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20 00:25:11
學習次第 : 進階

禪定與智慧 2 煩惱的製造過程

 

前面曾經說過,只要我們的六根對著六塵產生了六識的分別作用,就會一直不斷地製造身、口、意三業。關於這方面,我要從十二因緣來分析我們修戒定慧我說過的只要是因為我們六根來分析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如何從過去世演變到現在世以及未來世的過程。從中讓大家體會到:修行必須從持戒、修定、觀慧下手,才有辦法斬斷生死的流轉。

 

2-1煩惱的方程式---十二因緣

在十二緣起裏頭,「無明」與「行」是過去世思想上與行為上的錯誤,今生的「識、名色、六入、觸」這幾種是今生的感「受」。從感「受」以後就繼續產生一些行為,所以「愛、取、有」是今生所造的,來生就有「生、老、死」。因此「無明、行」是過去世所種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今生所受的果。「愛、取、有」是今生所造的因;「生、老、死」是未來將要受的果。這裏面要用修行來對治的是「觸、受、愛、取」,只要能對治這些,就有辦法斷除煩惱。

(1)

當我們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的時候,就產生「觸」。這種「觸」有「可意觸」(合自己心意的感觸)及「不可意觸」(不合自己心意的感觸)兩種。這些接觸都是與「無明」相應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內心都潛在著一種自我的思想、一種自我的執著。只要心裏的念頭是在想:「我要怎麼樣子、我想怎麼樣子、我認為怎麼樣子」,都是在跟我執相應。

(2)

一接觸以後,適合自己心意的就會產生一種「樂受」--快樂的感受。遇到樂受時會希望染著、擁有、佔有這個東西、這個人、或這個環境。相反的,遇到「苦受」時則希望排除、打擊、破壞、消滅對方。所以接觸以後就會產生一種感受,感受以後因為念頭加深、印象加深,使得心裏頭的思惟力量加強,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身體的行為和語言的行為。

(3)愛、取

心意再不斷增強的話:必然是這樣子對於所喜愛的境界(可愛境),就一直念念不忘,想了又想,這個階段我們就叫做「愛」。這時候是屬於意業,而且是很強的意業。內心裏對可愛境(人、事物、東西)產生了染著心,粘住了,不放了。整天想,一有空檔就想,事情做完了就想到這件事或這個人,這種狀態就叫做「愛」。有了「愛」的力量來不斷加強這個意念,讓意念產生強烈的染著,自然就會產生身業、口業行為出來(唯識學稱為「現行」),這時才叫做「取」。

(4)

採取行動以後,就會留下一股投胎轉世的力量。這股力量在十二因緣裏叫做「有」;在業力的理論裏稱為「無表業」。如果以唯識學來說,就是熏習到阿賴耶識裏成為「習氣」。用現代話來講,就是成為我們的「記憶力」。各種記憶力的強弱成分不同,會引導我們將來投胎轉世的方向,但總不出於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這三界之內的「愛、取、有」屬於「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投胎到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力量)。所造的業,都是三界內的---或者是善的行為的業、或者是惡的行為的業,還有不動業。我們打坐修定到了入定以後就稱為「不動業」,因為身、口、意在禪定中不起念頭,沒有行為。這種不動業將來可以升到天上---或者欲界天,或者色界天,或無色界天,總之都是在凡夫的境界裏打轉。

與無明相應的這些「觸、受、愛、取」都超不出在三界之內輪回生死,所以說「愛、取、有」以後,一定會有生、會有老死。來生再繼續一樣的從「識、名色、六入」產生「觸、受」,「觸、受」又產生「愛、取」,「愛、取」再產生一股強大的有表業,同時立刻構成無表業的力量。這些記憶力又再繼續的投胎轉世,引導我們形成另一個個體出來。人從過去到未來就是這樣子,一直不停的輪回。

2-2 煩惱的種類

「愛」、「取」裏頭的「取」又分為好幾種:

(1)欲取

對五欲的色、聲、香、味、觸,也就是大家一般常說的財、色、名、食、睡,這種欲望的貪念、染著、追取就叫作「欲取」。欲取當然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對家庭方面有感情的染著,對兄弟之間有財產的爭執,對於社會的名利、權力、地位,這些追求就更強了。
整個社會對五欲的追取都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嚴重的或者謀財害命,或是情殺什麼的。像社會裏的議長、副議長、幫派老大被槍殺,這類事情目前臺灣層出不窮。這種事情總不出於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等對五欲、權力、男女的追取,可見它能構成那麼強大的力量。

(2)見取

另外在思想、見解方面,這方面包括人生觀、哲學的執著,這種叫做「見取」。這種見取有民進黨的、有國民黨的、有什麼黨的。哲學方面的有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的。總之,不同的哲學思想會產生極大的力量,造成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衝突,比如基督教與回教幾百年的戰爭。民主集團和共產集團因為思想而引發世界大戰,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

