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昭寺古今談

何周德 

小昭寺始建于唐代,其寺名藏語稱“甲達繞木契”、“惹謨伽神變寺”,甲達即指“漢人的”,繞木契意為大院子。還有將小昭寺稱為“巴漢招廟”的,這些都是小昭寺較早的稱謂。明末清初時,因蒙古人統治西藏,所以,在這一時期的史料中,對小昭寺的“昭”字又有寫作召、招、詔等字的,這皆是蒙語,意為寺廟。
  

歷史沿革  

小昭寺的建立與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的聯姻有著密切的關係。西元641年,“唐王以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三百六十卷經典,各種金玉飾物作為(文成)公主的嫁奩。又給……蔔筮經典三百種,識別善惡的明簽,營造與工技著作六十種,……以車載釋迦佛像,以大隊騾馬載珍寶、綢帛、衣服及日常必需用具(入吐蕃)。”①在文成公主進藏之前的西元634年,泥婆羅(尼泊爾)國王鴦輸伐摩已經將其女尺尊公主嫁給松贊幹布,尺尊公主入藏時亦隨帶著一尊釋迦牟尼像,大乘佛教的經典著作,各種精巧的工藝品和工匠等等。文成公主進藏後不久,就協助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與此同時,也從中原召來了很多良工巧匠修建惹謨伽神變寺。”(即小昭寺)。②
  相傳文成公主進藏時,由漢力士賈伽與魯伽兩個人用木車將釋迦牟尼佛像送到西藏,到了現今的小昭寺處,木車沉陷在沙地之中,只好四面立柱,覆蓋白綢供養。博學多才,篤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過曆算,得知此處是龍宮所在地,決定把釋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認為如此即能鎮懾龍魔、國運昌盛。小昭寺的整體建築,經過一年時間順利竣工。隨後,藏王松贊幹布設廣大慶筵,為之開光,聲勢浩大、壯觀。
  小昭寺的早期建築系仿漢唐格式,崇樓峻閣,金碧輝煌,極為精美壯麗。盛極一時的小昭寺,在松贊幹布死後,又曾一度冷落,苯教勢力抬頭。芒松芒贊執政時期(西元650—676年),聞知唐高宗派兵進藏,疑奪釋迦牟尼銅像,便將釋迦牟尼佛像從小昭寺遷移,封閉于大昭寺的南廂秘室中。同時,“所有住在拉薩惹謨伽寺(小昭寺)等處的和尚,一律被驅逐出境了。”③赤德祖贊(西元704—755年)即位後,於西元710年,又從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進一步促進了漢地佛教在吐蕃的發展。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後,把原被封藏在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佛像供奉於大昭寺,又取尺尊公主所攜之釋迦牟尼佛像,供奉於小昭寺,並安排了漢僧管理一切宗教儀式,於是,二佛像遂易寺而居。
  朗達瑪即位後(約西元九世紀中葉),對佛教採取了摧殘的態度,強迫出家人改裝還俗,“不願還俗者多遭殘殺,經典或埋或焚,或投河中,毀大昭寺、小昭寺釋迦牟尼像,封桑鳶寺,餘者多毀”(《西藏民族政教史》)。不久,吐蕃各地又暴發了奴隸起義,蔓延到吐蕃王朝統治下的大部分地區。奴隸暴動一直持續了九年(西元869—877年),吐蕃王朝從此崩潰,西藏分裂為許多小部落,各霸一方,各自為政,互相征戰不已,佛教也一蹶不振,只有少數僧侶在家中秘密傳習佛法,可見小昭寺亦隨著當時的形勢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這種混亂局面一直延續了約兩個世紀,到十一世紀四十年代,印度僧人阿底峽來藏講經說法,翻譯佛經。此時,佛教又重新抬頭,小昭寺也得到維修保護。關於這一時期小昭寺的詳細情況,史料缺乏,不敢妄加推測。
