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五種智慧的佛:五方佛
在佛教特別是密宗中,五方佛極其重要,他們是東方不動如來、南方寶生如束、西方阿彌陀如來、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和中央大日如來。他們分別代表佛的五種智慧,是淨化五蘊後的產物。
在藏傳佛教各教派中,無論顯密都是以中觀見解作為最高指導思想,沒有——派尊崇唯識思想為究意見地,所以從上面這個表中可以看出藏傳佛教成就五智的特色。唯識觀點認為五智是從八識轉化而來,而中觀不承認存在八識,只承認六識,所以這五智是淨化五蘊的結果。
色蘊是指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本身沒有獨立認識思考的作用,經過淨化後形成特有的智慧,就是大圓鏡智,就像鏡子一樣可以反映出外在的事物。人格化的佛就是不動如來。
受蘊是指對幹苦、樂的感受能力。我們一般都是喜歡美妙的感受,厭惡痛苦的感受,在經過淨化以後,獲得的智慧為平等性智,徹底平息了愛憎等負面情結。人格化的佛就是寶生如來。
想蘊是指人分辨事物外相、性質等認識功能,也有喜歡不喜歡之分。在經過淨化之後,就轉為妙觀察智。人格化的佛就是阿彌陀如來。
行蘊是指人的各種認識功能和心理活動,比如發動我們身體做事的各種心理活動。經過淨化後就是佛的成所作智,可以做任何事情。人格化的佛就是不空成就如來。
識蘊是指人的五官之識和意識,經過淨化後轉為法界體性智,就是空性的智慧,人格化的佛就是大日如來。
五佛中,單獨的修持法比較常見的有阿彌陀如來和大日如來,其他佛常見為某個本尊的頂上裝飾,以其代表此本尊所屬的佛部。
一,佛光遍照的佛陀:大日如來
大日如來,梵文Vairochana,即毗盧遮那佛,意為“日光遍照”。其根本經典《大日經》無論是在東密的金剛界還是胎藏界,以及藏密事部、行部中,地位都極其顯赫。《大日經》在藏傳佛教密續四部中,屬於行續部中的如來部。
藏傳佛教密宗大致分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事部比較偏重幹外在的修持,對於供養、法器、自身的清潔、環境的要求等方面要求很高;行部是內外均等,就是說對外在要求和內心的修持平等注重;瑜伽部相對來說就比較重視內心的修煉,而較少注重外在的要求;到了無上瑜伽部,完全重視內心的修持,而全然不在意外在的環境了。
行部密續本尊的傳承現在已經非常稀少,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大日如來。大日如來的修持儀軌非常複雜,在壇城中有㈠7尊佛,咒語和手印極其繁多,可以說是變化莫測。藏地寺院完整做·一次大日如來修法儀軌,至少要5—8小時左右。可能也正是由於修持大日如來本尊要求多、難度大、手印複雜,所以導致現在傳承稀少,鮮有問津者。
這幅唐卡(見第73頁)是以大日如來為宅尊的五方佛。中間大日如來,四面二臂,頭戴寶冠,身著天衣,珍寶瓔珞飾身,具足五種珍寶、十三種莊嚴,雍容華貴地坐在蓮花、月輪為坐墊之寶座上。蓮花與月輪所象徵的是方便與智慧。藉著方便與智慧,克服心的迷惑與妄想,從而將諸惡業轉為善業。大日如來四面皆為白色,象徵無垢;四面表義向四方佛演說佛法;雙手結定印,抱持法輪於臍間,表義演說佛法之輪永不止息。
“法輪”(梵語dharmacakra)是佛法之喻稱。佛教以法輪比喻佛法有三層含義:一是破惡,寓意佛法可以止息、破除身口意的惡行;二是旋轉,寓意佛法普遍流傳,如車之輪輾轉不息;三是圓滿,寓意佛法圓滿無缺,如車輪之渾圓。佛陀一生所說的經法,一般分為三個時段,被稱為“三轉法輪”。
大日如來的左上方是黃色寶生佛,右上方是紅色阿彌陀佛,左下方是藍色不動佛,右下方是綠色不空成就佛。他們同樣都穿戴完整的八珍寶十三種莊嚴,安坐在蓮花月墊之上。