(3)我語取

對於個人自我的自體愛(喜愛自己)、境界愛(喜愛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也會產生強烈的染著,使得我們對這個「我」一直念念不忘,一直非常的愛護著。而且認定有自我,從過去延續到今生。今生一旦死了,一定會再繼續投胎轉世。這種見地是一種「我語取」,唯識稱它為「補特迦羅」我執(指有情對自己的執著)。對自我的強烈染著也能構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投胎轉世就是以這個力量為主。

(4)戒禁取

其他在修行方面,有的人認為這樣的修行可以解脫生死,有的人認為那種修行可以解脫生死。在一般人來看,可能認為那是毫無意義、浪費時間,可是他認為那個方法才是解脫的不二法門。這種自以為是的修持方法如果是錯誤的,就叫做「戒禁取」。戒禁取也會構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帶著我們去投胎轉世。

所以對於「取」這方面,有很多種執取、追取。大概來說,可以分為這四部分:影響自我生死輪回的「我語取」、間接思想哲學方面的「見取」、對於五欲方面的「欲取」、對於修行方式的「戒禁取」。而每一種都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帶領我們再去投胎轉世。
這些都是經過自己的思想以後,認為對的就不斷去喜愛它,包括對自己的(自體愛)、自己所擁有的(境界愛),也包括思想方面的、見解方面的。所以從「愛」而後「取」,當這個「取」表現出行為來的話,我們就必須用「持戒」來控制。

2-3 降伏煩惱的方法

「愛」和「取」這兩部分,一定要從持戒來克制。不管你的思想、修行方式正確與否?都要本著「慈悲、尊重別人、不侵犯別人」的精神。你要怎麼修是你自己的事,希望你不要影響到別人。但有一些主義、思想發揮出來以後,自然而然就會侵犯到別人。所以持戒的根本精神就是使我們身體的行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們的語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語‥‥等等。這些原則能夠守得住的話,不管你的思想、你的見地如何,那就能避免製造惡業了。

(1)持戒---控制語言、行為
在修持的過程中,「愛」和「取」都是比較能發出行為,比較粗濁的煩惱,所以一定要從五戒、十善這方面來控制自己。「愛」是對人、對事、對物已經升起了喜歡的感受,覺得和自己的心意非常相應,所以構成了「愛」。既然相應,他會一直的想,想過了就增加心念的力量,使內心裏的記憶一直加深。當印象不斷加深,心念的力量不斷加強以後,他必然會採取行動。

愛和取如果形成了心意的動作,就叫做「意業」;形成了身體的動作,叫作「身業」;形成了語言的動作稱為「語業」或「口業」,也就是身、口、意三業。一旦行為製造完成,變成了過去式,就是屬於「無明」和「行」的部分。如果這個「行」是今生所製造的,現前彼此都感受得到的,叫作「有表業」。如果存下來了成為記憶力,要等候來生才引發出「現行」的,那就是「無表業」,也就是「愛」、「取」以後的「有」。因此,今生的「有」就是前世的「無明」和「行」。

這個「愛」和「取」是要透過接觸才有的,有了接觸才會有感受。我們持戒的用意,是在行為方面不讓「愛」起「現行」(變成行為)。因為行為要現起以前,都會在心中醞釀一段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必須在醞釀過程之中就能夠控制它,因此進一步就是要修禪定。

(2) 禪定--控制意念

修禪定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防微杜漸」。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如果能在接觸當下有定力,心裏常常保持明明白白,那麼當下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我這個念頭究竟是清淨的、還是雜染的。

眼睛一看到就知道這可以看、這不可以看。這個不能再多看,多看下去會引起麻煩的。耳朵聽人家在那裏講話,你不聽則已,聽了可能會斷章取義,以為人家在說你的壞話。所以你不聽就沒事,多聽幾句以後從中切入下去,以為人家在背後譭謗你,反而引出你的苦惱。不聽不就都沒事?

所以六根在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如果我們心裏頭能夠明明白白,當下就能克制自己的衝動。而這種能力必須靠修禪定來培養。所以當我們的「愛」、「取」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如果能在「觸」與「受」這兩個階段以定力來降服它,那就不會再發展成「愛」和「取」。

我們修行為什麼一定要修禪定﹖修禪定就是修心的意思--修我們這顆心。讓這顆心在接觸到種種境界的時候,不要迷糊。一迷糊就會染著境界、貪念境界,心裏放不下,所以必須平時下功夫。

就數息觀來說,平常要老老實實的「數呼吸」。我們會妄念紛飛,就是因為對一些可愛境界或是可憎恨的境界一直不斷重複的在想像、分別,所以印象越來越深,心力越來越強,最後就產生行為、動作出來。現在我們必須老老實實的照顧呼吸。隨你的習慣,不論你喜歡數吸氣的部分,還是喜歡數呼氣的部分,只要保持不變就好。在一支香裏頭,從頭到尾數吸氣的話,就一直數吸氣的;數呼氣的話,從頭到尾都算呼氣的。