  元、明、清時期,由於中央政府對佛教採取了扶持政策,所以小昭寺又重新興盛起來,並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擴建。在清代史料中,對當時的小昭寺就有簡單介紹,“小招在大招北半裏許,地名喇木契,坐西向東,背布達拉,樓高三層,上有金殿一座,唐公主建。公主悲思中國,故東向。內供墨珠多爾濟佛,或雲內有塑像,乃唐公主肉身,座上書默寂能仁四字。鳥革翬飛,范金作瓦,殿上金瓦光輝奪目。蓮花地湧,罘鐵為簾。門前掛鐵網以為簾。”“乾隆二十五年,禦賜額曰:耆闍真境”。木匾④。可見,當時小昭寺的建築宏偉壯麗,地位之高,影響之大。
  十年浩劫時期,小昭寺遭到毀滅性破壞。一些建築被拆除,塑像文物等被劫一空,僧眾皆離寺而去,昔日輝煌壯觀的景象蕩然無存,小昭寺被作為倉庫而用。
  1986年,由於黨的宗教政策和當地政府的重視支持,又開始對小昭寺進行大規模維修,使小昭寺舊貌換新顏,重放異彩。
  保存現狀
  小昭寺座西朝東,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其前部是個庭院,後部是神殿及其門樓、轉經回廊等附屬建築。門樓三層,底層為比較寬暢的明廊。明廊有10根直徑0.8米的大柱,皆為十六棱形。大柱周身有三條銅箍,銅箍上面透雕花瓣。柱子上半部雕有繁縟的花草紋,柱頭上浮雕寶珠、回字紋、花瓣及連續的六字真言。前四排大柱柱拱上浮雕海水雲龍紋。
  明廊後部牆壁上繪有四大金剛和六道輪回圖、極樂世界圖等壁畫,壁畫已模糊不清。門樓二、三層是僧房和經室。
  穿過門摟,即是繞神殿一周的轉經回廊建築。轉經回廊南、北、西三面原來曾豎有木制瑪尼輪,廊壁上也遍繪無量壽佛、白度母等各式宗教壁畫,現已毀不存。神殿是該樓的主體建築,高三層,底層分為佛殿、經堂、門庭三部分。門庭內左右為隔門小房,右間是放炊器的地方,左間是配殿,內供有石榴樹枝做的貢布色懂馬塑像。中間是四柱寬的空廊,傳說原來其中一根柱上掛有文成公主手印的石板,另一柱上掛有護法神面皮兩張。四柱皆為圓形大柱,大柱小拱兩側各雕一大力士,力士作承托支撐狀。柱頭大拱上雕有獅子和圓形升雲紋、花瓶等。有些柱頭小拱兩側浮雕象徵性的獅子和人像。門上鋪首如鈸形,上有二龍戲珠圖案。橫樑上皆寫梵文六字真言。
  門庭後面是經堂。經堂進深七間,面闊三間,共30根木柱,柱下皆有石柱礎。其中中部4根大柱直通二層之上,撐起高敞的天窗,柱高6.2米,直徑0.45米。其餘26根柱子高2.8,直徑0.48米,柱頭皆雕有卷雲紋、寶珠、蓮花紋等。集會堂天井正對的一排檁頭上原雕有28只臥獅,現存27只。臥獅的雕刻有兩種,一種是全雕,一種是半浮雕。腹上有底座,裝飾四或八瓣蓮花。集會堂四壁原曾遍繪釋迦牟尼及千尊佛壁畫,文革時全部被塗抹掉。西後淨室門口南面供塑有舍利佛與目犍連兩大弟子的靈塔與銅鎏金集密金剛造像一尊,泥塑傑尊貢嘎頓珠造像一尊。北面供有吉祥金剛、能仁佛、藏巴拉等塑像。淨室門口左右還塑有四大天王,可惜這些多被破壞或散失。
  最後部是佛殿,內有2柱,無柱礎,東西長4.35米,南北寬5.4米。大柱表面用麻繩纏繞之後,又用2—3釐米的泥皮塗抹一層,可能是防腐、防火的措施,而大柱3米以上的部分則不包泥皮。從部分脫落泥皮的地方觀察,細麻繩還較結實,而大柱已有腐朽現象。柱頭雕有簡單的蓮花寶座,柱頭大小拱上則無裝飾,似為早期裝飾特點……。四壁的壁畫,早已被油煙熏得一片漆黑,只是在門框內牆上還依稀可見一些線描施禪定印、指地印、無畏印佛像,筆法流暢生動。殿門為鐵網,大殿的牆壁均用大石塊夾小石片砌成,規整別致,牆厚1—1.3米。殿內供有尼泊爾赤尊公主帶來的銅鎏金不動金剛佛,還有泥塑八大弟子、兩大憤怒力士和宗喀巴塑像。佛殿後部和兩側還有密閉式回廊,回廊窄而高,佈局很有特色。
