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善與雄偉
馬雲華
藏傳佛教密宗對女性神十分推崇,故女性形象成為藏傳佛教雕塑和繪畫作品中最為常見和最具特色的題材。清代宮廷中藏傳佛教佔據主導地位,以格魯派密宗眾神為主題的唐卡數量極為龐大。從資料及現存清宮原狀佛堂內供奉情況來看,女尊神靈在宮廷佛教諸神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她們以不同的法性和智慧,滿足著皇室成員的信仰需求。
乾隆時期女尊唐卡概況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唐卡上千幅,除西藏、內蒙古等藏傳佛教流行地區的作品外,絕大部分是由清宮組織製作和生產的,因而可以說,清代女尊唐卡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清代各地蒙藏高僧及貴族逐年向朝廷進獻的貢品,即曆輩達賴、班禪為首的西藏、甘肅、青海、蒙古等地宗教領袖,各民族首領以及章嘉、阿旺班珠爾、阿嘉等駐京的胡土克圖、王公大臣進獻給皇帝的禮品,這些唐卡多數出自西藏畫師之手,清宮稱為“番畫”“蒙畫”。二是清宮廷繪製的唐卡。清宮製作和收藏的女尊唐卡的時代主要集中於乾隆一朝,從繪畫風格和製作方法來看,絕大多數出自清宮專門的唐卡製作機構——中正殿。中正殿畫佛處畫匠喇嘛、宮廷畫師所繪唐卡,畫風工整精細,造型準確,設色豔麗,而且裝裱形式考究,格調華貴,具有明顯的“院體畫”特徵。宮廷畫院畫師及造辦處遵照皇帝的指示,按要求的尺寸、規格、內容繪製唐卡。宮廷所繪唐卡基本上是西藏唐卡的仿製品,但由於宮廷漢族畫師、西洋畫師等都參與其中,使宮廷唐卡呈現出風格多樣、特徵明顯的特點。另外,乾隆時期宮廷還專門從江甯、蘇州、杭州定制了大量的刺繡、織錦、緙絲、堆繡等多種唐卡,這類織繡類唐卡其中一部分用來滿足皇室成員的個人修行及宮內慶壽、過節等特殊需求;另一方面,皇帝將這些唐卡作為禮品賞賜給達賴、班禪等蒙藏上層人物,顯示皇恩。清代宮廷女尊唐卡採用各種名貴的錦緞,按宮廷的固定形式裝裱,軸頭用銀鑲寶石、象牙、紫檀等材質,製作考究。西藏進貢的唐卡也大多由宮廷重新裝裱,豪華精美。從整體來看,女尊唐卡以繪製風格的多樣性及強烈的裝飾效果和持久的觀賞性,成為研究宮廷宗教人物繪畫不可缺少的內容。
乾隆時期女尊唐卡的分類及特徵
藏傳佛教密宗領域,女尊神像眾多,支系龐大,成員極為複雜,依據經典可劃分為三大類別:女菩薩、明妃及空行母。
一、女菩薩。即《造像量度續補》所說的佛母,是由男身的佛菩薩化現為女身的形象,因而女菩薩具有了佛與菩薩慈悲的神格。女菩薩有兩種形象,即平和相和憤怒相。平和相是佛菩薩形象的體現,常見主要有大白傘蓋佛母、尊勝佛母、大隨求佛母、般若佛母以及葉衣佛母、作明佛母等等;憤怒相則是怛特羅思想的體現,例如如意輪救度母、震旦救度母等,為數較少。
按《造像量度經》規定,佛母要作成16歲童女形,頭髮半挽,餘發下垂,發梢要過肘。面形要似芝麻,眼睛要像優婆羅花瓣。清宮所藏佛母平和相基本都是以這個標準來製作的。如《般若佛母像》《尊勝佛母像》《二十一度母像》中,主尊佛母大多面目慈祥、平和、清秀,表情柔媚,有著甜美動人的容貌。如尊勝佛母(圖1),白色身,三面八臂。正中一面為白色,表息減災難;左面為黃色,表增益福壽;右面藍色,表降伏魔障。頭戴紅色寶冠,胸前右手托金剛交杵,左手持金剛索。右側手托化佛、持箭,施與願印;左側手施無畏印,持弓、托寶瓶,結跏趺坐於蓮座上。上界為七世達賴喇嘛,下界為不動金剛和持金剛。背面有白綾,墨書漢、滿、蒙、藏四文題記:“乾隆四十二年(1759年)七月初九日欽命阿旺班珠爾胡土克圖認看供奉利益畫像尊勝佛母……右一”。