如果你很投入、很專心的數呼吸,肯定不會有其他妄念的。一天、兩天下來,或是你用功一點,每天坐幾支香,訓練原本紛飛的妄念不再竄動個不停,不再現起。訓練久了,自然有功力。定力加深以後,因為你經常熏習、訓練你的心在所緣境上,所以當其他念頭起、其他境界一現起時,你就能立刻察覺,這個時候就已經達到修心的層次了。

我們修心修到這個時候已經有定力,心裏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任何境界一現起,就會明白我現在有什麼念頭,不會像以往那麼迷糊。對於任何一個行動,不管是穿衣、走路、吃飯、或是大小便,心裏隨時隨地都很清楚。所以修定就是讓我們在接觸到外境時,當下明明白白,不要讓念頭繼續發展下去。所以「觸」與「受」這兩個階段就是以定力來對付的。

2-4斷除煩惱的關鍵--瞭解什麼是無明

由於無始以來的習氣是從過去世延續到今生,而今生有時候接觸到的境界很強烈,不管是外面境界的誘惑力很強,或是內心煩惱已經很強,使得我們身不由己的被習氣牽著走。有時也知道這種念頭不能再繼續想了,有時候也知道那種境界不能再染著了,但是「根」對著「塵」不肯放。應該放,但沒有辦法放。還是喜歡去看、喜歡去聽、喜歡去吃、喜歡去做。這一類根深蒂固的習氣非常難以控制。

想到一個討厭的人,心裏越想越討厭,越憤憤不平。你明知道想下去也沒有意義,想下去只有傷害自己的身體,但還是氣憤不過。這些都是自己的一些瞋恨習氣。想到一個可愛的境界或可愛的人時,也是克制不住的一直想下去。因此在修禪定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失敗在習氣、無明的衝動下,到最後還是爆發出來,破口大駡,或者作出粗魯的行為。
所以我們必須進一步瞭解這些無明、習氣作祟的最主要因素,是自我的念頭太強了,我執太強了。因此「無明」是對治煩惱的第一個關鍵。由於過去的無明(思想、見解的錯誤),一直認為世間每一樣東西都是真實的,自我也是真實的,所以才會產生貪愛或瞋恨。身、口、意的錯誤行為就是「無明」和「行」製造出來的。

這種強大的業力能構成一個生命體,也帶來了今生的「識」。這個識就需要依附在一個物質體(名色,意即精神與物質)上,所以緣「識」而有「名色」。同時緣「名色」的物質也必須有這個「識」才能繼續存在,所以「識」與「名色」共同構成了今生的生命體。接著為了發展未來的生命,所以產生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六入」出離母胎以後就接觸到外境。有接「觸」就有感「受」,然而它的根源都在「無明」上。

所謂的「無明」就是自我的執著--什麼事都覺得別人是不對的。我們這個世間比較可憐的一種人,就是自己的行為已經侵犯到別人了還不自知。他不瞭解這樣的動作就是侵犯到別人,這樣的言語就是侵犯到別人,因為他個人的習氣就是這樣子。過去世的習氣如果是這樣子,今生的習氣也常常還是這個樣子。

在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所帶來的無明就已經夠嚴重了。再加上自己從過去世延續到今生的習氣,成為一種習慣性的行為,不明白這是錯誤的,所以無法控制。自己做了、講了,也認為這是很理所當然的。所以有一些人已經侵犯到別人了還自以為是,沒有辦法自我檢點,這些都叫做無明。思想上、見解上的錯誤會引發行為的錯誤,而行為的錯誤卻不知道、不能察覺。因此根源的「無明」必須花點時間再向大家說明。

今天先告訴大家「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或許大家把它當作佛學名相、學術研究來認識,以為它就是說「過去世怎麼樣、現在世怎麼樣;現在世做了,來世怎麼樣子」的一個過程而已吧!但是做一個修行佛法、真正要解脫生死的人,就是要從十二因緣這裏正確的明白我們的錯誤行為,以及要用什麼來對治。
今生所造的「愛」、「取」就是要「持戒」來對治它。對「愛」、「取」我們如果不讓它發展出真正的行為出來,就要在微細接觸的時候、感受的時候,當下就明明白白,所以一定要修定來對治「觸」、「受」。「觸」、「受」一旦解決掉就不會產生「愛」、「取」。

所以緣無明而行,緣行而識,緣識而名色,緣名色而六入,緣六入而觸,緣觸而受,緣受而愛,這是一個流轉門。反過來說,我們這個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老死滅則一切純大苦聚皆滅,這就是還滅門。

我們學佛最終目的是要進入涅槃、成佛,而涅槃就是解脫,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的「凡所有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就是生活的佛教、人間的佛教。如果「觸、受、愛、取」這些不滅,你怎麼達到這些目標呢?大家好好的把定力修好,將來就容易持戒。定力要修得好,還要看破、還要能夠放下,這就需要智慧門了。我們以後再來談智慧門如何對治無明、怎樣幫助修定、修慧,達到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的境界。現在大家繼續用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