二,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梵名Amitabuddha,西藏名為Dpagtu-med,Dpag-yas),漢譯為無量光和無量壽,是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在巾國,幾乎沒人不知道阿彌陀佛以及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從俗話“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小即可窺知。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信仰不但深入佛教徒之心,而且也廣泛地融入了文學、藝術、民俗等社會各個領域。
按照佛教淨土宗《無量壽經》等經典的說法,阿彌陀佛在成佛前是一個叫做法藏的出家比丘,他拜久遠劫前的世自在王佛為師,修持佛法。後來據說遊歷了數量眾多的佛國淨土,將之優點合集,而發下48個完美願望,經過多劫的努力實踐,成就了現在的極樂世界。淨土宗認為,只要對阿彌陀佛有足夠的信念,即使不用完全實踐這48個完美願望,也可以獲得阿彌陀佛的幫助,而在臨終的時候順利轉世到極樂淨土。
有趣的是,不但漢地對阿彌陀佛信仰非常熱烈,即使遙遠的藏地,對阿彌陀佛及其淨土也同樣青睞。而且從理論之完善、修法之完備、手段之多樣化,比起內地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藏傳佛教密法中,除卻漢地以稱呼名號為主要修持外,尚有眾多修持方法。不但有事部普通的修法,也有無上部即身成佛的秘密修法,更有依靠阿彌陀佛為本尊,對自己和他人進行強行往生的遷識法。至於依靠長壽佛來延年益壽之功能修法,也是藏地獨有、漢地所無。
1、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圖
這幅唐卡是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為主尊的唐卡,中間圓圈內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極樂世界。—』殳在唐卡繪畫巾,部把淨土畫住‘個圓內,圓代表著岡滿和無界。按照淨上經典的描繪,極樂世界寶殿樓閣林立,以黃金鋪地,七寶為池,內有八功德水。自生的樹木、花草錯落有致地排列著。這幅唐卡中間的大殿中少著阿彌陀佛,前方為七寶池,內即八功德水,周圍草木蔥郁、鳥雀齊鳴,一片祥和富足的景象。在阿彌陀佛的旁邊,圍繞著以觀音和大勢至菩薩為首的諸菩薩、羅漢,聆聽佛陀的法音。
極樂世界的具體情況,我們無從得知,但從經典十的描繪來看,無論從所住環境還是飲食喜好,都是按照人間的極致進行描述,從而讓人們生起嚮往之心,積德行善,對淨土朝思暮想,臨終則會蒙阿彌陀佛接引,而往生淨土。
不過從佛教理論來看,淨上並非是只提供享受的“安樂窩”,佛陀建立淨土的目的也不在此,而是為了讓人們能有更奸的學佛以及生活環境,進而全身心修持佛法,達到佛教成佛救眾的最終願望。從這點來說,佛教的淨土與其他宗教所說的天堂有著根本性的分野。
在唐卡淨土的四周,繪有其他四方佛。左上方是白色大門如來,右上方是黃色寶生佛,左下方是綠色不空成就佛,右下方是藍色不動如來,他們部面向阿彌陀佛的淨土。我們會發現,在唐卡繪畫巾,同是五方佛,但根據主尊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配位置,其目的除了彰顯主尊以外,似有其他表義。一般來說,一個時代一個淨土只有一位佛陀,即使其他佛陀也來應化,也都化為菩薩等身份。
從唐卡中,我們無法窺知經典中所描述的詳細淨土全貌,只能從藝術表現手法中略窺一二。事實上,西藏的佛教徒也不是完全依賴唐卡,而是結合經典中的詳細描述,加上唐卡框架式的直觀認識,而做進一步地瞭解和修煉。
2.長壽三尊圖
這幅唐卡是以長壽佛為主尊的長壽三尊組合。其他兩位為尊勝佛母和白度母。
藏族人喜歡把功能類似或者本質相通的幾尊佛都繪在一張唐卡上,除了遵循密宗儀軌以及《造像度量經》的要求以外,也會給人們一個便於記憶的直觀印象。長壽三尊組合正是以延壽為主要功能的三尊佛。
猶如黃丹含曙色 可愛紅黃光網覆
千蓮蕊上月輪座 無量壽佛從舍出
身披五彩妙天衣 若赤寶山虹光繞
無量摩尼寶莊嚴 如是佛身我敬禮
兩手猶如新藤條 其上托有無量器
無死甘露極充滿 賜壽悉地我敬禮
發色紺青如蜂黑 髻飾頂上餘長垂
