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北部,系恒山的西南餘脈。五峰聳峙,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有如壘土之台,故名五台。五臺山冬季寒冷,四月冰融,九月飛雪,夏無炎暑,故又名清涼山。
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素有“華北屋脊”之稱。東台望海峰,放眼千里,可觀雲海日出;南台錦繡峰,草盛花繁,煙光凝翠;西台挂月峰,岩俗幽潛,喬林拂日;中台翠岩峰,巔巒雄曠,霧靄浮空;北台葉鬥峰,雲浮山腰,雷鳴豐麓。
五臺山腹地的台懷鎮,佛塔摩天,寺院林立,清流潺潺,松柏掩映。自北魏文帝遊中台,創建大孚圖靈鷲寺後即佛寺林立。極盛時,五峰內外佛刹多達三百餘寺,迄今約存一百餘寺。是我國各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唐代興建的南禪寺,佛光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之一。
北台葉鬥峰-靈應寺
北台距台懷鎮正北方向20公里,海拔高度3058米。它不但是山西省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山頂平滑無樹木,好象壘起的臺子,台頂面積有27公頃。北台稱爲“葉鬥峰”。葉指葉神,即指葉光紀神。葉光紀是黑帝神的名字。黑帝神是中國古代的五方神之一。古代中國把東、西、南、北、中稱爲五方,把青、白、赤、黑、黃稱爲五色。由於黑色代表北方,所以北台自然成爲葉神的宮殿了,鬥是指七星北斗而言的。遠處眺望,北台好象北斗七星的柄杓(指位於北斗七星柄上的三顆星)。命名爲葉鬥峰,是極言北台之高。
山頂上的氣候異常寒冷。夏季的平均氣溫不超過5度,盛夏的中午氣溫才達到15度左右。冬季平均氣溫爲零下15度,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5度以下。山谷的深處白雪皚皚,積雪不消,年年加厚,遂成堅冰。冬季,狂風吹襲,大雪飛舞,狂暴的北風能把小樹連拔起,因此頂上少有林木。夏季,山頂上麗日當空,山下卻大雨滂沱。平素,山腰雲霧繚繞,故北台亦稱“雲霧山”。由於山高路險,所以古人才發出“北台高峻碧崔嵬,多少遊人到便回”的哀歎。
山頂上的寺院叫靈應寺。此寺創建于隋,明代重建。《清涼山志》載:“明萬曆年間,佛僧和尚在此修行並雕造佛像”。寺院有正殿七間,殿內供奉銅鑄無垢文殊像。此外還有一尊漢白玉佛像。在寺院的東側,有一座石塔和一個黑龍池。
西台挂月峰-法雷寺
西台海拔2773米,台頂面積12公頃,距台懷鎮西北18公里,位於繁峙縣禪堂村的明月山的山頂上。從遠處看,其形狀好象翩翩起舞的開屏孔雀。當一輪明月沈落山巒之際,好似一面明鏡懸挂在峰旁,因此西台稱爲“挂月峰”。
台頂上的寺院叫法雷寺,創建于隋,唐代重建,並由明代法聚高僧重修。正殿是文殊殿,有石窯3間,殿內供獅子吼文殊像。獅子本是文殊菩薩的坐獸,其性情剛烈,威武不屈,獅子的吼聲如雷,這也是與法雷寺的寺號相呼應。除文殊菩薩像外,還有一尊鐵佛像。山頂上有一塊巨石,石頭上面深深地印下了人和馬的足迹。相傳這是北魏孝文帝來此避暑時留下的。
西台頂有一泉眼,叫“文殊洗缽池”。泉水晶瑩發光,稱爲“八功德水”。這眼泉水具有八種神奇的功效(即澄沏、甘美、清涼、柔軟、潤澤、解渴、消炎、舒經活血)。在泉水旁邊建有“八功德亭”。亭的周圍盛開金蓮子花,這種花是一味名貴的中草藥。
中台翠岩峰-演教寺
中台距台懷鎮大約10公里,位於西北部的平頂山上,海拔高度2894米,從遠處眺望,山頂好像一隻巨大的雄獅。台頂平坦而寬闊,面積15公頃以上。山頂上有許多巨石,巨石表面生長著厚厚的苔蘚植物,因此命名爲翠岩峰。如同北台那樣,中台的氣候也是非常寒冷。一年之中有九個月降雪。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5度。夏季,時晴時雨,雷鳴電閃時斷時續。
山頂上的寺院叫演教寺。相傳,文殊菩薩曾經在此演教,感化衆生。故命名爲演教寺。此寺創建于隋,唐代重建,明代弘治年間重修。正殿文殊殿是五間石建窯洞,殿內供奉銅鑄孺童文殊像。中殿是毗盧殿,前殿是天王殿。在寺院的西南方有一處文殊菩薩的“說法台”。此外,還建有一座石建祈光塔。塔的四角,各建一小塔,明代成化年間建造。
東台望海峰-望海寺
東台距台懷鎮以東19公里左右,海拔高度2795米,稱爲望海峰。古人雲:“登臨東台頂,極目到海瀛”。登東台看日出,是五臺山旅遊的一大景觀。當東邊的天空呈現魚肚白,天地界線分清之際,黎明到來了。突然,朝霞映紅了天際,旭日從地平線冉冉升起。奇妙的景觀,不斷變幻使遊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望海寺,坐北朝南,始建于隋,元、明重修。正殿是文殊殿,寬五間,殿內供銅質聰明文殊像。寺旁有一座石塔,叫笠子塔,爲宋代所建。離山頂東側300米左右,有一個洞,稱爲“那羅延洞”。佛教傳說,此洞是文殊菩薩的行宮。洞內寒氣襲人,冰雪終年不消,遂成積冰。
南台錦繡峰-普濟寺
南台,距台懷鎮西南18公里,海拔高度2485米,台頂面積十四公頃。夏秋時節,這裏簡直成了花的海洋。赤、橙、黃、綠、青、藍、紫各色交織在一起,五彩繽紛。整個台頂,猶如異常美麗的巨大地毯。山上的花卉,品種很多,其中,野罌粟、金蓮子、日菊、銀盤蘑菇等最爲珍貴。每年盛複來臨,這裏便成了花的世界,牧民們一邊悠然地放著牛羊,一邊盡情地唱著山歌,歌聲回蕩在幽靜的山谷。
南台頂上的寺院叫普濟寺,該寺創建于隋朝,宋代重建,明代成化年間重修。正殿寬五間,稱爲文殊殿,殿內供奉銅質智慧文殊像。後殿是座寬3間的石造窟洞,內有3尊石雕佛像。西側的窯洞內供奉石雕普賢菩薩,似乎是宋代或元代保存下來的遺物。普濟寺旁建有一座石塔,稱爲普賢舍利塔,該塔高九米以上,石塔台座雕刻著人物,花蟲鳥獸,寺前立有明代萬曆28年和清代康熙53年書寫的碑記。
南台有一處景觀,叫做寫字崖,佛教信徒稱其爲聖僧崖,民間稱爲滴水崖。相傳,唐代有一位高僧曾經在此修行,他酷愛書法,經常把字寫在山崖上。據說,山崖上寫的字,平時是看不見的,只有雨水沖洗,才能清楚地看到字。寫字崖是五臺山十大著名景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