這是一軸典型的西藏18世紀創作的唐卡,畫面以主尊為界線將背景分為天地兩界,上界是深藍色的天空,五彩祥雲左右對稱飄浮,下界各尊圖像分佈空隙處佈置青綠山水圖案。此幅唐卡乾隆四十二年送呈進宮,乾隆皇帝命當時駐京的阿旺班珠爾胡土克圖認看後掛供于清官佛堂內。另外一幅尊勝佛母維繡像,面相柔和甜美,頭戴金色寶冠,身體四周各色天衣飄動。與畫面上界的藍色天境、五彩祥雲和下界滾滾的波濤相呼應。尊勝佛母是藏傳佛教中最為常見的主尊佛母之一,是釋迦佛的眷屬,地位很高。亦是佛部釋迦佛頂髻化現的佛母,作為佛智的象徵,也被稱為“智王”。儀軌典籍中稱,修習供奉此尊可以增長福慧壽命,消彌罪業災禍,因此普受尊奉。當白度母、無量壽佛、尊勝佛母三尊組合一起時,稱為長壽三尊,是蒙藏地區十分常見並廣受信仰的壽神組合。因為這三尊均為吉祥福壽的尊像,而祈福、祈壽,祈國運綿長、國泰民安等是皇家信佛及皇家佛堂的特色和重要功用,所以這三尊並置的唐卡常見。
白傘蓋佛母(圖2)是佛教佛頂尊中最偉大的尊神之一。在藏傳佛教中的造型有一面二臂、三面六臂、三面八臂和千面千臂等數種。其中“一面二臂,具三目,金剛跏呋坐,右手作無怖畏印,左手執白傘,當胸嚴飾種種瓔珞。身色潔白,如雪山上日光明照。具喜悅相,顯無自性,住蓮花月輪妙座上”。這是白傘蓋佛母的標準像。傘蓋為該佛母的標幟性法器。經中稱大白傘蓋佛母有大威力,放大光明,代表佛之淨德覆蓋一切。大白傘蓋佛母是元代薩迦派崇奉的本尊神之一,有過十分輝煌的流傳和信仰時期,是大名鼎鼎的江山社稷護佑神。其信仰延續至清代時叉達到一個高潮,被清代宮廷作為重要的福壽保護神來供奉和推崇。特別是在乾隆時期,除在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各大寺廟製作供奉精美的繪畫和雕塑外,還專門興建寺院來供奉白傘蓋佛母像。位於紫禁城甯壽宮區的梵華樓,是供奉白傘蓋佛母像最為集中的地方。
度母為救度佛母之略稱,漢稱多羅菩薩。在藏傳佛教中度母地位很高,有著眾神之母的美譽。《大日經》中說度母自觀世音菩薩的目光變幻而成,因而度母具有形象不定、變化眾多的特點。她直接繼承了觀世音菩薩慈悲的性格,同時兼有母性柔美溫厚的天性。為救苦救難之大悲本尊,故名救度。由於對她的信仰的廣泛流行,賦予她的特點和功能也越來越多,變化形象也越來越多,著名的如二十一度母(圖3)、八大救難度母等。二十一度母為信徒們解脫苦難,是信徒們無論對其供養還是觀修,都能夠迎請到十方諸佛的加持,被度母施以廣大法力。二十一度母在漢藏兩地受到普遍信仰。
度母雖稱有二十一種化身顯現,但最常見者則是其中的綠度母與白度母。綠度母純潔為二十一度母之首,現少女相,通身綠色,一面二臂,面容慈和,頭戴五佛寶冠,身飾瓔珞、釧環,著天衣重裙。頭略倚側,身軀折曲而盡柔美之態。坐蓮花座上,左腿屈盤,右腿舒垂蓮座前,足下踩蓮花。右手向外置右膝上,作與願印,左手當胸牽烏巴拉花蔓。白度母通體白色,身相、印契與嚴飾等皆與綠度母相近,但白度母常為全跏趺坐式。白度母面生三目,另於兩掌心及兩足心各生一目,合有七目,故亦稱“七限佛母”。藏密典籍中稱供奉白、綠度母等能斷生死輪回,消除一切業障、病難等。而在藏民的信仰中,還將法王松贊干布的兩位王妃(大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墀尊公主)看作白、綠度母之
化現,特來協助無量壽佛化身的松贊干布在藏地弘傳佛法。更有將白、綠度母分別視為蒙古、西藏地方之守護女神的信念流傳于蒙藏民間。
二、明妃。即配偶、伴偶,廣義上是指怛特羅佛教中雙身修行中的女尊。明妃一般沒有單身供奉的情況,多是與主尊擁抱一起的姿態。因主尊不同,明妃常表現有憤怒相、嗔怒相和寂靜相三種形象,其中以頭戴骷髏冠、多面多臂多足、三目、身披獸皮的憤怒相居多。這些形象的明妃在故宮藏品中均可見到。其代表如威羅瓦金剛的明妃羅浪雜娃、上樂金剛的明妃金剛亥母、密集金剛的明妃可觸金剛母。《緙絲陽體威羅瓦金剛》(圖4)中主尊與明妃羅浪雜娃都是憤怒無比的形象。明妃一面二臂,血口大張,利齒外現,三目圓瞪,頭戴白色骷髏冠,金髮飛舞,左手捧奉盛滿鮮血的嘎巴拉碗,右臂環摟主尊頸部,右腿展立站姿,左腿勾攔主尊腰部,腰系聯珠紋瓔珞,全身呈淺藍色,肌肉凸顯,給人一種十分強悍威猛的感覺。這也是18世紀內地流行的羅浪雜娃明妃的典型形象,是格魯派最具威力的守護神之一。