住佛的四身中,長壽佛是阿彌陀佛的報身相。上面是宗喀巴大師所寫《長壽佛贊》的一部分。正如贊中所描述那樣,唐卡中的長壽佛通體赤纖,如一座紅寶石所成的寶山,身披五彩美妙天衣,雙足跏趺巍峨端坐在千辦蓮花月輪之寶座上。身體周圍彌漫著黃紅色的如彩虹般的光網。和所有報身佛一樣,長壽佛八種珍寶和十三種莊嚴完具。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五福”之一的長壽,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古至帝王將相尋丹訪藥,今到黎民百姓調護保養,無非為了長壽。佛教認為,人的壽命長短受很多條件制約,比如過去世的業力、今生的保養等。修持長壽佛以及長壽三尊,就是透過他們的加持,自己的修煉,來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但佛教長壽的目的也許跟世人並不相同。世人追求長壽,是為了更奸地享受生活,而佛教徒修持長壽佛的目的是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佛法修煉。佛教認為,轉生為人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非常多的善行和條件,如果不加以珍惜利用,再得人身將遙遙無期。
在現在短短不到百年的一生即可成佛的方法,只有無上密體系方才具備,修持下三部密法者,想在此生有佛法上的成就,就必須依靠長壽佛之類本尊進行長壽修煉,以期證得長壽成就,從而有更多的時間來修煉佛法。
修延壽本尊達致長壽的機理,是依靠奉尊之加持,協助我們把失調的體內四大元素,即風大、火大、地大、水大重新調整過來,把不足的補足,把不平衡的重新平衡,把堵塞了的體內四大重新與體外之四大溝通感應,也把被攝奪了的生命力重新勾攝回來,從而回復健康狀態及達致長壽的目的。
在西藏本尊灌頂中,長壽佛灌頂有一個特別的儀式。在灌頂接近尾聲的時候,上師會給大眾分發依照長壽佛儀軌加持過的用糌粑做成的小食丸。藏族人相信,通過食用這些食丸,就會得到長壽佛的加被和護佑,而增長壽命,抵制非正常死亡的到來。
在這幅唐卡主尊長壽佛的左下角,是白度母,右下角是尊勝佛母。二十一度母中的每個度母都各有其特別功能,白度母具有增加智慧、福報和壽命的功能,在各教派都受到特別重視。
白度母通體透明、顏色潔白,如仲秋的皎皎明月,表義遠離一切垢染。體態如二八芳齡之少女,胸豐腰細,婀娜多姿。一面二臂,左手持一枝烏巴拉花延伸至左耳邊,右手搭膝施賜福印,表義賜予眾生壽命、福報以及智慧。頭戴天冠、耳墜大圓耳環,身披五彩飄帶,具備報身各種珍寶莊嚴,跏跌盤坐在蓮花月墊之上。除正常雙眼之外,白度母的額心以及兩手心、足心也都各生一眼,共七隻眼睛,表義慧眼遍佈,慈悲觀視一切受苦眾生。在格魯派傳承的如意輪白度母來說,這七隻慧眼表義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覺支”。
右下角的尊勝佛母,主要有九種變化身相,這幅唐卡中的是三面八臂相,也是最流行和最常見的一種化相。尊勝佛母的身體為皎白色,三面八臂,中間主面為白色,表義息災;右面為黃色,表義增長;左面為藍色,獠牙微露,呈慍怒相,表義叮以降伏一切壽難以及障礙。每面各有三隻眼睛,右第一手持叫色羯磨杵(金剛交杵)幹胸前,第二手托蓮座,上為阿彌陀佛,第三手持箭,第四手賜福印置右腿前。左第一手以忿怒拳印持羂索,第二手上揚施無畏印,第三手執弓,第四手以禪定印托盛滿不死甘露之寶瓶。佛母威嚴慈祥,項戴珍寶瓔珞,身披秀麗天衣,雙足跏趺坐在蓮花寶座中央。
尊勝佛母除了有增長壽命的功能外,還是一尊淨障力強的本尊,特別是祛除在三寶面前所做的惡業障礙,比如不恭敬佛像、經書,歪曲佛理、譭謗佛法之類,有格外的加持。
相傳著名的世親菩薩在早期並不信仰大乘佛法,而且多加指責詆毀,後來他的哥哥無著菩薩對他講解大乘教理,方始悔悟,但已造下謗法大罪,於是意欲割舌謝罪,被無著菩薩制止,告知這樣做沒有任何意義,徒傷自身。後來依止尊勝佛母為本尊,經過勤奮修持,淨除了惡業,並在已經著作五百部小乘論典的基礎上,又著作了《唯識論》等五百部大乘論典,被尊為瞻洲六莊嚴之一。由此極力讚歎其哥無著菩薩,曾作有“我兄真猶龍,我如貪雨鳩。龍王雖降雨,鳩喉窄未入”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