿賴耶識如果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記憶力」。我們的記憶力當中那一類最多,那一類的就會經常顯現出來,包括作夢的時候。所以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是記憶力較多時所產生出來的一種功能、作用。因此我們日常所說的話哪一模擬較多,所做的事哪一模擬較多,就稱為「印象加深」或「印象深刻」,其實這都是我們記憶力裏比較強的部分在起作用。

這比較強的部分如果是針對某一個人,他就會喜歡常常去找那個人;若是針對某一件事,就常常喜歡去做它。無論是什麼東西,只要是喜歡吃的、喜歡穿的,他心裏就常常喜歡去吃那個東西或是去穿那件衣服。在我們的記憶力裏頭比較強的部分就是這樣子驅使我們。

從這裏就可以想到,其實我們的心意識就是我們的行為所造成的。每一次的行為之後,就強化了我們心意識的某一部分。因此在我們的腦海裏,生生世世(不管古代、現代)都會增加一些記憶。因此,我們所作的許多現行(顯現出來的行為)大部分都是我們曾經記憶過的心念所引發的。

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記憶)裏收藏了我們曾經做過的事,然後見到現前的外在境界時(佛教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把它吸收進來,再回憶我們腦海裏頭有沒有曾經記憶過這些東西?如果曾經記憶過這些東西很相同、很類似的記憶,那就叫做「相應」。

遇到相應的時候,心裏頭就會感到特別的喜歡。譬如見到某一個人,我們心裏就在想:「好象在哪里見過面?喔,對了!原來是這樣,有這麼一段因緣!」所以對這個人就特別喜歡。對一件東西也是這樣子的。

總之,我們的心意裏頭(阿賴耶識裏)的記憶是無量無邊的,就像無數億的電子一樣(因為我們的記憶是能量化的)。我們不斷的透過六根,吸收六塵的境界回來,再跟原有的記憶作比對。相類似的就產生喜歡、染著、貪愛;不相同的,就排斥、打擊、破壞它。並且不斷透過六根來追逐六塵,製造身、口、意的一些貪、瞋、癡行為。這些行為馬上又變成記憶力,成為阿賴耶識的一部份。等到臨命終時,就是靠我們的記憶力中平時做得最多、最強的那一部份的力量,再引導我們去投胎轉世。

1-5 記憶力的特性

當我們投胎轉世以後,就住進一個新的生命體裏。在母親的肚子裏頭,這個胎兒的個性好壞、長得好不好看、健不健康,這些都不是母親給的,而是由胎兒本身的這股強烈記憶力的內涵來作為它的基因和標準。如果過去給人快樂、歡喜的成分比較多,那麼這個小孩的原料就很好,生出來的樣子就特別可愛、很好看、很有人緣。如果過去世的記憶力裏常惹人生氣,帶給人家苦惱、痛苦,那麼這一輩子的長相就沒有人緣、很難看的樣子。

過去世的記憶力除了構成一個人現在的身相、面貌、健康情況、以及錢財多寡之外,還含藏了許多習氣,跟著這個生命體一起繼續長大。內心裏頭曾經在過去世累積過某一模擬較強的記憶力時,長大以後就會依照這一類記憶力而選擇自己喜歡做的工作,或自己喜歡接觸的人……等。

就這樣,我們一個人的心意識可以說都是把我們的身、口、意行為不斷從過去世累積到今生,又不斷的在今生當中繼續累積,然後再帶著我們去投胎,在來生中無止盡的累積下去,所以我們心裏頭會有許多特別強的這一種力量。不管自己喜歡去做些什麼、喜歡去講些什麼、喜歡去想些什麼,都是有一股特別強大的力量在內心裏推動我們去做。其他的力量並不會完全消失,能量是不可能消滅的,它只是生生世世都含藏在我們的心意識裏。

因為心意識裏頭的這些習氣種子的記憶力太多太多,所以當我們靜下來以後,這些念頭就一直往外竄。這就好比森林裏的樹木都搶著要爭取陽光,而一直往高處沖,所以森林的樹木一棵比一棵高。我們的妄念也是一樣的,急速的想展現為現行,因此一個接一個的冒出來。這樣就可以瞭解,我們的念頭就是由身、口、意行為回熏到阿賴耶識,也就是從品質的行為轉變成能量化的記憶力。

1-6 以戒定慧來斷除煩惱

我們若要奉行人生的佛教、生活的佛教,就要修持戒、定、慧。在生活裏頭要作到尊重別人、不侵犯別人,就必須持戒。我們不要讓心裏的不良念頭發展成行為的話,那就必須要修定。這些念頭難以克服,所以必須以智慧來明白世間的真實相,使我們能夠放得下,讓念頭不會再繼續發展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引發出行為、動作。在修持過程中,一定要先修戒、定、慧,才能自利利他,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的這種。

人間佛教更是不可缺少戒、定、慧,所以在六度波羅蜜,我們對眾生需要隨分隨力的做一些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我們為了利益眾生,不侵犯眾生,總是有很多苦惱。為了不再加重眾生的苦惱,所以要持戒,讓我們身體的部分、語言的部分都不侵犯到眾生。

很多頑強的眾生,你對他好,他以為你是在利用他,所以有時候會反過來污辱你、譭謗你、打擊你,所以必須要忍辱。忍辱除了要持戒,要定力,更要智慧。知道一切法空性,才能夠安忍,那必須在這方面很精進的去用功當然還要禪定這叫忍辱波羅蜜。除此外還要禪定波羅蜜,最高層次就是般若波羅蜜,以智慧來引導。這裏頭的重點就是戒、定、慧不能免的。

大家老老實實的,在禪七開頭先要花一些時間來調身,然後調息。進一步我們再來參參話頭,然後再學觀空,一步一步來修學。大家今天用數息觀來好好的調身、調息,來繼續用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