上樂金剛的明妃金剛亥母則女性特徵較為明顯,如這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一月初五日內地製作的《緙絲陰體上樂王佛》(圖5)中,明妃一面二臂二足,周身紅色,雖然也是頭戴骷髏冠、三目、利齒外露,但黑色發間裝飾白色珠璉、黃色花蔓形頭飾等,長髮根部則用綠色紗巾系紮,與長髮一起垂至腰際。雙耳戴圓環形大耳環,雙乳誇張,腰部瓔珞縱橫細密,雙腿豐滿有力,環繞於主尊腰部,整體表現了一種清晰的陰柔之美。而明妃的紅色身,在宗教中表示愛慕之情。
嗔怒相明妃見於此幅《緙絲陽體秘密佛》唐卡(圖6),秘密佛藍色身,三面六臂。頭戴五葉寶冠,主臂雙手擁抱明妃可觸金剛母。明妃淺藍色身,也是三面六臂。手中法器與主尊相同,即主臂雙手分別持有金剛杵和金剛鈴,左側另二手分別持有摩尼寶珠和寶劍,右側二手持法輪、蓮花。臉向左側仰起,面部表情平靜;頭戴五葉寶冠,細長黑髮垂肩,肩部系紅底黃花披肩,腰系相同顏色花裙,雙腿盤於主尊腰部。主尊淺綠色頭光,大紅身光外套以綠黃藍白四色光環。
三、空行母。因佛教中對空行母信仰程度很深,故其形貌和變化身也最為豐富和複雜。空行母常見大怒相,如獅面佛母、吉祥天母、智行佛母、積光佛母等。從清宮唐卡的整體特徵來看,護法類佛母的面部常以對比強烈的色彩裝飾五官,色差的對比效果往往將護法空行母的憤怒神態表現得極為突出。如布本彩繪《陰體獅面佛母像》(圖7),佛母黑藍色身,獅面獸相。頭戴骷髏冠,火焰怒發,身前垂掛人頭大瓔珞。右手持鉞刀,左手持嘎布拉碗。舞立姿站在圓形蓮花臺上。上界為大持金剛、祖師和大成就者。兩側有獅面、虎面、熊面佛母。下界是兩位空行佛母。
吉祥天母在藏傳佛教中位居女護法神之首,乾隆尊她為“宣揚佛法,福國佑民”的護法神。其像是宮中最為常見和製作最多的,其繪製及裝裱形式也最為豐富,有布本彩繪的、有墨地金繪和墨地朱砂繪製的,還有緙絲和織繡吉祥天母像等。
積光佛母(圖8),或謂作明佛母、摩利支天。摩利是“光線”意,她本為印度教中的豬面人身女神華希拉,後為密教吸納。在藏密中她被尊為光明女神。《末利提婆華鬘經》及《大摩裏支菩薩經》等謂此障礙轉化為慈悲智慧。此尊形象以踩踏豬身或乘坐豬車為明顯特徵。佛母黃色身,或遊戲坐式,或展立姿。有三面,正面佛母相;右面白,表伏惡;左面黑亥相,是其原相。具六臂,右持箭、杵、針,左執弓、線、花,珠寶飾身,頂髻上佛塔為莊嚴。
清宮女尊唐卡藝術概覽
清宮對女尊唐卡的重視和使用,一方面反映了皇室成員對藏傳佛教信仰的需求,同時也是宮中繪畫審美理念和趨向的體現。作為宗教繪畫藝術品的唐卡有其特殊性,首先它是藏傳佛教中最為常見的宗教宣傳品、法物,它的主要功能是為佛教宣傳和修行服務;其次它也是藝術品,其神秘而豐富的色彩、流暢的線條以及變化多樣的尊神特徵成為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特色。