  神殿第二層前部主要是僧舍,其中堪布住房位於中心偏裏的套間裏。中部為大經堂天井,天井之後為供佛大殿,大殿內有6柱,明柱敞廳,在其左右各開一小門,內供桑傑魯王甲布、十六位長者及經書等。
  幾點認識
  1.小昭寺的創始年代,史書中僅載在文成公主進藏後不久。文成公主是西元641年從長安啟程,經過兩年多的長途跋涉,於643年到達西藏拉薩。《西藏王臣記》說在修建大昭寺的同時,“文成公主也從中原召來了很多良工巧匠修建惹謨伽神變寺(小昭寺)。”由此可見,小昭寺的創建年代與大昭寺的創建年代是同一年。大昭寺創建於西元646年,那麼,小昭寺的始建年代也應在這一年。“建惹薩幻顯殿(大昭寺)與甲達繞木契殿(小昭寺),所有一切建造,繪畫歷時十二個月同時告成。”值得一提的是,僅用十二個月完成的大、小昭寺,說明當時的建築規模並不甚大,現存的宏偉建築,多是經元、明、清歷代擴建而逐步形成的。
  2.小昭寺的早期遺存,從建築材料、建築風格觀察,現僅存門庭和佛殿兩部分。門庭柱頭上雕刻的大力士、獅子和升雲紋、花瓶等,不僅古樸典雅,而且明顯具有唐代雕刻藝木風格,與大昭寺早期神殿保存的木雕刻藝術屬同一藝術風格。通過碳14對小昭寺早期木柱的採樣測定,其年代亦為唐代。小昭寺的佛殿建築,從大石塊夾小石片的牆壁和麻繩泥皮纏裹的木柱看,也不同於其他晚期建築,尤其是鐵網的殿門,既是一種裝飾,又可增加採光度,是別具一格的殿門裝飾。
  3.小昭寺的歷史地位及影響。小昭寺是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的,其建築風格融合了漢藏式建築特點。最初的寺廟管理也是由漢僧主持,所以說,小昭寺不僅是西藏最早的寺廟之一,而且是漢藏兩個民族團結友誼的象徵,在漢藏民族關係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4.小昭寺是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它那悠久的歷史、輝煌的建築,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昭寺在不斷修葺完善的同時,它的本來面目,也在逐漸減弱、消失。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尊重歷史事實,客觀真實地恢復和保持它的原有面貌,萬不可隨心所欲地對它改頭換面,不然便是對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褻讀或破壞。本文的寫作目的,旨在補正史料記載之不足,對有志研究西藏佛教歷史、建築等方面的同仁提供一些方便。悖謬之處,請大家指教。
  注釋:
  ①瑣喃堅贊:《吐蕃王朝世系明鑒》,德格木刻本,第50—54頁。
  ②③昂旺羅桑嘉措:《西藏王臣記》,1983年7月第1版,民族出版社出版,第40頁,54頁。
  ④[清]黃沛翹:《西藏圖考》,1982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43頁。
  [責任編輯 根典次仁]
  [作者簡介]何周德,現在西安半坡博物館工作。

 

相關文章:
文成公主和小昭寺 小昭寺 緣氣:(2677)

上一篇(西藏藝術) 回目錄 下一篇(西藏藝術的主要題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