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貴聖嚴法師
|
| | |
眾生如果沒有智慧福德,那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布施,一味牢牢抓緊所擁有的東西,絲毫沒有想到別人。布施和供養不盡相同。布施是給予他人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或許是出於憐憫或義務,不一定有恭敬心;但供養,就須更進一步,以誠摯、恭敬的心,把眾生當作佛來做奉獻,那是比較困難,也是更有意義的!
供養三寶的人,要有甘願、樂意的態度,預備把自己擁有的東西布施出去,這也包括了自我。到那時候,必定能獲得佛法的利益。
----------------------------------------------------------
摘錄自《普賢菩薩十大願》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文/聖嚴法師
我們供養的對象是過去、現在及未來諸佛;也即是說,我們要不分親疏遠近、無有分別地供養一切眾生,即使是一隻螞蟻或狗,也要視為未來的佛。
普賢菩薩已是居於菩薩的最高階位,也就是成佛前的一個階位,因此他可以化現無數的化身,運用每一個化身,供養無量的東西來滿足眾生的需求,不僅僅是在某一個時間,而是時時刻刻、毫不間斷地做下去。
一般凡夫眾生,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多少東西可以供養,其實,我們擁有的很多,例如言語、智慧、體力,以及佛法,都可以拿來奉獻。我們不僅是供養某個特定眾生,還要供養無量無邊的眾生。
眾生如果沒有智慧福德,那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布施,一味牢牢抓緊所擁有的東西,絲毫沒有想到別人。布施和供養不盡相同。布施是給予他人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或許是出於憐憫或義務,不一定有恭敬心;但供養,就須更進一步,以誠摯、恭敬的心,把眾生當作佛來做奉獻,那是比較困難,也是更有意義的!
身為凡夫眾生,如何能在短短的一生中,以有限的資源去供養一切眾生呢?其實供養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所謂直接的供養,是對方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予什麼;而間接的供養,是我們供養的對象,或許不一定自己需要這些東西,可是透過他,可以幫助許多其他的眾生。這種間接的供養,因為能利益更多的人,影響也更大。舉例來說,我們供養三寶,可以幫助無數的眾生獲得佛法的利益,這當然比單純地供養或布施東西給窮人,更加有意義。
以佛法供養和以財物布施眾生,有相當的不同。財物總有用盡、消失的時候,而佛法的利益永遠跟隨眾生,不但用不盡,還會增長。因為三寶弘揚佛法,能幫助眾生獲得佛法的利益,因此,供養三寶就是間接地以佛法供養眾生。眾生為未來佛,我們供養三寶,實際上是在供養過去、現在及未來諸佛。
就我的觀察,東方人一般都有供養三寶的觀念,因為他們想要累積功德和福報。在西方,基督教徒也會供養教會,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在積蓄神恩,未來才能升天國。但是,許多已經轉信佛教的西方人,因為不再相信天國,便不再捐錢給道場,而他們沒有接觸到淨土的信仰,所以也不會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預存資糧。
佛經中有一個供養的故事。有一位老婦人想點燈供佛,到處去乞討燈油,然後用討到的燈油點了一盞燈獻給佛陀。奇特的是,當所有其他人供養的油燈都燃盡了,老貧婦的油燈卻還繼續在燃燒。
阿難尊者聽說了這件事,就問佛陀原因。佛陀回答說:「這位貧婦一無所有,卻把自己僅有的一切拿來供養,所以獲得了最大的功德。其他人或許供養了一兩盞燈,甚至一百盞燈,可是那些油燈對他們來說無足輕重,所以功德不如貧婦那麼大。」
因此,即使一個人再貧窮,當開始熏修佛法後,應該要盡力去供養三寶。來修學佛法的西方人,也要盡心供養三寶。誠心供養的人,必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一個追求佛法卻不願供養的人,只會擁有無知。這種人一方面不願意布施,另一方面還希望得到佛法,豈不正是貪婪的表現?這就像掘井一樣,必須先把土挖掉,才有出口讓水流出;如果不願意把土挖掉,水是不會流出來的。
總之,供養三寶的人,要有甘願、樂意的態度,預備把自己擁有的東西布施出去,這也包括了自我。到那時候,必定能獲得佛法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