乾隆時期是宮中唐卡創作的高峰期,大量的唐卡繪製出來,以滿足新舊寺廟供奉的需要。從內容來說,清宮女尊唐卡的繪畫有著明顯的傾向性,為乾隆帝所喜愛的唐卡內容經常被大量地重複繪製,而且數量巨大,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包括了尊勝佛母、白傘蓋佛母、度母、吉祥天母等具有吉祥福壽神格的諸尊神。對她們的崇拜是宮中宗教活動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這種信仰實際包含了皇室對在世生命跨度延長的強烈渴望,同時也是對死後精神安詳與幸福的真摯祈禱。為了強調帝王對世壽、國運長久的渴望和表達無比的虔誠,宮中繪畫和供奉這類佛母時多以九幅為一組,常裱成一堂。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宮中供奉尊勝佛母和白救度佛母唐卡各一幅,每幅畫面內繪有與主尊同樣的小像306尊。唐卡上白綾簽記:“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欽命章嘉胡土克圖認看新畫番像,居中大法身尊勝佛母,周圍小法身尊勝佛母三百七尊。右。”四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章嘉認看了一套畫面佈局完全相同的無量壽佛、尊勝佛母、自救度佛母唐卡,每幅畫面上均繪有與主尊相同的小像99尊。宮中對尊勝佛母等佛母及其他神格相近的尊神的廣泛信仰反映出皇家信仰中世俗功利性的一面,信奉內容服從於經典,但供奉方式受皇帝個人的信仰及審美標準的不同而富於變化。
根據現實需求,宮中的唐卡繪畫內容有所選擇,有所側重。五保護佛母是清宮佛堂裏常見供奉的一組女神,她們的功能各不相同:大隨求佛母專職保護產婦,大秘密隨持佛母保護信徒免受疾病之苦、大孔雀佛母實際上是孔雀的神格化女神。孔雀以蛇為食,是蛇的天敵,大孔雀佛母的職責在於消滅毒蛇、保護信徒的安全。大寒林佛母具有防止和消除各種自然災害發生與發展的能力。大千摧碎佛母主要以防止惡魔、各類精靈對人作祟為己任。五保護佛母在宮廷中是常作為主尊供養的佛母,她們成組出現或單尊出現的情況都有,例如故宮慈甯花園的吉雲樓內供奉了大量的形制完全一樣的擦擦佛——大隨求佛母。大隨求佛母為觀音菩薩所化現,以其常隨眾生之願求而施與得名。形象為一面八臂,右四手自上而下依次持五鈷叉、鎊錘、寶劍、鉞鉤,左四手各持蓮花、梵篋、寶幢和索,坐於蓮花臺上。在清宮信仰中,大隨求佛母是專職保護產婦的女神,肩負著護佑大清皇室人丁旺盛的重任,因而在清官極受青睞,尤其澡受清後宮婦女們的重視。吉雲樓位於慈寧花園北部,是清代太后太妃居住和禮佛之所,也是宮裏宗教氣氛最濃的地方。為了宗教情感的需要和精神寄託,也為了表達她們無比的虔誠,在樓上下的堆龕、壁龕、梁龕內,均供有尺寸和造型完全一致的大隨求佛母像,共計1萬多枚,堪稱清宮中的“萬佛樓”。這種整個佛堂只單純供奉一類佛母的情形在清宮佛堂中僅此一處,對其敬仰之情可見一斑。
清宮陳設的女尊唐卡大部分是清宮自己製作的,數量眾多,製作精美。這類唐卡構圖嚴謹,講究對稱,人物造型常採用具有印度風格的“三折枝式”體態。筆力精細,所繪人物、佛像具有神韻,形象栩栩如生。構圖上採用曼陀羅的形式,即畫面的中心為主尊,周圍或上師或佛、護法、法器、供品等。在取景佈局上,用鳥瞰全局和散點透視的手法,把遠近山、水、樹木、樓閣等景物全部組織在一個畫面內。山巒頂部常用藍色渲染,下部為綠色,並運用嫺熟的長波狀筆觸表現重岩疊嶂的效果,而風格化的水波,繁茂的枝葉,均引人入勝。清宮唐卡從西藏唐卡的工藝流程、繪畫主題吸收了很多養分,同時又有很多發展和變化。乾隆時期,各種藝術風格相互影響,有時一幅唐卡就融合了東印度風格、藏東風格、漢畫風格和西洋繪畫等多種風格,形成了獨具特點的乾隆唐卡。具體畫法則是諸神面部刻畫採用平面畫法,其護法類眾神的面部刻畫色彩較為豐富,常運用對比強烈的色彩裝飾眉毛、眼睛和嘴唇,以表現憤怒的神態,其佛陀、佛母的面部刻畫常運用淡色暈染,並以線條勾勒面部五官,利於表現其潔白的肌膚與細膩的容貌。在構圖和背景處理上,有些唐卡構圖疏朗,背景多為山石及花卉,強調用線條來表現山石,具有中國畫的意境。有的唐卡表現出較明顯的漢畫風格,如佛、度母的圓形的臉,成雙成對的鳥,獅子與火球,鴛鴦在水中嬉戲,跪著的猴子手裏捧著壽桃,以及鶴的描繪等,都體現出這一特徵。